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皆知,
佛教主要有三門學問,戒、定、慧三學。
有人說:真正的定力(也有人說堪忍力),
是泰山崩於前而不沮,
聽起來似乎很順理成章的道理,沒疑惑。
但怎麼養成,卻是個很大的問題。
養成?人不就是多經歷幾次逆境(挫敗),就會成長嗎?
這很難說,生存下來的人,也可能是行險僥倖,
(成功經驗無法在其他人身上重現,稱之僥倖),
或是滑頭、推諉、倚老賣老的人,壓根不解決問題。
以學生讀書考試為例,
不是多做考古題,就能更應付考試,
而是「務本」,從頭到尾到把範圍讀過一遍,
徹底了解,作考古題才有意義。
否則,懂得永遠是片片段段,出現新的題型就倒。
又好比上台演講,
以為多上幾次台就會講,那根本搞錯方向,
事實則是"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
應該是要自己在台下時多練習,
多揣摩各種情境當做何反應,和多請教專業的人給些建議。
準備越充足,演講才會越氣定神閒。
如此,之後累積的上台經驗,才有意義。
因此,「訓練定力」就像扎馬步的基本功一樣,
重視的是平時練習,
那種"十年寒窗無人問",我覺得真的偉大是在這,
而不應該只注意到「泰山崩於前而不沮」的結果上。
我有個親友很愛說:「修行就是借境練心,
忍辱、定力是在生活上(乃至種種逆境)修起」。
我不以為然,我的想法是,定在靜坐當中養成,
而生活遭遇到的事,則是幫助檢視功夫到不到家,
在日後的定中,再行修正。
佛教主要有三門學問,戒、定、慧三學。
有人說:真正的定力(也有人說堪忍力),
是泰山崩於前而不沮,
聽起來似乎很順理成章的道理,沒疑惑。
但怎麼養成,卻是個很大的問題。
養成?人不就是多經歷幾次逆境(挫敗),就會成長嗎?
這很難說,生存下來的人,也可能是行險僥倖,
(成功經驗無法在其他人身上重現,稱之僥倖),
或是滑頭、推諉、倚老賣老的人,壓根不解決問題。
以學生讀書考試為例,
不是多做考古題,就能更應付考試,
而是「務本」,從頭到尾到把範圍讀過一遍,
徹底了解,作考古題才有意義。
否則,懂得永遠是片片段段,出現新的題型就倒。
又好比上台演講,
以為多上幾次台就會講,那根本搞錯方向,
事實則是"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
應該是要自己在台下時多練習,
多揣摩各種情境當做何反應,和多請教專業的人給些建議。
準備越充足,演講才會越氣定神閒。
如此,之後累積的上台經驗,才有意義。
因此,「訓練定力」就像扎馬步的基本功一樣,
重視的是平時練習,
那種"十年寒窗無人問",我覺得真的偉大是在這,
而不應該只注意到「泰山崩於前而不沮」的結果上。
我有個親友很愛說:「修行就是借境練心,
忍辱、定力是在生活上(乃至種種逆境)修起」。
我不以為然,我的想法是,定在靜坐當中養成,
而生活遭遇到的事,則是幫助檢視功夫到不到家,
在日後的定中,再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