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6日

隨筆-基礎-五蘊的通俗解釋

「色蘊」是物質;
「受蘊」是感受(領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想蘊」是取象、認識作用,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境界後,會在內心中產生形象,
  如果認出這形象是什麼,就說出它是什麼;
  如果認不出這形象是什麼,則將其概念化、定義、命名;
「行蘊」則是意志,對境界所引發的造作(採取的動作)。比如,思考、發語、身動;
「識蘊」是意識,是前四蘊的統領,
  「識蘊」是"能"識,「色蘊」、「受蘊」、「想蘊」、「行蘊」是"所"識。
  前四蘊是識的住處,稱「四識住」(四個"識的住處")
  站在凡夫(相對於聖人)的角度,這個住,可以說是"執取"。
  換言之,四識住,可以解釋成:
  眾生的意識不外乎執取四項,執取物質的色;執取情緒的受;
  執取認識的想;執取造作的行。

可以找到大多數對「五蘊」的說明,大致如上述。
色:變壞相、受:領納相、想:等了相、行:造作相、識:了別相。

但是,我覺得,應該很多人依然不能夠從中理解。
今天讀到一本書《國王、賢臣和弄臣》(註1),下圖是書中對五蘊的解說,
它將「想蘊」說是理性活動、概念活動。

而我還看到一篇論文<五蘊之想蘊研究>(註2)寫:
 「受」是認識過程中感性的一面,而「想」是認識過程中理性的一面。
 
因此,我認為粗略地講解「五蘊」,
或許是50、60分(滿分100)的版本,可以這麼說:
「色蘊」是物理、物質;
「受蘊」是心理的「感性」的認識。
「想蘊」是心理的「理性」的認識。
「行蘊」是驅使行動的「意志」,行動包含思考(意業)、發語(口業)、身動(身業)。
「識蘊」是作為統領、統合前四者,包括有情物理、心理、生理,這些之本體。
 
不知道這樣會不會比較好懂些。



---------------------------------------------------------------------
註1:《國王、賢臣和弄臣》P.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