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6月7日

隨筆-正聞-信行人與法行人

佛教是強調「智慧」的宗教,入門則會先談「信、戒為基」。
《大智度論》就說:「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相信就能入門,智慧就能解決煩惱)。
至少要先相信學佛,在某層面對你有幫助的,
可能是求福報,可能是心靈成長與慰藉,這才進來佛門吧。
且由於相信或者有所體悟,慢慢地學習教理教義,漸漸地離苦得樂。
因此,學佛者,一定是有信有慧,結果都是智慧圓滿。
 
只不過每個人的習性不同,從信跟慧的重視,可分兩類人,
一類人是信多慧少,
他相信佛陀是大智慧者,佛法可以解決煩惱,
倚著這股信仰力,佛陀說的是對的(聖言量),
進而循序漸進地實踐,體察真理。
 
另一類人是慧多信少,就類似「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亞里斯多德:Plato(柏拉圖) is dear to me , but dearer still is truth),
對於佛法,他一一聽聞、觀察簡擇、體證是對的,進而越來越信仰佛所說。
 
用佛門術語來說,
信多慧少叫「信行人」、「隨信行」、「鈍根人」;
慧多信少叫「法行人」、「隨法行」、「利根人」。
但無論是那一種人,終歸走向有信有慧的「智信」,而非「迷信」。
 
 
《雜阿含經》卷三三:
「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於五法增上智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法行」;
 
「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乃至五法少慧,審諦堪 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信行」。

 
兩段文字的差別在於,
在五法(信進念定慧),一個是"增上智慧",一個是"少慧"(註1)。
所謂的"少慧",就是以信為主,以慧為助。
但仍是強調,雖然剛開始佛教的核心"智慧"比較少,
然而最後,還是會走向究竟的智慧圓滿。
 
而佛門的種種方便,通常就是為了帶起這些人對佛教的信心而施設。



-----------------------------------------
註1: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age 310
原始佛教中,雖有此二流,而依「五根」來統一了信與慧;
只是重信與重慧,少慧與增上慧 的不同。
將「信」引入佛法,攝受那些信行人,
而終於要導入智慧的觀察分別忍,才符合佛法的 正義。

近代學者,
發見「於佛證淨,於法證淨,於僧證淨,聖(所愛)戒成就:不墮惡趣,決定向三菩提」,
似乎與觀四諦理而悟入不同,因而誇大的重視起來。
有的解說為:四證淨是為在家人說的。
其實,四不壞淨是適合為一般在家人說的,而不是專為在家人說的。
這二類,不是出家 的與在家的差別,而是正常道與方便道;
為少數利根與多數鈍根;為叡智與少慧的不同。
信,在釋尊涅槃後,將在一般人心中更重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