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師去印度的目的是學習《瑜伽師地論》,明瞭到底是「當常」,還是「現常」?
以下是妙境長老引據《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作講解,
節省時間、篇幅的緣故,僅翻譯艱澀語句。
以下是妙境長老引據《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作講解,
節省時間、篇幅的緣故,僅翻譯艱澀語句。
法師既遍謁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義,各擅宗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
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并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
又言昔法顯、智嚴,亦一時之士,皆能求法導利群生。
豈使高跡無追、清風絕後?大丈夫會當繼之!
○「驗之聖典」
=在經論上去考查一下,他們說的法門對不對呢?
○「亦隱顯有異」
=這表面上是對,但是又好像有一點不大對,
或者是明顯的是不對了,但是又不能說完全錯,又好像有一點點對。
○「莫知適從」
=究竟說得對不對呢?不能決定,我不知道誰說的對。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第十三頁:
法師對曰:奘桑梓洛陽,少而慕道。
兩京知法之匠、吳蜀一藝之僧,無不負笈從之,窮其所解。
對揚談說,亦忝為時宗。欲養己修名,豈劣檀越敦煌耶?
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并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
又言昔法顯、智嚴,亦一時之士,皆能求法導利群生。
豈使高跡無追、清風絕後?大丈夫會當繼之!
○「驗之聖典」
=在經論上去考查一下,他們說的法門對不對呢?
○「亦隱顯有異」
=這表面上是對,但是又好像有一點不大對,
或者是明顯的是不對了,但是又不能說完全錯,又好像有一點點對。
○「莫知適從」
=究竟說得對不對呢?不能決定,我不知道誰說的對。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第十三頁:
法師對曰:奘桑梓洛陽,少而慕道。
兩京知法之匠、吳蜀一藝之僧,無不負笈從之,窮其所解。
對揚談說,亦忝為時宗。欲養己修名,豈劣檀越敦煌耶?
然恨佛化經有不周、義有所闕。故無貪性命,不憚艱危,誓往西方,遵求遺法。
○奘桑梓洛陽
○奘桑梓洛陽
=我(玄奘)家鄉在洛陽。
=我與人對答佛法,或我為人宣說佛法,(很慚愧)猶能為當時人所尊重的。
○欲養己修名,豈劣檀越敦煌耶?
=如果說是我不想到印度,為了「養己」,怎麼會怠慢施主(王祥)且不去敦煌呢?
§意思是,就因為不求明聞利養,所以才大膽拒絕前往敦煌§
*****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第十九頁:
去聖時遙,義類差舛。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
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紛紜諍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
玄奘宿因有慶早預緇門,負笈從師年將二紀。名賢勝友備悉諮詢,大小乘宗略得披覽。
未嘗不執卷躊躇捧經侘傺,望給園而翹足,想鷲嶺而載懷,願一拜臨啟申宿惑。
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紛紜諍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
玄奘宿因有慶早預緇門,負笈從師年將二紀。名賢勝友備悉諮詢,大小乘宗略得披覽。
未嘗不執卷躊躇捧經侘傺,望給園而翹足,想鷲嶺而載懷,願一拜臨啟申宿惑。
難度陡升,此段要全文翻:
離佛世(佛在世時)久遠,義理有些走樣、偏失了。
竟然使得《涅槃經》的解釋常住佛性產生分說,分「當常」和「現常」!
(佛在雙樹林那裡入涅槃,雙林一味之旨,是佛陀那時說的經,就是《涅槃經》)
§何謂「當常」、「現常」?另作此文解釋:
中華人物_玄奘大師往印度的目的之一:解決「現常」與「當常」§
中國大乘佛教,在南北朝時有兩位梵僧,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
這兩個梵僧,在《十地經論》翻譯好了以後,都講這《十地經論》,弘揚佛法。
而這個菩提流支是屬於北道,這個勒那摩提是南道,南北兩道。
這兩道是指地點說的,但是他們宣揚的佛法也不一樣。
這兩道,我挑你的毛病,你挑我的毛病,互相諍論了數百年。
全面的中國的佛教徒都對「當常」和「現常」有懷疑,
但沒有一個大善知識能決斷這個疑問的。
我,玄奘過去栽培過多少善根,特別的慶幸,能很早入佛門,來寺院裡出家。
背著書包,我到處去參學,到現在差不多有二十年了。
有名望的這些賢者,和有殊勝功德的好友、善知識。我全都到那兒去請教,釋疑。
大小乘的宗要,我都約略(謙詞)學習過、讀過。
我不曾沒有(就是有)手捧這個經卷,心裡面就猶豫,究竟是「現常」或如何呢?
捧著經書時,失志。
我要遠遠的看祇樹給孤獨園而期盼,心想著靈鷲山還滿懷希望,
(這兩處有大德能為我解答)我希望我一下子能到那裡拜見他們,
給予啟示,一解我長久的疑竇。
*****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第二頁:
明日,王請過宮備陳供養。而食有三淨,法師不受,王深怪之。
法師報此慚教所開,而玄奘所學者,大乘不爾也,受餘別食。
食訖,過城西北阿奢理兒寺(唐言奇特也)。是木叉鞠多所住寺也。
鞠多理識閑敏,彼所宗歸。遊學印度二十餘載,雖涉眾經而聲明最善。
王及國人咸所尊重,號稱獨步。見法師至徒以客禮待之,未以知法為許。
謂法師曰:
「此土《雜心》、《俱舍》、《毘婆沙》等一切皆有,學之足得,不煩西涉受艱辛也。」
法師報曰:「此有《瑜伽論》不?」
鞠多曰:
「何用問是邪見書乎?真佛弟子者不學是也!
法師初深敬之,及聞此言,視之猶土。」
報曰:
「婆沙、俱舍本國已有。恨其理疎言淺,非究竟說。
所以故來欲學大乘《瑜伽論》耳。又《瑜伽》者,是後身菩薩彌勒所說。
今謂邪書,豈不懼無底枉坑乎!」
○王是龜茲國王,他請玄奘大師來王宮應供。
在佛教中,也可以是「頓(悟)教」的相對。
大意是龜茲國王以三淨肉供養,
玄奘大師說:「這是小乘法才能這樣(吃),我學大乘法,故吃素。」
後面易懂,因此,不翻。
--------------------------------------------------------------------------------------------
《瑜伽師地論》的補充資料
講義出處:法雲資訊網:瑜伽師地論:初發論端-卷一-卷十
2019.01.24 整理
--------------------------------------------------------------------------------------------
《瑜伽師地論》的補充資料
講義出處:法雲資訊網:瑜伽師地論:初發論端-卷一-卷十
錄音檔:Tape 003
2019.01.24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