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小築
我的佛學筆記及修行隨筆
網頁
(移至...)
首頁
佛教筆記、心得:目錄
▼
2024年11月3日
原始_三轉法輪※
›
按《雜阿含經》第379經(註1), 佛陀於鹿野苑三轉四諦(法輪)初度眾生,使五比丘證得阿羅漢果。 師父從前講解時曾言: 「『三轉』的『三』不一定指三次,而是分為「三個階段」(three phases),逐漸加重說明。 阿含經一向簡潔,很難想像當時的人憑三言兩語就能悟證。 或許...
2024年6月16日
隨筆-日本佛教-唐招提寺之名※
›
依稀記得當年我去唐招提寺時,有大陸人在討論南大門匾額的「招」是不是寫錯。 字的右上方筆劃,不像「刀」。但之後,再沒聽人這麼說。 倒是為何叫「唐招提寺」,網路上存在幾種不同說法。 日本官網(中文網頁,註1)寫:招提,佛陀身邊修行道場。 另有人說:唐招提寺,意思是從大唐招來的菩提(鑑...
2024年3月23日
阿含部經_正念、正知2※
›
一年前筆記講到的「四種正知」:有益正知、適宜正知、行處正知、不迷惑正知, 出自南傳的論典,北傳無此說法。 記得寫的當下,我應該是搞懂了。 但這幾天重讀,我感覺似懂非懂, 回頭看我所引用的出處:帕奧禪師的《正念之道》,更加迷糊了。 最重要的是,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區分成四種? 帶著疑問...
2 則留言:
2024年3月16日
隨筆-大乘-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
有人問:「什麼叫作法供養?佛菩薩不是透徹佛法,為何要以法供養呢?」 我乍然一聽,回答不出。 顯而易見,癥結點在「對象」。 我之所以頓住,是由於我個人認知和他一樣,將佛教的「供養」,侷限在佛、法、僧。 然而,國語辭典的釋義: 「 供養,佛教用語。佛教徒以香花、飲食等物品或種種善行,...
2024年2月1日
隨筆-文藝-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
有人問我:「『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段話出自哪部佛經?」 我回答: 「這句話並不在佛經中,而是出自中國禪宗語錄。 準確來說,出自《指月錄》卷二十八(註1)。」 我進一步解釋說: 「那只是比喻。修止觀的重點在於觀察自己的身心、五蘊與六處, 而不是去觀察外境的山水...
2024年1月28日
隨筆-書記-讎敵債主幻化為至親,牽引中陰身至惡趣※
›
北傳佛教中一個傳說,我猜來自淨土宗,我沒仔細溯源。 它說:「人死後,你的(不在世)讎敵債主會幻化成你摯愛親眷的模樣,牽引你往三惡趣」,畢竟活人見不到死人境界,除非教內信徒,否則難以說服其他人。 說服不說服,我倒無所謂。關於信仰的辯論,從來是「信者恆信,不信恆不信」。 我比較好奇...
2023年8月7日
隨筆-文藝-南宋慧開<春有百花秋有月>※
›
南宋慧開禪師有詩: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 這首詩在表達什麼?有人就此詢問我的看法。 我覺得,第一要問:這首詩最重要的句子、或單句、或單字是哪個? 換句話說,能起畫龍點睛的那個,沒它,失好幾分精神、意境的。 應該是第三句「若無閒...
2023年8月5日
其他_海青※
›
海青,是台灣常見的佛教服飾,大致介紹如下: 第一.僧俗皆能穿。 第二.樣貌如下(註1),領、袖有特色,有別於當時的俗服。 第三,名稱來由。 先從最早的僧服,「方袍」說起。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註2):「比丘所著之三種袈裟,皆為方形,謂之方袍。」 這便是佛教出家人的「三衣」,分成...
2023年3月18日
隨筆-書記-經書的流行指標※
›
是佛教徒、非佛教都能察覺得出當今那幾部經典正當流行,就是喊得出經名的! 心經、金剛經、阿彌陀經(包含三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 地藏經、法華經(當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最多人熟知)、 華嚴經(行願品、淨行品、入法界品頻繁被引用)、楞嚴經、廣論等等。 一來,它們是法會、講...
2023年3月16日
南傳論_四種業※
›
開印法師<四種業>之講義(註1)要點: ◎ 業依作用可分為 : 1. 令生業:讓我們投生到下一世及在一世繼續產生果報的業。可以是善或不善。 2. 支助業:支助令生業延長產生善報或惡報。可以是善或不善。 3. 阻礙業:阻礙令生業的業,可縮減令生業的善惡報。可以是善或不善。 4. 毀...
2023年2月25日
隨筆-議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中國禪宗的「一日不(耕)作,一日不食」(註1)是出自唐朝百丈禪師,言出家人的自食其力。 有人問: 「這有違背佛教出家戒吧!不是有『草繫比丘』(註2)的典故嗎? 《佛遺教經》不也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 《大智度論》卷三講這是四種邪命之一的 『下口食:謂種植田園,調合...
隨筆-議題-持守「過午不食」有困難※
›
以前談過「早齋」不是早上吃素, 佛教的「齋」有「過午不食」之義,還得有中午過後不再進食。 不然,改口說:「早餐吃素」吧,才不至誤解。 「持齋」這件事,似乎對於現在的漢傳佛教的修行者, 不論是顧慮何種理由,總之,大部分人無法嚴持,得常態性的"開緣"。 如寺院所稱的「藥石」或「藥食」...
2023年2月9日
隨筆-印度人物-佛陀時代的阿闍世王※
›
佛教史常提到的人物,阿闍世王,聽人念「闍」都將它念「設ㄕㄜˋ」音,第四聲。 但字典的發音為「蛇ㄕㄜˊ」音,第二聲。 我則因為打字方便,遇這字,習慣打「督ㄉㄨ」音。 讀佛陀生平傳記,肯定會認識當時印度的兩大國: 1. 憍薩羅國(恆河中游、恆河北側、恆河西側),首都舍衛城; 2. 摩...
2023年2月8日
隨筆-中華人物-(民國)明常法師※
›
照片是民國後的明常法師。 有傳言(註1),他與最近圓寂的佛光山創始人星雲法師幼時往事有牽連。 對比兩人生平,第一個人生軌跡交會處在南京棲雲寺, 除此外,我並無任何確切的物證/人證,能證實該傳言。寫此短文,不過是紀錄有此一事。 ---------------------------...
2023年2月4日
隨筆-其他-修行是練習死亡?※
›
如圖所示,在《斐多篇》的64a5(《柏拉圖全集》之頁碼), 蘇格拉底大致是說:「學哲學就是練習死亡」。 我約略能理解,哲學家要思考死亡的意義,思考坦然面對死亡。 明白當那天到臨時,心態應當如何。所以,叫「練習死亡」。 可是,若佛教徒跟著說:「修行目的是練習死亡。」,就顯些奇怪了...
2023年1月1日
般若部論_《大智度論》卷013(大正 25,0156a16):不與取戒※
›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尸羅波羅蜜義第二十一(卷第十三) 這一大段關於不與取戒。 主題: ◎ 何謂「不與取戒」? ◎ 何謂「助盜法」? ◎ 分析「犯不與取戒」裡的 關鍵要素 ? ◎ 為何要持守「不與取戒」? ◎ 不持守「不與取戒」有何損害?所以,諸賢聖所不稱譽,善人行者所不為。 ...
2022年12月27日
三乘_【三十七道品】四念處:法念處:對治五蓋(嗔):淺談慈心觀※
›
依據南傳佛教《大念處經》,無論修什麼禪法, 先要知曉何謂正知正知,參考 阿含部經_正念、正知 。 【三十七道品】的補充講義B01(置於參考資料)page 2: (二)瞋恚 《中部注》(Ps I 282)解釋:由於對可瞋相非理作意,所以瞋恚生起; 若於慈心解脫如理作意,則瞋恚...
2022年12月17日
隨筆-三乘-如何鑑別"得初禪"之相?※
›
依我聽聞(若有說錯,錯在我),分兩部分說明。 第一,南傳佛教的鑑別法 這是我從開仁法師聽來。至於他哪堂課講的?還沒查,沒把握找得到。 法師說:"得定"弟子會請教教他禪定的教授師, 教授師則會問他一系列問題,以下舉其中三題: (1)你是否入定時,不會起貪、嗔、痴等煩惱(定能伏惑)...
2022年12月3日
阿含部經_正念、正知※
›
「正念正知」在雜阿經常常一同出現,好像「定型句」。 它的概念與修學止觀息息相關。該怎麼解釋或翻成白話呢? 我所知道的,就有兩種說法。方便理解,我先列說法之概述,再講其出處。 不然,容易迷失在文字陣仗中。 ***** 第一種說法,從"戒律"的立場出發。 對於外來的境界或內心的境...
2022年10月8日
隨筆-議題-僧眾與尼眾的居住距離※
›
何必列出比丘、比丘尼戒律條文(註1),僧(比丘)尼(比丘尼)不能同住是理所當然! 我最先聽到法師開示「僧眾與尼眾的居住距離」(以「居處距離」代稱)是: 牛叫聲可以傳遞的最遠距離。這是預備尼眾出事呼救時,僧眾聽得到。 比對印度的長度單位,那應該是「拘盧舍」(註2)。 我始終沒搜尋到...
2022年10月6日
隨筆-其他-讚佛超九劫?※
›
從前,我一大學同學讀「讚佛偈」由來的佛典故事(註1), 他問我:「為什麼釋迦牟尼菩薩要一腳站立念讚佛偈?」 談到「讚佛偈」,諸多文章標出處是《大智度論》卷4(註2)。 而理論上,論典所據是經典, 故厚觀法師的《大智度論講義(一)》(註3)在註釋52, 53和54,有列出種種經文來...
›
首頁
查看網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