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日

瑜伽部論_T30n1579瑜伽師地論卷000-01※

講義出處:法雲資訊網:瑜伽師地論:初發論端-卷一-卷十
錄音檔:Tape 001、Tape 002

主旨:
原則上,採概要性語譯。
易解的文句,約略帶過;難懂的段落,才多篇幅解釋清楚。

這篇相當於國文課本中:題解、作者的部分。



段義及註釋:
*****

初發論端,六門分別:
一、敘所為,二、彰所因,三、明宗要,四、顯藏攝,五、解題目,六、釋本文。

○「敘所為」,敘述所為。就是說這一部論的目的是什麼?
○「彰所因」,顯示怎麼一個因緣,有這一部論。這個和那個所為不一樣。
○「明宗要」,《瑜伽師地論》的宗旨是什麼呢?
○「顯藏攝」,顯示大乘的藏和小乘藏,都有經律論的,它是屬於那一部分的?
 叫做「顯藏攝」。
○「解題目」,解釋《瑜伽師地論》的題目。
○「釋本文」,解釋本文。


*****
第一敘所為者。此論所為有何等耶?如《釋論》明,有十番兩緣。
十番兩緣,兩緣,就是"既怎樣,又如何"。十番兩緣,十個的"既怎樣,又如何"。
例如,第一個,「為法久住及利有情故」= 既"(1)讓佛法久住,又"(2)有利於有情"。

一、(1)為法久住及(2)利有情故。

二、(1)為聖教已隱沒者重開顯;隱沒者倍興盛。

  (2)及有情界中,有種姓者出生死;無種姓者脫惡趣故。
有種性是指小乘種性、大聖種性;無種性:五乘種性。

三、為(1)捨無見及(2)(捨)有見故。
 可以當作斷見、常見。


四、(1)為成熟菩薩(種)姓人,
唯依大教,遍於諸乘文義行果,生巧便智,斷障得果,自他俱利。
(2)及二乘(種姓)、無姓,亦依大教,各於自乘文義行果生智斷伏,得自乘果,離惡趣故。

五、(1)為執著邪教不信大乘者,及(2)於深經種種意趣,迷亂誹毀者,令生信解故。

六、為(1)攝益樂略言論,及(2)樂廣者故。
有人喜歡簡略的言論,也有人喜歡廣博的言論,這兩種人都適合學《瑜伽師地論》。

七、為(1)立正論,及(2)破邪故。

八、為顯三性有無;及世間、道理、證得、勝義四法門故。
三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四法門:我覺得能將其說是苦、集、滅、道的道理。
妙境長老認為:
世間 =遍計所執性;
道理 =五蘊,說十二處、十八界,苦、集、滅、道,這一切的事情。
證得 =按照佛說的這個苦、集、滅、道的道理去修學能有成就,
    可得須陀洹果了、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得阿羅漢果。
勝義 =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到佛的境界,
    他們成就的廣大無分別的智慧,所證悟的第一義諦。

九、為(1)開隨轉、真實二種理門,令知二藏、三藏法教不違;
 及(2)開因緣、唯識、無相、真如四理門,令修觀行有差別故。

(1)隨轉(權),就是隨順學習佛法的人的根性而說法。
真實(實),佛自己的智慧,隨順佛自己的智慧宣揚這樣的佛法。
我認為,亦可以當成,契機、契理。

二藏,聲聞藏、菩薩藏,應該寫成"大小乘";三藏,則是經律論。
聲聞藏一般說就是小乘佛法了,菩薩藏就是大乘佛法,
這兩種佛法裡面都有經藏、有律藏、有論藏,有這三藏。
而且,這兩種佛法內容並沒有矛盾,是可以互相貫通的。

(2)因緣:12因緣;
唯識:即唯識學(就如同《攝大乘論》的思想)。
無相:一切法是因緣有、自性空。(中觀是一切法畢竟空)
真如:小乘、大乘佛教的學者所證悟的理性是平等的。
教導這四種理門,「令修觀行有差別故」,叫我們知道修學聖道的觀行是不一樣的。


十、為(1)示境別,令知諸法體、相、位別;
 及(2)示行別,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別故。

(1)「示境別」這句話是總說的,「令知諸法體、相、位別」是別說。
「示境別」:
譬如三惡道的境界、人間的境界、天上的境界;
這個散亂心人的境界,和有禪定人心的境界,乃至到聖人的境界,都不一樣。

「令知諸法體、相、位別」:
表現於外的是「相」狀,它本身的事情叫作「體」。而「位」指地位、境界。
這裡面主要是說凡、聖的高、低,深、淺不同。

(2)「及示行別」也是總說的;「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別故」,這是別說的。
前面是講"境界",後面則說"行動"。
「示行別」,這個「行」是我們重新創造的一種活動。

主要指三種佛法,三乘,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這三種佛法。
三種佛法裡面有方便、有根本、有的不同,每一種佛法都有這三種不同。

「根本」是發心,譬如說是這個聲聞乘的佛法,要發出離心,這是「根本」。
這個「方便」呢?就在凡夫位的時候的修行,叫作「方便」;入了聖位以後叫作「果」。


如是等類所為諸緣,處處經論種種異說,當知皆是此論所為(ㄨㄟ\)。


*****
第二、彰所因者。
按《釋論》等云。 佛涅槃後,魔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
有見,執有我。
龍猛菩薩證極喜地,採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等,究暢真要,除彼有見。
龍樹菩薩證初地。

聖提婆等諸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由是眾生復著空見。 
這個空見,是對中觀的誤解。以為"空",是什麼都沒有。這是錯誤的!

九百年時,有出家士名阿僧佉,唐云無著。
應中印度阿瑜陀國(本生處者北印度犍馱羅國是也),
其國王城西五百里,營立禪省,領數百人授以禪法。
禪省=禪寺

無著為人位登初地,證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請說此論等。
慈氏菩薩隨無著機,恒於夜分從知足天降於禪省。 
知足天=兜率天

為說五論之頌。一、瑜伽論。二、分別觀行名分別瑜伽論。
三、大莊嚴論。四、辨中邊。五、金剛般若。 
瑜伽論=《瑜伽師地論》
分別觀行名分別瑜伽論,這個沒有翻譯過來,
 但是《解深密經》裡面有個〈分別瑜伽品〉,應該有可以相通的地方。
大莊嚴論=《大莊嚴論》
辨中邊=《辨中邊論頌》
金剛般若=《金剛般若論》
五個中只缺"分別觀行名分別瑜伽論"一個沒翻譯成漢文。

于時門人,或見光明,不見相好,不聞教授;或見相好,不聞教法;或見聞者。



--------------------------------------------------
2019.01.24 重新整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