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小五年級前,逢段考那種層級的考試,少有惶惶不安的感覺,
考差了,差了就差了,下次改進,沒啥大不了。
但五年級之後,周遭的氛圍驟變,
師長的求好心切,一絲不苟地苛求完美,犯點錯,就被長期消遣。
緊迫盯人地催促、不絕於耳的叮嚀、限縮框定活動範圍。
為此,我常常得繃緊神經,想鬆懈要找不被發現的情境才行。
日子一久,養成了我一覺不對勁,就容易緊張的個性。
好玩的是,他們還會教你如何放鬆。不外乎三招,深呼吸、念經、平常心。
一.深呼吸
人身處害怕、恐懼之時,心理影響生理,會神經亢奮,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反過來,生理也會影響心理,藉由調勻呼吸,能平和情緒,達到放鬆的目的。
深呼吸,應該不用教吧,時間吸一吐三,
例如:吸氣,數到三,吐氣時,就數到九。
考差了,差了就差了,下次改進,沒啥大不了。
但五年級之後,周遭的氛圍驟變,
師長的求好心切,一絲不苟地苛求完美,犯點錯,就被長期消遣。
緊迫盯人地催促、不絕於耳的叮嚀、限縮框定活動範圍。
為此,我常常得繃緊神經,想鬆懈要找不被發現的情境才行。
日子一久,養成了我一覺不對勁,就容易緊張的個性。
好玩的是,他們還會教你如何放鬆。不外乎三招,深呼吸、念經、平常心。
一.深呼吸
人身處害怕、恐懼之時,心理影響生理,會神經亢奮,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反過來,生理也會影響心理,藉由調勻呼吸,能平和情緒,達到放鬆的目的。
深呼吸,應該不用教吧,時間吸一吐三,
例如:吸氣,數到三,吐氣時,就數到九。
數數(ㄕㄨˇ ㄕㄨˋ),就會專注在呼吸上,也比較不會胡思亂想。
二.念經
什麼經文都可以,最短最容易記的,就是般若心經。
某次國中的某次大考前,我曾看見隔壁班同學在念心經。
我笑了,原來不只我們班這樣。
有人說,念經會平靜,是佛菩薩庇佑的緣故。
雖然我相信是有,但我不太喜於將焦點擺在不可預知的神秘力量(非常道)而歸因於此。
雖然我相信是有,但我不太喜於將焦點擺在不可預知的神秘力量(非常道)而歸因於此。
因為既然說菩薩滿願,所求皆遂,
那能求得平靜,就能求得考試順利,能如何,就能如何如何,
那能求得平靜,就能求得考試順利,能如何,就能如何如何,
那萬一發生了不平靜或不順利,是否要怪佛菩薩不慈悲了呢?
我覺得,念經產生作用,一種是信仰(信心)的力量,致使安定心靈。
念經中所寫"佛的功德",佛是福慧二足尊的先覺者,為此產生信心,
就像見到黑夜的明燈,內心湧起安心的充實感;
或念經中所寫"法的功德",我們有信心依據這個法來修行,隨時都能煩惱而成就。
另一種是憶念的力量,念為定依,可以趣入定境,制心於一處,心即安詳。
(更優者,能隨文入觀,得慧)
三.平常心
這是最令我覺得不知所云的。深呼吸、念經都很具體,但平常心不好說明,難下定義。
比如,一個人平常就是慌慌張張,要他保持平常心,於事無補吧。
一般是真的都沒招了,我才會叫人平常心,反正不會再更差了。
出社會後,我有參加過法鼓山禪修班,師父教的放鬆法,我覺得很受用。
方法很簡單,挑個你想放鬆的身體部位,
出力→再出力→達到極限→放開,記住最終這個感覺,此即是「放鬆」。
出力→再出力→達到極限→放開,記住最終這個感覺,此即是「放鬆」。
這裡是專指可以出力的地方,別問我眼睛、耳朵怎麼放鬆,那得靠按壓摩娑來舒緩。
其次,在放鬆法前的活絡筋骨,也很重要。
先做些不激烈的暖身運動,再放鬆,效果會更好。
我幾乎沒聽人這樣教放鬆,聽較多的是「動極思靜」,
我想可能是"運動"可視為"出力拉緊"的行為,而停下來那刻便是進入放鬆。
所以,運動、放鬆法兩種本質上相同,就沒必要分開來說。
我想,以佛教來說,真正的放鬆是得大自在,定慧(止觀)的圓滿成就。
然而,教我們放鬆三招的師長,為何不談談靜坐呢?
我從間接從一些線索推斷,他們應該是認為"深呼吸"、"念經"可以清楚知道你"作了努力"。
"平常心"則不挪用時間,繼續作自個的事。
但是,靜坐就是空坐在那,任時光流逝,沒見作事,無任何實際成果可見,便不提倡了。
事實上,磨刀不誤砍柴功,培養內心平靜,才是最佳利器吧。
我想,以佛教來說,真正的放鬆是得大自在,定慧(止觀)的圓滿成就。
然而,教我們放鬆三招的師長,為何不談談靜坐呢?
我從間接從一些線索推斷,他們應該是認為"深呼吸"、"念經"可以清楚知道你"作了努力"。
"平常心"則不挪用時間,繼續作自個的事。
但是,靜坐就是空坐在那,任時光流逝,沒見作事,無任何實際成果可見,便不提倡了。
事實上,磨刀不誤砍柴功,培養內心平靜,才是最佳利器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