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或講「世間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空、無我。」
是不是身、受、心、法,世間的一切都是不淨、苦、空、無常、無我,沒有一絲快樂呢?
當然不是,佛教是承認受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捨受),
世間有五欲樂: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凡夫所愛著。
然而,佛教認為那種快樂很短暫,為了得到這短暫的快樂,所獲得的痛苦更多。
如大智度論卷17(註1):「諸欲求時苦,得之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
人之所以痛苦,在追求錯誤的東西。
有人便會問:
「我理解你為什麼否定五欲樂,不過,你得跟我說人生還有沒有其他樂趣?
如果沒有,"短暫的五欲樂"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好。」
從這,身為佛弟子的我們,同時也該思考「修行到底想得到什麼」,
如果沒有比五欲樂來得好,怎能抵禦其誘惑呢?
我忘了是哪位法師,他對此問給了一個不錯的答案。他說:
「佛陀的教學有善巧,要弟子放棄五欲樂,
一定會在修行進程中給"更大的快樂"作替代,我覺得那個就是「禪悅為食」。」
姑且不論覺悟與否,不提涅槃樂。
佛經上有紀載(註2):「三界中最快樂的地方是三禪」,比起五欲樂,禪定樂勝彼多多。
而且,這不僅是佛教如此認為,佛陀在世當時的外道也認定此事,
才會這麼多人前仆後繼、樂此不疲的禪修。
當然,可能產生佛弟子沉溺於禪定,而不願修慧證悟的事,
但那是另一個問題,一步一步來,先克服五欲再說。
所以,凡夫有辦法不耽於五欲樂嗎?
有的,普遍而言,會先講節制、守誡律,合理合度控制欲望,
而比那更好的方法,則以修禪定取代之。
---------------------------------------------------------------------
註1:T25n1509_017 大智度論 第17卷
諸欲求時苦, 得之多怖畏,
失時懷熱惱, 一切無樂時。
諸欲患如是, 以何當捨之?
得諸禪定樂, 則不為所欺。
註2︰《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四禪定
◎附二︰〈三禪樂〉(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或講「世間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空、無我。」
是不是身、受、心、法,世間的一切都是不淨、苦、空、無常、無我,沒有一絲快樂呢?
當然不是,佛教是承認受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捨受),
世間有五欲樂: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凡夫所愛著。
然而,佛教認為那種快樂很短暫,為了得到這短暫的快樂,所獲得的痛苦更多。
如大智度論卷17(註1):「諸欲求時苦,得之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
人之所以痛苦,在追求錯誤的東西。
有人便會問:
「我理解你為什麼否定五欲樂,不過,你得跟我說人生還有沒有其他樂趣?
如果沒有,"短暫的五欲樂"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好。」
從這,身為佛弟子的我們,同時也該思考「修行到底想得到什麼」,
如果沒有比五欲樂來得好,怎能抵禦其誘惑呢?
我忘了是哪位法師,他對此問給了一個不錯的答案。他說:
「佛陀的教學有善巧,要弟子放棄五欲樂,
一定會在修行進程中給"更大的快樂"作替代,我覺得那個就是「禪悅為食」。」
姑且不論覺悟與否,不提涅槃樂。
佛經上有紀載(註2):「三界中最快樂的地方是三禪」,比起五欲樂,禪定樂勝彼多多。
而且,這不僅是佛教如此認為,佛陀在世當時的外道也認定此事,
才會這麼多人前仆後繼、樂此不疲的禪修。
當然,可能產生佛弟子沉溺於禪定,而不願修慧證悟的事,
但那是另一個問題,一步一步來,先克服五欲再說。
所以,凡夫有辦法不耽於五欲樂嗎?
有的,普遍而言,會先講節制、守誡律,合理合度控制欲望,
而比那更好的方法,則以修禪定取代之。
---------------------------------------------------------------------
註1:T25n1509_017 大智度論 第17卷
諸欲求時苦, 得之多怖畏,
失時懷熱惱, 一切無樂時。
諸欲患如是, 以何當捨之?
得諸禪定樂, 則不為所欺。
註2︰《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四禪定
◎附二︰〈三禪樂〉(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指色界之第三禪天的快樂。係穢土中最殊勝之樂。
此三禪天名定生喜樂地,即由深妙之禪定能生身心之樂故名。
所謂快樂,以於寂靜中所受者為勝,因此欲界之樂雖多,
但非禪定之地,其樂大劣於色界初禪天的快樂。
但初禪天尚與尋伺相應而動,快樂遠不及第二禪天。
而至第三禪天,更加寂靜,樂受至極。
若至第四禪天,則唯有捨受而無樂受,故於三界九定之中,以三禪樂為第一。
聖教中常引此三禪樂以為比,
如《悲華經》卷二云(大正3‧175c)︰
「佛神力故,身心快樂,無有疲極,譬如比丘入第三禪。」
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一於示顯不動世界之相時說(大正12‧489a)︰
「身心安樂,譬如比丘入第三禪。」
《般舟讚》云(大正47‧455c)︰「華內坐時無微苦,超過色界三禪樂。」
此三禪天名定生喜樂地,即由深妙之禪定能生身心之樂故名。
所謂快樂,以於寂靜中所受者為勝,因此欲界之樂雖多,
但非禪定之地,其樂大劣於色界初禪天的快樂。
但初禪天尚與尋伺相應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