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是說:
跋耆子告訴佛陀,比丘的二百五十條戒太多,學習難堪負荷。
佛陀說:那就受持三件事(受持三戒),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
跋耆子心裡應是想,250降至3,數目大減,便歡喜信受,從而證阿羅漢果。
《阿毘曇毘婆沙論》(註1,不是《大毘婆沙論》)有引用這故事,
目的則是顯明佛陀說法的方便(教導更容易入門的法門),
二百五十戒太多,淺易成三戒(三學);八十八使(=煩惱)太多,化簡為三結(=煩惱)。
欲說易行法以誘進受化者,如牽他手令其起故,此中應說跋耆子喻。
曾聞有跋耆子,於佛法出家,是時已制二百五十戒,令族姓子隨其所樂而履行之,
彼人聞已,生憂慮心,誰能守護如此諸戒,便詣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
「世尊,制二百五十戒,令族姓子隨其所樂而奉行之,我今不堪守護此戒。」
爾時,世尊,示親善相而不呵責,以軟美言而慰喻之。
「 善哉!善哉!跋耆子,汝能善學三戒不耶?謂善學戒、善學心、善學慧。」
彼人聞已,生大歡喜,作如是言:「我能善學此三種戒。」
學三種戒故,次第能學一切諸戒。
若如來說斷見道所斷八十八使及無量諸苦,名須陀洹者, 則受化者心生憂慮,何能拔此八十八煩惱之樹?度八十八煩惱大河,……
若佛說斷三結名須陀洹,諸受化者,生大歡喜,若斷三結,則是易事。
「世尊,制二百五十戒,令族姓子隨其所樂而奉行之,我今不堪守護此戒。」
爾時,世尊,示親善相而不呵責,以軟美言而慰喻之。
「 善哉!善哉!跋耆子,汝能善學三戒不耶?謂善學戒、善學心、善學慧。」
彼人聞已,生大歡喜,作如是言:「我能善學此三種戒。」
學三種戒故,次第能學一切諸戒。
若如來說斷見道所斷八十八使及無量諸苦,名須陀洹者, 則受化者心生憂慮,何能拔此八十八煩惱之樹?度八十八煩惱大河,……
若佛說斷三結名須陀洹,諸受化者,生大歡喜,若斷三結,則是易事。
(很白話,不怎需要翻譯)
便是在這論文,我們讀到將「三學」稱「三戒」的說法。
其次,請注意,是「先學三種戒,而後學一切諸戒」,
所以,說此為入門的「方便」,並非日後無須持守二百五十戒。
我從一些文章(註2)中,讀到有情節一模一樣的故事,
唯一的差異是把三戒說是「護守身、口、意三門,謹防身口意的惡業」。
我懷疑他的與本經:《雜阿含經》829經相關。縱然有更動,但道理依然說得通。
*****
另一經,《雜阿含經》832經(註3),解釋何謂「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
雖然沒具體明示「增上」二字,可是給人的感受,它應當是進階(advanced)、完善、完整的意思。
若以學戒、學定、學慧的目的論之,
我們都曉得戒、定、慧乃學佛次第,常言道:「由戒生定,因定發慧」。
《成佛之道》(註4)對「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的講解,是除了832經,我覺得值得參考的。
而我多按此說明。
第199頁:
為了修定而持戒,叫做增上戒學。第202頁:
為了修發真慧而修習禪定的,叫心(定)增上學。
第205頁:
為了作為解脫的依止而修慧,叫增上慧。
------------------------------------------------------------------------------------------------------------
1. 佛陀的說法方便:二百五十戒太多否?改受持三學。
2. 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
------------------------------------------------------------------------------------------------------------
舍衛城中有一良家子弟聽了佛陀的說法,便皈依三寶,出家修行。
當時有一位尊者為他解釋戒律道:
「法友啊!這個名為一種戒,這個名為二種戒、三種戒、九種戒、十種戒、多種戒。
這個名為小戒,這個名為大戒,這個名波羅提木叉的制戒,
這個名為根本的制戒,這個名為行為的淨戒。」
他聽後想道:
「戒的名目實在不少,我要受這樣多的戒,恐怕不容易吧!
不能完全守戒,出家還有什麼意義呢?不如將來成家,做些布施善行,養育妻子比較好。」
他這樣想後,就回答尊者道:
「尊者啊!我不能守這許多的戒,不能守戒,出家又有何益?
我還是還俗生活,將這衣缽奉還吧。」「既然你要還俗,去向佛陀告辭吧。」
說著,便帶他去見佛陀。佛陀見了他們,問道:「比丘們啊!你們為何無端將這比丘帶來?」
「佛陀!這位比丘說他不能守戒,交還衣缽,所以我們將他帶來了。」
佛陀說道:
「比丘們啊!你們何故對這位比丘說那許多的戒,
他只能隨力遵守,你們以後不該如此說法,現在將這比丘交給我吧。」
便對那位比丘道:「比丘啊!你不必守那麼多戒,有三種戒,你一定要遵守。」
比丘道:「佛陀呀!那三種戒要遵守呢?」
「以後你只須守身、口、意三門,謹防身口意的惡業,
現在你可以回去了,不要還俗,好好受持這三種戒便能解脫快樂。」
比丘於是心滿意足,向佛陀發願必定守好此三戒後,禮拜佛陀,隨著眾比丘修行去了。
這比丘守著三戒,心裡想道:
「諸位尊者用各種名目對我說戒,因為他們不是佛陀,所以不能使我領悟。
而佛陀將那麼繁多的戒歸為三門傳授我,我這才明白,原來佛陀真是位無上法王。」
從此頓增慧見,過了幾日,遂證得阿羅漢果。聚集在講堂的比丘眾聞此消息,互相談論道:
「法友啊!佛陀對那位準備還俗的比丘,將一切戒律歸為三門授給他,
使他得阿羅漢果,佛陀真偉大啊!」
何等為增上戒學?
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增上戒學。
何等為增上意學?
若比丘離諸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初禪具足住,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
若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