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隨筆-其他-餵蚊子

最近有人轉貼這一個短片給我。
這位法師所說的道理,這與我所學的有出入。
我想分享我所受佛教教育,在我內心形成的見解。


第一:觀想布施
佛教的觀想,分成「假想觀」與「真實觀」,
1. 假想觀,就如「不淨觀」,觀想自己身體是骯髒的,
男生九孔常流
(眼淚2、鼻涕2、耳屎2、唾液1、小便道1、大便道1),
女性則十孔,又例如,白骨觀等等...藉此放下對身體的執著,
有道是:「吾有大患,為吾有身」,
人最愛的莫過於這個身體,憑這些假想觀,進而降伏貪欲。
 
2. 真實觀,則是佛教的核心,
觀察緣起性空,觀察五蘊、六處、六界,以此了解
沒有永恆的、不變的、獨立而不假其他因緣、能主宰的自我。
達到真正的斷除貪欲。
 
我說假想觀,我用的是「降伏貪欲」,
而說真實觀,我用的是「斷除貪欲」,
這是因為假想觀是你虛構出的,不是正在發生的,是假的!
有「以一執破另一執」的感覺,所以只能降伏、不能斷。
真實觀就不同了,不管何時,世間的一切都是緣起性空。
體悟了,內心是真的產生力量,徹底解決貪欲。
 
回到法師的觀想布施,就屬於「假想觀」,
我不敢說沒有作用,至少知道予樂眾生,或能因此減輕貪欲,
但終非究竟知道,
不然,那以後幫助別人、布施都用「想的」就好了。
幹嘛那麼辛苦勞動體力去救助別人。
 
 
第二:「般若道」到「方便道」
我引用印順導師的《般若經講記》(註1)的示宗要:
二道,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中,所分的兩個階段。
 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
 這一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
 
 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
 這一階段主要為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
 依《智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
 餘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
 般若為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二道就是「般若道」與「方便道」,
發心行菩薩道的人,先修「般若道」,後「方便道」,
是故,我相信修學菩薩道的人,
都想學菩薩「捨我救人」的無私,
然而在此之前,請先確認好,已經「正見、正思維」了嗎?
還是一時間的激情表現?
如果慈悲心切而智慧不足,
在菩薩的修學過程中,
要成為「敗壞菩薩」(註3),而退轉的。
 
 
第三:苦行
幫助眾生,有很多方法,不是犧牲自己,虐待自己才叫高大上。
更無知的是,以為折磨自己的身體,方以破除自我的苦行。
大智度論說:
「(釋迦摩尼)於泥連禪河側,六年苦行,
 日食一麻,或食一米等,而自念言:『是處非道!』
 爾時,菩薩捨苦行處,到菩提樹下,坐金剛處....」
佛陀已經很清楚地說了,苦行不是真理(道)。

這也就是禪宗公案裡說的:「牛車不行,鞭車幹嗎,鞭牛才是。」
不能覺悟,虐待身體幹嘛,要改變的,不就是心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