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曾聽日常法師說法,他說學修學佛法,
可從「質」、「量」、「次第」三個面向來看。
何謂「質」、「量」、「次第」呢?
拿吃飯作比喻。人肚子餓,得進食,
那麼就該吃適合人類的食物,如米飯,才會飽,
否則仍是飢餓或害病。吃對食物,便是「質」正確。
食物正確也吃了,但仍感飢餓,問題則出在「量」。
吃一碗不飽,就吃兩碗,三碗等,直至飽足。
除了,吃,得飯的「質」正確;飽,得飯的「量」正確。
還需要知道怎麼作飯,得先洗米、瀝乾、後加水、煮飯。
倘若順序顛倒,先加水、煮飯,後洗米、瀝乾,,
即便「質」、「量」沒錯,只錯「次第」,
吃了是會出差錯的。
同樣地,學佛的人得留意「質」、「量」、「次第」是否正確。
--------------------------
我認為法師所言的佛教的「質」、「量」、「次第」。
「質」便是戒、定、慧三學,
尤其慧,慧能斷惑,是最重要的特質。
「量」則是在論持戒、入定、修慧有深淺之不同,
佛弟子的最終目標,是要圓滿戒定慧而成佛。
至於「次第」,佛弟子學習次序應該是
皈依三寶→
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
五乘法的五戒十善→
三乘法的十二因緣法與四諦→
大乘不共法的六度萬行...詳細可讀《成佛之道》。
依據我的經驗,多數學佛者的問題都是出在「次第」上,
一入門,就想學最高超的道理,
一下子就跳到大乘不共法的「般若慧」。
例如,有些人聽到六祖慧能因金剛經而覺悟,
就只讀金剛經,其餘不碰。
他們以漸悟(循序漸進)為恥、追求頓悟、
總是想一理徹萬里通,處處圓融圓滿,
而終是說得高超,遇境煩惱。
可從「質」、「量」、「次第」三個面向來看。
何謂「質」、「量」、「次第」呢?
拿吃飯作比喻。人肚子餓,得進食,
那麼就該吃適合人類的食物,如米飯,才會飽,
否則仍是飢餓或害病。吃對食物,便是「質」正確。
食物正確也吃了,但仍感飢餓,問題則出在「量」。
吃一碗不飽,就吃兩碗,三碗等,直至飽足。
除了,吃,得飯的「質」正確;飽,得飯的「量」正確。
還需要知道怎麼作飯,得先洗米、瀝乾、後加水、煮飯。
倘若順序顛倒,先加水、煮飯,後洗米、瀝乾,,
即便「質」、「量」沒錯,只錯「次第」,
吃了是會出差錯的。
同樣地,學佛的人得留意「質」、「量」、「次第」是否正確。
--------------------------
我認為法師所言的佛教的「質」、「量」、「次第」。
「質」便是戒、定、慧三學,
尤其慧,慧能斷惑,是最重要的特質。
「量」則是在論持戒、入定、修慧有深淺之不同,
佛弟子的最終目標,是要圓滿戒定慧而成佛。
至於「次第」,佛弟子學習次序應該是
皈依三寶→
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
五乘法的五戒十善→
三乘法的十二因緣法與四諦→
大乘不共法的六度萬行...詳細可讀《成佛之道》。
依據我的經驗,多數學佛者的問題都是出在「次第」上,
一入門,就想學最高超的道理,
一下子就跳到大乘不共法的「般若慧」。
例如,有些人聽到六祖慧能因金剛經而覺悟,
就只讀金剛經,其餘不碰。
他們以漸悟(循序漸進)為恥、追求頓悟、
總是想一理徹萬里通,處處圓融圓滿,
而終是說得高超,遇境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