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長分享去西班牙的見聞,
說那裡有些天主教僧侶的修行方式,類似印度宗教(包含佛教)。
比如,有的將自己禁閉在房內,誓言一輩子不出去,
飲食由外人從窗口送入,跟佛教的「閉關」如出一轍;
有的發誓終身不穿上衣,不就貌似佛世時的裸行外道;
有的立願畢生禁語,禪宗修行--打禪七不也如此嗎?只不過,他時間未免太長...
我認同學長所說,我本來就相信印度宗教和閃族的宗教有關聯,
對此事,我喜歡舉大陸學者錢文忠教授講的例子(註1):
佛教的「彌勒」和基督教「彌賽亞」,兩個詞發音、意思皆相近,有可能是同一來由。
學長問我:「彌勒」跟「彌賽亞」是亞歷山大東征印度,兩邊交流所造成的嗎?
這點,我倒不能確定,然而,目前公認的事實,
在更久遠之前,印、歐語文始自同一源頭,學術稱之「印歐語系」。
兩百多前(十八世紀),大英帝國(簡稱:英國)殖民印度半島,
有位法官被國家派往孟加拉任職,他在處理司法工作之餘,研究最感興趣的語言學。
他就地考察了印度及其周邊國家的語言和文化,特別是古印度梵語。
他發覺梵語、希臘語、拉丁語、日爾曼語、凱爾特語許多相近處,應該系出同源。
他便將得出的成果,立說為「印歐語假說」,
於1786年2月2日的亞洲學會三週年的學術講演上發表,
自此,他成為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先驅、現代語言科學的奠基者。
他就是英國第一位漢學家--
威廉·瓊斯(William Jones,1746年9月28日-1794年4月27日)。
下圖引自《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註3),
是幾種語言的"兄弟"拼法,藉此多少可以體會他為何這麼想。
威廉·瓊斯之後,
同是英國人的錢幣學、文字學專家詹姆士.普林賽(James Prinsep,註4),
依據雙語:印度銘文 - 希臘文的錢幣(如下圖錢幣),
在1837年,破譯了阿育王石柱銘文(Prakrit),其內容與佛教戒律相關。
一樣是英國人,軍事工程師亞歷山大.甘寧漢
(Alexander Cunningham,1814年1月23日-1893年11月28日,註6),
因為早期生涯接觸詹姆士.普林賽,激起對錢幣、印度文化的興趣。
於同年,1837年,他自費發掘出最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 鹿野苑(Sārnāth)。
1850年代,玄奘《大唐西域記》被翻譯成英文。
1861年,亞歷山大.甘寧漢又按該書,
找到那爛陀寺遺址及佛陀兩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的遺骨,
接連幾年,他發掘出書中記錄的所有重要遺址,
包含佛陀出生地-尼泊爾境內的藍毘尼(註7)。
印歐之間,不啻文字有淵源,藝術方面,印度佛教深受希臘風格的影響(註8),
如佛像的波狀髮紋、高額、尖鼻、薄唇、衣褶厚重,而這回就真的與亞歷山大有關了。
學術考據證實,西元一世紀中葉至二三○年左右,
貴霜王朝的「犍陀羅藝術」,便是亞歷山大東征將希臘文化帶入印度所造就的。
*****
前面說到詹姆士.普林賽(James Prinsep),是靠雙語錢幣而破譯語言。
雷同的事,曾先在埃及發生一次。於本文末,我順道簡略一提。
1799年(註9),拿破崙征伐埃及,
在羅賽塔發現石碑,此即有名的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碑上刻的是一份詔書,以希臘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埃及通俗文字三種文字書寫。
是不是很像前面的雙語錢幣呢?
之後又過了大約二十年曲折,石碑歸了英國人所有,法國人僅保有拓本。
然而這次,法國人手腳比英國人快。
尚—法蘭索瓦·商博良(註10),1822年投入解譯,當年就破譯完全文。
今人能懂古埃及文(不屬於印歐語系),拜他所賜呀。
以18、19世紀而言,英、法在古代語言學的成就,傲視世界。
可是,前幾年聽錢文忠教授在電視節目上講:
"梵語、吐火羅語等東方古語,在他求學時代,只剩德國的極少數大學有開課程"。
現在就不知道情況如何了。
------------------------------------------------------------------------
註1:維基百科:彌賽亞
當代中國語言學家季羨林與學者錢文忠表示:
基督教的救世主彌賽亞(Messiah)與
佛家的彌勒(梵文:मैत्रेय 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是同一個人。
註2:
1. 百度百科:威廉·瓊斯 (照片出處)
曾在印度當法官,用業餘時間學習東方語言。
威廉·瓊斯最早正式提出印歐語假說,
揭示了梵語、希臘語、拉丁語、日爾曼語、凱爾特語之間的同族關係,
成為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奠基人,也有人認為他是語言科學的奠基人。
他還是英國第一位漢學家。...
1786年2月2日,在亞洲學會發表第三週年演講(The Third Anniversary Discourse),
演講中有一段話正式提出梵語與拉丁語、希臘語同源,
這一思想被稱為經典的構想( formulation),即著名的“印歐語假說”,
瓊斯的這一次演講成了語言學史上的一件大事。
2. BBC:印度的故事,第一集
註3:《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Page 189 (圖片來源)
註4:
1. 英文維基:James Prinsep (圖片來源)
Prinsep used bilingual Indo-Greek coins to decipher Kharoshthi.
2. BBC:印度的故事,第二集
註5:
1. 台語與佛典:阿育王「雙語」石刻銘文
2. 英文維基:Edicts of Ashoka
3. 中文維基:阿育王詔書
4. 英文維基:阿育王石柱 (照片來源)
註6:
1. 百度百科:亞歷山大·卡寧厄姆 (圖片來源)
2. 林煌洲 <印度佛教的近現代發展及現況 > 2002年
早在 18 世紀時,印度的英國文官帕雷.提芬達勒(Padre Tieffenthaler)
於 1750 年首先注意到阿育王石柱,以後又陸續有所發現,
並將銘文交予威廉.瓊斯爵士(Sir William Jones)研究,
後者在 1784 年創立孟加拉亞洲協會(Asiatic Society),
該協會對近現代印度學及佛學的研究貢獻極大。
1819 年,英國軍人偶然發現阿姜它石窟。
1819 年,孟加拉亞洲協會學報出版多數的阿育王石柱銘文,但未能解讀其意。
1837 年,該協會官員詹姆士.普林賽(James Prinsep),
終於解讀出石柱銘文為俗語(Prakrit),並證明它們為阿育王石柱。
除孟加拉亞洲協會的主要貢獻之外,
另一位重要貢獻者為在印的英國武官亞歷山大.甘寧漢(Alexander Cunningham)。
他依據玄奘《大唐西域記》從事考古發掘而發現許多重要佛教遺跡;
並發掘菩提迦耶寺周圍有關佛教遺跡。
1837 年,他自費在鹿野苑從事考古發掘,
並在桑崎大佛塔發掘出佛陀兩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的遺骨,
並將其考古發現出版成書。
1877 年,他將當時所有已發現的阿育王敕令銘文出版成冊。
1881 年,他成為印度考古調查局(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首任局長。
該局對印度文明歷史考古發掘及研究貢獻鉅大。
註7:維基百科:藍毗尼
靠近印度的邊境上,距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280公里。
註8:
1. 維基百科:希臘式佛教
印度的梵文和希臘文同屬印歐語系,兩種語言亦互相影響。
2. 中華百科全書:犍陀羅藝術
犍陀羅原是繼承著印度文化、佛教文化的傳統,
說那裡有些天主教僧侶的修行方式,類似印度宗教(包含佛教)。
比如,有的將自己禁閉在房內,誓言一輩子不出去,
飲食由外人從窗口送入,跟佛教的「閉關」如出一轍;
有的發誓終身不穿上衣,不就貌似佛世時的裸行外道;
有的立願畢生禁語,禪宗修行--打禪七不也如此嗎?只不過,他時間未免太長...
我認同學長所說,我本來就相信印度宗教和閃族的宗教有關聯,
對此事,我喜歡舉大陸學者錢文忠教授講的例子(註1):
佛教的「彌勒」和基督教「彌賽亞」,兩個詞發音、意思皆相近,有可能是同一來由。
學長問我:「彌勒」跟「彌賽亞」是亞歷山大東征印度,兩邊交流所造成的嗎?
這點,我倒不能確定,然而,目前公認的事實,
在更久遠之前,印、歐語文始自同一源頭,學術稱之「印歐語系」。
兩百多前(十八世紀),大英帝國(簡稱:英國)殖民印度半島,
有位法官被國家派往孟加拉任職,他在處理司法工作之餘,研究最感興趣的語言學。
他就地考察了印度及其周邊國家的語言和文化,特別是古印度梵語。
他發覺梵語、希臘語、拉丁語、日爾曼語、凱爾特語許多相近處,應該系出同源。
他便將得出的成果,立說為「印歐語假說」,
於1786年2月2日的亞洲學會三週年的學術講演上發表,
自此,他成為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先驅、現代語言科學的奠基者。
他就是英國第一位漢學家--
威廉·瓊斯(William Jones,1746年9月28日-1794年4月27日)。
William Jones |
下圖引自《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註3),
是幾種語言的"兄弟"拼法,藉此多少可以體會他為何這麼想。
威廉·瓊斯之後,
同是英國人的錢幣學、文字學專家詹姆士.普林賽(James Prinsep,註4),
依據雙語:印度銘文 - 希臘文的錢幣(如下圖錢幣),
在1837年,破譯了阿育王石柱銘文(Prakrit),其內容與佛教戒律相關。
註5 |
一樣是英國人,軍事工程師亞歷山大.甘寧漢
(Alexander Cunningham,1814年1月23日-1893年11月28日,註6),
因為早期生涯接觸詹姆士.普林賽,激起對錢幣、印度文化的興趣。
於同年,1837年,他自費發掘出最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 鹿野苑(Sārnāth)。
Alexander Cunningham |
1850年代,玄奘《大唐西域記》被翻譯成英文。
1861年,亞歷山大.甘寧漢又按該書,
找到那爛陀寺遺址及佛陀兩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的遺骨,
接連幾年,他發掘出書中記錄的所有重要遺址,
包含佛陀出生地-尼泊爾境內的藍毘尼(註7)。
印歐之間,不啻文字有淵源,藝術方面,印度佛教深受希臘風格的影響(註8),
如佛像的波狀髮紋、高額、尖鼻、薄唇、衣褶厚重,而這回就真的與亞歷山大有關了。
學術考據證實,西元一世紀中葉至二三○年左右,
貴霜王朝的「犍陀羅藝術」,便是亞歷山大東征將希臘文化帶入印度所造就的。
*****
前面說到詹姆士.普林賽(James Prinsep),是靠雙語錢幣而破譯語言。
雷同的事,曾先在埃及發生一次。於本文末,我順道簡略一提。
1799年(註9),拿破崙征伐埃及,
在羅賽塔發現石碑,此即有名的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碑上刻的是一份詔書,以希臘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埃及通俗文字三種文字書寫。
是不是很像前面的雙語錢幣呢?
之後又過了大約二十年曲折,石碑歸了英國人所有,法國人僅保有拓本。
然而這次,法國人手腳比英國人快。
尚—法蘭索瓦·商博良(註10),1822年投入解譯,當年就破譯完全文。
今人能懂古埃及文(不屬於印歐語系),拜他所賜呀。
以18、19世紀而言,英、法在古代語言學的成就,傲視世界。
可是,前幾年聽錢文忠教授在電視節目上講:
"梵語、吐火羅語等東方古語,在他求學時代,只剩德國的極少數大學有開課程"。
現在就不知道情況如何了。
------------------------------------------------------------------------
註1:維基百科:彌賽亞
當代中國語言學家季羨林與學者錢文忠表示:
基督教的救世主彌賽亞(Messiah)與
佛家的彌勒(梵文:मैत्रेय 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是同一個人。
註2:
1. 百度百科:威廉·瓊斯 (照片出處)
曾在印度當法官,用業餘時間學習東方語言。
威廉·瓊斯最早正式提出印歐語假說,
揭示了梵語、希臘語、拉丁語、日爾曼語、凱爾特語之間的同族關係,
成為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奠基人,也有人認為他是語言科學的奠基人。
他還是英國第一位漢學家。...
1786年2月2日,在亞洲學會發表第三週年演講(The Third Anniversary Discourse),
演講中有一段話正式提出梵語與拉丁語、希臘語同源,
這一思想被稱為經典的構想( formulation),即著名的“印歐語假說”,
瓊斯的這一次演講成了語言學史上的一件大事。
2. BBC:印度的故事,第一集
註3:《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Page 189 (圖片來源)
註4:
1. 英文維基:James Prinsep (圖片來源)
Prinsep used bilingual Indo-Greek coins to decipher Kharoshthi.
2. BBC:印度的故事,第二集
註5:
1. 台語與佛典:阿育王「雙語」石刻銘文
2. 英文維基:Edicts of Ashoka
3. 中文維基:阿育王詔書
4. 英文維基:阿育王石柱 (照片來源)
註6:
1. 百度百科:亞歷山大·卡寧厄姆 (圖片來源)
2. 林煌洲 <印度佛教的近現代發展及現況 > 2002年
早在 18 世紀時,印度的英國文官帕雷.提芬達勒(Padre Tieffenthaler)
於 1750 年首先注意到阿育王石柱,以後又陸續有所發現,
並將銘文交予威廉.瓊斯爵士(Sir William Jones)研究,
後者在 1784 年創立孟加拉亞洲協會(Asiatic Society),
該協會對近現代印度學及佛學的研究貢獻極大。
1819 年,英國軍人偶然發現阿姜它石窟。
1819 年,孟加拉亞洲協會學報出版多數的阿育王石柱銘文,但未能解讀其意。
1837 年,該協會官員詹姆士.普林賽(James Prinsep),
終於解讀出石柱銘文為俗語(Prakrit),並證明它們為阿育王石柱。
除孟加拉亞洲協會的主要貢獻之外,
另一位重要貢獻者為在印的英國武官亞歷山大.甘寧漢(Alexander Cunningham)。
他依據玄奘《大唐西域記》從事考古發掘而發現許多重要佛教遺跡;
並發掘菩提迦耶寺周圍有關佛教遺跡。
1837 年,他自費在鹿野苑從事考古發掘,
並在桑崎大佛塔發掘出佛陀兩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的遺骨,
並將其考古發現出版成書。
1877 年,他將當時所有已發現的阿育王敕令銘文出版成冊。
1881 年,他成為印度考古調查局(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首任局長。
該局對印度文明歷史考古發掘及研究貢獻鉅大。
註7:維基百科:藍毗尼
靠近印度的邊境上,距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280公里。
註8:
1. 維基百科:希臘式佛教
印度的梵文和希臘文同屬印歐語系,兩種語言亦互相影響。
2. 中華百科全書:犍陀羅藝術
犍陀羅原是繼承著印度文化、佛教文化的傳統,
前三三一年亞歷山大大帝入侵後,此地便成了希臘的殖民地,
因而產生了印度與希臘二種文化相互混合的特殊面貌,
尤其是貴霜王朝時代(西元一世紀中葉至二三○年左右)更形成了犍陀羅藝術,
其內容是以佛教題材為主,
而採用了以希臘系統的表現手法,它不同於印度傳統,
尤其是打破了「自來不以形像來表現佛陀」的印度傳統慣例,而開始製作了佛像。
犍陀羅式樣的佛像特徵是:以希臘太陽神為基準,
佛像呈現出波狀髮紋、高額、尖鼻、薄唇、衣褶厚重的西方人面貌。
註9:拿破崙的法國軍隊誤打誤撞,間接幫學者成功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
註10:維基百科:尚—法蘭索瓦·商博良
1809年商博良19歲就已經成為格勒諾布爾公學的歷史學教授。
同年,他把心力全部放在學習科普特語上,以期終能找回法老王子民所說的語言。
1799年7月15日,拿破崙侵略埃及的軍隊一名上尉皮埃爾·弗朗索瓦·札維耶·布夏賀
在埃及港口城市羅塞塔附近發現該石碑。
石碑是公元前196年托勒密王朝時代刻製的,
上面有希臘字母、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埃及通俗文字三種對照雕成的。
石碑運到埃及的亞歷山大,法國科學家開始進行研究。
1801年,法國戰敗投降,
英國軍隊要將全部研究成果沒收,法國科學家威脅要全部燒掉,
最後達成妥協,允許法國科學家保留研究成果和石碑拓片,
但石碑被英國軍隊運往大英博物館保藏。
在埃及港口城市羅塞塔附近發現該石碑。
石碑是公元前196年托勒密王朝時代刻製的,
上面有希臘字母、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埃及通俗文字三種對照雕成的。
石碑運到埃及的亞歷山大,法國科學家開始進行研究。
1801年,法國戰敗投降,
英國軍隊要將全部研究成果沒收,法國科學家威脅要全部燒掉,
最後達成妥協,允許法國科學家保留研究成果和石碑拓片,
但石碑被英國軍隊運往大英博物館保藏。
商博良從1822年到1824年完全投入到對羅塞塔石碑的研究,發表多篇研究論文,
成功地譯解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結構,這些符號有些是字母,
有些是音節文字,有些則是義符,一個符號代表一整個事物,
終於在1822年完成羅塞特碑碑文的全文翻譯。
成功地譯解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結構,這些符號有些是字母,
有些是音節文字,有些則是義符,一個符號代表一整個事物,
終於在1822年完成羅塞特碑碑文的全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