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年8月7日

隨筆-文藝-南宋慧開<春有百花秋有月>※



南宋慧開禪師有詩: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首詩在表達什麼?有人就此詢問我的看法。

我覺得,第一要問:這首詩最重要的句子、或單句、或單字是哪個?
換句話說,能起畫龍點睛的那個,沒它,失好幾分精神、意境的。
應該是第三句「若無閒事掛心頭」吧,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本該是好時節,但禪師認為得再加心頭無事罣礙。
因此,討論由此句發揮。

第二,關於詞彙擇選。「無閒事掛心」,為什麼是「閒事」,而非「要事」?
人們自然是有要事在身的時候,魂不守舍,無心美景。
是故,倘若以「要事」,似乎上下文義通順些。那為何偏偏要捨此取彼呢?
我以為可能原因有二。
一者,一切世間事,全是「閒事」,沒什麼要緊的;
二者,就「一塵不染」的邏輯,連一丁點小小塵埃都無,甭提汙垢;
   同理,連些許點閒事皆無,更別說要事。

第三、陪襯作用,紅花需要綠葉相襯。
假如好時節,最主要來自「若無閒事掛心頭」,
何消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禪師應該想表述,即使四季景象絕美,缺了「無閒事掛心」,便無法說是「人間好時節」。
如此更顯「無閒事掛心」是關鍵。

第四。與佛教的關聯。
回歸佛教議題。這首詩跟佛教修行有啥關係呢?
我認為,詩中的「無閒事掛心」,即修行的目標。
只是,禪師沒提修行的方法。事實上,詩僅短短二十八字,本來就困難。呵呵。
有人問:此詩是否意味著「觀察外在四季的變化,體悟無常而放下一切」?
我會說:不是。
一來,我不認為禪師寫此詩時,主觀意識上想做這麼長的延伸。
二來,修行的起點、核心是觀察內四大(或五蘊、六處)、體證無常、苦、空、無我,
   而不是從外四大。



--------------------------------------------------------------------------------------------------------------
我對「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的看法。
--------------------------------------------------------------------------------------------------------------

2023年8月5日

其他_海青※

海青,是台灣常見的佛教服飾,大致介紹如下:
第一.僧俗皆能穿。

第二.樣貌如下(註1),領、袖有特色,有別於當時的俗服。
第三,名稱來由。
先從最早的僧服,「方袍」說起。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註2):「比丘所著之三種袈裟,皆為方形,謂之方袍。」
這便是佛教出家人的「三衣」,分成五條、七條、九條。
攤平的照片還非得是拍賣網站(註3)才有。
這張照片是七條。袈裟於現今是佛教禮服,正式場合才出現。

五、七、九的差別在條數,看明朝楊卓《佛學次第統編》 的圖案(註4)便知區別。



另有一種沒格狀的"袈裟",被叫「縵衣」。
台灣受五戒、八戒、菩薩戒在家人、以及出家的沙彌、沙彌尼在穿搭。
我個人想法,「縵衣」不屬於三衣。


理論上,僧服就這一塊方布,南傳佛教的僧袍仍持此舊風,只是傳到中土之後有了變化。
一篇文章<搭衣篇>(註5)這樣描述:
 佛教傳入中國,由於氣候、國情及實際需要等種種關係,
 原有佛世或南傳僧眾之三衣(僧伽梨、鬱多羅僧、安陀會)不再適用,
 故漢地叢林另製小褂、中褂、長褂及大袍
 三衣僅於禮佛、誦經或集會時,披搭於大袍之外,並依實際情況僅擇一衣披搭。

「海青」就是中國另製僧服中的「大袍」(不是三衣)。
整體來說,我覺得維基的袈裟辭條(註6)寫的較為詳盡,
有講到(1)有別於三衣、(2)特色的領、袖、(3)僧俗可穿的重點。下方黃底字是其節錄。
 在佛教本土化的過程中,漢地僧人在三衣之外,
 依漢地俗服的樣式另製小褂、中褂、長褂、大袍等衣,
 海青就是廣袖大袍的一種,色以青黑、黑為主。

前文已講。

 漢服禮服的一大特點是廣袖,海青是依照隋朝天子禮服改制而來,
 其名字源於其廣袖的特徵,且制式肥大,腰寬袖闊,袖口還是縫合的。
 至於縫合袖口的原因,傳說梁武帝的皇后郗氏不奉佛教,常以戲耍僧尼為樂。
 梁武帝在位期間詔令全國僧眾都茹素,
 而郗后卻專門做了一些豬肉包子,在請寶志禪師用齋時偷放在齋菜裡,
 意圖羞辱僧眾,而僧眾若不吃,則可降罪稱違逆皇后懿旨。
 寶志禪師是得道高僧,事前就用神通預知了皇后的意思,
 於是命僧徒將海青的袖口縫合起來,改為口袋,裡面裝上饅頭,
 在用齋時,取食饅頭,將包子裝進袖袋。
 該傳說的真實性已無從考證,但海青袖口縫合確是有別於俗服常樣的事實。

既然海青是從隋朝天子的禮服(黃袍)款式而來,而南朝梁先於隋朝,傳說的事當參考就好。
袖口縫合地方,見第一張圖的藍框。

 海青另有一個別於俗服的特點,是交領制式的改變。
 衣領由三層布片重疊縫製而成,叫做「三寶領」,
 一是象徵佛法僧三寶,二來為了符合僧衣必須割截的戒律要求。
 在前領的中段還有五十三條線縷,是為了增強衣服耐用而設,
 也寓意要向「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學習。

三寶領,見第一張圖的紅框。

 海青脫胎於漢地俗服,僧俗皆可穿著。
 出家人在海青之外搭三衣,在家人則在海青之外搭縵衣。
 在戒律中縵衣原是沙彌衣著,依然是印度式的衣制。
 在漢地,縵衣不僅是受沙彌十戒出家人的穿著,
 而且成為受居士五戒和在家菩薩戒的在家人所穿的禮服。

前文已講。


其次,必須得補充的是,為何「大袍」後來又稱「海青」?
引用《佛光大辭典》(註7)的解釋:
 海青乃寬袍大袖之唐裝,為我國佛門緇素二眾禮佛時所穿之衣。又作大袍。
 係依黃袍之形式稍加修改而成;黃袍,乃隋代以後天子之袍服,衣袖寬闊,著之自在。

 又江蘇吳中之地每將廣袖之衣稱為海青;以僧袍之袖廣,故援引其名,稱為海青。
 此外,叢林中謂「海青」之名,乃取海貌之浩瀚深廣,能容萬物;
 取彼波浪之飄逸灑脫,自在無礙;取其色澤之青出於藍,代代更勝,
 意在鼓勵策進,不同凡俗。

黃袍的部分,同維基敘述。
吳語的部分,我猜是依據明朝鄭明選的《秕言》卷一(註8):
 吳中方言稱衣之廣袖者謂之海青。
 按太白詩云: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蓋東海有俊鵑名海東青。
 白言翩翩廣袖之舞,如海東青也。

吳在現在的蘇州一帶。意思是吳人覺得廣袖像海東青(一種鳥類)的翅膀,
所以,稱廣袖的衣服為「海青」。
李白《高句驪》(註9)一詩中,同是這麼形容:「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
(吳人可能是受到李白詩的影響)。
至於,海是智慧如海,青是青出於藍,應屬附會。



-------------------------------------------------------------------------------------------------------------
海青:
1. 不同於三衣。舊名大袍,樣式是仿隋朝天子的黃袍
2. 有特色的領、袖
3. 僧俗可穿
4. 大袍又稱海青,是受到李白詩或吳語的影響
-------------------------------------------------------------------------------------------------------------
(制服的類別碼是619, 置於其他類)

註1:照片出處








註5:搭衣篇




參考1:法鼓山:海青
海青是佛教徒的正式禮服,在參加法會、念佛共修、助念,或其他佛教活動時穿著。
海青一名的由來,出自唐詩人李白的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
另一說法是海字是表廣大,穿起袍來,佛弟子的心量似大海般廣闊包容一切,
青即內心清淨,諸法不染,故名海青。
海青的顏色有黃、黑兩種,黑色是僧俗二眾禮佛時所穿。

佛教中弟子穿起我來拜佛誦經,樣子很莊嚴美觀,所以呼我為「海青」。
海青,本是鵰類的鳥名,生得俊秀文雅,常在遼東海邊飛翔,其狀類似衫之大袖,
因此,鳥的海青名,把它借來當做我的大名。
唐朝李白的詩云:「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也就是讚美的歌詞。
因為我的身腰、下擺、袖口,都很寬大,不和其他的僧衣相同,所以又叫做「大袍」。


註8:僧服 裡面部分解釋有誤,海青並不是方袍!
明鄭明選著《秕言》卷一云:「吳中方言稱衣之廣袖者謂之海青。
按太白詩云: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蓋東海有俊鵑名海東青。
白言翩翩廣袖之舞,如海東青也。」


○金花折風帽,白馬小遲回。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

○海東:一種凶猛而珍貴的鳥,屬雕類,產於黑龍江下游及附近海島。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鷙禽來自海東,唯青鵁最嘉,故號海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