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

名相_經論所說「作意」,略有三種※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一冊<辨法法性論>中的一段(註1):
經論所說作意,略有三類意義:
 一、注意,如作意心所。
 二、作意,是修定時,內心的觀想繫念。
 三、這裏的作意,是思惟,思考抉擇的意思。

第一個,觸、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心所)之一。
第二個,觀想的別名,勝解作意、真實作意。
第三個,指的是「如理作意」的「作意」。
實際上,這三個相互牽連,很難切開。

作意的梵文及巴利文是:manasikāra。我認為要翻成英文,應該是這幾個字。
第一,Attention
第二,mindfulness,而之後是concentration
第三,thinking
我個人意見,作參考。

復次,《入阿毘達磨論》的「作意」(註2),則解說成「亦是憶持曾受境等」。
曾受境,即"過去承受過",故,「作意」也有回憶之意。這應該是偏向於注意(Attention)。

「作意」是頻繁出現的詞彙。需要記住這三種意思,幫助了解經文。


-----------------------------------------------------------------------------------------------
作意大致有三種意思:注意、觀想繫念、思考抉擇。
-----------------------------------------------------------------------------------------------
註1:《華雨集》第一冊<辨法法性論>


註2: 玄奘譯《入阿毘達磨論》卷 1
「作意謂能令心警覺,即是引心趣境為義,亦是憶持曾受等。」
(大正 28,982a12-14) 
[這在《佛法概論》的第八章讀到]


------------------------------------------------------------------------------------------------
參考資料:開仁法師《佛法概論》課:ffgl023A(20100528).mp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