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講解溝通的方便,
通常得有一些前提共識,現在我們來將「福德」與「功德」定義好。
不過,我必須說明的是,這樣的界定,並非每個佛教徒都如此認為。
「福德」與「功德」,慧律法師是這樣定義的。
「福德」,即福報(善報),
一個人行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五戒+不兩舌(挑撥離間)、不綺語(稱讚婬欲、說黃色笑話)、不惡口、
不貪、不嗔、不痴),造橋鋪路、人道救援...凡利益眾生的事,都包含在內,
不論是佛教徒,非佛教徒,
只要做上述之事,咸能往生上三趣(人、阿修羅、欲界天天人)。
「功德」即學佛的大悲大智大雄力,
智慧、慈悲、信願(勇猛),講心靈層次的提升。
內心專注而勇於行動;意念言行清淨、慈悲濟眾;如實認識世間真相;
令貪念、嗔念、痴念永斷(十善的不貪、不嗔、不痴是克制住,還沒消失)。
以下,我舉兩件與「福德」與「功德」相關的佛教概念。
(1)在家人的學佛次第
佛陀教育在家弟子原則是「先說端正法,後說正法要」((布)施→戒→定→慧),
端正法,就是五戒、十善;正法要,就是如四念處等止觀。
簡言之,先修些「福德」,慢慢地轉向修「功德」。
常聽人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亦是此理。
然而,我為什麼要說「先修些福德」呢?
因為佛陀曾說世間有二十件困難的事,其中一個是「富貴學道難」。
人正沉湎於富貴所帶來的物慾滿足時,
叫他修行,他會想:「放著好日子不過,我幹嘛辛苦去砥礪心性呢?」
可是事實是跟他想的相反,
如果要擁有更大的大富大貴,還非得有無我的智慧,
不貪著自己的利益,無私,才能造就更大的福報。
其實,「功德」是深深地影響「福德」的。
(2)「功德」只來自於自己
大智度論卷61:
「共一切眾生者,是福德不可得與一切眾生,而果報可與。
菩薩既得福德果報,衣服、飲食等世間樂具,以利益眾生。
菩薩以福德清淨,(所有) 身口,人所信受;
為眾生說法,令得十善,……末後成佛。
……是果報可與一切眾生,以果中說因,故言福德與眾生共。
若福德可以與人者,諸佛從初發心所集福德,盡可與人!」
我套入「福德」與「功德」,翻譯成白話文:
對 共享 來說,
(a)「功德」,無法給一切眾生;
(b)「福德」,可以給一切眾生。
菩薩修「功德」所得「福德」一切,
諸如衣服、飲食、世間的一切物品,皆可用在利益眾生。
由於菩薩「功德」圓滿,人們對他所言,可以相信、接受;
菩薩為一切眾生說端正法、正法要,能讓一切眾生完成佛道....
...然而,為什麼有人說『迴向「功德」』,「功德」能給眾生呢?
那是一種(果中說因)方便說,正如上面的順序,
菩薩修「功德」、「福德」,
而將自己的「福德」諸如衣服.... 饋贈眾生,使其免於匱乏。
衣食足而知榮辱,再慢慢地教育眾生修「功德」、完成「功德」。
菩薩「功德」、「福德」 → 眾生「福德」 → 眾生受教育 → 眾生得「功德」
以最終結果看,就好像菩薩施予眾生「功德」,
事實上,「功德」是不可能給其他人的。
如果可以,當初佛陀、菩薩從一開始修行到最後成就所修的「功德」,
都可以給眾生呀。為何如此麻煩,苦口婆心教導眾生要修行呢?
佛法的原則正是如此,
如龍樹菩薩寫的《親友書》:「生天及解脫,自力不由他」。
「功德」得靠「自力」,就像吃飯睡覺一樣,
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修行個人了呀。
通常得有一些前提共識,現在我們來將「福德」與「功德」定義好。
不過,我必須說明的是,這樣的界定,並非每個佛教徒都如此認為。
「福德」與「功德」,慧律法師是這樣定義的。
「福德」,即福報(善報),
一個人行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五戒+不兩舌(挑撥離間)、不綺語(稱讚婬欲、說黃色笑話)、不惡口、
不貪、不嗔、不痴),造橋鋪路、人道救援...凡利益眾生的事,都包含在內,
不論是佛教徒,非佛教徒,
只要做上述之事,咸能往生上三趣(人、阿修羅、欲界天天人)。
「功德」即學佛的大悲大智大雄力,
智慧、慈悲、信願(勇猛),講心靈層次的提升。
內心專注而勇於行動;意念言行清淨、慈悲濟眾;如實認識世間真相;
令貪念、嗔念、痴念永斷(十善的不貪、不嗔、不痴是克制住,還沒消失)。
以下,我舉兩件與「福德」與「功德」相關的佛教概念。
(1)在家人的學佛次第
佛陀教育在家弟子原則是「先說端正法,後說正法要」((布)施→戒→定→慧),
端正法,就是五戒、十善;正法要,就是如四念處等止觀。
簡言之,先修些「福德」,慢慢地轉向修「功德」。
常聽人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亦是此理。
然而,我為什麼要說「先修些福德」呢?
因為佛陀曾說世間有二十件困難的事,其中一個是「富貴學道難」。
人正沉湎於富貴所帶來的物慾滿足時,
叫他修行,他會想:「放著好日子不過,我幹嘛辛苦去砥礪心性呢?」
可是事實是跟他想的相反,
如果要擁有更大的大富大貴,還非得有無我的智慧,
不貪著自己的利益,無私,才能造就更大的福報。
其實,「功德」是深深地影響「福德」的。
(2)「功德」只來自於自己
大智度論卷61:
「共一切眾生者,是福德不可得與一切眾生,而果報可與。
菩薩既得福德果報,衣服、飲食等世間樂具,以利益眾生。
菩薩以福德清淨,(所有) 身口,人所信受;
為眾生說法,令得十善,……末後成佛。
……是果報可與一切眾生,以果中說因,故言福德與眾生共。
若福德可以與人者,諸佛從初發心所集福德,盡可與人!」
我套入「福德」與「功德」,翻譯成白話文:
對 共享 來說,
(a)「功德」,無法給一切眾生;
(b)「福德」,可以給一切眾生。
菩薩修「功德」所得「福德」一切,
諸如衣服、飲食、世間的一切物品,皆可用在利益眾生。
由於菩薩「功德」圓滿,人們對他所言,可以相信、接受;
菩薩為一切眾生說端正法、正法要,能讓一切眾生完成佛道....
...然而,為什麼有人說『迴向「功德」』,「功德」能給眾生呢?
那是一種(果中說因)方便說,正如上面的順序,
菩薩修「功德」、「福德」,
而將自己的「福德」諸如衣服.... 饋贈眾生,使其免於匱乏。
衣食足而知榮辱,再慢慢地教育眾生修「功德」、完成「功德」。
菩薩「功德」、「福德」 → 眾生「福德」 → 眾生受教育 → 眾生得「功德」
以最終結果看,就好像菩薩施予眾生「功德」,
事實上,「功德」是不可能給其他人的。
如果可以,當初佛陀、菩薩從一開始修行到最後成就所修的「功德」,
都可以給眾生呀。為何如此麻煩,苦口婆心教導眾生要修行呢?
佛法的原則正是如此,
如龍樹菩薩寫的《親友書》:「生天及解脫,自力不由他」。
「功德」得靠「自力」,就像吃飯睡覺一樣,
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修行個人了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