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死的議題」值得去思考,但我目前給不出答案,跟為何是這個答案。
記得有位法師公開說:
「佛教徒是不可以贊成安樂死的。
例如植物人,這輩子若沒把這個苦受完、業報還盡,
下輩子還得繼續(植物人),那不如這生將其了結的好。」
試想想,他說的對嗎?
顯然不對。有兩個五、六歲的小孩對話,
男孩對女孩說:「我喜歡你,我要娶妳。」
女孩說:
「你不行娶我,因為只有親戚才能結婚,
爺爺跟奶奶能結婚,爸爸媽媽能結婚...」
看出問題出在哪了嗎?
出在沒看見"結果來自含有主動的意願",
出在認為一切是「註定」,出在將人生過程看成「宿命」。
但偏偏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緣起(性空)論」,與其相悖。
認識佛教的人,都知道佛教是重因(緣)果。
果從因生,果一定要有因、以及遇到緣才能產生,
同樣的,改變了因和緣,果也會隨之改變。
所以,佛教是破斥「宿命論」的。
否則,假如一切都是註定,註不註定成佛,都不需要修行了。
(註定成佛,等就好了,為什麼要修行?
註定不成佛,努力也沒用,為什麼要修行?)
經典說: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很多人只看到「果報還自受」的必然受報之死氣沉沉,
而不注意到「因緣會遇時」的自轉因緣之積極活潑。
儒家故事的「孟母三遷」,佛經的「近善知識,聽聞正法」,
不就是在勸:主動改變接近的因緣。
再回頭看看「沒還完的,下輩子繼續受報」的說辭,
以及所有「認命」的言論。或許,會有另一番見解。
再者,倘若得受完果報,才能離開人世,
恐怕這世界,永遠沒有阿羅漢、沒有覺悟者。
問題本來就不是出在果報上,而一直是你怎麼觀照因果。
至於「贊不贊成安樂死」,
我只知道:得回到緣起論的基礎上,給出理由與答案。
記得有位法師公開說:
「佛教徒是不可以贊成安樂死的。
例如植物人,這輩子若沒把這個苦受完、業報還盡,
下輩子還得繼續(植物人),那不如這生將其了結的好。」
試想想,他說的對嗎?
顯然不對。有兩個五、六歲的小孩對話,
男孩對女孩說:「我喜歡你,我要娶妳。」
女孩說:
「你不行娶我,因為只有親戚才能結婚,
爺爺跟奶奶能結婚,爸爸媽媽能結婚...」
看出問題出在哪了嗎?
出在沒看見"結果來自含有主動的意願",
出在認為一切是「註定」,出在將人生過程看成「宿命」。
但偏偏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緣起(性空)論」,與其相悖。
認識佛教的人,都知道佛教是重因(緣)果。
果從因生,果一定要有因、以及遇到緣才能產生,
同樣的,改變了因和緣,果也會隨之改變。
所以,佛教是破斥「宿命論」的。
否則,假如一切都是註定,註不註定成佛,都不需要修行了。
(註定成佛,等就好了,為什麼要修行?
註定不成佛,努力也沒用,為什麼要修行?)
經典說: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很多人只看到「果報還自受」的必然受報之死氣沉沉,
而不注意到「因緣會遇時」的自轉因緣之積極活潑。
儒家故事的「孟母三遷」,佛經的「近善知識,聽聞正法」,
不就是在勸:主動改變接近的因緣。
再回頭看看「沒還完的,下輩子繼續受報」的說辭,
以及所有「認命」的言論。或許,會有另一番見解。
再者,倘若得受完果報,才能離開人世,
恐怕這世界,永遠沒有阿羅漢、沒有覺悟者。
問題本來就不是出在果報上,而一直是你怎麼觀照因果。
至於「贊不贊成安樂死」,
我只知道:得回到緣起論的基礎上,給出理由與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