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1日

阿含部經_T02n0099《雜阿含經》1019經:熾然修梵行,已洗諸非小

此經中,天人問佛陀4個問題:
1. 什麼不是正道?
2. 什麼日日夜夜在遷流消逝?
3. 什麼垢穢了梵行(清靜的身語意)?
4. 什麼累(每每、往往)煩、絆住了世間的人們?

佛陀答覆天人:
1. 「貪欲」不是正道。
(另外,常在阿含經看到的答案是「無明與愛」,即「見煩惱、愛煩惱」)
2. 壽命、人命在晝夜消失之中。
3、4. 男女欲垢穢了梵行、累煩了世間人。

特別要舉出一點,雖然經文是「女人梵行垢」,但指的是「男女欲」。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18章:
 如說女人男人的戒垢---男人(也)為女人的戒垢,而戒垢實為內心的情欲。


*****
原始經文裡:
 貪欲名非道,壽命日夜遷,女人梵行垢,女則累世間,熾然修梵行,已洗諸非小。
若大致了解上述解釋,便懂前五句,可是「已洗諸非小」一句,就頗令人費解。

獅子吼站(註1)說:由前後文,「小」應作「水」。
我想這個「前後文」應該是"垢",得用水洗。
而且,我猜他有參考《別譯雜阿含》246經經文(註2):
 欲名為非道,人命日夜逝,女為梵行垢,亦惱害世間,專修梵行者,潔淨勝彼水。
後二句句意是:修梵行可以洗去戒垢,潔淨效果比水洗好。

而我覺得對應的南傳經文,表達更清晰。相應部1相應58經/邪道經(莊春江譯):
「什麼為邪道所說?
 什麼日夜滅盡?
 什麼是梵行的垢穢?
 什麼是無水的沐浴?」

「貪為邪道所說;
 生命日夜滅盡;
 女人是梵行的垢穢,在這裡人們執著;
 鍛鍊與梵行,那是無水的沐浴。」



-------------------------------------




2021年4月10日

阿含部經_T02n0099《雜阿含經》282經:可意、不可意等五句

《雜阿含經》282經屬於「入處相應」。

經文中,佛答阿難所問:佛教經、律中至高無上修行六根的方法。
而答覆的首段是如下的定式句:
 緣眼、色,生眼識,見__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

總共重複五遍(例如第一句是: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
不同的是空格內文字,它們分別是:
1. 可意
2. 不可意
3. 可意不可意
4. 不可意可意
5. 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
等於說,懂這五項差別便能懂全段落。那麼,它們是什麼意思呢?

獅子吼站(註1)的解釋:
1. 可意=合己意。
 第一個句子的白話:
 見到合於己意的色,要修如來所教的厭離(以不生貪念),
 而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
 
2. 不可意=不合於己意。

3. 可意不可意=先合於己意、然後不合己意。
 獅子吼站的白話文:
 先合於己意、然後不合己意的境界,
 要修如來所教的厭離(以對合於己意的境界不生貪念)、
 不厭離(以對不合於己意的境界不生瞋念),
 而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
[我覺得是,原本喜歡,後來不喜歡]

4. 不可意可意=先不合於己意、然後合於己意。
 獅子吼站是舉例:
 例如先聽說要被調職了(而不合於己意),
 然後得知要被調到更好的職位上(而合於己意)。

5. 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合於己意的、不合於己意的、合意及不合意交錯的。
[我覺得是:愛恨交織,說不清,道不明到底喜不喜歡]

也就是,這在五種境界中修行。


*****
說得再簡單點,
一般人對於喜歡的境界,起貪念;不喜歡的境界,起嗔念;
稀鬆平常,流於制式的境界,就渾渾噩噩、糊里糊塗(心念的自動導航),起痴念。
佛教教人從六根下手(這篇我僅列眼、經文裡還有耳、鼻...),革除這些念頭。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18章寫:
 佛法的修定離欲,重於內心煩惱的調伏,並非拒絕世間一切。
舉個例子來說,不是說不能吃東西,而是吃東西時不起貪、嗔、痴等念頭。
佛教的食存五觀,便是修此。



------------------------


2021年4月9日

阿含部經_T02n0099《雜阿含經》1286經:非世間眾事,是則之為欲,心法馳覺想,是名士夫欲※

《雜阿含經》1286經云:
 非世間眾事,是則之為欲,心法馳覺想,是名士夫欲。

獅子吼站(註1)的白話註解:
 世間的一切外境,不脫色、聲、香、味、觸,這些並不能叫「欲」(它們只是物質);
 一旦眼、耳、鼻、舌、身對於這些物質產生了主觀的貪愛執著,
 則色、聲、香、味、觸才叫做「欲」,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五欲」。

獅子吼站又說:《雜阿含經》752經也有類似經文:
 然彼(色、聲、香、味、觸)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

雖然說,我們習慣稱「色、聲、香、味、觸」為五欲,
但佛陀說那是因為我們內心對其起貪、嗔、痴的緣故。
我覺得與此類似的有:五蘊,在凡夫稱為「五取蘊」,聖人身則稱「五蘊」。
"取"是"執取",強調從凡致聖的是貪、嗔、痴的脫離。
解釋再通俗一點,這有點像古人說的:「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自個招的。

其次,偈中的「士夫」,莊春江居士有註解:
 南傳作「人;個人」,菩提長老英譯為:the person。


*****
按南北傳阿含經對讀,
「相應部1相應36經/信經(諸天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的有些偈語,
是天神白佛陀所言,其南傳經文的中文翻譯如下:
 一位天神在世尊面前說這偈頌:
  「信是男子的伴侶,如果不信則不住立,從此有名聲與名望,離開遺骸後,他到天界。」
  那時,另一位天神在世尊面前說這偈頌:
  「應該捨棄憤怒,應該放棄慢,應該超越一切結,
   他對名色不執著,無所有者執著不降臨。」
  「缺乏智慧的愚癡人們,他們從事放逸,有智慧者保護最上財產的不放逸。」
  「請你們不要從事放逸,不要親近欲與樂,不放逸地修禪,以獲得廣大的安樂。」

對應的《雜阿含經》1286經經文則為:
 信為士夫伴,不信則不度,信增其名稱,命終得生天。
 於身虛空想,名色不堅固,不著名色者,遠離於積聚。
 觀此真實義,如解脫哀愍,由斯智慧故,世稱歎供養。
 能斷眾雜相,超絕生死流,超度諸流已,是名為比丘。

意思是:
信戒為基,持五戒十善,在世時,成為君子;離世後,得生天上(欲界天),
但莫若斷煩惱,了脫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