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6日

隨筆-正聞-學佛的「質」、「量」、「次第」

大學時曾聽日常法師說法,他說學修學佛法,
可從「質」、「量」、「次第」三個面向來看。
何謂「質」、「量」、「次第」呢?
 
拿吃飯作比喻。人肚子餓,得進食,
那麼就該吃適合人類的食物,如米飯,才會飽,
否則仍是飢餓或害病。吃對食物,便是「質」正確。
 
食物正確也吃了,但仍感飢餓,問題則出在「量」。
吃一碗不飽,就吃兩碗,三碗等,直至飽足。
 
除了,吃,得飯的「質」正確;飽,得飯的「量」正確。
還需要知道怎麼作飯,得先洗米、瀝乾、後加水、煮飯。
 
倘若順序顛倒,先加水、煮飯,後洗米、瀝乾,,
即便「質」、「量」沒錯,只錯「次第」,
吃了是會出差錯的。
 
同樣地,學佛的人得留意「質」、「量」、「次第」是否正確。
 
 
--------------------------
我認為法師所言的佛教的「質」、「量」、「次第」。
「質」便是戒、定、慧三學,
尤其慧,慧能斷惑,是最重要的特質。
 
「量」則是在論持戒、入定、修慧有深淺之不同,
佛弟子的最終目標,是要圓滿戒定慧而成佛。
 
至於「次第」,佛弟子學習次序應該是
皈依三寶→
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
五乘法的五戒十善→
三乘法的十二因緣法與四諦→
大乘不共法的六度萬行...詳細可讀《成佛之道》。
 
依據我的經驗,多數學佛者的問題都是出在「次第」上,
一入門,就想學最高超的道理,
一下子就跳到大乘不共法的「般若慧」。
例如,有些人聽到六祖慧能因金剛經而覺悟,
就只讀金剛經,其餘不碰。
他們以漸悟(循序漸進)為恥、追求頓悟、
總是想一理徹萬里通,處處圓融圓滿,
而終是說得高超,遇境煩惱。

總類-佛教資源



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http://yinshun-edu.org.tw/archived/products.html
福嚴佛學院:http://www.fuyan.org.tw/
高雄正信佛青會:http://www.kyba.org.tw/download.asp
莊春江工作站:http://agama.buddhason.org/

法雲寺:http://fayun.org/

聖嚴法師著作:http://ddc.shengyen.org/mobile/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

總類-《聖嚴法師著作》

我今天新增了聖嚴法師的著作到 我的佛學社團裡。
其連結是:聖嚴法師著作

我初初學佛,接觸書籍就是聖嚴法師的《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的。
而依我的多年的經驗,學佛數十載的人,
書中的概念都不見得具足,乃至將佛教看成一般神教,頗令人遺憾。
就舉「皈依三寶」為例吧。「皈依三寶」的人,才算是正式的佛門弟子。
 
佛教是由從佛、法、僧三寶所構成的。
佛,是發現真理(緣起性空)的覺悟者;
法,即是真理,能使人擺脫一切煩惱的教法;
僧,則是清淨大眾,負責宣揚真理的專職人員、團體。
(從前泛指在家、出家團體,現在普遍專指出家僧團)
 
而皈依三寶,則認同、接受、依靠三寶,
本著對佛的信仰(念佛)、依據佛所說的法為準繩(念法)、
依隨傳承佛法的僧人正確的指引(念僧),
來完成對真理的覺悟(成佛)。
 
我們都是佛弟子,並非在作某某法師的弟子,
是皈依三寶(僧寶是指僧團),而不稱皈依某某法師。
目標是向佛學,達成跟佛相同的境地。
 
出家人,離開家眷而專修,不會離了家,又建立另一個家,
去倡導「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家屬欲。


2012年我曾寫過這篇文章:http://ecstasychen.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html
今天的說法更簡略,但概念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