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5日

隨筆-本緣部經-T03n190《佛本行集經》卷32:佛陀成道時的那幾天※

經文:
T03n190《佛本行集經》卷32<梵天勸請品第三十六>


-----------------------------------------------------------------------------------------------------------------------
讀到一篇印度遊記(註1),
旅遊地點是「菩提迦耶」:佛陀成道的那棵菩提樹所在地,以及「七週聖地」。
作者因而說了佛陀七日成道及成道後的六七天,
合計這七七四十九天內,佛陀在菩提樹下或其周圍作了哪些事。
我是挺驚奇的,竟有這麼細的紀錄?搜尋佛經,真有!

《佛本行集經》卷32有記述某一個法師說的那時段的8週事,
經文連結如上,網路有已整理排版的文章(註2)。然而,其內容與遊記所說相去甚鉅。

時間段

《佛本行集經》所記事蹟

一七(第一週)

諦心而在菩提樹下

二七(第二週)

漸次移在不瞬眼塔(不瞬眼塔是一座塔的名字)

三七(第三週)

是時帝梨富娑,并跋梨迦,二商主等,從迦浮吒城發,漸至佛所,至佛所已,乃至略說,圍遶三匝,從佛而行

四七(第四週)

詣難提迦村主之家其善生女聞佛語已,白言:『世尊!如世尊教,我不敢違。』即受三歸并及五戒。

五七(第五週)

安庠漸至斯耶那耶婆羅門家彼婆羅門,聞佛言已,如佛所教,而受三歸乃至五戒。

六七(第六週)

漸漸行詣斯耶那耶親里眷屬四姊妹邊。聞佛語已,即白佛言:『如世尊教,我等不違。』即便共受三歸五戒

七七(第七週)

安庠漸至羊子所種尼拘陀樹是時(放牛)婦人,隨佛教受三歸五戒

八七(第八週)

忽有諂曲求過一婆羅門,來詣佛所世尊作如是念:『我所證法,此法甚深,難見難知


於是,我再依據「七週聖地」尋找相關資料。
其中有一個是,中台禪寺的156期月刊(註3)寫:
 依巴利文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
 分別在七個地點,各花七天禪坐和經行,經四十九日才動身前往鹿野苑度化五比丘。
可是,我查不著是哪一巴利文佛典,或許是我個人不熟悉的緣故。

另外有兩個是旅遊介紹(一遊記、一旅行社廣告,註4),
他們介紹「七週聖地」,是引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卷8內文(簡稱《西域記》,註5),
不免讓我感覺,《西域記》是否才是真正出處阿?
畢竟,正如某一文章(註6)所述,近代能挖掘到菩提迦耶,是藉力《西域記》:
 13世紀之後的六百年當中,佛教的一切從菩提伽耶地表上徹底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當地印度教的Giri支派所興建的寺廟建築,也一直都有印度教徒過來朝聖。
 直到六百多年之後,於1818年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時期,
 Alexander Cunningham根據玄奘之《大唐西域記》及其他留下來的史料,
 從1880年開始率領考古隊挖掘大菩提寺並加以復元。
 印度政府獨立之後,又陸續整修才有了今日的面貌,
 而在2002年被聯合國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普遍而言,除了第一週佛陀成道,比較多人有共識外,其他週,蠻多不同意見。
比如說:佛陀是何時間點講述《華嚴經》。
有的說第三週,如《法華經》方便品: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有的說第二週,
(註7)。如《佛說十地經》卷1: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成道未久,第二七日,住於他化自在天中,
 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無量眾俱。

而我感到有趣的時間點是七七日。
有人認為菩提樹下的佛陀是第七週才證道(註8),而非第一週。
另有人認為,第七週是佛陀開始對人弘法(註9)。

我未曾料想到這麼一個小「題目」竟如此大的分歧。



-------------------------------------------------------------------------------------------------------------------------
《佛本行集經》有紀載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前後數天發生的事情。
-------------------------------------------------------------------------------------------------------------------------

悉達多太子在此座中,坐到第六天時,夜睹東方明星,不久即證悟菩提,
一證悟就說:「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妄想、執著耳。」
我們也有佛性,為什麼會在三界裡面輪迴?
是因為起了妄想、執著為真,起了念以為是我,也就沒有辦法解脫。
[這一段我敢肯定,有錯誤,後面的,聞所未聞,故而查資料]




之後,參訪摩訶菩提大塔旁的不丹寺與日本寺,並朝禮「七週聖地」。
依巴利文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
分別在七個地點,各花七天禪坐和經行,經四十九日才動身前往鹿野苑度化五比丘。
七個聖地位於大塔週邊,大眾一一參禮。
[參考資料:菩提樹在佛教意象之研究-以印度菩提伽耶為中心的論文簡介及引用文獻]


註4:
○(初七日)「大唐西域記」卷八對於菩提樹周圍環境的記載︰
 「前正覺山(佛陀苦行之山)西南行十四五里,至菩提樹。周垣疊磚,崇峻險固。
 東西長,南北狹,週五百餘步。奇樹名花,連陰接影;細沙異草,彌漫緣被。
 正門東闢,對尼連禪河,南門接大花池,西阨險固,北門通大伽藍。
 垣內地聖跡相鄰,或窣堵波,或復精舍,
 南贍部洲諸國君王、大臣、豪族、欽承遺教,建以記焉。」
○(二七)根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 
 無厭精舍在散步牆基以北。
    如來為了報答菩提樹的恩惠,在這裡觀望菩提樹,七天內目不轉睛。
○(三七)根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
 該步道在菩提樹的北面是佛散步的地方。
 在東西之間十多步的距離內往來行走,留下了十八處奇異花紋,
 後人在這裡用磚疊起一座3尺多高的牆基。據說這座標誌聖跡的牆基能顯示人壽長短,
 先發一個誠願,然後去測量,數目便會隨發願者的壽命長短而有不同。
○(四七)根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
 從菩提樹往西不遠的大精舍中有尊黃銅佛像,以稀世珍寶裝飾著。
 佛像向東而立,前面有塊青石,石上有奇異的紋路和色彩。
 如來剛成佛時,大梵王為祂修七寶堂,天帝釋建起七寶座,
 佛坐在七寶座上禪定七天,從祂身體中發出紅、白、黃、藍、橘紅色等五種光芒,
 照映著菩提樹。如今珍寶已變成了石頭。
○(六七)根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該池位於菩提樹牆南門外,
 池水清澈味道甜美,龍池西岸有間精舍。
○(七七)根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
 佛在樹下禪定,七天後才起身。有兩位商主經過林外,
 林神告訴他們釋迦族太子在這林中修得正果,
 但已有四十九天未進食,奉食的人將會得到很大好處。
 於是兩位商主便把路上充飢的米糕和蜂蜜獻給如來,如來欣然接受。

    [內容與上相同]






註7:
○「三七日說法」,是天台宗人根據《法華經》經文: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而來。

○唐代華嚴宗大盛,他們則根據世親造、菩提流支等譯的《十地經論》之經文:
「經曰:『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在他化自在天中,
 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眾俱……』」判定,
 《華嚴經》是在佛悟道後「二七日」(第二個星期)說的。
 (按,「婆伽婆」即「佛」,或名「薄伽梵」)

 這個「經曰」指的是《華嚴經》,
 我們可在唐代由尸羅達摩所譯的《佛說十地經》看見相似的內容: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成道未久,
 第二七日住於他化自在天中、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無量眾俱。」
 《佛說十地經》是華嚴系列經典之一,確實讓人找到了「二七日說法」的證據。

2. 五時說法的偈語: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
[第三週]

佛陀成道後,他的煩惱已經斷除,經三七日,心中思惟忖度著:
是自個兒入涅槃還是度化眾生?這時梵天知曉佛陀的想法,
於是請佛陀住世,弘傳佛陀所證悟的真理,以利樂今後芸芸眾生。


註8:
 根據佛教經典記載,佛陀為了悟道而苦行了6年,
 但並沒有因此而得到生死解脫去除苦因,
 於是接受了牧牛女乳糜(加了牛奶的米粥)的供養,
 而後來到伽耶山的一顆菩提樹下,發願不證正覺,不離此座。
 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苦思,終悟得正道,破除一切執著斷盡煩惱

相傳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禪修七七四十九日,即便開悟成道
成道之後的初七日中,一邊享受解脫之樂,
同時思惟,應該以何種方式的善巧方便,向眾生宣說佛法。


註9:
成佛之後,七七四十九天沒有講經說法,
大梵天王和帝釋天兩個知道了佛沒有講經說法的原因之後
(佛沒有講經說法的原因就是沒人求法,法一定要求),
他們兩個代表眾生去向佛祖釋迦牟尼佛請法、求法。

依照有關世尊「轉法輪」(dharma-cakra)的記載,
世尊成道後,七七日(即七週)在菩提樹下入深三昧享受解脫法樂的時候,
兩個商人兄弟──帝履富婆(Tapu.sa)與婆履(Bhallika)路過,
他們供養世尊,世尊為他們宣說一些人生的道理。
這無疑是世尊成道後第一次宣說道理,
然而,由於對象是在家的商人,內容也不是深奧的哲理,因此這並不被視一次重要的說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