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D06儀制、修持、布教、護法_三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D06儀制、修持、布教、護法_三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2月27日

三乘_【三十七道品】四念處:法念處:對治五蓋(嗔):淺談慈心觀※


依據南傳佛教《大念處經》,無論修什麼禪法,
先要知曉何謂正知正知,參考阿含部經_正念、正知


【三十七道品】的補充講義B01(置於參考資料)page 2:
(二)瞋恚 
 《中部注》(Ps I 282)解釋:由於對可瞋相非理作意,所以瞋恚生起;
 若於慈心解脫如理作意,則瞋恚滅除。
 《中部注》(Ps I 282–283)另提到下列六事有助於瞋恚的斷除:
 (1)取慈心相;(2)取慈心相後努力於慈心的修習;(3)省察業的自性;
 (4)省察業的自性後多加思擇;(5)親近喜慈心觀的善知識;(6)談論慈心的修習。
 再者,瞋恚的徹底斷除是在證不還道之時。 

(1)=>取眾生(每個人)和藹的一面(相貌)。
(2)=>慈心的修習,就是修習慈心觀(或稱慈心禪)。這是四無量的第一步。
  而慈心觀圓滿,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就圓滿。於後說明。
(3)、(4)=>思考瞋心會造何不善業,即業的自性(自相),
  會燃燒自己、也會燃燒別人(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
  因而才要修慈心觀(或忍辱波羅蜜),來對治。


*****
下文,介紹慈心觀:
◎正念: 放在"感受"上。

◎正知(南傳修法):
1. 願我無敵意
2. 願我無嗔恨
3. 願我無憂惱
4. 願我保持快樂(由淺到深,因為沒有敵意、瞋恨、憂腦,於是就能保持快樂)
剛開始,不易集中注意力,得靠這四句來協助。
已能專注靜心時,四句僅留一句專念,其餘放走。
漸入佳境後,連最後一句也不要,專心於受上(像六妙門的隨)。
接著,投射到慈心對象。

◎慈心的對象(群體):
1. 自己 (內)
2. 敬愛的人 (外)
3. 中庸
4. 怨敵
5. 破除界限(平等)

南傳佛教(清淨道論)修慈心觀是從對"我"開始,
而北傳佛教是從對他人開始,也就是開頭是"2. 敬愛的人"。
這由於已經加入論師個人看法,然而,依據許多人照著操作的結果,是較受益的。
並且,後來的論師在各種修法的起始,都加入"安般念"作前方便。


起步,先放鬆身心,將心收攝回來,意念放在臉部,接著縮小集中到呼吸,五分鐘、十分鐘。
心漸漸平靜之後,對自己散播慈愛。念這四句話,依序對自己散播慈愛(慈心觀)。

我對任何境界都要無敵意,希望不要把瞋恨發洩在任何眾生的身上,亦不要憂惱,保持快樂。
按照一輪四句的順序,一輪一輪的憶念。無敵意→無嗔恨→無憂惱→保持快樂...。
(若要依循南傳的教學習慣,一句練習一天,隔天再下一句,都練過後,才進行一輪四句。
有些人問:什麼叫做"敵意"?例如天冷,你覺得不舒服埋怨;
例如座椅太硬,使你感覺不適;例如你見事物不順眼,皆可算懷敵意。)

當慈心感受越來越清晰時,從這四句中選感受最明顯者的一句,作為主修。
等待到感受更純一(或許遍全身)時,便可把剩下那句也放掉,住在該「感受」中。

能夠維持五分鐘、十分鐘之後,
再將此感受投射到所緣:敬愛的人...依序從親至怨,盈科後進,慢慢擴大。

若對一位被投射者要花十分鐘,三位被投射者,半小時就過去了。
倘若感受中途模糊了,則重頭再來。
比如你觀察第二位被投射者失敗了,那得回到"願我無敵意"的步驟。

這種感受必須是真實的(內心)感受,不可以憑空想像(假想)。



-------------------------------------------------------------------------------------------------------------------------
◎正念:放在"感受(心法)"上。

◎正知(南傳修法):
1. 願我無敵意
2. 願我無嗔恨
3. 願我無憂惱
4. 願我保持快樂
剛開始,不易集中注意力,得靠這四句來協助。
已能專注靜心時,四句僅留一句專念,其餘放走。
漸入佳境後,連最後一句也不要,專心於受上。接著,投射到慈心對象。

◎慈心的對象(依此順序):
1. 自己  (內)
2. 敬愛的人 (外)
3. 中庸
4. 怨敵
5. 破除界限(平等)

◎論師建議,慈心觀之前,以"安般念"作前方便。
-------------------------------------------------------------------------------------------------------------------------



2022年12月17日

隨筆-三乘-如何鑑別"得初禪"之相?※


依我聽聞(若有說錯,錯在我),分兩部分說明。

第一,南傳佛教的鑑別法
這是我從開仁法師聽來。至於他哪堂課講的?還沒查,沒把握找得到。
法師說:"得定"弟子會請教教他禪定的教授師,
教授師則會問他一系列問題,以下舉其中三題:
(1)你是否入定時,不會起貪、嗔、痴等煩惱(定能伏惑)?
(2)你是否具足初禪五支:尋、伺、喜、樂、一心?
 這裡不解釋細節,如五支各為什麼?初禪有那些輕安樂(喜、樂)?
(3)你是否連續七天、十四天能熟練地入定、出定?


第二,北傳佛教的鑑別法
廖誠麟居士說參考智者大師《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五。
我翻看過幾頁,內談16觸動等相。內容很多,就不一一詳列。
附上該書電子版連結於文末,明初禪發相在129頁。
不過它是文言文,網路唯一一版白話翻譯,則置於書的連結之後。
我沒細看翻譯好不好,故不評判。


我個人感覺,南傳佛教的說法較容易理解。
同時,如《親友書》所云:「生天(福、定)及解脫(慧),自力不由他」。
南傳教授師是幫助弟子自我覺察得定否。
弟子必須誠實面對自己:有無伏住貪嗔癡,自個最清楚。
自知自覺自作證,最終是自己說了算,
而不是靠教授師權威認證(認可),更不是來自教授師賜予。




淨蓮法師講解《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


2022年5月29日

隨筆-三乘-持根律儀※

在校時,佛學社學姊給我法藏法師講的「不淨觀」錄音帶。
叫我聽一聽,在社團活動時,報告給社員。

那天,當我說到對治男女欲,可將較年長的女性,看待成母親;
年齡相仿者,看待成姊姊、妹妹;較年幼者,看待成女兒。

一學長便說:
 「那沒用,時下許多人認乾妹妹,是圖這個?還有其它招嗎?」
我答:
 「有九想、三十六物等不淨觀,待會會講...」
 
學長又說:「那如果又沒用呢?又該怎麼做呢?」
我答不出來,我當時也就照本宣科吧。

很久之後才知道法師是引用《雜阿含經》1165經,
經文內容是,賓頭盧尊者答覆婆蹉國王優陀延那的問題:
「剛出家的年輕比丘,正當年輕貌俊,有著青春奔放的活力,又有野獸般旺盛的慾望,
 然而能盡其形壽(終其一生),去修持梵行?如何辦到?」
於是,有了那些回答,見年長女性,當成母親....
國王又問:「有更殊勝的方法嗎?」
尊者回:「九想、三十六物等不淨觀...」

國王再問:「另有別的方法嗎?」
尊者回:「持根律儀,守護六根門...」

我要知道後面這段,那時候便會回:「持根律儀吧!」
可是,假如學長仍追問呢?

那就想,通常沒效,可能是「質」或「量」的問題。
如同要解渴,卻喝鹽水,越喝越渴,這是「質」出錯。
改喝清水,依然沒用,那就是喝不夠囉,「量」出錯。

(1)當成直系血親、(2)九想、觀察己身三十六物等不淨觀,
這時常聽到,而(3)持根律儀,似乎較少耳聞,這是什麼呢?


*****
《雜阿含經》1167經記載佛陀說一個故事,或可視為比喻或寓言。
此故事同樣出現在《雜阿含經》600經、《法句經》卷1心意品第十一。

某年月日,佛陀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
「在過去世,有一條河中長著水草,一隻烏龜在水草上休息著。
 這時,有一隻飢餓的野干(水狗)到處行走覓食,
 於遠處望見這烏龜,便快速地跑來捉。
 烏龜看野干來,立刻縮藏頭、尾、四肢,
 野干只好守在旁邊、伺機而動,希兾烏龜頭腳伸出,想要取來吃食。
 守候好久,烏龜就頭不伸、足不出;
 那隻野干守得飢餓疲乏,終於憤恨離去。

 眾比丘啊!你們今天修行也同樣狀況,魔王波旬經常窺伺你,
 希望你的眼根執著色境,同樣地耳聽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識法,
 全會使你們對六境產生貪著。
 所以,比丘啊!
 你們今天應當要執持著眼根的律儀,由於執持眼律儀,惡魔波旬無從得逞,嫌厭而去;
 耳、鼻、舌、身、意諸根亦是...如同那烏龜善於縮藏,野干無法乘虛而入一樣。」

這就是所謂的「持根律儀,如龜藏六」。
那麼「烏龜縮回頭、尾、四肢」,
佛陀是指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心意不能接觸外境嗎?

恐怕不是!
對比此經相對的相應部35相應240經、《雜阿含經》1170經(何謂不根律儀、根律儀)、
佛陀所說的是眼視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識法時,起的執著。
最好進一步消滅,引1171經的內文,根律儀之後,接著要修四念處(止觀、定慧)。

另有個故事或稱作比喻,我小時候聽慧律法師講過好幾遍。
他是這麼說的:
佛經記載,有一些(外道)修行人在佛面前,
誇嘆自己跟的師父居住深山茅蓬,疏離人群,眼不看女色、耳不聞器樂歌唱。
佛陀就說:
「眼耳不碰聲色就以為有修持的話,
 那麼,瞎子、聾子便是大修行人,他們自出生從未不如法。」

真正的覺悟者,應當是無論在什麼境界,皆不起煩惱(貪嗔痴)...
事實情形可能是:
不是他們沒慾望,才住在沒誘惑的地方;而是他們住在沒誘惑的地方,才講自心不起慾望...

雖然法師沒講經名、不道出人名,但我覺得故事原型應當是《雜阿含經》282經。
從這,可以證明我之前說「持根律儀,如龜藏六」,"縮回的"是介於六根對六境:
眼和色、耳和聲、鼻和香、舌和味、身和觸、意和法之間產生的執著-貪嗔痴煩惱。
這便是持根律儀所防備的。


*****
禪宗的《景德傳燈錄》卷6裡有則對話。
有人問大珠慧海禪師是怎麼用功的,他答道:「飢來吃飯睏來眠。」
對方說:「大家都是這樣的啊!那他們都跟你一樣用功嗎?」
大珠禪師說:「不同。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

有人問:「怎樣叫作起『貪念』?」
我的看法便是:不能活到當下。
比如:你已經走離可意(喜歡)的境界,那境界仍盤據你內心,這是活在過去;
又或者幻想將來某天相遇的情境,這是活在未來。
過去與現在,現在與未來產生的落差,讓你的內心躁動不安,
即使你告訴你自己:「別想了」,你仍擺脫不掉,即是。
所以,不是"接觸境界"錯了,
而是不管對過去、對未來,你內心被束縛,不能回到此時此刻的覺察,才錯的。

《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一書的104頁有個故事,蠻值得說的。
有一新比丘學習靜坐(現在常說的冥想),請教上師。
上師說:
「明天從早上坐到黃昏,什麼都不要想,盡你所能趕走念頭。
 下次來,告訴我,你做得如何。」
新比丘盡了一切努力,內心大喊「滾開」、跳上跳下、摒住呼吸、搖晃腦袋,完全不見成效,
而且他這才知道,原來他心中有這麼多想法。
當夜,他很失望地告訴上師,這一天他經歷了什麼。
上師笑一笑說:
「很好,你很努力,做得不錯,明天你再坐一天,
 這次是從頭到尾什麼事都想,但千萬別讓想法與想法之間出現縫隙。」
新比丘好開心,這太簡單了,這不就是我昨天狀況嗎,我一定會成功。
 
翌日,新比丘一件件事去想,他發現沒有他想像的順利,
正在想的事情,突然間消失不見,並且,漸漸地他開始找不到事情可以想。
於是,他又失敗了。當晚,他向上師報告始末。
上師大笑:「恭喜你,你現在知道怎麼修行了。」

上師高興的原因是新徒弟了解:
人沒有辦法強迫大腦(沒有念頭或抓住某一念頭不放)。
既不要制止念頭不起,念頭生生滅滅,也不要隨之起舞。
而修根律儀,可先像這樣練習靜坐,學會像旁觀者一樣觀察念頭開始。
再衍伸到日常生活的眼、耳、鼻、舌、身律儀。

講完什麼持根律儀、從何下手,那麼,要做到什麼程度呢?


*****
《雜阿含經》1338經中盜香賊的故事,能說明持根律儀要做到什麼程度。
其實,大多數佛教徒都聽過這故事,不需要完整重述吧!
大致是一位比丘經過蓮花池聞了一口花香,被池神喝斥,
同一時間,另一人採蓮藕根,池神竟無生氣斥責....
 
獅子吼站的讀經拾得寫:
天神對比丘的標準較高,見到比丘嗅花香,
或許是覺得比丘於根觸境染著,而斥之為盜香賊。
至於拔走整株蓮藕的凡夫,天神反而不理他。
 
後來比丘虛心受教,要天神時時提醒他,天神則嗆說:
「我又不是你的奴隸,幹嘛要時時提醒你!
 你自己應該知道什麼是對自己有利益的事吧!」
許多世人祈求神佛保祐,不應驗時又抱怨為什麼神佛不保祐我?
其實如同本經中天神所說,
天神不欠人們什麼,人們也不應有不合理的期待。


我歸納有兩重點:
一.修行人跟放逸者的衡量標準不同,
  修行人要密護諸根門,謹小慎微,此經以鼻根(對香)為例。
二.密護諸根門的責任在自己,
  佛法修行是自知、自覺、自作證(《雜阿含經》254經)。
  屢屢讀到《雜阿含經》佛弟子的證道,是由自覺或自知說出「我生已盡」四句。

所以,持根律儀要做到「謹小慎微」的程度。
其次,每每提及戒律,被討論的是戒條內容或行住坐臥等威儀,
根律儀其實也很重要,莫忽略呀!



----------------------------------------------------------------------------------------------------------------------
備註:
《景德傳燈錄》卷6原文:
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睏來即眠。」
問:「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云:「不同。」
問:「何故不同?」
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2022年4月22日

隨筆-三乘-四句成道:我生已盡等四句※

阿羅漢成道時,念的四句話-四句成道,
最被熟知的雜阿含經那段經文(註1):「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翻成白話:
「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會再受輪迴。」
或是另一種寫法:「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註2)。
兩段話意思一致,文字稍稍不同。


依《大般涅槃》經「依義不依語」的原則,
我覺得明瞭它在說:煩惱斷盡,脫離輪迴(生死)就足夠了,
不用細膩地推敲每句每字的涵義,否則,不同人有不同詮釋,而分歧會模糊焦點。


如若非得較真(執念認真),我認為印順導師解釋的比較有意義。
第一,出自《佛法概論》第20章(註3),
四句成道是阿羅漢(覺悟者)「自覺自證」所講出來的話
也就是說,驗證煩惱是否徹底斷了,是靠自我覺察而知,並不是由別人說了。
就像《雜阿含經》第493經,舍利弗說:自我觀察思維,我的內心離慾望(貪嗔癡煩惱)了嗎?...

第二,出自《勝鬘經講記》(註4),四句成道與四諦法相合
「我生已盡」,是斷集智,集,即集諦,斷了世間(輪迴)的因;
「梵行已立」,是修道智。道,即道諦,修成了出世間(涅槃)的因。
「所作已辦」,是證滅智。滅,即滅諦,成就了出世間的果。
「不受後有」,是知苦智。苦,即苦諦,停止了世間的果。


*****
若我說明這四句,我會說「我生已盡」、「不受後有」指同件事。
我不再出生了,也就是我不再輪迴(後有)了。
前者站在因(集諦)上面講的,後者站在果(苦諦)上面講的。承襲印順導師所開示。

「梵行已立」,梵行會讓我想到「戒律」,
我會談到慧律法師說過的:「證阿羅漢,自然而有具足戒體(比丘、比丘尼戒)。」
這在大正藏古逸部或疑似部(可能是偽經)的《毘尼心》(註5)有云:
 上法受戒
 (位在無學以上。若人得阿羅漢。即名受具足戒。
 如來成道正覺證理究竟不從師悟故名自然得戒。若弟子皆自誓受。諸佛為證。
 得法最勝故名上法受戒。此中含於二。自然及自誓)

白話解釋,可讀《佛光大辭典》的十種得戒緣(註6):
 小乘有部,得具足戒之緣有十種。即:
 (一)自然得,自然發得具足戒之意。
  指佛與緣覺發盡智時,無師自然得具足戒,不通於餘人。
 ...
 (四)自誓得,自堅誓而得戒。如大迦葉信受佛為大師,自誓言而得戒;
  唯大迦葉能,不通於餘人。
此說出於《十誦律》(註7)。

最後,「所作已辦」,我則會講:
所應該做的事,專指的是「斷煩惱」,比如三學戒定慧、或三十七道品之學習等等。
而不是把從前造的業還盡,跟報答人情之類諸等世間善事做完。



-----------------------------------------------------------------------------------------
註1:獅子吼站:雜阿含經卷一


較常見者有「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或雜阿含經最常用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其中,「生已盡」與「諸漏已盡」同義,意指煩惱業縛已盡,可證阿羅漢果,
「梵行已立」,即脫離愛欲而過清淨之生活,唯有正行、正精進而無邪行,
「所作已作」,即已完成一切義務職守,
「不受後有」,即已得解脫,將來再不受束縛,不再於生死輪迴中流轉。 


生死解脫,在聖者是自覺自證的——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A7]。
現生涅槃的自證智,從「見法」說:由於無常、無我而悟入法法歸於寂滅,
現覺得沒有一毫可取可著的。這無著無累的覺證,即涅槃無生——生死不可得的確證。
從「離欲(煩惱)」說:不但在空性的現覺中如日朗天空,沒有一些兒陰影,
即使從此出觀回復平常的心境——世俗智,也自覺得煩惱不起。

這是可以試驗的,如舍利弗說:
「作是思惟:我內心中為離欲不?[A8]是比丘當於境界或取淨相
(即故意想男女的親愛、聲色的娛心等),若覺其心於彼遠離,順趣浚注。……
則能堪任自記:於五欲功德離欲解脫。」(《雜阿含經》卷一八.四九三經)這樣,
確見自己的煩惱淨盡,不會再從自我私欲、私見而行動,
即不會再作感生死的後有業。如明燈不再加油,不久會歸於息滅。


依《阿含經》及毘尼說,證阿羅漢果的聖者,
能自記『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經律中也常以此讚歎阿羅漢。
聲聞學者(一切有部)說:
我生已盡,生是生分,指煩惱,所以是斷集智。
梵行——道已立,是道已修成就了,是修道智。
所作已辦,約證涅槃滅諦說。出家所要作的,是了生死而證涅槃,大事已辦,為證滅智。
不受後有,是知苦智。現在生死是本有,未來生死是後有,苦果斷盡無餘,
這一生死了,不再起未來生死,故名不受後有。
總合的說:於四諦能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究竟完成,為二乘聖者所證得的境界






註7:《戒律學綱要》P255 [我是看聖嚴法師的《戒律學綱要》知道的]



2022年3月7日

隨筆-三乘-遇惡境界時的念佛、念經(念法)※

依我經驗,多數人遇到惡境界念佛、念經(念法),
是求感應,望佛菩薩庇祐力,壞事自動消失或冥冥之中有股力量牽引到好的方向,
勉強來說,算神秘經驗(不是貶義詞)。
有些法師則說,念佛是為了攝心、修止觀,念經文,也是期望能隨文入觀。
「定」的境界本身就是神秘經驗。

討論念佛、念經(念法)到底是求庇佑或使攝心,
在我看來,等同於談論信行人(隨信行)和法行人(隨法行)。
只是說,信行人的「念」源自於《增一阿含》的「六念」,為了修行起初,減少恐懼,
真正重要的作為,則是遵從佛的聖言量來修戒定慧(感應道交)。
每每大乘佛經的末尾寫「歡喜信受,作禮而去」的「信受」,
其意便是由信仰至依教奉行,修戒定慧。

無論信行人、法行人,最終都是從修止觀,得到最大的裨益。
信行人、法行人差別在入門的方便不同。兩種人所證的初果,本質一致。

2022年1月2日

三乘_【三十七道品】:阿含※



------------------------------------------------------------------------------------------------

 一、阿含(Āgama):來、傳來,歸、趣之意義 

阿含,梵語作 Āgama(ā-√gam),義譯有「來」、「傳來」;法「歸」、「趣」無等的意思。1
古代或音譯作「阿鋡」2、「阿鋡暮」3、「阿含暮」、「阿笈摩」、4「阿含慕」。5  

「阿含」在中國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傳)來。這是它原本的意譯。
第二個:歸(向)。這是中國祖師(格義佛教)所體會出的道理。

我總覺得,這兩個解釋很像佛教在講解「宗教」:從宗出(來)教,從教(歸)入宗。
「宗」就是體證、覺悟空性,涅槃。由一個過來人的身分,講出如何修證和證得的結果,
這個「修證方法和結果(或稱目標)」,即為「教」;
而後學之人,根據「教」,一步步向善、向上、向解脫,證悟達到「宗」的境界。

舉個例子,佛陀在菩提樹下觀察緣起(性空)而證菩提,成為覺悟者,這時就是「宗」。
到了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法,則是「從宗出教」。
而五比丘因為四諦法而證阿羅漢果,即是「從教入宗」。
老師教徒弟,徒弟成老師,老師教徒弟...。

看到這邊已經懂的話,不用往下讀了。


1、[唐]慧琳《一切經音義》: 
卷 26:阿含(此云「教」也,亦云「法藏」也,眾善所歸也)。6  
卷 50:阿笈摩(梵語「其業反」,亦言「阿伽摩」,此名「教法」或言「傳」, 謂展轉傳來,以法相教授也。舊言「阿含」,訛略也)。7  

○卷26的那段說「歸向」,歸向涅槃、歸向空性。
○卷50的那段說「傳來」,教法輾轉傳來。


2、[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卷 4: 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 
《妙樂》云:此云無比法,即言教也。 
《唯識論》云:謂諸如來所說之教。 
《長阿含序》云:阿含者,秦言法歸,所謂萬法之淵府,總持之林苑也。 
《法華論》解其智慧門為說阿含義甚深。8 
涉法師云:阿含,此云,傳所說義,是則大小二教,通號阿含。 
而小乘中別開四部:謂《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二《長阿含》破邪見;三《中阿含》明諸深義;四《雜阿含》明諸禪法。
以四阿含為轉法輪,設教之首,別得其名,嵩輔教編,由昧通別猶豫不決,其詞則枝。9  

○無比法,是「外道所沒有的」,無法比敵之法。
○註解8的阿含義甚深。法師引:
[唐]湛然述《法華五百問論》卷 1(CBETA, X56, no. 939, p. 615, b11-12):「問:經云其智慧門等,其義何耶?
 答曰:有二智慧及門,論云:一、證甚深,即智慧理;二、阿含,言教甚深。」 
兩種甚深:(1)證甚深,就上述說的「宗」;(2)教甚深,就上述說的「教」。


*****
以下是都是同一段落,分段說明。
3、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484-485): 
阿含是「展轉傳來」的意思,也可以簡譯為「傳」。然所說的「展轉傳來」,
不只是文句的師弟傳授,而更有實質的意義
……āgama 是由彼而此──「來」的意義。
如四果中的「一來」sakṛdāgāmin、「不來」anāgāmin,都是譯 āgāmi 為來的。
阿含是「來」,是「展轉傳來」,有傳授傳承的意思。……。
○師弟:師徒。
○實質的意義...由彼而來。開仁法師說:「這個"彼",就是如實的真理。」,
 依然是上述的涅槃境界,空性道理。
○「傳來」是「阿含」原意。


我國古譯阿含為「趣」與「歸」。如: 
◎晉代道安,解為「秦言趣無」。10  
◎僧肇《長阿含經序》說:「秦言法歸。…譬彼巨海,百川所歸,故以法歸為名」11。 
◎《善見律毘婆沙》卷 1 說:
「容受聚集義名阿含。如修多羅說:佛告諸比丘:我於三界中,不見一阿含,如畜生阿含,純是眾生聚集處也」。12
──《善見律毘婆沙》,舉「畜生阿含」為例。畜生阿含,就是畜生趣(Tiryagyonigata,Tiracchānagatiyo)。
趣是趣向、去處,實與道安等傳說相近;是以 gata(去的意思)轉釋阿含的。 

○「阿含」有「歸向」之意,是中國古德領會的道理。
○秦言"趨無"。秦=當時的"中國"。所以,秦言"趨無"=用中國話講,叫作"趨無"。
趨,也是歸向的意思。重要的是什麼叫作「無」。
道安法師當時的中國,正值「格義佛教」流行。這個「無」,
其實就是後來的「空性」、「涅槃」。
因此,開仁法師說:
「學習佛法的目標,就是會讓趨向涅槃、空性,發出離心、菩提心。
 若只是發發善心、做做世間慈善,那不是學佛主要目的。」

○善見律那一段在講「阿含」的意思等於「趣」,白話「趨向、趣向、去處」,同一個意思。
說些題外話,比較讓我好奇的是,
「佛告諸比丘:我於三界中,不見一阿含,如畜生阿含,純是眾生聚集處也」是什麼意思啊?
找不到翻譯,我推測白話文是:
 「佛陀說:我在三界中,找不到一個去處,是眾生唯一聚集的地方,比如說畜生道。」
 換句話說,不是所有眾生都往六道當中的一道去,比如畜生道。
 (不是所有眾生都往天道去,不是所有眾生都往人道去,不是所有眾生都往餓鬼道去...)


在「阿含經」集成的研究中,有關傳承事項,本是可以不必說的。
但在佛教中,尤其是對於「阿含經」的集成,而形成部派的過程中,傳承是有重要意義的。
古人對於佛法的勝解,不是近代學者那樣,專從文字與意義上去研究,
而是佛法宗要,經文意義,修持方法,與異文異義的解說會通,主要從傳授傳承中去獲得的。
這是尊重古代聖賢的意見,認為唯有這樣,才能理解經法的真意。
雖然時間久了,傳承間會有多少不同,而逐漸形成派別。但口口相傳的佛法,到底這樣的流傳了下來。 

○勝解:殊勝的理解。
○本段的重點在:研究佛法在懂這四個:
(1)佛法宗要:涅槃、空性;
(2)經文意義:經文在表達什麼;
(3)修持方法:修行方法;
(4)與異文異義的解說會通:經、律、論不同說法的會通。
開仁法師說:「讀經論要想像成佛陀對你說法,對自己有益,而不為了學來講給其他人聽。」


二、尼柯耶(Nikāya):部、集之意義 


○這是南北傳阿含經的對應表。
○小部:15部經,經集、法句經、本生經



------------------------------------------------------------------------------------------------------------
「阿含」在中國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傳)來。這是它原本的意譯。
第二個:歸(向)。這是中國祖師(格義佛教)所體會出的道理。
------------------------------------------------------------------------------------------------------------



2021年10月10日

隨筆-三乘-三果不來人間※

我深記著《增一阿含經》(註1)的一段話:
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於如來[法]得出家,為善利而得三達,
 所以然者,[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是故,比丘!於此命終當生天上(註2)。

我誤以為,只要是覺悟者,包含阿羅漢,全會在人間現最後身(以人的身分)。
都云阿那含(三果)是不來,意為不再來人間。
我卻跟人說:「阿那含得回到人間證阿羅漢果。」(錯)


莊春江《學佛的基本認識》(註3)第六章中一段:
 「『阿那含果』的標準是斷「身見、戒禁取、疑、貪、瞋」(這五項稱為五下分結),
 只剩下癡──無明;深層的我慢之類的煩惱尚未斷盡。
 這一類的聖者他們不會再來人間了,最多往生天界後,即在天界成就解脫
書中註解引用雜阿含1248經:「得阿那含,於彼受生,不還此世。
這已經明確地說:阿那含不必回人間才能證阿羅漢、入涅槃,於天界就能完成。

我覺得這像是討論「厭離心」和「出離心」的差別,
以離開三界的「意願」和「能力」來說,
「厭離心」和「出離心」皆想擁有離開三界的「能力(貪嗔痴永盡)」,
「厭離心」比「出離心」有更強烈離開三界的「意願」。
阿那含要不要回人間入滅,是意願問題,而非能力問題,
換言之,並不是只有人才有能力從三果證四果。
我之前說:「阿那含得回到人間證阿羅漢果。」是錯的。

所以,我覺得,一生補處菩薩從兜率天回到人間成佛,也出自意願。
佛菩薩意欲利益眾生,而六道之中,人是比較好度化、從凡入聖的,
五蘊、六處等佛法便是為人施設,人間是善趣。



---------------------------------------------------------------------------------------------
1. 三果有能力於天界證阿羅漢、入涅槃。
2. 中文的「心」有多種含意,「厭離心」和「出離心」的「心」,意思是intention。
 「厭離心」比「出離心」有更強烈離開三界的意願。
---------------------------------------------------------------------------------------------


此經中「於此命終當生天上」的意義似與前後文無法銜接,
內容應該是「於此命終當生善趣」,但在傳抄當中「善趣」與「天上」用詞混淆了。
而接下來佛陀也解釋了對比丘而言「善趣」是指涅槃


註3:
這一類的聖者他們不會再來人間了,最多往生天界後,
即在天界成就解脫(阿那含的義譯即為「不還」)
[我在此書讀到]


得阿那含,於彼受生,不還此世。


2019年11月27日

隨筆-三乘-佛教的核心在定慧,但仍是信戒為基

與親友談佛教,我說佛教修行的核心是在止觀(定、慧),它們能夠徹底解決煩惱。
然後,她問:「佛教不是戒定慧三學嗎?為什麼你只提定慧。」
我說:
「信戒為基,持戒是基本前提,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是戒可以防非止惡,但不能斷煩惱,因此,我講核心在止觀。」


信戒為基,可見於《雜阿含》836經(註1):
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於聖戒成就」,
此即「四淨信」,是證初果(入流)、所謂的成就者應當具備的。

從前印度佛教曾有過"重定慧而輕戒"的修行者,比如:化地部和說一切有部的譬喻師。
這個「重定慧而輕戒」要加引號。

化地部說:「道唯五支」(註2),
意思是把佛陀說的八正道,去除「正語、正業、正命」,
其餘五個(正精進是要歸於定或慧,說法有分歧)和定慧相關才是道體,戒為助道資糧,
但南傳的《論事》(註3)說它是邪執。

而譬喻師也類似,著重止觀的實踐,輕視身語行為的戒學,
說「奢摩他(定)、毘鉢舍那(慧)是道諦。」(註4)。

大眾部則走更遠,提倡:唯獨"慧(般若)"才是道體。

我不覺得他們是認為不需要"戒",更有甚者,連"定"都拋棄了。
而是戒是增上戒,持戒是為了修定;定是增上定,修定為了發慧
只有成就慧,才能完成佛教的終極目標,戒與定是必經的階段。
 然從聖道的修習來說,經中或先說聞法,或先說持戒,
 而真能部分的或徹底的斷除煩瑙 ,那就是定與慧了。
 化地部說:「道唯五支」(4);不取正語,正業,正命(這三 支是戒所攝)為道體,
 也是不無意義的。

 在佛法的宏傳中,上座說一 切有部,是堅定地受持的,
 所以『大毘婆沙論』(卷一八二)說:「云何法輪? 謂八支聖道」。
 法以聖道為本,在佛教的部派發展中,可說都在探求最根本的, 最主要的聖道。
 赤銅鍱部的『分別論』(一一‧二),並列八支聖道與五支聖道 。
 化地部就說:「正道唯五」(論事二0‧五)。
 這與譬喻師所說:「奢摩他毘缽舍那是道諦」(大毘婆沙論卷七七),意見相合。
 這是說:在聖道的體證中, 是沒有正語、正業、正命的。
 這是以戒為助道的資具,定慧才是道的主體。
 大眾部更進一步,如『異部宗輪論』說:「慧為加行,能滅眾苦」。
 這是以慧(般若為道體,聖道的修證,就是般若的修證。



4. 《中觀論誦講記》觀四諦品第24,Page 433
道(諦)是八正道;後來 ,化地部學者說五法為道,瑜伽學者說止觀為道。


註3:N62n0030_020 論事(第6卷-第23卷) 第20卷
今稱道論。此處,言「彼先之身業、口業、活命是清淨」,
依止此經及正語、正業、正命是心不相應,
於無限制言「有五支之道」者,乃化地部之邪執。
(自)有五支道耶?(他)然。(自)「有八支道,此即正見……乃至……正定」
非世尊所仰耶?(他)然。
(自)若「有八支道,即正見……乃至……正定」者是世尊所仰,
汝不應言:「有五支道。」

○(第一節,第一項的內容)
『大毘婆沙論』,有「譬喻尊者」,「譬喻師」,這是當時的一大系。
 如看作經量部,與說 一切有部分立的經部譬喻師,那是不大妥當的。

○譬喻者也是禪者,重於止觀的實踐。
 佛說「八正道」,譬喻者輕視身語行為的戒學,
 而說「奢摩他毘缽舍那(止觀)是道諦」。
 這與化地部的正道唯五說相合,偏重於唯心的實踐。
 譬喻者都被推為菩薩,這不但由於讚頌佛德,莊嚴教化,
 而思想也確乎與大乘唯心有相通 [P375] 處。
 將來北方(小乘)佛教的迴心向大,成為瑜伽唯識一流,
 就是從這內重禪觀,外重教化的譬喻師、禪師中出來。

譬喻者說。諸名色是苦諦。業煩惱是集諦。業煩惱盡是滅諦。奢摩他毘鉢舍那是道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