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3日

阿含部經_T01n0001《長阿含經》8經:外道苦行、佛門「苦行」

經文出處:北傳:長阿含8經, 中阿含104經 南傳:長部25經
T01n0001_008 長阿含經 第8卷

本經主旨:
散陀那居士在於烏暫婆利梵志女林,見到尼俱陀梵志和五百梵志,
尼俱陀 對 散陀那 說:說要駁倒佛陀是易如反掌之事,一句話便可。
佛陀以天耳聽到此事時,便至他們所處的林中,
說破他們所修的苦行法,並不是解脫的道法。
佛陀闡述淨修五戒、十善,乃至四無量心,為苦行的第一勝
也說明菩提,以導引眾生至於彼岸等法。
我覺得,外道的苦行,
講求在物質生活層面、身體上的無意義折磨,而非精神生活層面之提升。
亦如我師父所說那樣,佛教真正的苦行,就是斷除自己的貪、嗔、痴。
與自己惡習(氣)對抗,告別從前貪戀不能自拔的一切,做就知道有多苦了。


*****
全文翻譯可參考中台禪寺的佛典故事(註),
這裡是參考開元寺悟慈法師的白話翻譯。

(八)第二分散陀那經第四
[0047a18] 如是我聞:
[0047a18] 一時,佛在羅閱祇毗訶羅山七葉樹窟,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0047a19] 時,王舍城有一居士,名散陀那,好行遊觀,日日出城,至世尊所。
時,彼居士仰觀日時,默自念言:
「今往覲佛,非是時也,今者世尊必在靜室三昧思惟,諸比丘眾亦當禪靜,
 我今寧可往詣烏暫婆利梵志女林中,須日時到,當詣世尊,禮敬問訊,
 并詣諸比丘所,致敬問訊。」
→王舍城散陀那居士想見佛,但時間太早了,
 於是先去"烏暫婆利梵志女林(簡稱:梵志女林)",晚點再去禮佛。

[0047a26] 時,梵志女林中有一梵志,名尼俱陀,與五百梵志子俱止彼林。
時,諸梵志眾聚一處,高聲大論,俱說遮道濁亂之言,以此終日。
或論國事,或論戰鬪兵杖之事,或論國家義和之事,或論大臣及庶民事,
或論車馬遊園林事,或論坐席、衣服、飲食、婦女之事,或論山海龜鼈之事,
但說如是遮道之論,以此終日。
→梵志女林,有梵志(外道)尼俱陀,在發表對修行沒有法益的言論。

[0047b04] 時,彼梵志遙見散陀那居士來,即勅其眾,令皆靜默:
「所以然者?彼沙門瞿曇弟子今從外來,
沙門瞿曇白衣弟子中,此為最上,彼必來此,汝宜靜默。」時,諸梵志各自默然。
尼俱陀 看見 散陀那 來,就說:「佛的在家弟子來了,大家安靜」,因此大家便安靜。

[0047b08] 散陀那居士至梵志所,問訊已,一面坐,語梵志曰:
「我師世尊常樂閑靜,不好憒閙,不如汝等與諸弟子處在人中,
 高聲大論,但說遮道無益之言。」
[0047b11] 梵志又語居士言:
「沙門瞿曇頗曾與人共言論不?眾人何由得知沙門有大智慧。
 汝師常好獨處邊地,猶如瞎牛食草,偏逐所見,
 汝師瞿曇亦復如是,偏好獨見,樂無人處;汝師若來,吾等當稱以為瞎牛。
 彼常自言有大智慧,我以一言窮彼,能使默然,
 如龜藏六,謂可無患,以一箭射,使無逃處。」
→散陀那:
 「我的老師,佛陀,長樂於閑靜,不愛混亂喧鬧,
  不像你們高聲喧嘩,說對修行沒意義的話。」
 尼俱陀:
 「你老師會跟人說話嗎?不說話,人們怎麼知道他有大智慧?
  你老師那種的好閑靜、好獨處,就好像吃草的青瞑牛(台語:文盲),沒什麼見識。
  你老師若來這,我們當都會叫他"青瞑牛"。
  你老師常說他有大智慧,但我一句話就能折服他,讓他啞口無言。
  (他以為閑靜獨處是大智慧)就好比頭、尾、四肢進龜殼的烏龜,以為沒人奈何
  讓我來,我一箭(一句話)能擺平牠,牠無路可逃。」

[0047b19] 爾時,世尊在閑靜室,以天耳聞梵志居士有如是論,
即出七葉樹窟,詣烏暫婆利梵志女林。時,彼梵志遙見佛來,勅諸弟子:
「汝等皆默,瞿曇沙門欲來至此,汝等慎勿起迎、恭敬禮拜,亦勿請坐,
 取一別座,與之令坐;彼既坐已,卿等當問:
 『沙門瞿曇!汝從本來,以何法教訓於弟子,得安隱定,淨修梵行?』」
→佛陀天耳通聽到對話,便來梵志女林。
 尼俱陀 遠遠看見佛陀來,
 便交代大眾如何"請教"佛陀一直以來如何教導弟子...修定、修梵行...

[0047b26] 爾時,世尊漸至彼園,時,彼梵志不覺自起,漸迎世尊,而作是言:
「善來,瞿曇!善來,沙門!久不相見,今以何緣而來至此?可前小坐。」
爾時,世尊即就其座,嬉怡而笑,默自念言:
「此諸愚人不能自專,先立要令,竟不能全。所以然者?是佛神力令彼惡心自然敗壞。」
[0047c03] 時,散陀那居士禮世尊足,於一面坐。尼俱陀梵志問訊佛已,亦一面坐,
而白佛言:「沙門瞿曇!從本以來,以何法教訓誨弟子,得安隱定,淨修梵行?」
[0047c06] 世尊告曰:
「且止!梵志!吾法深廣,從本以來,誨諸弟子,得安隱處,淨修梵行,非汝所及。」
[0047c08] 又告梵志:「正使汝師及汝弟子所行道法,有淨不淨,我盡能說。」
[0047c09] 時,五百梵志弟子各各舉聲,自相謂言:
「瞿曇沙門有大威勢,有大神力,他問己義,乃開他義。」
[0047c12] 時,尼俱陀梵志白佛言:「善哉!瞿曇!願分別之。」
[0047c13] 佛告梵志:「諦聽!諦聽!當為汝說。」
[0047c13] 梵志答言:「願樂欲聞!」
→大眾便問了,
 佛陀答:「我的法深且廣,不是你們能辦到的!」
 佛陀又說:「你們修的法,哪裡淨、哪裡不淨,我都能指出來。」
 ...尼俱陀 便請佛陀說,佛陀開始論述。

[0047c14] 佛告梵志:
「汝所行者皆為卑陋,離服裸形,以手障蔽,
 不受瓨食,不受盂食,
 不受兩壁中間食,不受二人中間食,不受兩刀中間食,不受兩盂中間食,
 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懷姙家食,見狗在門則不受其食,
 不受多蠅家食,不受請食,他言先識則不受其食;
 不食魚,不食肉,不飲酒,不兩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受人益食,不過七益;
 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
 或復食果,或復食莠,或食飯汁,或食麻米,
 或食稴稻,或食牛糞,或食鹿糞,或食樹根、枝葉、果實,或食自落果。
[0047c26]
「或被衣,或披莎衣,或衣樹皮,或草襜身,
 或衣鹿皮,或留頭髮,或被毛編,或著塜間衣,
 或有常舉手者,或不坐牀席,或有常蹲者,或有剃髮留髦鬚者,或有臥荊棘者,
 或有臥果蓏上者,或有裸形臥牛糞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
 以無數眾苦,苦役此身。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名淨法不?」
→你們所行的法,都是卑劣法,不穿衣服赤裸著身體,以手障蔽。
 飲食部分:
 不受瓨食(不從瓶口去取食物),不受盂食(不從碗,或皿去取食物),
 不受兩壁中間食(不從閾的內側去取食物),
 不受二人中間食(二人正在受用食則不取),
 不受兩刀中間食(兩杖中間的食物即不取),
 不受兩盂中間食(不取置在乳缽內的食物),
 不受共食家食(不受共俱而食的食物),
 不受懷妊家食,看見狗在其門前,就不受其食,
 不受多蠅之家之食,不受邀請之食,他言先識,就不受其食;
 不食魚類,不食肉類,不飲酒,不食兩器的食物,
 一餐一咽,乃至七餐而止,受人的益食,不過七益,
 或者一日一食,或者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而一食,
 或者又食菜,或者又食莠(穢雜之草),或者食飯汁,或者食糜米,
 或者食稴稻,或者食牛糞,或者食鹿糞,或者食樹根、枝葉、果實,或者食自落之果實。
 穿著部分:
 或者被衣(麻衣),或者披莎衣(麻的混織物),
 或者穿樹皮,或者以草襜身,或者穿鹿皮,或者留頭髮(遮蔽身體為衣),
 或者被毛編(用動物毛髮編織的衣物),或者著塚間之衣(裹屍布)。
 生活部分:
 或者有常舉手的,或者不坐床席,或者有常蹲的,或者有剃髮而留髦鬚的,
 或者有臥在於荊棘的,或者有臥在於果蓏之上的,
 或者裸形而臥在於牛糞之上的,或者一日浴三次,或者有一夜浴三次,
 算不盡的苦行,苦役此身體(以上都以苦行為主而修的行)。
 尼俱陀,你的意見如何呢?
這樣是清淨法嗎?

[0048a04] 梵志答曰:「此法淨,非不淨也。」
[0048a05] 佛告梵志:「汝謂為淨,吾當於汝淨法中說有垢穢。」
[0048a06] 梵志曰:「善哉!瞿曇!便可說之,願樂欲聞。」
→尼俱陀:「是清淨法阿。」
 佛陀:「你說是清淨法,
我應當在於你所謂的淨法中,
     闡說有垢穢(有不清淨的煩惱所染污)之事。」
 尼俱陀:「好阿,瞿曇!方便的話,就說吧,我樂意聽您講。」
[0048a07] 佛告梵志:
「彼苦行者,常自計念:『我行如此,當得供養恭敬禮事。』是即垢穢。
 彼苦行者,得供養已,樂著堅固,愛染不捨,不曉遠離,不知出要,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遙見人來,盡共坐禪,若無人時,隨意坐臥,是為垢穢。
[0048a12]
「彼苦行者,聞他正義,不肯印可,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他有正問,恡而不答,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設見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則訶止之,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若見沙門、婆羅門食更生物,就呵責之,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有不淨食,不肯施人,若有淨食,貪著自食,不見己過,
  不知出要,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自稱己善,毀訾他人,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為殺、盜、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妬、邪見、顛倒,
  是為垢穢。
[0048a21]
「彼苦行者,懈墮憙忘,不習禪定,無有智慧,猶如禽獸,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貴高,憍慢、增上慢,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無有信義,亦無反復,不持淨戒,不能精勤受人訓誨,
  常與惡人以為伴黨,為惡不已,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多懷瞋恨,好為巧偽,自怙己見,求人長短,恒懷邪見,
  與邊見俱,是為垢穢。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言淨不邪?」
→佛陀:
 「那些苦行的人,常內心計念:
   『我苦行如此,別人應該要尊重及供養我』,這(自傲)就是污穢(煩惱)。
  那些苦行的人,得人的供養後,樂著堅固,愛染而不捨棄,
   不曉得遠離,不知道出要(不知出離生死的要道),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遙見人來之時,就會和人一同坐禪,
   假如沒有人時,就隨意坐臥,這就是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聽他人所說的正義,卻不肯印可(不認為是對的),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他人有正問,卻悋而不回答,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假若看見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時,就會訶責而喝上,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如看見沙門、婆羅門食更生之物的話,就會呵責人,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有不淨食,則不肯施人,如有淨食的話,就貪著而自食,
   不見自己的過錯,不知出要,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都自稱自己為善,而毀呰他人,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會為殺生、偷盜、邪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貪取、嫉妒、邪見等顛倒之法(有時仍會行十惡業,並不是苦行就不犯規),
   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會懈墮而喜於忘,不修習禪定,沒有智慧,
   猶如禽獸那樣的不知在作甚麼?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會起貢高、憍慢(自視為勝,他人為劣之心,五上分結之一)、
   慢、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慢心),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沒有信義,也沒有反复(不反悔),不修持淨戒,
   不能精勤而受人的訓誨,都常和那些惡人為伴黨,都作惡不知休止,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都多懷瞋恨心,喜好做巧弄偽,自怙(自恃)自己的見解,
   愛好求人的長短,恆懷邪見(撥無因果),
   和邊見(執常、執斷、都偏於一邊的見解)俱在,這就是其垢穢。
  尼俱陀!你的意見如何呢?像如是的行為的話,可以說是清淨與否呢? 」

[0048a29] 答曰:「是不淨,非是淨也。」
[0048b01] 佛言:「今當於汝垢穢法中,更說清淨無垢穢法。」
[0048b02] 梵志言:「唯願說之!」
→尼俱陀:「不清淨,這種種不可以說是清淨。」
 佛陀:「我現在當會在於你的垢穢法裡面,更說清淨沒有垢穢之法。」
 尼俱陀:「唯願闡說!」

[0048b02] 佛言:
「彼苦行者,不自計念:『我行如是,當得供養恭敬禮事。』是為苦行無垢法也。
 彼苦行者,得供養已,心不貪著,曉了遠離,知出要法,是為苦行無垢法也。
 彼苦行者,禪有常法,有人、無人,不以為異,是為苦行無垢法也;
 彼苦行者,聞他正義,歡喜印可,是為苦行無垢法也;
 彼苦行者,他有正問,歡喜解說,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0048b10]
「彼苦行者,設見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代其歡喜而不呵止,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若見沙門、婆羅門食更生之物,不呵責之,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有不淨食,心不恡惜,若有淨食,則不染著,能見己過,
  知出要法,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自稱譽,不毀他人,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殺、盜、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妬、邪見,
  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0048b19]
「彼苦行者,精勤不忘,好習禪行,多修智慧,不愚如獸,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為高貴、憍慢、自大,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常懷信義,修反復行,能持淨戒,勤受訓誨,常與善人而為伴黨,
  積善不已,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懷瞋恨,不為巧偽,不恃己見,不求人短,不懷邪見,
  亦無邊見,是為苦行離垢法也。云何?梵志!如是苦行,為是清淨離垢法耶?」
→怎麼樣除去這些苦行的垢穢之處?
 佛陀說:
 「那些苦行的人,不自計念:我的修行乃為如是(指很用功),
   當會得到他人的供養、恭敬、禮事,
   這就是苦行者的無垢法(沒有煩惱垢穢的清淨法)
  那些苦行的人,得人的供養後,其心不會貪著,曉知遠離,
   知道出要之法,這就是苦行者的無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坐禪均有常法,不管是有人,或者是沒有人在那裡,
   都不會有不同(坐禪不是坐給人看的,是為自己的功行。故都有一定的常法)。
   這就是苦行者的無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聽說他人的正義,就歡喜而印可(承認其功德),
   這就是苦行者的無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他人向其正問(問的有理),就為人歡喜解說,
   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如果看見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的話,就會代其歡喜,而不會呵止人,
   這就是苦行的離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如果看見沙門、婆羅門食更生之物時,也不會呵責他,
   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有不淨食時,其心也不會悋惜;如有淨食的話,也不會染者,
   都能反見自己的過咎,而知出要之法,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並不稱譽自己,也不毀廢他人。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
   不綺語、不貪取、不嫉妒、不邪見(以上為十善業),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乃精勤而不忘,好習禪坐的功行,多於修習智慧,
   不會如獸之愚癡,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不起貢高,不憍慢,不自大(不增上慢),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常懷信義,都修反復之行(懺悔之法),能持守淨戒,
   勤受人家的訓誨,常和善人作為伴黨,而積善不已,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不懷瞋恨,不作巧偽,不恃怙自己的見解,不求他人之短,不懷邪見,
   也沒有邊見,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你的意見如何呢?梵志!像如是的苦行的話,是否為清淨離垢之法嗎? 」

[0048b28] 答曰:「如是!實是清淨離垢法也。」
[0048b28] 梵志白佛言:「齊有此苦行,名為第一堅固行耶?」
[0048c01] 佛言:「未也!始是皮耳。」
[0048c01] 梵志言:「願說樹節!」
[0048c02] 佛告梵志:「汝當善聽!吾今當說。」
[0048c02] 梵志言:「唯然!願樂欲聞。」
→尼俱陀:「是的,這實在是清淨離垢之法的。」
 又,尼俱陀問:
 「(1)苦行的範圍就如此嗎?
  (2)這種種行為是否名叫
第一勝的行為
  (3)這種種行為是否名叫牢固無壞(沒有垢穢而敗德)之行嗎?」
 佛陀:
 「還不是,還是剛起步,如樹之外皮而已。
  對於最上位來說,是屬於開始,對於真實位來說,是屬於樹皮的程度。」
 尼俱陀:「我願聽你說樹的核心之修行階梯!」
 佛陀告訴尼俱陀:「您應當善聽!我現在當會為你說。」
 尼俱陀:「唯然!我樂意聽您講!」

[0048c03] 「梵志!彼苦行者,自不殺生,不教人殺,自不偷盜,不教人盜,
自不邪婬,不教人婬,自不妄語,亦不教人為;
彼以慈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慈心廣大,無二無量,無有結恨,遍滿世間,
悲、喜、捨心,亦復如是,齊此苦行,名為樹節。」
→佛先說(1)苦行的範圍(齊此苦行、樹節)
 佛陀說:能起自制防護之五戒的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性戒),
 以及四無量心(定):慈悲喜捨
,才是苦行範圍。

[0048c08] 梵志白佛言:「願說苦行堅固之義!」
[0048c09] 佛告梵志:「諦聽!諦聽!吾當說之。」
[0048c10] 梵志曰:「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0048c10] 佛言:
「彼苦行者,自不殺生,教人不殺,自不偷盜,教人不盜,自不邪婬,教人不婬,
 自不妄語,教人不妄語;
 彼以慈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慈心廣大,無二無量,無有結恨,遍滿世間,
 悲、喜、捨心,亦復如是。
 彼苦行者,自識往昔無數劫事,一生、二生,至無數生,
 國土成敗,劫數終始,盡見盡知;
 又自見知,我曾生彼種姓,如是名字,如是飲食,如是壽命,如是所受苦樂,
 從彼生此,從此生彼,如是盡憶無數劫事,是為梵志彼苦行者牢固無壞。」
→佛陀說(3)這種苦行為什麼名為"牢固無壞之行"?
 佛陀:持能起自制防護之五戒的性戒、以及四無量心(定),
 便能回憶起世間萬物從過去到現在之變化,生生世世造作一切,
 明瞭"業報(造什麼業得什麼報)"這便是此苦行之所以能稱為牢固無壞之行的原因。

[0048c21] 梵志白佛言:「云何為第一?」
[0048c21] 佛言:「梵志!諦聽!諦聽!吾當說之。」
[0048c22] 梵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0048c23] 佛言:
「彼苦行者,自不殺生,教人不殺,自不偷盜,教人不盜,自不邪婬,教人不婬,
 自不妄語,教人不欺;
 彼以慈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慈心廣大,無二無量,無有結恨,遍滿世間,
 悲、喜、捨心,亦復如是。
 彼苦行者,自識往昔無數劫事,一生、二生,至無數生,
 國土成敗,劫數終始,盡見盡知;
 又自知見,我曾生彼種姓,如是名字、飲食、壽命,如是所經苦樂,
 從彼生此,從此生彼。如是盡憶無數劫事,
 彼天眼淨觀眾生類,死此生彼,顏色好醜、善惡所趣,隨行所墮,盡見盡知。
 又知眾生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誹謗賢聖,信邪倒見,身壞命終,墮三惡道。
 或有眾生身行善,口、意亦善,不謗賢聖,見正信行,身壞命終,生天、人中。
 行者天眼清淨,觀見眾生,乃至隨行所墮,無不見知,是為苦行第一勝也。」
→佛陀回答(2)這種苦行為什麼名為"第一勝的行為"?
 佛陀:持能起自制防護之五戒的性戒、以及四無量心(定),
 便能回憶起世間萬物從過去到現在之變化,生生世世造作一切,
 明瞭"善惡業報"這便是此苦行之所以能稱為第一勝的行為的原因。

[0049a10] 佛告梵志:「於此法中復有勝者,我常以此法化諸聲聞,彼以此法得修梵行。」
[0049a12] 時,五百梵志弟子各大舉聲,自相謂言:「今觀世尊為最尊上,我師不及。」
[0049a13] 時,彼散陀那居士語梵志曰:
「汝向自言:『瞿曇若來,吾等當稱以為瞎牛。』世尊今來,汝何不稱?
 又汝向言:『當以一言窮彼瞿曇,能使默然,如龜藏六,謂可無患,
 以一箭射,使無逃處。』汝今何不以汝一言窮如來耶?」
[0049a18] 佛問梵志:「汝憶先時有是言不?」
[0049a19] 答曰:「實有!」
→佛陀說完,尼俱陀等人佩服。
 散陀那便對尼俱陀說:你不是說佛陀是青瞑牛、縮頭龜....等等。
 
[0049a19]
 佛告梵志:「汝豈不從先宿梵志聞諸佛、如來獨處山林,樂閑靜處,
 如我今日樂於閑居;不如汝法,樂於憒閙,說無益事,以終日耶?」
[0049a22] 梵志曰:「聞過去諸佛樂於閑靜,獨處山林,如今世尊;
 不如我法,樂於憒閙,說無益事,以終日耶!」
[0049a25] 佛告梵志:
「汝豈不念:『瞿曇沙門能說菩提。自能調伏,能調伏人;
 自得止息,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得解脫,能解脫人;
 自得滅度,能滅度人?』」
[0049a28] 時,彼梵志即從座起,頭面作禮,手捫佛足,
自稱己名曰:「我是尼俱陀梵志!我是尼俱陀梵志!今者自歸,禮世尊足。」
[0049b02] 佛告梵志:「止!止!且住!使汝心解,便為禮敬。」
[0049b03] 時,彼梵志重禮佛足,在一面坐。
→尼俱陀改口,皈依三寶。

[0049b04] 佛告梵志:
「汝將無謂佛為利養而說法耶?勿起是心!若有利養,盡以施汝。
 吾所說法,微妙第一,為滅不善,增益善法。」
[0049b06] 又告梵志:
「汝將無謂佛為名稱,為尊重故,為導首故,為眷屬故,為大眾故,而說法耶?
 勿起此心!今汝眷屬盡屬於汝。我所說法,為滅不善,增長善法。」
[0049b10] 又告梵志:
「汝將無謂佛以汝置不善聚、黑冥聚中耶?勿生是心!
 諸不善聚及黑冥聚汝但捨去,吾自為汝說善淨法。」
[0049b13] 又告梵志:
「汝將無謂佛黜汝於善法聚、清白聚耶?勿起是心!
 汝但於善法聚、清白聚中精勤修行,吾自為汝說善淨法,滅不善行,增益善法。」
→佛陀開示。

[0049b16] 爾時,五百梵志弟子皆端心正意,聽佛所說。
時,魔波旬作此念言:「此五百梵志弟子端心正意,從佛聽法,我今寧可往壞其意。」
爾時,惡魔即以己力壞亂其意。爾時,世尊告散陀那曰:
「此五百梵志子端心正意,從我聽法,天魔波旬壞亂其意,今吾欲還,汝可俱去。」
爾時,世尊以右手接散陀那居士置掌中,乘虛而歸。
[0049b23] 時,散陀那居士、尼俱陀梵志及五百梵志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離去。


---------------------------------------
註:
1. 佛度尼俱陀等五百梵志(上)

2. 佛度尼俱陀等五百梵志(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