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6日

基礎_佛經的語言方針

北傳佛教的佛經,絕大多數是文言文,
雖然有人說那是魏晉南北朝、唐朝通俗易懂的字句,
但擱在今日,已經全面使用白話文的華人圈,終究是不太容易讀閱、理解。
誠然,直接讀懂原文是最好的,可是就是有白話文、文言文的隔閡,不得不面對。
普遍流行的佛經,像金剛經、楞嚴經、彌陀經等,有註解、有白話翻譯,
或許對只讀熱門經典的人,問題不大。
然而,想讀其他佛經該怎麼辦?是該一一翻譯成白話嗎?要不,放棄嗎?

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比如:
「我只看翻譯,沒讀原文,總覺得心虛,但真要看,又看不懂,咋辦?」
「佛經該不該翻譯成白話?如果答案肯定,不擔心辭意失真嗎?」
「如果佛經翻譯成白話,便不會有人再讀原典了,容易失傳。」
「離經一句,皆是魔說,佛經不可以更動一字一句,乃至翻譯成白話。」

我是願意查國語辭典、佛學辭典,把經文想辦法弄懂的人。
可我知道,這些問題困擾著不少學佛者。
因此,我個人認為該把佛經白話,其主要根據有三。


*****
一.佛陀的語言政策
推薦讀香光尼眾佛學院,自範法師<佛陀的語言政策>(註1),
直接自該文摘錄某段:
「巴利文《小品》(Cullavagga) V.33.1敘述了一個故事:
 這時有兩個比丘,姓耶彌盧諦拘羅,是兄弟倆,

 原來生在婆羅門家中,聲音良好,善於談說。
 他們來到世尊那裏,向世尊致過敬,坐到一旁去;
 兩個比丘坐下後,向世尊說:
 『大德!現在的比丘,不同姓,不同名,不同門閥,不同家室,都來出家。
  他們用自己的方言俗語毀壞了佛所說的話。請允許我們用梵文表達佛語。』

 世尊呵責他們說:
 『你們這些傻瓜,怎麼竟敢說:【請允許我們用梵文表達佛語。】
  傻瓜呀!這樣既不能誘導不信佛的人信佛,也不能使信佛的人增強信仰,
  而只能助長不信佛的人,使已經信了的人改變信念。』

 呵責後,又給他們說法,然後告訴比丘說:
 『比丘呀!不許用梵文表達佛語!
  我允許你們 自己的語言(sakaya niruttiya)學習佛所說的話。』」
(原文:巴利律《小品》(五)說:「有婆羅門兄弟二人出家,本習善語(雅語)。
 白世尊曰:今此比丘眾,異名,異姓,異生,異族而來出家,各以俗語污損佛說。
 願聽我等以闡陀(合於韻律的雅言)達佛說。
 佛呵曰:不應以闡陀達佛說,聽隨國俗言音誦習佛說」)

印順導師在《佛學概論》(註2)則是這麼說:
一律雅語化,顯然是釋尊所反對的。
 但隨國俗言音誦經,雅利安族的信眾,也不妨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
 總之,釋尊時代的佛教界,使用的語言,並不一律。
 如南方阿槃提國的億耳來見佛,他用阿槃提語誦《義品》,
 釋尊稱讚他「不增不減,不壞經法,音聲清好,章句次第了了可解」(四分律卷三九)。
 阿槃提是摩訶迦旃延的教化區,他用阿槃提語「細聲誦法」,釋尊的時代已如此了。

佛陀的這項語言政策,
另可從自範法師<佛陀的語言政策>列舉的律典文,佐證其真實性。
由此觀來,佛陀當時在印度弘法,便不統一用梵文,
來到中國,何況還經過一層翻譯(印度文字翻譯成中國文字),
如果說白話文不準確,文言文畢竟不是印度本土語言,就敢說隻字不差嗎?(註3)
佛經傳達最重要的是「義理」,
古代習慣用文言,好懂好傳遞,就用它;而現在習慣用白話,何不隨順風俗呢!


二.四依處:依義不依語
從《涅槃經》、《大智度論》(註4)中,我們知道,佛陀曾教佛弟子四依處,
所謂: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其中的「依義不依語」,意思就是語言文字只是工具,目的是要通達義理。
絕對不可死執在文字上,依文解義,以辭害義,反而本末倒置了。


三.四悉檀:三悉檀可破可壞,第一義悉檀不可壞
佛陀應機說法有四大宗旨(註5),分別是:
「世間悉檀」的方便善巧、「為人悉檀」的鼓勵生善、
「對治悉檀」的規勸止惡、「第一義悉壇」的顯了真義。
龍樹菩薩說:「三悉檀可破可壞,第一義悉檀不可壞」。
換言之,前三個能變動、能沒有,唯獨「第一義悉壇」的佛教真義,是不可消失的!
而語言文字應屬「世間悉檀」的一部分。
其實這概念,仍同上述兩點,學佛關鍵在掌握佛教核心思想,語言文字則可變通。


*****
現存的密教教典,有的滿是咒語,全是梵文的音譯字。
有人說:「念原本印度發音或接近發音的經文,比較能感應。」
想想上述三點,我想,內心會有答案的。

假如有讀過四阿含的人,便知道有些語法、用語頗讓人感覺吃力、語焉不詳。
幸虧有南傳教典(譯成中文,已是白話)可以對讀,幫助理解。
至於大部分沒有比對的經文呢?要通達,唯靠大量閱讀佛經
衷心企盼懂教理教義的大德們多多翻譯,讓更多人方便了解佛教、修學佛法。
並且多讀這件事,也要自身努力。


那上面四個問題,又該怎麼回答呢?
1. 「我只看翻譯,沒讀原文,總覺得心虛,但真要看,又看不懂,咋辦?」
→懂義理就已經達成目的了,何須心虛。如若追溯回去,難不成得學梵文?

2. 「佛經該不該翻譯成白話?如果答案肯定,不擔心辭意失真嗎?」
→只看一部經、少部經,誤解經意的可能性非常高。
 得多讀,而這樣,唯有多多將佛經翻譯成白話,較容易多讀。

3. 「如果佛經翻譯成白話,便不會有人再讀原典了,容易失傳。」
→先問失傳的是什麼?
 (1)若指的失傳是佛教,
 梵文原典如今安在哉,佛教仍在中國,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呢?
 唯有沒人懂、沒人學,才會失傳。
 (2)若指的失傳是佛經,
 則應知「是人弘道,非道能弘」。
 要翻譯成白話,使更多人能內修外弘,起實質作用,佛法才得以延續。
 道理若無人想研究,乃至誤解失真,徒留文言文字又能如何?
 唯有沒人懂、沒人學,才會失傳。

4.「離經一句,皆是魔說,佛經不可以更動一字一句,乃至翻譯成白話。」
→佛陀的語言政策可不這麼說。
 離開佛教思想,才是魔說(魔=沒有佛法正見的人)。



------------
註1:佛陀的語言政策
參考資料:梵語成為印度佛教 經典語言之探討


註2:印順導師《佛法概論》-教典的語文


註3:維基:佛經翻譯
1923年陳寅恪在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時與妹書曰:
「中國所譯,又頗難解。我偶取《金剛經》對勘一過,其註解自晉唐起至俞曲園止,
 其間數十百家,誤解不知其數。我以為除印度西域外國人外,
 中國人則晉朝唐朝和尚能通梵文,當能得正確之解,其餘多是望文生義,不足道也。」,


註4:
(1)T12n0374_006 大般涅槃經 第6卷
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是四法,應當證知非四種人。
(2)T25n1509_009 大智度論 第9卷
如佛欲入涅槃時,語諸比丘:
「從今日應依法不依人,應依義不依語,應依智不依識,應依了義經不依未了義。」
(3)維基百科:四依四不依
(4)佛陀究竟是用什麼語言講法的?
佛教已被傳播到世界各地,被使用各種各樣語言的人學習、信奉。
依照佛陀「用自己的語言學習佛法」「依義不依語」的教導,
發揚佛法講求隨緣教化眾生的精神,
只要是方便大眾學習佛法、方便了解佛法真諦的語言,都是佛教中可以使用的語言。
(5)釋安慧<般若波羅蜜初探 -以《大智度論》為主>


註5:佛法之四大宗趣(悉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