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1月16日

名相_(大乘)佛的總願和別願

各各佛、菩薩都自己的信願,
例如,觀世音菩有十二大願,藥師佛有十二大願,
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也有人說二十四願)等等。
按佛教專有名詞(名相)上,我們稱它們是,「本願」。
套用到上面舉的例子,觀世音菩薩十二本願、藥師佛十二本願、阿彌陀佛四十八本願。


如果在依據願的"類別"來談,可分成"總願"和"別願"。
一."總願"就是所有的佛、菩薩(特指大乘),皆有共同四個願,稱之為「四弘誓願」。
它們分別為:
1. 眾生無邊誓願度
2. 煩惱無盡誓願斷
3. 法門無量誓願學
4. 佛道無上誓願成

而大小乘是共通的,小乘(聲聞乘)是大乘(菩薩乘),
是故此四弘誓願,可看成四聖諦的延伸。
1. 苦聖諦:眾生無邊誓願度
2. 集聖諦:煩惱無盡誓願斷
3. 滅聖諦:佛道無上誓願成
4. 道聖諦:法門無量誓願學


二."別願",則是除了總願以外的願,
很容易可以發現,它是有關於改善環境、嘉惠眾生(莊嚴國土)的願求。
諸如:加長眾生的壽命、保證眾生的健康不殘疾、確保眾生的衣食無虞等等。


我想,佛弟子的修行,大體而言是在(佈)施、(持)戒、(修)定、(觀)慧四次第上。
別願,則主要是"施、戒、定",己身及他人的完善。
總願,則著力於"慧",己身及他人的共同成就。


-------------------
參考資料:香光莊嚴:阿彌陀佛的本願

2016年11月1日

隨筆-其他-福智團體

不查資料,直接寫我讀書時對福智團體的印象。跟事實一定有出入,呵呵。

他們的精神領袖是日常法師。
法師畢業於成大(當時叫成功工學院),
跟已故校長吳京(曾當過成大校長、教育部長,又回到成大教書)是同學。
據吳京所說,法師在學校就對佛教很有興趣,理平頭(或光頭),綽號叫和尚,
畢業後,還當真出家。

法師在佛學上,精研的領域是戒律學及《菩提道次第廣論》(簡稱《廣論》)。
我不太清楚法師跟戒律的淵源,似乎有南投的南普陀佛學院教過戒律。
多年前,我研讀戒律時,有參考過法師講解《南山律宗在家備覽》,知有此事。
現在應該還能找著。

而法師之始學《廣論》,則跟印順導師有關。
據宏印法師所言,
當初日常法師是在報恩小築(台北大直淨因寺,我去過兩次),向印順導師請得此論。
《廣論》,是藏傳佛教的經論,嚴格講起來,它講述的教理教義,不專屬密宗,
乃佛教的基礎,通一切顯、密教。
該論為宗喀巴大師所著,由法尊法師翻譯成中文、再經印順導師潤色,
而後在台灣發揚光大,應是法師佔的功勞最大。


法師的道場在新竹鳳山寺,弘法多以戒律、《廣論》為主。
他的在家信徒,為了推廣閱讀《廣論》,創設「福智」文教團體。
為了推動素食,成立「里仁」營業事業。有可能這兩個是一體,我不知道而已。

我從福智那得知,他們受五戒前,必須先報五戒先修班,
課程完成及分數合格,才准予受戒。由此,足見法師對戒律之謹慎。
我參與過《廣論》的讀書會,
其模式為每週一回,課前,約一週前,每人會被指定負責一段的「消文」,
等下次上課,念誦並對大家解釋該段。
所謂的「消文」,就是翻譯成白話並找例子,最好是生活實例。
他們辦的其餘活動,我沒參予過,沒辦法說。


我社團有一位同學,俗家名應該叫謝青旻,性情溫和親善,
讀到大二,便隨日常法師出家。自那後,再沒見過他。
十二年前,法師圓寂。不曉得他過得怎樣,是否依然在鳳山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