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11月17日

阿含部經_雜阿含200經:佛陀教羅睺羅

陳亢(孔子弟子)問伯魚(孔子的兒子):
「老師有沒有給你特別的指導?(有別我們的)」
 
伯魚說:
「沒有吧。教導的都跟你們都一樣吧。
 一次他一個人站在庭院,我快步經過。
 他問我:『學詩經嗎?』
 我說:『沒有。』
 他說:『不學詩經,便無法在朝廷或外交場合與人應對。』
 我就回去學詩。
 一次他又一個人站在庭院,我快步經過。
 他問我:『學禮了嗎?』
 我說:『沒有。』
 他說:『不學禮,無法在朝廷社會上立足。』
 我就回去學禮,就聽過這兩次。」
 
陳亢回去高興的說:
「我今天問了一件事,卻得到三個收穫:
 知道了詩的作用,知道了禮的作用,
 也知道君子並不偏愛自己的兒子。」

 
這出自《論語》的<季氏>(註1),孔子如何教子的故事。
 
 
而在佛經也記載佛陀如何教羅睺羅(註2,佛陀俗家時的兒子),
這裡必須要點明一點,出家後只有師生關係,沒有「父子有親」。

首先,羅睺羅出家時,
佛陀讓他以舍利弗為和尚(親教師),目犍連為阿闍梨(軌範師)。
 
接著,雜阿含200經是這樣描述著
佛陀如何指導羅睺羅修行的(註3,節要翻譯):
羅睺羅說:
「希望世尊您能為我演說妙法,我聽聞妙法後,
 將獨自在一僻靜之處,專心思考,不放逸懈怠;……
 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
 
佛陀觀察羅睺羅的心解脫智慧,知道他仍未成熟說:
「你曾拿五受陰(即色、受、想、行、識受陰)去教導人了沒?」
 
羅睺羅回答佛陀說:「沒有,世尊!」
 
佛陀告訴羅睺羅說:「你應當為人演說五受陰的道理。」
 
羅睺羅受到佛陀教導後,就在一段期間為人演說五受陰的道理。
等演說完後,他回到佛陀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稟告佛陀說:
「世尊啊!我已經為人演說過五受陰的道理了,
 希望世尊您能為我演說妙法,我聽聞妙法後,
 將獨自在一僻靜之處,專心思考,不放逸懈怠;……
 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

以下跟上面對話類似,
羅睺羅教人回來後,又問一樣問題,
佛陀見他仍未開悟,問他:「曾為人演說過眼等六入處的道理嗎?」
羅睺羅答佛陀說:「沒有」
佛陀告訴羅睺羅說:「你應當為人演說六入處的道理。」
....
羅睺羅教人回來後,還是問相同問題,
佛陀見他未開悟,問他:「曾為人演說過因緣法嗎?」
羅睺羅答佛陀說:「沒有」
佛陀告訴羅睺羅說:「你應當為人演說因緣法的道理。」
....
羅睺羅教人回來後,仍是問同一問題,
佛陀見其未開悟,說:
「你應當對前面所說的各種妙法,
 獨自在一靜處,專心思考,觀察它的道理。」

  
羅睺羅聽佛陀教誨,獨自在一靜處,專心思考,觀察它的道理,
因而斷除煩惱,成熟心解脫智慧。
 
 
跟孔子一樣,佛陀對待他兒子,教導的內容仍是與其他弟子一樣,
觀察五蘊、六處、因緣,並且「教導別人」,並進而自己深入實踐。

給我的啟示是,懂得道理,
還需有能力講給人聽,解釋得令人理解,
如果別人有疑惑,也能回答問題(檢視自己),那才說是"瞭達"了。
不再僅是拾人牙慧,進而實踐:得定、觀慧,
方可觸證到真實相,貪嗔癡永斷吧。
 
 
 
---------------------------
註1. 南一書局連結

註2.
(1)維基百科:羅侯羅
(2).中文百科在線:羅侯羅

(2)張西鎮《雜阿含經白話譯解》第二冊 Page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