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道眾生於佛教所說四食之中,主要依何者為食,存在不同的見解。------------------------------------------------------------------------------------------------------
佛教說有四種食(營養),可以資益增長有情的生命,此即:「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它們分別為:摶食、觸食、思食、識食。
其意旨在肯定飲食對生命的重要,破除「自餓」等外道苦行的無意義,
並藉由觀察維持生死流轉之因——眾生所攝取的四食,得以體悟緣起性空。
而如何準確區分這四種食,或各類有情眾生分別具備幾種、慣以哪種而活,
我的建議是:不必太過精研這些問題。不妨舉幾個例子來談。
第一個例子,我從小就聽不少法師說過:
「鬼道眾生以觸食為主,他們聞供品,三牲五果的氣味就能飽腹」,
網路隨意找到類似說詞,諸如
(1)李姿慧〈蒙山施食研究─ 歷史發展與當付台灣的實踐〉(2016)ㄧ文(註1):
「觸食乃以六識相應之心,觸可意之境,鬼神乃觸氣而飽。」(2)水月閣: 〈供水及施食〉2005/6/12的發文(註2):
「鬼道眾生以觸食為食,所施之食及觀想之食物,宜為熟食,能令其飽足者為佳。」
(3)〈如本大法師佛學講座講義 --楞嚴經第八卷〉(註3):
「何謂觸食?觸即感觸,對於飲食,只需觸其氣,便已構成飽食。鬼神等眾生因無執受之身,
只須觸氣即可飽足。……鬼道及色界天人無段食(即摶食),但具三食,而以觸食為主。」
我雖暫未查得此說所本之經論,但我相信應當有所依據。
第二個例子,有法師說:
「蒙山施食屬於『思食』,因施食者念咒觀想而生飲食,供餓鬼道眾生享用。」
我對「思食」的理解或許與法師不同——我不曉得如何把我的「想」變成你的「想」。
若從信仰的角度,這或許可理解為咒語的神力化現,使鬼道眾生得見並攝取實物,也說得通。
那麼,經論中是否提及鬼道眾生汲取養分,有四食中哪幾項呢?
我搜到一處,《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百三十(註4)載曰:「鬼趣具四,思食偏增。」
白話意思是:鬼道眾生具有摶食、觸食、思食、識食四種,但以「思食」為主。
這段之後,接一個故事,十分精彩——我曾聽過數回,這裡直接譯成白話:
有一次,滿願尊者外出乞食,正要進入布色羯邏伐底城。
走到城門前,他忽然看見一位年老的女餓鬼,便問她:「妳為什麼站在這裡?」
那鬼女反問:「尊者真的看見我了嗎?」
尊者回答:「是的,我看見妳。」
女鬼便說:
「我的丈夫進了城裡,他希望能遇到那些長者、富人中身上長瘡、流膿爛肉的人,
好去擠壓收取他們的膿血帶回來,讓我們一起吃。因為這樣,我才在這裡等他。」
尊者又問:「妳的丈夫進城多久了?」
女鬼回答:
「我被飢渴迷亂,不記得他進城已經多久。
不過,我還記得這座城旁的大河,曾經七次改道流向城南,又七次改道流向城北,
但他到現在都還沒回來。」
尊者聽了,心中生出悲憫,愁悒難安,只能靜靜離開。
那餓鬼女人因為長久飢渴,仍懷著希望等待丈夫回來,勉強維持著這具身體不散。
她那份「冀求未來」的執念,正是「思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