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0日

般若部論_T25n1509《大智度論》:如是我聞

經典出處:大正藏T25, No. 1509 大智度論 (卷1), p0064b


復次,若人著無吾我相,言是實,餘妄語。
是人應難:汝一切法實相無我。云何言如是我聞。
今諸佛弟子一切法空無所有,是中心不著。亦不言著諸法實相,何況無我法中心著?
以是故,不應難言何以說我。
如中論中偈說
  若有所不空   應當有所空
  不空尚不得   何況得於空
  凡人見不空   亦復見於空
  不見見無見   是實名涅槃
  非二安隱門   能破諸邪見
  諸佛所行處   是名無我法



=============================================
我的翻譯是:
若有人執著“無我相”,說:“無我”才是世間的真理。其他的都是虛妄的。
這將會有人(聽聞到的人)問難說:
  假如世間的真實相是“無我”的話,那佛經為什麼開頭是“如是我聞”?
  (假如沒有我,怎麼會有如是‘我’聞?)
今天,所有的佛弟子,對於“一切法空無所有”(佛法),於其中,不起執著。
也不執著說:諸法有真實的本體,何況會對於“無我”這說法執著呢?
所以,你不應該問,為什麼要說“我”。

 佛弟子對於法,不執著;
 對於法的相,也不執著;
 對於無我,必然不執著;
 這裡說的「無我」,是要破斥有我。
 因為凡夫多數執常,執著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自我。
 佛陀說:這是錯誤的。實際上,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自性,
 我們稱它叫“無自性"或“無我"。
 無我===================>有常住不變的我(執有)
       破斥

 
 而且,無自性或無我,破斥「常住不變」的想法,不單只是一個面。
 常住不變有一個自我,可以破斥。
 萬物都歸於虛無(虛無才是常住不變的本性),也要破斥。
 這些都是違反佛陀的說法。
 也所以,有人說:執著「有」邊跟「無」邊,都不正確。
 無我===================有常住不變的我(執有)
       破斥
 無我===================
萬物歸於虛無(執無)
       破斥

 

 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
 有,因緣和合而有。無,因緣消散而無。
 還是由因緣支配有跟無兩種現象,這就不是永恆了!
 因此,無我,當然不是講「無」那一邊。
 是透過「有」跟「無」的觀察認識,了解“沒有一個常住不變的本性”。

 執無見<=====================執有見
            對立
 執無見<===== 空(無我)======
執有見
      破斥       破斥
     (不是執衷主義,是破壞兩邊)
 最後:不執著“無我”,因為,執著無我=執無見(人活在對立世界)。
  

 
 回到最後那一句,
 外道的問難:你既然說無我,為什麼要說“我”(如是我聞)。
 很清楚,外道誤會佛教的無我,是虛無、什麼都沒有(因為他執著無我,開頭有寫)。
這也沒辦法,人活在對立的世界,不是執有見,就是執無見。
 而龍樹菩薩的回答,我不執著法,我也不執著諸法實相,我當然不執著無我。
 隱含的意思是:我假如執著無我的話(落入對立),
         那就跟你一樣,真的落入虛無了!
 外道:無我====虛無====什麼都沒有====沒有如是「我」聞
       推演    推演       推演

 龍樹菩薩:無我====>有我 ,
         破斥 
      but 無我  != 虛無 ,because不執著無我。
             不等於
      無我===無自性===可以安立因緣而生的我===不應問難
         推演    推演          推演




如中論上說:
假如有不空法   (假如不空法,存在的);
那應當有空法   (那空法,也應該存在);
不空法上不可得  (正因為不空法,不存在);
何況得到空法呢? (空法,當然也不存在)。
凡夫執著見到“不空”,也執著見到“空”
你不應該,“執有見”或“執無見”,這才是佛教的涅槃法。
離「見」跟「無見」兩邊的安隱之道,能破斥種種邪見,
這是諸佛所行的道理,也是真正的無我。
( 
  先把一些字,置換掉。偈語太簡略,會模糊掉。
  解釋一:
  不空= 世間的知見= 有一個實有,空不掉= 執有見(有我),
  空= 佛法的知見= 一切法無自性= 無我;
  假如實有我存在(可執著),
  世間人會想,那麼佛教的無我,是另一種存在(執著)。
  正因為,佛教破斥「實有我」,當然佛教的無我,也不當執著。

  解釋二:
  空 = 要空掉的執有見 = 執有見(有我);
  不空 = 破斥執有見(不 解釋成 破斥) = 無我,
  假如,“無我”是可執著的,那麼“有我見”也應該存在。
  (世間是對立的,有大就有小,有“有”便有“無”)
  正因為,“無我”不可執著,“有我”當下也可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