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2日

隨筆-五乘-(修定)靜坐常思己過嗎?

有人跟我說:「靜坐時他會想到過去犯的錯而懊悔。」
我為此思考,覺得這樣做有些不太對勁。
 
我想,這應該是受到類似「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之格言的影響吧。
有人認為這是有十分有智慧的話。
然而,這得看你說的「智慧」,是指人情世故的,還是指修行斷煩惱的了。
我個人認為:「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是屬於前者。
 
所有人皆能瞧出,第一句的靜坐、思己過,是好的;第二句的閒談、論人非,是壞的。
而其重點是落在"思己過"上。為什麼呢?
把句子改寫便更明顯:"閒談則(思)論己過,靜坐思(論)人非",哪一句好呢?
會發現,"閒談"反而由於檢討自己,變得讓人接受,
"靜坐"因著思(論)人非,轉而有愆尤了。因此,重點在「思己過」。
 
又,我為何說「思己過」屬前者,它是世間善,對應到佛教,應當是五乘共法吧!
在《雜阿含經》第707經(註1)言道:
障礙禪定的五蓋(五種障礙),其中一就是「掉悔」,
意思是:心躁動不安,於所作的事心懷憂惱、後悔(註2)。
換言之,「思己過」會障礙禪定。不得禪定,觀(慧)便不能成就了。
是故,老和尚在教我們禪定時說過,
後悔從前造的過失,就念念懺悔文,念完就當業懺乾淨了,
心安則道隆,專注數息吧(我們練安那般那禪觀)。
 
 
 
-------------------------------------
註1:北傳:雜阿含707經 

2018年1月9日

隨筆-印度史地-(佛陀時代)無我的辯論

對於這一篇文章<與萬維鋼老師切磋一個佛學問題>(註1),我來分享我的想法。

看經文時,我會先留意兩點。第一.時代背景。第二.佛學專有名詞。

針對第一點,佛陀所處時空背景,
婆羅門教已經從《吠陀》、《梵書》、走至《奧義書》盛行的時代,
流行著"梵(Brahman)我(ātman)合一"的思想。
梵文讀音ātman,被翻譯成中文的"我"(也有翻成阿特曼),
有著四個特性:實體性、獨一性、永恆不變性、主宰性。
這可以讀維基:ātman(註2)裡,
Upanishads(《奧義書》)以及Brihadaranyaka Upanishad(《布列哈德奧義書》)的描述。
裡面說的That Atman (self, soul) is indeed Brahman.,即"梵我合一"的出處。

而在Brihadaranyaka Upanishad有說到ātman有主宰性。
這可以讀維基:Brihadaranyaka Upanishad(註3),
或者原文的第三章第七節的17~22條(註4)。

針對第二點,《佛光(山)大辭典》解釋「無我」(註5)為:
梵語 anātman...又作非身、非我。我,即永遠不變(常)、獨立自存(一)、
 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
anātman的前綴詞(Prefix):an-,梵文अन-(註6),相當於英文的un。
其意思要反對有實體性、獨一性、永恆不變性、主宰性,便不存在ātman。
所以回到原頭看經文,身體不受控制,就沒主宰性,
沒主宰性,就沒有ātman,也就是"無我"、或稱是"空"了。


佛教只是不承認萬事萬物有"實體性、獨一性、永恆不變性、主宰性",
這並非在說世間一切是什麼都沒有的「虛無」(佛教術語是「斷滅見」)。
有人曾問佛陀:「您都論些什麼呢?」(註7)
佛陀說:「我論因、說因」,又說: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
 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意思是:「我是論因緣,說因緣的,
因緣條件聚集了世間,因緣條件使世間聚集;
因緣條件消滅了世間,因緣條件使世間消滅。」
所以,這世間一切是「因緣有而有」,「因緣無而無」,
或稱為「假(名)有」、「暫時有」,而不是虛無。

佛陀還說過(註8):「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
有"假有"、"暫時有"的業報,但沒有作者(ātman),
這個五陰(五蘊)的因緣結束,下一個五陰(五蘊)的因緣接續下去。
而在《金剛經》就用六如:夢、幻、泡、影、露、電,來形容。
不是不存在,而是沒有永恆存在的實在本體。

再者,也不可以"指鹿為馬"。
雖然鹿與馬皆不具有實體性、獨一性(脫離因緣)、永恆不變性、主宰性。
但鹿,是因緣而成的鹿;馬,是因緣而成的馬,各有其因緣,有所區別。
不可以把鹿說是馬,也不可以把馬說是鹿。


同樣的,亦可如此理解《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有物質皆沒有ātman,也就是空;因為所有物質是空,才能產生、持續、消失的變化。
龍樹菩薩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而古德說:「畢竟空而宛然有,宛然有而畢竟空。」


(我是佛教徒,職業為台灣的軟件工程師,不是佛教學者。
由於這文章的論點,與我從小接觸的佛教不太一樣,
所以,分享我的聽聞,希望對你有幫助。
最後附上兩個網站:漢傳佛典電子化網站和佛學辭典(註9)供參考。
需要提醒的是,註解裡的連結和這兩網站,台灣、美國連得上,大陸地區可能沒辦法。)


--------------------------------------------------------------------------------------------------------------
先讀莊春江《學佛的基本認識》第二章生命之流: 第二節無我下的輪迴
或許比較好懂些。
--------------------------------------------------------------------------------------------------------------
註1:<與萬維鋼老師切磋一個佛學問題>


註2:維基:我(Atman)
Atman is the spiritual essence in all creatures, their real innermost essential being
It is eternal, it is the essence, it is ageless.
Atman is that which one is at the deepest level of one's existence.


註3:維基百科:《布列哈德》(Bṛhadāraṇyaka, 略稱 Brh.)
It asserts that the soul is the inner controller of beings


註4:《布列哈德》(Bṛhadāraṇyaka, 略稱 Brh.)電子檔
Brh. 3.7.17-22.


註5:佛學字典查"無我"。


註6:維基百科:अन- (an-)

古奧義書(Upaniṣads)與初期佛學關於 人的自我(Self)概念之比較與評論
(搜尋"古奧義書")


註7:《雜阿含經》第53經


註8:《雜阿含經》第335經


註9:
1.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參考:與我所學有衝突的文章:
從佛教心理學重新探究「無我」教說 ──兼論印度教「梵我」與「自我」意識之分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