網頁

2014年1月14日

唯識- 妙雲集《唯識學探源》第一章.第二節 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第二段

文章連結:上編 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
主題:緣起法是佛教的中心思想,蘊處界觀察皆與其相關

第二段:
釋尊證悟了生命的實相,才從生死大海裡解脫過來。
因內心悲願的激發,想 [P6] 把苦海中的一切眾生,都獲得同樣的解放,才大轉法輪。
我們要正確認識佛法的心要,那可以從釋尊自悟的聖境中去研究。
釋尊常常把自己證悟的經歷,剴切的說給弟子聽,
像『雜阿含經』卷十二‧二八七經──(大正藏編號)說: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言:
 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
 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
 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
 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名色有。
 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香嚴:經文內容,大致與我解釋的第一段相同。
     需要註解的是:
     (1)「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的「無間等」。
     南傳翻譯成:現觀。這比較好理解。
     意思是:覺證,具突破性的洞察力的現前觀察。

     (2)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齊:到達,如「水齊腰際」。
      整句:到達「識」就該往回,不能超過彼(名色)。
      換言之,從生、老死...往回推,推到「識」與「名色」為限。
      (識與名色輾轉相依)

 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
 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作此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
 如是生、有 、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
 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 [P7] 故行滅。
 行滅則識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
 譬如有人行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
 漸漸前進,見故城邑,古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 
 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
  香嚴:「古仙人」的仙人,不是道教的神仙,而是指覺悟者。
     比對南傳《相應部12相應65經/城市經》則更明確,
     古仙人道指:過去遍正覺者們行走過的古路(覺悟的方法)。

  釋尊自述它發見生死流轉和解脫生死的法則,就是緣起的起滅。
不但釋尊如此,過去諸佛,也沒有不經歷這緣起大道的。
因此,緣起是法爾如是的,本然而必然的法則,不是釋尊創造,
只是釋尊的平等大慧,窺見生命的奧祕而加以說明罷了。
『雜阿含經』(卷十二‧二九九經),正啟示這個思想:

  「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 。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

  香嚴:佛陀是真理的發現者,不是真理的創造者,從此可見。
     『依法不依人』,始終是佛教所秉持的精神。

  釋尊體證了法爾如是的緣起法,又給弟子們解說。所以從緣起中心的見地考察起來,可說整個佛法是緣起法門多方面的善巧說明。佛弟子,也沒有不從這裡 [P8] 得到悟證。或者以為佛說的法門很多,像蘊、處、界、諦……,為什麼偏取緣起作中心呢?要知道,這些都是在說明緣起的某一部分,並不是離開緣起另有建立 。五蘊,就是緣起名色支的詳細解說。眾生於五蘊「不知、不明(無明)、不 斷、不離欲」(愛),才流轉在生死裡。假使能「如實知、心厭、離欲」,便能解脫。這樣去理解,佛說五蘊才有深切的意義。六處,是以六入支為中心來說明緣起『雜阿含經』的「六入誦」,詳細的說明內六入(六入)、外六入(名色 )、六識(識)、六觸(觸)、六受(受)、六愛(愛),它在開示緣起支,是最明白不過的。六入,從認識論的見地,說明緣起的所以生起和還滅。特別注重守護六根在見色、聞聲的時候,不隨外境而起貪、瞋,以達到出離生死的目的 。界有種種的界,主要是六界,側重在種類與原因的分別。他本是緣起法的因緣所攝;後代的阿毘達磨,「六種(界)緣起」,也還是連結著的。此外,像四諦法門的苦、集,即是緣起的流轉;滅與道,即是緣起的還滅。四諦是染淨因果橫 的分類,緣起是從流轉還滅而作豎的說明。這僅是形式的差別,內容還是一致。  [P9]

 香嚴:佛陀的教法,是以「緣起」為中心的!
    他教我們要(在定中)觀察自己的蘊、處、界,其內容皆與緣起法相關。

    (1)五蘊,是「名色」支跟「識」支相關。 
     (為了跟五蘊的「識蘊」區隔,我稱緣起法的「識」為識支。
      其餘支,亦同方法稱之。)
    (2)六處,是緣起法的「六入」支的開展。

    (3)六界,是說明緣起法之大原則:「此故彼」(此有故彼此有)...
        以及做構成元素的分類。

    就連四諦,也表達出緣起法的流轉與還滅的精神,

    因此,緣起法(因緣果),一直都是佛教所著重的。

    另外,裡面說的橫與豎。我認為:
    橫:切割「因」與「果」成不同的個體/階段,就像緣起法切成10支。
    豎:說明「因」與「果」關聯流程,如何流轉、如何還滅。 


  不但『阿含經』如此,大乘經論的精髓,也還是以緣起為宗本的。『法華經 』的「無性,從緣起」,「是法住法位」。『般若經』的「菩薩坐道場時,觀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解深密經』的以緣起因果為依他起,作為染淨迷悟的所依。這些大乘經,都是以緣起為宗要的。大乘論方面,也大抵如此。特別是龍樹菩薩的開示性空的緣起,反覆的讚揚緣起,說它是佛法的究竟心要。『中觀論 』的八不頌是如此,
『六十如理論』也說:
  「為應以何法,能斷諸生滅?敬禮釋迦尊,宣說諸緣起」! 
『七十空論』也說:
  「以諸法性空,故佛說諸法,皆從因緣起,勝義唯如是」。

  從三乘聖者的自證方面看,從佛陀的言教方面看,從大乘論典方面看,處處都足以證實緣起是佛法的心要。所以我說原始佛教的核心,是緣起。

  香嚴:大乘經論,也是同樣重視「緣起」的闡揚。
     法華經(偏 真常唯心系),般若經(性空假名系),
     解深密經(虛妄唯識系),都是一定得闡釋到「緣起」的,
     足能證明,緣起是佛教的心要,原始佛教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