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9日

隨筆-其他-佛法符合科學,科學符合佛法?

讀大學時,我看過很多文章試圖以證明"佛法符合科學",來接引(高級)知識分子學佛。
其用心良苦,令人稱許,所用方法就是《法華經.普門品》所云(摘節):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
 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
 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註1)
經文的"現XX身",不單指變成對方期望的模樣,
而是說你要以對方習慣的形象--行為或語言作媒介(工具),來闡釋佛教。

法鼓山人生雜誌 306期(註2)有一段佛陀對農夫的說法,可引作例子:
名叫「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的農夫,遇見前來托缽的佛陀,
 對不事耕作而乞求布施的他,說出內心的質疑。
 佛陀用善巧的譬喻為農夫說法,使農夫明白,
 耕耘心田與耕耘農田其實是同樣的道理。
 農夫耕耘農田有鬆土、整地、播種、灌溉、鋤草等步驟與次序,
 而學佛人耕耘心田以信心為種子,精進為時雨,
 智慧與慚愧為犁具,同樣有步驟有次第。
 更重要的是,農夫的耕種雖可獲得溫飽,
 耕耘心田卻可以解脫煩惱,獲得涅槃甘露果。
 佛陀隨機應教的智慧,使得原來信心滿滿、態度踞傲的農夫,
 也由衷地折服,讚歎佛陀『善耕種,極善耕種』。」
由此可知,提"農業"是說法之方便,
其目的不在教導播種、耕耘等農事,而是宣揚佛法。
因此,所謂的「佛法符合科學」,應視為「借科學之口吻,傳播佛法」。


假如有兩個東西,不知孰長孰短,最好的辦法,
就是拿出有公信力的公制單位來量測裁斷。
比如,A長10公分,B長10.1公分,很明顯,B比A長。

同樣地,假如每每用「佛法符合科學」來作為佛法是"合理"的。
即代表衡量一切,「科學」公信高於「佛法」佛法必須經由「科學」檢測真偽,
那麼,如同下圖,佛教只有在和科學重疊地帶,會是真理了。


無庸置疑,佛教是信仰、是宗教,
它定義人生的意義,對生命有終極關懷,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科學觀點與其全然不同,甚至無法解釋,佛教的道理不就不置可否?
所以,想要探索佛教的"價值觀、人生觀、宇宙觀",
最終仍回歸到"以佛法研究佛法",方能知其理,體其義吧。
就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想要知道最真實的佛教教理教義,入門學習是最快的方式,不要透過別人口吻、比喻。
更不需要在「佛法符合科學,科學符合佛法」上打轉。



-------------
註1:T09n0262_007 妙法蓮華經 第7卷

註2:
(1)法鼓山:春耕心靈(人生雜誌 306期)
(2)經典出處:北傳:雜阿含98經,別譯雜阿含264經 南傳:相應部7相應11經
(3)類似的故事:佛陀十大弟子傳 -7- 富樓那 - 說法第一
有一次,富樓那經過一個村莊,他對田裏工作的農夫說:
「你們耕水田、種糧食可以資養色身,我教你們耕福田資養慧命的方法好嗎?」
「耕福田養慧命是用什麼方法呢?」農人們問。
「信仰佛教,奉事三寶,對於沙門要恭敬,對於病人要看護,
 慈善公益的事業要熱心,堂上雙親要孝順,對於鄉鄰要隱惡揚善,
 不要亂殺生靈,這都是耕種福田最好的方法。」

隨筆-其他-心甘情願付出,代表前世有欠?

從前聽一法師說個論點:「心安情願為某人付出,代表你前世對他有虧欠。」
意思不難懂,而且,我覺得這套說法,很多人能接受。
不然,何以解釋,有些人願意對心中感到特別卻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犧牲奉獻。
他們藉由此說釋懷,不再對那人討回所付出的代價。然而,佛教因果真是這樣?


仔細推敲,便能意會那是如同安慰劑、白色謊言(又稱善意謊言)的"善巧方便"。
我們都見過很多出家人、修女、神父等等神職人員,
展現無私的關懷、投入心力、精神、物質協助苦難的人們,
難不成,這些善心皆因前世的虧欠。那佛菩薩的救渡也據於此嗎?
不,佛教的說法是來自「感恩」,上報四重恩的「世間恩」。
感謝眾生的因緣,不管是順增上緣(協助)或逆增上緣(逆境的磨練),得以成就佛道。
當然,本身的努力才最重要的,因為懂得自轉因緣(善用因緣),才能在順、逆緣中成長。
而懷著感恩,能增善慈、減驕慢,於道業進步。


或許有人說:這不適用於聖人。
那詐欺呢?哪回的詐欺成功,不是源於自願,
什麼中獎要付稅金、親人綁架要贖款、始亂終棄..等等,而後才察覺設局受騙。
這可以歸咎到前世(虧欠)的頭上嗎?這樣還需要立法執法去緝拿罪犯、求償嗎?


又或許有人說:我舉的是"對方存心使壞"的例子,那非自願。
要"對方不想佔你便宜,而你仍自願給予"才是。
第一,你怎知"對方不想佔你便宜"?
 如不想佔你便宜,第一時間就回絕你;
 如不想佔你便宜,之後,對方定會找機會回報。

第二,就順應假設(對方不想佔你便宜),看到對方順眼,
 勾起你對善良人性的信任,或與對方擁有美好未來的企盼,
 但最終,事與願違,卻順勢還了前世的債。
 這便生出另一個問題,怎樣才算還完呢?心不再自願?
 欠債是鐵板釘釘的事(既成事實),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可是自願這件事,可能今天願意,明天不願意,後天又願意。
 人心是起伏動盪的,能說今天欠,明天不欠,後天又欠嗎?要如何對應得上呢?
抽象的意念,怎樣對上具體的事務?

一個道理,只在某情境下正確,但不能絕對正確,就不是真理。
可見這仍是過於一廂情願的宿命論說詞,真實因果往往並非如此。
就當它是寬慰別人的說詞吧,
讓人多少遮蓋住遺憾和愚痴-"我不能自控不是我的錯,是上輩子的錯",
有個台階下,能擺脫懊悔,繼續往前行。這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吧。


我去年(2016)讀了不少與人溝通的文章。
他們第一個建議就是,"承認對方的情緒",再後續動作。
比如說:
不能對別人說"這有什麼好傷心的",也不能說"唉什麼,你這問題有何困難"。
一開口就否定別人(情緒),好像搧臉,要叫別人怎麼聽你後面的話呢?
不論用什麼理由,給予情感上的撫慰,莫使沉溺於心情的低氣壓,恢復平靜,
再一步步開導面對事實,解決問題,才是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