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07N0004《中部》大念處經(22經)
與「貪」相涉有二,有(1)貪心、(2)無貪心(貪欲暫時不生起的心理狀態)。
而(1)貪心,在註釋書《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註1)將其析分成8類(不同程度的貪)後並舉例如下:
而(1)貪心,在註釋書《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註1)將其析分成8類(不同程度的貪)後並舉例如下:
1. 悅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例如:某人不思業報地享受飲食。
2. 悅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
例如:有個人被同伴說服之後,不思業報、愉快地觀看電影。
例如:有個人被同伴說服之後,不思業報、愉快地觀看電影。
3. 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例如:有位女士歡喜地穿上新衣,但知道執著新衣會令到貪根心生起。
例如:有位女士歡喜地穿上新衣,但知道執著新衣會令到貪根心生起。
4. 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例如:有位女孩知曉業力果報,但在同伴的邀請之下,愉快地傾聽現代歌曲。
5. 捨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例如:有位男孩稍有執著地吃只加鹽的白飯,但並沒有感到喜悅與對業報的認識。
6. 捨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
例如:有位女孩有件新衣,在她母親說那是件漂亮的衣之後,
她才懂得欣賞它,但並沒有感到喜悅與對業報的認識。
7. 捨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例如:在思及業報之後,某人以中捨的感受喝咖啡,但還是鑑賞它的味道。
8. 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例如:有位女士對業報有認識,但在女推銷員的慫恿之下,不情願地買了一件新衣。
這8句,每句要拆解成三組才容易理解。如下:
1. 悅俱,邪見相應,無行。
2. 悅俱,邪見相應,有行。
3. 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4. 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5. 捨俱,邪見相應,無行。
6. 捨俱,邪見相應,有行。
7. 捨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8. 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第一組,悅俱(somanassasahagata)、捨俱(upekkhāsahagata)。
感受有兩種分法,
第一種:身的感受、心的感受;
第二種:樂、苦、不苦不樂(捨、平等)。
理論上,有2X3組,但通常「不苦不樂」不再以身心區隔。
於是,有5組,身的樂受、心的樂受、身的苦受、心的苦受、不苦不樂受。
這裡談的是「心念處」,以「心」為主,
悅俱(somanassasahagata) = 心的樂受,不包含身的樂受;
捨俱(upekkhāsahagata) = 心的不苦不樂受。
而經文後面談到的憂俱(domanassasahagata),則是心的苦受,不包含身的苦受。
例如:有位女孩知曉業力果報,但在同伴的邀請之下,愉快地傾聽現代歌曲。
5. 捨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例如:有位男孩稍有執著地吃只加鹽的白飯,但並沒有感到喜悅與對業報的認識。
6. 捨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
例如:有位女孩有件新衣,在她母親說那是件漂亮的衣之後,
她才懂得欣賞它,但並沒有感到喜悅與對業報的認識。
7. 捨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例如:在思及業報之後,某人以中捨的感受喝咖啡,但還是鑑賞它的味道。
8. 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例如:有位女士對業報有認識,但在女推銷員的慫恿之下,不情願地買了一件新衣。
這8句,每句要拆解成三組才容易理解。如下:
1. 悅俱,邪見相應,無行。
2. 悅俱,邪見相應,有行。
3. 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4. 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5. 捨俱,邪見相應,無行。
6. 捨俱,邪見相應,有行。
7. 捨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8. 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第一組,悅俱(somanassasahagata)、捨俱(upekkhāsahagata)。
感受有兩種分法,
第一種:身的感受、心的感受;
第二種:樂、苦、不苦不樂(捨、平等)。
理論上,有2X3組,但通常「不苦不樂」不再以身心區隔。
於是,有5組,身的樂受、心的樂受、身的苦受、心的苦受、不苦不樂受。
這裡談的是「心念處」,以「心」為主,
悅俱(somanassasahagata) = 心的樂受,不包含身的樂受;
捨俱(upekkhāsahagata) = 心的不苦不樂受。
而經文後面談到的憂俱(domanassasahagata),則是心的苦受,不包含身的苦受。
為何貪心不含憂俱?因為,覺得苦怎麼會貪呢?
這樣身、心、苦、樂的區分,即是我為什麼要特別寫出的原因。
因為經典皆是中譯,譯者選的「中文字」可能不同,會有誤解、不明的問題。
像我個人解釋「樂受」是依據初禪五支,
「苦受」則依據《佛在人間》(註2)的對苦的解說,稱「不苦不樂受」為「捨受」。
|
身 |
心 |
樂 |
喜 |
樂 |
苦 |
苦惱 |
憂悲 |
換言之,以我而言,悅俱 = 樂;憂俱 = 憂悲;捨俱 = 捨受。
第二組,邪見相應、邪見不相應。
邪見就包含錯誤的認知,比如"違背法律"、"違背戒律、根律儀"等等。
第三組,有行、無行。
有行 = 被人慫恿才做;無行 = 沒人慫恿而去做。
第二組,邪見相應、邪見不相應。
邪見就包含錯誤的認知,比如"違背法律"、"違背戒律、根律儀"等等。
第三組,有行、無行。
有行 = 被人慫恿才做;無行 = 沒人慫恿而去做。
*****
拿第一個例子「某人不思業報地享受飲食」來說,
1. 享受飲食 = 悅俱(心的樂受);
2. 不思業報(可能是偷吃) = 邪見相應。
3. 某人不思業報地享受飲食,出自自願 = 無行(沒人慫恿)。
後面七例,以此類推。
拿第一個例子「某人不思業報地享受飲食」來說,
1. 享受飲食 = 悅俱(心的樂受);
2. 不思業報(可能是偷吃) = 邪見相應。
3. 某人不思業報地享受飲食,出自自願 = 無行(沒人慫恿)。
後面七例,以此類推。
上述讀起來會讓人感覺比較偏向於「修觀」,在觀察心念的變化(觀心無常)。
而四念處是修止觀的方法,心念處也肯定含「修止」、「修觀」,
至於如何修學,可參考這兩篇:
1. 帕奧禪師《正念之道》的215頁。
2. 南北傳經論的心念住略探。
---------------------------------------------------------------------------------------------------------
1. 南傳的「貪心」有八種,
用三組詞(樂&不苦不樂、邪見&不邪見、受慫恿&沒受慫恿)分析,好理解許多。
2. 修法,就是常說的「觀心無常」。
---------------------------------------------------------------------------------------------------------
註1: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 龍樹林]
註2:佛在人間-二 身心充滿憂苦的解脫
註1: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 龍樹林]
註2:佛在人間-二 身心充滿憂苦的解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