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日

隨筆-印度史地-略談19世紀印度的佛教考古研究

學長分享去西班牙的見聞,
說那裡有些天主教僧侶的修行方式,類似印度宗教(包含佛教)。

比如,有的將自己禁閉在房內,誓言一輩子不出去,
飲食由外人從窗口送入,跟佛教的「閉關」如出一轍;
有的發誓終身不穿上衣,不就貌似佛世時的裸行外道;
有的立願畢生禁語,禪宗修行--打禪七不也如此嗎?只不過,他時間未免太長...


我認同學長所說,我本來就相信印度宗教和閃族的宗教有關聯,
對此事,我喜歡舉大陸學者錢文忠教授講的例子(註1):
佛教的「彌勒」和基督教「彌賽亞」,兩個詞發音、意思皆相近,有可能是同一來由。

學長問我:「彌勒」跟「彌賽亞」是亞歷山大東征印度,兩邊交流所造成的嗎?
這點,我倒不能確定,然而,目前公認的事實,
在更久遠之前,印、歐語文始自同一源頭,學術稱之「印歐語系」。

兩百多前(十八世紀),大英帝國(簡稱:英國)殖民印度半島,
有位法官被國家派往孟加拉任職,他在處理司法工作之餘,研究最感興趣的語言學。
他就地考察了印度及其周邊國家的語言和文化,特別是古印度梵語。
他發覺梵語、希臘語、拉丁語、日爾曼語、凱爾特語許多相近處,應該系出同源。
他便將得出的成果,立說為「印歐語假說」
於1786年2月2日的亞洲學會三週年的學術講演上發表,
自此,他成為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先驅、現代語言科學的奠基者。
他就是英國第一位漢學家--
威廉·瓊斯(William Jones,1746年9月28日-1794年4月27日)。
William Jones

下圖引自《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註3),
是幾種語言的"兄弟"拼法,藉此多少可以體會他為何這麼想。


威廉·瓊斯之後,
同是英國人的錢幣學、文字學專家詹姆士.普林賽(James Prinsep,註4),
依據雙語:印度銘文 - 希臘文的錢幣(如下圖錢幣),
在1837年,破譯了阿育王石柱銘文(Prakrit),其內容與佛教戒律相關

註5


一樣是英國人,軍事工程師亞歷山大.甘寧漢
(Alexander Cunningham,1814年1月23日-1893年11月28日,註6),
因為早期生涯接觸詹姆士.普林賽,激起對錢幣、印度文化的興趣。
於同年,1837年,他自費發掘出最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 鹿野苑(Sārnāth)。
Alexander Cunningham

1850年代,玄奘《大唐西域記》被翻譯成英文。
1861年,亞歷山大.甘寧漢又按該書,
找到那爛陀寺遺址及佛陀兩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的遺骨,
接連幾年,他發掘出書中記錄的所有重要遺址,
包含佛陀出生地-尼泊爾境內的藍毘尼(註7)。


印歐之間,不啻文字有淵源,藝術方面,印度佛教深受希臘風格的影響(註8),
如佛像的波狀髮紋、高額、尖鼻、薄唇、衣褶厚重,而這回就真的與亞歷山大有關了。
學術考據證實,西元一世紀中葉至二三○年左右,
貴霜王朝的「犍陀羅藝術」,便是亞歷山大東征將希臘文化帶入印度所造就的。


*****
前面說到詹姆士.普林賽(James Prinsep),是靠雙語錢幣而破譯語言。
雷同的事,曾先在埃及發生一次。於本文末,我順道簡略一提。
1799年(註9),拿破崙征伐埃及,
在羅賽塔發現石碑,此即有名的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碑上刻的是一份詔書,以希臘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埃及通俗文字三種文字書寫。
是不是很像前面的雙語錢幣呢?


之後又過了大約二十年曲折,石碑歸了英國人所有,法國人僅保有拓本。
然而這次,法國人手腳比英國人快。
尚—法蘭索瓦·商博良(註10),1822年投入解譯,當年就破譯完全文。
今人能懂古埃及文(不屬於印歐語系),拜他所賜呀。

以18、19世紀而言,英、法在古代語言學的成就,傲視世界。
可是,前幾年聽錢文忠教授在電視節目上講:
"梵語、吐火羅語等東方古語,在他求學時代,只剩德國的極少數大學有開課程"。
現在就不知道情況如何了。



------------------------------------------------------------------------
註1:維基百科:彌賽亞
當代中國語言學家季羨林與學者錢文忠表示:
基督教的救世主彌賽亞(Messiah)與
佛家的彌勒(梵文:मैत्रेय 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是同一個人。 


註2:
1. 百度百科:威廉·瓊斯 (照片出處)
 曾在印度當法官,用業餘時間學習東方語言。
 威廉·瓊斯最早正式提出印歐語假說,
 揭示了梵語、希臘語、拉丁語、日爾曼語、凱爾特語之間的同族關係,
 成為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奠基人,也有人認為他是語言科學的奠基人。
 他還是英國第一位漢學家。...
 1786年2月2日,在亞洲學會發表第三週年演講(The Third Anniversary Discourse),
 演講中有一段話正式提出梵語與拉丁語、希臘語同源,
 這一思想被稱為經典的構想( formulation),即著名的“印歐語假說”,
 瓊斯的這一次演講成了語言學史上的一件大事。

2. BBC:印度的故事,第一集

 
註3:《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Page 189 (圖片來源)


註4:
1. 英文維基:James Prinsep (圖片來源)
Prinsep used bilingual Indo-Greek coins to decipher Kharoshthi.

2. BBC:印度的故事,第二集


註5:
1. 台語與佛典:阿育王「雙語」石刻銘文

2. 英文維基:Edicts of Ashoka

3. 中文維基:阿育王詔書

4. 英文維基:阿育王石柱 (照片來源)


註6:
1. 百度百科:亞歷山大·卡寧厄姆 (圖片來源)

2. 林煌洲 <印度佛教的近現代發展及現況 > 2002年
 早在 18 世紀時,印度的英國文官帕雷.提芬達勒(Padre Tieffenthaler)
 於 1750 年首先注意到阿育王石柱,以後又陸續有所發現,
 並將銘文交予威廉.瓊斯爵士(Sir William Jones)研究,
 後者在 1784 年創立孟加拉亞洲協會(Asiatic Society),
 該協會對近現代印度學及佛學的研究貢獻極大。
 1819 年,英國軍人偶然發現阿姜它石窟。
 1819 年,孟加拉亞洲協會學報出版多數的阿育王石柱銘文,但未能解讀其意。
 1837 年,該協會官員詹姆士.普林賽(James Prinsep),
 終於解讀出石柱銘文為俗語(Prakrit),並證明它們為阿育王石柱。
 除孟加拉亞洲協會的主要貢獻之外,
 另一位重要貢獻者為在印的英國武官亞歷山大.甘寧漢(Alexander Cunningham)。
 他依據玄奘《大唐西域記》從事考古發掘而發現許多重要佛教遺跡;
 並發掘菩提迦耶寺周圍有關佛教遺跡。
 1837 年,他自費在鹿野苑從事考古發掘,
 並在桑崎大佛塔發掘出佛陀兩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的遺骨,
 並將其考古發現出版成書。
 1877 年,他將當時所有已發現的阿育王敕令銘文出版成冊。
 1881 年,他成為印度考古調查局(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首任局長。
 該局對印度文明歷史考古發掘及研究貢獻鉅大。


註7:維基百科:藍毗尼
靠近印度的邊境上,距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280公里。


註8:
1. 維基百科:希臘式佛教
印度的梵文和希臘文同屬印歐語系,兩種語言亦互相影響。

2. 中華百科全書:犍陀羅藝術
 犍陀羅原是繼承著印度文化、佛教文化的傳統,
 前三三一年亞歷山大大帝入侵後,此地便成了希臘的殖民地,
 因而產生了印度與希臘二種文化相互混合的特殊面貌,
 尤其是貴霜王朝時代(西元一世紀中葉至二三○年左右)更形成了犍陀羅藝術,
 其內容是以佛教題材為主,
 而採用了以希臘系統的表現手法,它不同於印度傳統,
 尤其是打破了「自來不以形像來表現佛陀」的印度傳統慣例,而開始製作了佛像。
 
 犍陀羅式樣的佛像特徵是:以希臘太陽神為基準,
 佛像呈現出波狀髮紋、高額、尖鼻、薄唇、衣褶厚重的西方人面貌。


註9:拿破崙的法國軍隊誤打誤撞,間接幫學者成功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


1809年商博良19歲就已經成為格勒諾布爾公學的歷史學教授。
同年,他把心力全部放在學習科普特語上,以期終能找回法老王子民所說的語言。

1799年7月15日,拿破崙侵略埃及的軍隊一名上尉皮埃爾·弗朗索瓦·札維耶·布夏賀
在埃及港口城市羅塞塔附近發現該石碑。
石碑是公元前196年托勒密王朝時代刻製的,
上面有希臘字母、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埃及通俗文字三種對照雕成的。
石碑運到埃及的亞歷山大,法國科學家開始進行研究。
1801年,法國戰敗投降,
英國軍隊要將全部研究成果沒收,法國科學家威脅要全部燒掉,
最後達成妥協,允許法國科學家保留研究成果和石碑拓片,
但石碑被英國軍隊運往大英博物館保藏。

商博良從1822年到1824年完全投入到對羅塞塔石碑的研究,發表多篇研究論文,
成功地譯解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結構,這些符號有些是字母,
有些是音節文字,有些則是義符,一個符號代表一整個事物,
終於在1822年完成羅塞特碑碑文的全文翻譯。

2018年4月1日

天台_《天台四教儀》講解基本天台宗名相

談到天台宗,開頭一定會講何謂五時八教,
由此往下開展,八教有化法四教、化疑四教...
根據化法四教(藏通別圓),講四種四諦: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無作四諦...
等等基本名相,有部論叫《天台四教儀》(註1),專門講解這些。
 
後人也為這部論再作更詳盡的註解,
像元代的蒙潤法師,有《天台四教儀集註》(註2)。
近代的台灣屏東的會性法師,有『天台四教儀講錄』(註3)等等,
幫助有心學天台的人入門。

這幾天在查天台宗資料,意外看見對岸一寺院構建的網站:天台專宗(註4),
大致瀏覽,內容很豐富,值得參考。



---------------------------------------------
註1:《天台四教儀》


註2:《天台四教儀集註》


註3:『天台四教儀講錄』


註4:大陸網站:天台專宗:有台灣著名法師會性法師(已故)的講經資料。

正聞_怎麼看待僧團的「分宗別派」

任誰來看,一定會認為是台灣的僧團有「分宗別派」,
講白話點,有各自的山頭,多數信徒之間會分彼此,互相客氣不道破。
 
我個人拙見,他們的分你我,是因”人”的緣故,精神領袖不同。
我特別把「分宗別派」用括號框起來,是因為那與傳統印度本土佛教發生分裂很不一樣。


佛陀入滅後100年,僧團一分成二,上座部和大眾部,
是由於對「戒律」的見解不同。
數年之後,上座部裡又因為對「法」的觀點不同,
分出”說一切有部”和”分別說部”,而後陸陸續續切割成數個。
簡言之,他們的「分宗別派」,出自法與律的看法分歧。

然而,別以為這是正邪之戰,每個部派裡,不乏證果的阿羅漢,
因此,不論當時修行者選哪個學習,都可以成就。
不經會想,若是佛在世,會如何看待「分宗別派」呢?
 
 
實際上,佛世時,僧團就有激烈(口舌)爭執,而那時佛陀所說的話可以拿來作借鑑。
 
《四分律》卷43〈拘睒彌犍度〉(註1)寫:
給孤獨長者(跟祇陀太子提供祇園精舍)請教佛陀:
「拘睒彌的僧團內部有嚴重對立,互罵的話很難聽,
 假如他們來舍衛國化緣,我該如何?」
佛陀說:
黃金斷成兩截,兩截依然是黃金,
 他們兩方依然是僧,皆行供養。
後來,毘舍佉鹿母(提供鹿子母講堂的女居士)
亦向佛陀請教同一問題,佛陀維持相同答覆。
 
《四分律》沒講所有拘睒彌僧團的比丘全證果了沒,所以,這不是考量的點。
只要它們”僧”的身份是確立的,縱使兩邊惡言相向,
身為在家佛弟子,皆應當一視同仁的尊重(尊重三寶)。
 
 
 
------------------------------------------------------------------------
註1:《四分律》卷43〈拘睒彌犍度〉
[0883b12] 爾時阿難邠坻,聞拘睒彌比丘鬪諍誹謗,
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舍衛國,
與五百優婆塞俱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白佛言:
「拘睒彌比丘鬪諍誹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
 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我等當云何?」
佛言:
「應聽二部語如上,若有檀越布施,應分作二分。
 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居士!如破金杖為二分,二俱是金。
 如是居士布施物,應分為二分。
 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0883b22]
爾時毘舍佉無夷羅母,聞拘睒彌比丘鬪諍誹謗,
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
與五百優婆私俱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却住一面白佛言:
「拘睒彌比丘鬪諍誹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
 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我等當云何?」
佛言:
「應聽彼二部所說,如上。若有布施衣物,應分為二分,
 此亦是僧、彼亦是僧。如破金杖為二分,彼此是金。
 若有布施衣物,應分為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參考資料:
慧日講堂:《成佛之道》第一章講義

2018年3月31日

隨筆-總類-Cbeta大正藏的標號

我不曉得別人是怎麼查搜尋經典的?
如果我要找經典上的文句(包含上下文),我會到CBETA網站(註1)去找。
我大致介紹一下怎麼做,可能對初學者有幫助。



○要查「經文」出處,將關鍵字輸入在"1"的地方

 

○知道經名,將「經名」將關鍵字輸入在"2"的地方。

 

○若是想讀大正藏整冊,可以直接點"3"的連結:

 大正新脩大藏經



在大正新脩大藏經 (T01-55 & T85)這一網頁中,你會看到佛經分成好幾部。
阿含部、本緣部、法華部、華嚴部...等等。
這是根據佛經內容,同類型的分在一部(大正藏是日本人編的,中國藏經亦是如此分法)。
英文及數字的意思是,T01是大正藏第一冊,T02大正藏第二冊,以此類推



 
接下來,我們選一部經來解釋裡面的數字的意思。
我挑的是第四冊(在本緣部)的T04n0205 雜譬喻經 ( 2 卷) 【失譯】(圖中的4)
T04  是大正藏第四冊,剛剛說過。
n0205 就是編號第205號經,他是自第一冊算過來。

 

然後,再來看內容,我選第002卷(見上圖)。



進入之後,我挑的是(二八)(見上圖)。上面有一組數字:[0509b10] 。
 

實際大正藏的樣子如上圖(註2),文字是直式,分成上中下三個欄位,
我們稱他a、b、c,換言之,上欄=a;中欄=b;下欄=c。
回頭看0509b10,意思就是第509頁,中欄,第11行。




最後說一下網址的"用法",
圖中可以看到他的網址是:http://tripitaka.cbeta.org/T04n0205_002

假如你今天要想貼別人看特定的行數,如同剛剛講的0509b10,
你可以將它加#字,後加頁數行數,
這樣就會比較好找,可以試看看。

另有一種用法就挺少用的,即排原本行列的格式,
方法是在原網址後面加 ?format=line&linehead=yes
例如:http://tripitaka.cbeta.org/T04n0205_002?format=line&linehead=yes
呈現的排版如下:
以上。



-------------------------------
註1: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註2:照片出處:www.gaya.org.twjournalm1414-main2.htm

2018年3月29日

中華人物_江教授評(民國)湯用彤

文章的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godn01/posts/1646806555404498


將此文排版成我習慣讀的格式:
湯用彤(1893-1964)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1938)一書的佛教史典範性成就,
長期被過於高估不恰當地將其視為後人迄今仍無法企及或難以超越的學術高峰,
無視於其學術方法學的脆弱性,和論述視野的過於保守性或狹隘性這些嚴重的缺陷,
才導致整個中國中古時期佛教史的現代學術傳承,陷 於無法直接擴展的學術困境。


反之,支那內學院傑出學者呂澂(1896-1989),以其《內學年刊》為主要的發表園地,
充分利用現代性國際佛教學術最新研究成果
堅持非宗教性的精研與批判的研究進路
溯源古印度各派宗教哲學並檢視其流變
然後將原始佛教的經典、教理和思想三者進行現代性的重新梳理和再詮釋
因而不只能與當時的國際最新現代佛學研究的成就相互爭輝,
在某些部分,呂澂個人的成就,甚至猶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雜阿含經勘定記〉和多卷本《藏要》的精校本出版,都是這類傑出的學術成果。
但是,像這樣的世界級佛教學者的卓越成就,卻長期被整個中國佛教學界輕估和忽視。
§最新研究成果精研與批判重視相關歷史源流§

因此,台灣佛教學者林鎮國教授,最近曾提及此事,並感慨說:
近百年來, 中國佛教人物曾有的巨大社會影響和佛教學者研究所產生的微弱影響,
兩者似乎不成比率,也不一定有其相關性。這是本文幾乎可完全同意的精確論斷。

但是,在湯用彤出版其成名著作《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之前,
他並非專研中國佛教史的專家,
連蔣維喬出版其譯自境野哲的《支那佛教史綱要》(1905) 
加上增補的清代部分而成《中國佛教史》(1927)一書時,
湯用彤是否日後也預備撰寫《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一書,仍屬未知之數。

但是,其後,湯用彤成名作《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一書的正式出版,
雖能自成格局,論述新穎和詮釋體系,也堪稱相對完備。
但是,此書的重大學術缺陷,也同樣暴露無遺。
湯用彤成名之書,其實主要是多年教學講義的彙編而成,
因此,他實際在大學部教學時,應已可以讓學生充分明白論述內容和相關出處。但是,對於進一步的學術探討,
像:現代型佛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如何形成?
國際學界的研究現況如何?
新的研究領域如何開拓?
近代新佛教史料的發現與運用狀況如何?
這些問題或相關素材,
或許在湯用彤他個人可以接觸、了解和運用的範圍,他無疑會有所參考和加以吸收。 
可是,從其《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一書的撰述內容和方法來看,
吾人實難以對其高估和過於肯定。
因為,其書的注釋,都簡要至極,
讓讀者無從據以進 一步思索不同文獻內容和異質的思想詮釋。

再者,像他對於碑刻文物史料和造像 與石經、
乃至對於三階教的歷史發展和敦煌文獻的不夠重視等等,
反映在其成名作《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一書中的學術處理,都只是基本上的點到為止。
因此,注定他的學術成就,日後不可能有出色的傳承者:因為根本無可繼承。


§
呂澂的優點,就是湯用彤的缺失。
1. 重視最新研究成果
2. 精研與批判
3. 重視相關歷史源流,不可以過於簡陋
§

2018年3月23日

隨筆-其他-何謂「不可思議」?

我小時候初接觸佛教,聽大人講佛菩薩不可思議,
心中的畫面,如《法華經》<普門品>裡的觀世音菩薩形象: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
多持名號、多磕頭,會福至心靈,會否極泰來。 
 
照理說,當時我年紀哪懂《法華經》,
我如此說,為方便理解我在指哪個「不可思議」。
如今,隨著學佛日久歲深,
我明白佛弟子是「作菩薩」,而不是「求菩薩」。
雖然剛起步時,福薄慧淺,心志怯弱,難免乞佛菩薩加持,
但最終,仍然得學觀世音菩薩,護念眾生。


到了高中,我讀《金剛經》的註解,
我看到「不可思議」的另一種解釋,認定這才是正解。

不可思議,是"不可思","不可議"的合說。不能意會,亦不言傳。
和禪宗裡的「開口便錯,動念即乖」、
「心行處滅,言語道斷」、「說似一物便不中」等等,
說同件事:開悟者的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不親證(觸證),單憑空想與言語所推導的意境、語境,距離實相十萬八千里。


有個我愛說,數不清說幾回的故事,可拿來類比,縱然不確定它是不是杜撰。
某天,愛因斯坦受邀一場上流人士的晚宴,主辦者是一名富翁。
宴會上,富翁跟他太太來跟愛因斯坦敬酒致意,
一群人圍繞在旁,敬完後便聊了幾句,富翁太太問愛因斯坦:
「聽說你是相對論提出者,能為我簡單介紹什麼是相對論嗎?」
愛因斯坦思考一會,便說:
「有一個盲人問一個明眼人:
 『我這一生從來沒看過白色,你能講給我聽那是什麼?』
 明眼人:『白色,就是雲的顏色。』
 盲人:『抱歉,我沒見過雲,那是什麼?』

 明眼人:『雲,就像浪花。』
 盲人:『抱歉,我也沒見過浪花,那是什麼?』

 明眼人:『浪花,是那捲浪拍打在岸上產生的東西。』
 盲人:『抱歉,捲浪又是什麼?』

 明眼人:『捲浪,型態像彎彎的白鵝脖子。』
 盲人:『抱歉,彎彎的白鵝脖子是?』

 明眼人就將一手臂彎曲,另一手拉盲人的手來摸彎手手肘,
 然後說:『彎彎的白鵝脖子好比這個。』

 盲人恍然大悟:『我終於知道什麼是白色了!』」
愛因斯坦言下之意:夫人您沒學過物理,怎憑三言兩語就弄清楚相對論呢?


要以佛經說明這事,
可參考雜阿含經962經(註3),當中一段大意是說:
弟子問佛陀解脫者境界,佛陀舉起火把,揮一揮,火滅了,反問弟子:「火歸何處?」
火滅了,就無法再用"火"來形容"滅"的境界。
若引《金剛經》經文,則是: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
覺悟者的境界,焉能用迷惑者的語、意來揣摩呢?


縱然,我認為「不可思議」在描述"證入空性",
然而,大部分的人是將「不可思議」理解成「出現神蹟(奇蹟)」。
我依然得順應方便,了解他們的表達。
 
  
 
----------------------------------------------------
註1: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註2:照片來源


註3:

2018年3月22日

名相_和尚(音譯錯字)

既然舉了一個意譯錯字,再舉個音譯錯字-和尚。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Upādhyāya,又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餘多用尚字。
 本為印度之俗語,呼吾師云烏社,

 至于闐國等則稱和社,和闍(Khosha)等,和尚者其轉訛也。
 羅什三藏翻為力生,以依師而弟子之道力得生故也。


我再稍稍解釋一下。
和尚,也有人將「和尚」寫作「和上」。通常「和尚」多是律家(律宗?)在用。
「和尚」,指的是梵文Upādhyāya,意思是「親教師」。
 
印度俗語中,稱自己老師為「烏社」,
而于闐國將它發音成「和社」,和闍(Khosha)。「和尚」的發音出自於此。

由於翻譯的失誤,
要音譯梵文「親教師」的發音:Upādhyāya,
卻音譯了印度俗語或西域語「親教師」的發音Khosha,
自此,稱呼「親教師」,就變成「和尚」的音。
(近似Upādhyāya音譯:鄔波馱耶、優婆陀訶、郁波第耶夜)
 
鳩摩羅什大師,想用"意譯"導正回來,將Upādhyāya翻成「力生」,
取「依著這位老師,學生能生出道力」的意涵,可是,約定俗成,回不去了。



-----------------------------------------
參考一:T54n2125_003 南海寄歸內法傳 第3卷
鄔波馱耶存念(...西方汎喚博士皆名烏社,斯非典語。
若依梵本經律之文,咸云鄔波馱耶,譯為親教師;
北方諸國皆喚和社,致令傳譯習彼訛音)。

名相_檀越(意譯錯字)

出家人通常會稱在家人為「檀越」或「施主」。
「施主」,很容易理解,但「檀越」是什麼呢?
 
 
我受的佛學教育告訴我:
「檀越」這詞是「華梵並舉」,簡單說,就是「音譯+意譯」。
「檀(那)」,是音譯,來自梵字:dāna的發音。
「越」是某個梵字的意譯,因為此梵字意思是超越生死...,故中文翻成「越」。
剛剛一查(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我的認知是錯的,甚至,我還誤以為那某個梵字是波羅蜜(pāramitā,到彼岸)。
 
 
根據《南海寄歸傳》(註1)第一卷,
對「施主」一詞的註釋:
「梵云陀那鉢底,譯為施主。陀那是施,鉢底是主。
 而言檀越者,本非正譯。
 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轉名為檀,更加越字。
 意道由行檀捨自可越渡貧窮,妙釋雖然,終乖正本。」

 
意思在講:
 施主的梵字是陀那鉢底(Dānapati),
 陀那(Dāna),是布施;
 鉢底(pati),是主。兩字一合,就是施主。
 翻譯成「檀越」,不是正確的翻譯。
 陀那(Dānai),音譯成檀,又加個「越」字,要表達:
 靠著布施能夠越過脫離貧窮。
 雖然這個翻譯很妙,但終究不是原意。 


所以,Dānapati翻譯成「施主」才對。
最後舉個真正的「華梵並舉」-摩尼如意珠,
維基:「摩尼者,梵語Mani,珠寶之總名,即如意珠也。」
摩尼=如意珠,摩尼,音譯;如意珠,意譯。
 
 
 
--------------------------------
註1:T54n2125_001 南海寄歸內法傳 第1卷
 
 
註2:佛學大辭典/如意摩尼

隨筆-三乘-怎麼修十二因緣法

我們的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悟到「十二因緣法」的流轉、還滅,而成就聖道。
該怎麼修十二因緣呢?
那便是學佛陀一樣觀察「流轉門」跟「還滅門」。
「流轉門」就是順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
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無明→行→識→名色→六處(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從順序而下,就能反追原因,
人為何會「死」,是因為有「生老」。人為何會「生老」,是因為有「有」...
那要怎樣停下這連續的流轉呢?因而有「還滅門」。
 
還滅門就是:
想要沒有「死」,就先要沒有「生老」,
想要沒有「生老」,就先要沒有「有」...
其實,可以將這十二支簡略成三支,即惑(煩惱),業,苦(果報),
關係如環狀,無始無終,如下圖(註1)。



何以致此,套用唯識學的說法:「種子起現行(果報),現行薰種子」
舉"冤冤相報"作例子,
前世的業,讓你今世殺我,但是我不服,
因此我受苦時,我產生惡心(惑),等機會報復(業),
待我報復你(可能今世,可能來世),
你在被報復的苦中,也產生惡心(惑),伺機報仇(業)。如是,重複不停。
 
所以,解決這件事,不是往回追源頭,這樣會像「雞生蛋,蛋生雞」,沒完沒了。
這也好像哲學上的「無窮後退」(infinite regress)。應該斬斷惡性循環!一了百了。
那該如何下手呢?
 
 
我記得法師(不好意思說誰)教我們:
十二因緣就像十二顆珠子(十二節)的念珠,
只要剪斷一節,珠子就會全部掉落,就此了結。
事實上,這是錯的!
真正要斬草除根,重點是"斬草除根",得從「惑」動剪!
 
只要有「惑」,有煩惱愚痴,日後有機會就會造不如意的「業」...
而當到業、苦的階段,就為時已晚。
就好比造了殺死人的業,就已經來不及;
殺人而坐牢,時間不復返,於這次殺人罪報,唯一能做的就等苦結束了。
所以,《成佛之道》第四章寫: 滅應滅於惑,惑滅則苦滅。

 
進一步會問:十二支哪些跟「惑」關聯,是我們可努力之處呢?
"無明支"當然是,再根據雜阿含第294經(原文,請參考註2)。
「六入→觸→受」之間,會有「無明與愛」竄入。
我們就是在此防範「無明與愛」,乃至斷除「無明與愛」的生起。
 
 
 
--------------------------------------------------------------
註1:14講表:第四講 人生當前之所受(觀受是苦) (圖的來源)
 
 
註2:北傳:雜阿含294經 南傳:相應部12相應19經

隨筆-名相-方廣道人

有很多號稱佛教修行者的人,但亂解釋「空」,
說「空」就是「什麼都沒有」,還引人讀像『萬空歌』(註1)的文句。
『萬空歌』如下: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東昇西落為誰功?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權也空,名也空,轉眼荒郊土一封。

 

照他們如此解釋,落入虛無,人生好悲慘阿!
可以拿佛教的專有名詞「方廣道人」來專指他們。
 
下文是《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對「方廣道人」的解說:
 指未得大乘所談空理之真,而執邪空的學人。
 乃大乘中附佛法之外道。
 《大智度論》卷一云(大正25‧61a)︰
 「更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
  空無所有,譬如兔角龜毛常無。」
 
 智顗《摩訶止觀》卷十謂附佛法的外道,
 有小乘的犢子部和大乘的方廣道人,
 並說方廣道人自以聰明,讀佛十喻,自作義云︰
 不生不滅,如幻如化,空幻為宗。
 龍樹斥云︰非佛法,方廣所作,亦是邪人法。
 吉藏《三論玄義》亦云︰
 方廣道人不了解大乘所說空理,
 故謂諸法如龜毛兔角,應無罪福報應。

 
簡言之,講「空」是「什麼都沒有」的人,是外道!
否定什麼都沒有,當然就會否定沒有善惡果報,
這跟佛教教理教義,根本背離!
 

那空是什麼呢?
舉例來說,任何東西的存在,都是有其因緣條件,
一個人造業也一樣,你有念頭+行為,產生業、種下一個種子。
這個"種子",等待因緣成熟,就會生成"果報"。
 
種子一定不是永恆的,如果是永恆的,那就永遠不可能生成果報!
而空,便在講種子的"非永恆性"(假有、暫時有),而不是在說種子是「什麼都沒有」。



---------------------------

中華人物_玄奘大師往印度的目的之一:解決「現常」與「當常」

玄奘大師去印度的目的之一,
就是為了解決困擾內心的佛法問題:到底是「當常」?還是「現常」?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註1):
 遠人來譯,音訓不同,去聖時遙,義類差舛,
 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
 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
 紛紜諍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

我翻譯一下:
西方來的法師們翻譯佛經成中文,
因為他們對中文掌握程度各自有差異,彼此間解釋出的意義也就不同。
而且,離佛世已經太遙遠了(約一千年前),
流傳太久,義理早出現偏差、錯誤。
這使得佛滅度後(佛在雙樹林入涅槃),本來是一味的佛法,
卻分成了"現常"、"當常"(待會再解釋這兩個),大乘分成了南、北二派。
「現常」跟「當常」到底哪個對,兩派人爭論幾百年,難分勝負。

那什麼是「現常」跟「當常」呢?
也可到「一行佛學辭典搜尋」,下關鍵詞:地論宗。
讀[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附一。以下,是我的分段解釋:
1. 「常」是涅槃或佛性的異名。
=>「常」=「佛性」
 
2. 北道地論師主張「阿梨耶識依持說」,
 以眾生的根本意識(即阿梨耶識)為諸法的依持,
 說一切法從阿梨耶識生起(這和攝論師說法相近)。
 阿梨耶識雖和如來藏(佛性)無別,
 但並不具足一切功德(《楞伽經》說具足者,
 是對斷見人方便說的)。
 一切功德必待新薰而後生,
 亦即是說眾生的佛性必須成佛後始得,
 當果而現,後天所有。這就是「當常」之說。

=>「當常」是說「佛性」後天的修練而成,
這跟中國佛教常說的「眾生皆有佛性」衝突!
 
3. 南道地論師反對此說,而主張「真如依持說」,
 以為阿梨耶識法性,即是真如佛性,
 以之為諸法的依持,生一切法。
 此法性真如即如來藏(佛性依《楞伽》等經說)
 本來具足一切功德,就是說眾生的佛性與生俱生,
 先天而有,這就是「現常」之說
(見道倫《瑜伽論記》)

=>「現常」是說,「佛性」是先天的,
 恰如中國佛教常說的「眾生皆有佛性」。

 
4. 北派地論師,是以 菩提流支 為首;
 南派地論師,是以 勒那摩提 為首。
 就以此事而論,北派看法接近虛妄唯識系;南派看法相似真常唯心系。

 

有人會問:爭「現常」跟「當常」幹嗎?
我記得好像是慧律法師說的吧,
說佛性是先天本具,或是後天(學)習得,各自有嚴重問題!

若說佛性是先天本來具有,那幹嘛麻煩,辛苦修行?
瓜熟自然蒂落,就慢慢等就好,最後都會成佛。
那這樣,便會無懼因緣果報,做出不如律的行為。
 
若說佛性是後天學習得,那就跟因果一樣,會生滅了!
那從迷惑,修到覺悟。等因緣散去,又會從覺悟,變回迷惑。這樣幹嘛修行呢?
 

 
-------------------------------------
註1:T50n2053_00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第1卷

2018年3月21日

隨筆-正聞-人何以能成佛?

我想佛陀不可能要求人去做"人不能辦到的事",
應當是「人」本身就具備某些特質,而有成就聖道(成佛)的可能性,
僅差在人有沒有"意願"去做。如是,得問:那是什麼特質呢?
 
 
《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的故事,應該無人不曉吧,
裡面每個腳色到奧茲國(the Oz)都有不同目的,
桃樂絲(Dorothy)是為了回家,
稻草人是要大腦,鐵皮人想得到心臟,懦弱的獅子則需要勇氣。
正如同《西遊記》的人物設定,
孫悟空表「嗔」、豬八戒表「貪」、沙悟淨表「痴」,來象徵佛教的三大煩惱,
我以為,《綠野仙蹤》作者亦是體察人性後,巧思設計出後三者的「追求」。
而稻草人、 鐵皮人、 獅子之所欲,乃是人具有比其他物種強的三大能力,
分別為理性(才智)、感性(仁善)、行動力(勇猛)。
舉例來說,
人有抽象概念的思維力;
人的慈愛能跨越物種、人能為救其他人而犧牲生命;
其餘物種沒有像人類有如此力量,可以撼動地球生滅。
 
若按儒家思想,則會將這三大能力,長養成三達德:
智、仁、勇(從誠意正心開展而出,接著修身、齊家...)。
恰恰也是這三大能力,係佛教認為人能成就聖道的三特質。
 
 
《長阿含經》30經(註1):
「佛告比丘:閻浮提人有三事,勝拘耶尼人,何等為三?
 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
《大毘婆沙論》(註2)將其歸納成:
人比起其他五道眾生(六道輪迴中,除人道以外)殊勝,
是因為有憶念勝、梵行勝、勇猛勝。
若對應上面所述,各別為:
憶念勝-理性(才智) -智 ;
梵行勝-感性(仁善) -仁 ;
勇猛勝-行動力(勇猛)-勇 ;

 
學佛便是本著人的這三特質,加以發揚,
將憶念勝,塑成「智慧」;
將梵行勝,塑成「慈悲」;
將勇猛勝,塑成「信願」。
智慧、慈悲、信願,又名「學佛三要」,落實生活,可換成另套說詞:
智慧:淨治身心(淨心第一)
慈悲:成熟有情(利他為上)
信願:莊嚴世界
 
全部統整起來:
憶念勝→智慧:淨治身心(淨心第一)
梵行勝→慈悲:成熟有情(利他為上)
勇猛勝→信願:莊嚴世界

 
 
最後,可能有人會問,學佛三要跟儒家三達德有沒有差別?
有,差別在於,佛教是基於緣起(性空)法,以智化情,以智導行。
體悟無我的空慧,最為根本,最為重視。
 
 
 
-----------------------------------
註1:長阿含30經/世記經(第四分)
 
故契經說。人有三事勝於諸天,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
勇猛者,謂不見當果而能修諸苦行。
憶念者,謂能憶念久時所作,所說等事分明了了。
梵行者,謂能初種順解脫分順決擇分等殊勝善根,及能受持別解脫戒。

2018年3月18日

隨筆-印度史地-佛教聖地的朝聖網站

發現一個旅行社網誌(註1),介紹佛教聖地。
比如:下圖的五個地點。
1. 佛陀成道處:菩提伽耶(Bodhgaya)
2. 佛陀初次弘法,度五比丘之處:鹿野苑,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
3. 佛陀最常待的弘法處:舍衛城(Shravasti),金剛經有提到。
4. 佛陀涅槃處:拘尸那羅(Kushinagar),
       近鄰佛滅後第二次(大型)集結經典的毗舍離(Vaishali)。
5. 佛陀弘法處,也是佛滅後第一次(大型)集結經典處:王舍城(Rajgir )。
       法華經提到的靈鷲山(Griddhkuta),或稱靈山,
       就在附近,竹園精舍也離此不遠。



這五點是在印度境內的,該網誌也談及尼泊爾、不丹境內的朝聖地,值得一看。



--------------------------------
註1:印度、尼泊爾、不丹的佛教朝聖地

2018年3月16日

其他_佛門常用禮儀

在部落格寫文章頂多談談"佛法",難以準確講實際的禪坐姿勢,
及如何向佛像「問訊」、「禮佛」、「上香」等等在佛堂必會的基本威儀。

我以為,禪坐姿勢最好請人當面指導,其餘的,能開方便之門,靠影片上學習。
下面高雄文殊講堂的影片中,除了有基本禮儀動作,
還包含如何穿搭縵衣,著縵衣後,又如何「問訊」、「禮佛」等等,
這些在受完戒(五戒、菩薩戒),方再看影片學便可。
 

2018年3月15日

隨筆-阿含部經-阿含入門書

阿含經的入門書(先知道主要精神,後讀經典會比較簡單),我會推薦兩本。
一本是,印順導師《佛學概要》,
他前十四章原本是《阿含經概要》,後來加了六章談菩薩行,而成現在模樣。
 
另一本是 楊郁文醫生的《阿含要略》。
參考1是書內的其中一段,談的是阿含經所講的"修學次第"。
依據我有限的個人經驗,大多數的華人佛教徒,
對於學習佛法先後次序,相當陌生不清楚。

有的還急求頓悟,一開始就從高階下手,躐等躁進,反而欲速則不達。
所以最好能打好基礎,循序漸進向上向善向解脫,慢,反倒是快了。
既然說道次第,便順便一提:
第1步:分辨(佛教)善惡
第2步: 慚愧心:佛教特別強調這個善根,自我檢討能推動前進
第3步:親近善知識
第4不:正勤
第5步: 聽聞正法
第6步: 內正思維(如理思維)
第7步: 法隨法行,又稱法次法向(依著法,去實踐)
第8步: 四不壞信(信佛、信法、信僧團、信戒):
    不再有戒取見、身見、疑見(疑佛、法、僧、戒)。
第9步: 增上戒:做A是為了做B作準備叫「增上」,
     持戒為了修定,叫增上戒。
第10步: 增上定:修定是為了觀慧
第11步: 增上慧:觀慧是為了得解脫,煩惱不再起
第12步: 正解脫。


關於阿含經的閱讀,網路的資料很多。
我僅推薦兩個,並不是我想表達其他的資料不好,我不過選擇不大量列出罷了,
像參考2,開仁法師的阿含經資料也很好,有興趣便可參考。
只要正信佛教徒如法守律,說法懂得善巧方便又切合教理,都值得一試。
 
適合自己的老師,每個人可能不同,
或許師徒的緣分,也或許思考方式相近,他講解特別容易懂。
因此,我不認為我介紹的書、老師能讓所有人歡喜學法,
而會建議可以多聽、多看其他法師(居士)的書籍、講經音頻、視頻。



-----------------------------------------------------

隨筆-阿含部經-長阿含第2經:佛陀的後事處理

長阿含2經的一段文字(註1),我看了為之感動。
原文:
時,阿難即從座起,前白佛言: 「佛滅度後,葬法云何?」
 佛告阿難: 「汝且默然,思汝所業,諸清信士自樂為之。」

 時,阿難復重三啟: 「佛滅度後,葬法云何?」
 佛言: 「欲知葬法者,當如轉輪聖王。」

 
白話是:
阿難問佛陀:「您滅度(世間人說死亡)後,後事要怎麼處理?」
佛陀告阿難:「這事你默然就好,好好思維你的道業,
       在家人自會踴躍處理好我的後事。」
阿難不依不饒問了三次,佛陀說:「那就照轉輪聖王的的葬禮儀式處理吧。」
 
 
此經想表達的是,佛陀告誡弟子,特別是出家弟子,
你們已經隔絕俗事、專務斷惑證真,應當把心思放在修行上、佛法上,
而不應該在意遺體、遺物,乃至崇拜。

就如同大迦葉尊者,佛陀滅度之後,他最關心法的傳承,立即展開集結佛經。
我們能說:佛留下的法舍利(佛法)比身舍利,更為重要,更利益眾生。
 
所以,有人取得佛陀舍利(還是偽的),搞大群建築供奉,當成佛教盛事,
我真的不以為然阿,哈哈。
我認為佛教徒還是把心力放在自淨其意,利他為上,會比較切合佛陀心意吧!



---------------------------

2018年2月27日

隨筆-名相-「末法時期」的解釋

我在介紹"一行佛學辭典搜尋"時,
曾點到"傳統中國佛教"可能跟"印度本土考古證據"衝突的事。
事實上,
有些是文獻不足(中、印距離遙遠,經典傳入不完整)、有些是歷史的無奈(中國戰亂)。
 
於此,舉一個例子-「末法時代」(關鍵字:末法,註1)。
我相信應該都聽過「正法、像法、末法」這三期的名稱。
從《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能悉知,切割成「正法、像法、末法」三期,
是中國佛教本土特有見解,在印度傳入的佛經中,並沒這樣。
內文寫:
1. 「末法之說,我國自北齊時代即已盛行...」。
2. 「正、像、末三時思想,
  真正演變為一種時代觀或危機意識,且有組織體系,則屬中國佛教界。
  三時的觀念可見於末法觀的創始者慧思(515~577)...
3. 「經典雖然都提到了有關正法、像法與法滅之說,但卻未提到末法說。...
4. 「根據經典觀察法滅說,我們可發現,
  世尊曾言法滅之說,但仍有克服法滅的正法意識存在,而非絕對的末法意識。
 
那為什麼中國佛教會特別標榜「末法時期」呢?
內文:
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對佛教迫害,都與信奉儒、道、佛教的政治家之互相拮抗很有關。
 ...所謂「三武一宗」的佛教迫害...
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由於佛教被政治迫害,佛教徒產生的「憂患意識」,
請以「同理心」來看待這件事。
 
 
若以佛教的教義是「緣起論」,不是「宿命論」來看,也能發現這件事。
已經發生的不能改變,還沒發生的,都有轉動因緣而變化的機會。
所以,不太可能有一個特定時期-佛滅度後XXX年,稱為「末法時期」。
同理,佛教也不會有「世界末日(末日說)」的說法。
 
我小時候還聽說過一貫道把佛教的正、像、末三期,
改寫成:「青陽期、紅陽期、白陽期」(三期末劫,註2),
其解釋更是與佛教大相逕庭,不足為信。



---------------------------------------------------------------------------------------------------------------------
註1:一行佛學辭典搜尋:末法


註2:邪見:一貫道的真面目08─三期末劫收圓真相

2018年2月26日

總類_一行佛學辭典

一.一行佛學辭典是綜合13個辭典的搜尋結果。
因此,查的"關鍵詞",若是13個辭典全有解釋,便是列出13篇。
那以哪一個解釋為主呢?
我個人建議是《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比較白話,好懂。
如果仍要多查幾則,那就查維基吧。
 
 
二."關鍵詞"裡面一堆"不懂的字詞",怎麼辦?
初學者最常遇到這問題,明明寫的是中文,就是不知所云,
而如果一個個關鍵詞查下去,沒完沒了,兼忘了原本查什麼。
我會給兩個選擇(也能兩者都選)。
1. 先讀妙雲集的《成佛之道》,接著讀《佛學概要》。
 能學到基本詞彙,學佛次第(《成佛之道》)、
 以及佛教基本教理教義(《佛學概要》)。
 
2. 《大專佛學講座十四講表》
 (1)文檔在 http://www.wenshu.org.tw/book_text.php 的第四頁
 (2)講課影片在  大專佛學十四講表
 其內容都屬於"傳統中國佛教",偏於「信仰」。 介紹的基本詞彙比前兩本書多得多,
 讀完後,目前常用的佛學詞彙全都會知道。
 但比較遺憾,它與"印度本土考古證據"有衝突的問題!
 怎麼辦呢?
 可以閱讀《妙雲集》和相關的學術著作,
 比如我之前講的木村泰賢的書,把其修正回來。
 還有,多多善用工具書:一行佛學辭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三.我思考佛教的兩個框架:學佛與佛學
佛教浩如海煙,要怎麼「系統化」整理思想呢?
我自己是用兩個框架:
1. 「學佛」,就是「修學的次第」,可以參考《成佛之道》,
 皈依三寶→聞法趨入→五乘共法→...
2. 「佛學」,即是印度佛教思想史。
 佛教之前→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中後期大乘→秘密大乘
 亦可將這兩者視為兩種分類法,講的各個單元(概念)是會重疊的,
 希望能幫助你釐清關鍵詞與關鍵詞的聯繫關係。

2018年1月12日

隨筆-五乘-(修定)靜坐常思己過嗎?

有人跟我說:「靜坐時他會想到過去犯的錯而懊悔。」
我為此思考,覺得這樣做有些不太對勁。
 
我想,這應該是受到類似「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之格言的影響吧。
有人認為這是有十分有智慧的話。
然而,這得看你說的「智慧」,是指人情世故的,還是指修行斷煩惱的了。
我個人認為:「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是屬於前者。
 
所有人皆能瞧出,第一句的靜坐、思己過,是好的;第二句的閒談、論人非,是壞的。
而其重點是落在"思己過"上。為什麼呢?
把句子改寫便更明顯:"閒談則(思)論己過,靜坐思(論)人非",哪一句好呢?
會發現,"閒談"反而由於檢討自己,變得讓人接受,
"靜坐"因著思(論)人非,轉而有愆尤了。因此,重點在「思己過」。
 
又,我為何說「思己過」屬前者,它是世間善,對應到佛教,應當是五乘共法吧!
在《雜阿含經》第707經(註1)言道:
障礙禪定的五蓋(五種障礙),其中一就是「掉悔」,
意思是:心躁動不安,於所作的事心懷憂惱、後悔(註2)。
換言之,「思己過」會障礙禪定。不得禪定,觀(慧)便不能成就了。
是故,老和尚在教我們禪定時說過,
後悔從前造的過失,就念念懺悔文,念完就當業懺乾淨了,
心安則道隆,專注數息吧(我們練安那般那禪觀)。
 
 
 
-------------------------------------
註1:北傳:雜阿含707經 

2018年1月9日

隨筆-印度史地-(佛陀時代)無我的辯論

對於這一篇文章<與萬維鋼老師切磋一個佛學問題>(註1),我來分享我的想法。

看經文時,我會先留意兩點。第一.時代背景。第二.佛學專有名詞。

針對第一點,佛陀所處時空背景,
婆羅門教已經從《吠陀》、《梵書》、走至《奧義書》盛行的時代,
流行著"梵(Brahman)我(ātman)合一"的思想。
梵文讀音ātman,被翻譯成中文的"我"(也有翻成阿特曼),
有著四個特性:實體性、獨一性、永恆不變性、主宰性。
這可以讀維基:ātman(註2)裡,
Upanishads(《奧義書》)以及Brihadaranyaka Upanishad(《布列哈德奧義書》)的描述。
裡面說的That Atman (self, soul) is indeed Brahman.,即"梵我合一"的出處。

而在Brihadaranyaka Upanishad有說到ātman有主宰性。
這可以讀維基:Brihadaranyaka Upanishad(註3),
或者原文的第三章第七節的17~22條(註4)。

針對第二點,《佛光(山)大辭典》解釋「無我」(註5)為:
梵語 anātman...又作非身、非我。我,即永遠不變(常)、獨立自存(一)、
 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
anātman的前綴詞(Prefix):an-,梵文अन-(註6),相當於英文的un。
其意思要反對有實體性、獨一性、永恆不變性、主宰性,便不存在ātman。
所以回到原頭看經文,身體不受控制,就沒主宰性,
沒主宰性,就沒有ātman,也就是"無我"、或稱是"空"了。


佛教只是不承認萬事萬物有"實體性、獨一性、永恆不變性、主宰性",
這並非在說世間一切是什麼都沒有的「虛無」(佛教術語是「斷滅見」)。
有人曾問佛陀:「您都論些什麼呢?」(註7)
佛陀說:「我論因、說因」,又說: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
 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意思是:「我是論因緣,說因緣的,
因緣條件聚集了世間,因緣條件使世間聚集;
因緣條件消滅了世間,因緣條件使世間消滅。」
所以,這世間一切是「因緣有而有」,「因緣無而無」,
或稱為「假(名)有」、「暫時有」,而不是虛無。

佛陀還說過(註8):「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
有"假有"、"暫時有"的業報,但沒有作者(ātman),
這個五陰(五蘊)的因緣結束,下一個五陰(五蘊)的因緣接續下去。
而在《金剛經》就用六如:夢、幻、泡、影、露、電,來形容。
不是不存在,而是沒有永恆存在的實在本體。

再者,也不可以"指鹿為馬"。
雖然鹿與馬皆不具有實體性、獨一性(脫離因緣)、永恆不變性、主宰性。
但鹿,是因緣而成的鹿;馬,是因緣而成的馬,各有其因緣,有所區別。
不可以把鹿說是馬,也不可以把馬說是鹿。


同樣的,亦可如此理解《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有物質皆沒有ātman,也就是空;因為所有物質是空,才能產生、持續、消失的變化。
龍樹菩薩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而古德說:「畢竟空而宛然有,宛然有而畢竟空。」


(我是佛教徒,職業為台灣的軟件工程師,不是佛教學者。
由於這文章的論點,與我從小接觸的佛教不太一樣,
所以,分享我的聽聞,希望對你有幫助。
最後附上兩個網站:漢傳佛典電子化網站和佛學辭典(註9)供參考。
需要提醒的是,註解裡的連結和這兩網站,台灣、美國連得上,大陸地區可能沒辦法。)


--------------------------------------------------------------------------------------------------------------
先讀莊春江《學佛的基本認識》第二章生命之流: 第二節無我下的輪迴
或許比較好懂些。
--------------------------------------------------------------------------------------------------------------
註1:<與萬維鋼老師切磋一個佛學問題>


註2:維基:我(Atman)
Atman is the spiritual essence in all creatures, their real innermost essential being
It is eternal, it is the essence, it is ageless.
Atman is that which one is at the deepest level of one's existence.


註3:維基百科:《布列哈德》(Bṛhadāraṇyaka, 略稱 Brh.)
It asserts that the soul is the inner controller of beings


註4:《布列哈德》(Bṛhadāraṇyaka, 略稱 Brh.)電子檔
Brh. 3.7.17-22.


註5:佛學字典查"無我"。


註6:維基百科:अन- (an-)

古奧義書(Upaniṣads)與初期佛學關於 人的自我(Self)概念之比較與評論
(搜尋"古奧義書")


註7:《雜阿含經》第53經


註8:《雜阿含經》第335經


註9:
1.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參考:與我所學有衝突的文章:
從佛教心理學重新探究「無我」教說 ──兼論印度教「梵我」與「自我」意識之分際

2017年12月20日

隨筆-五乘-(修定)放鬆

我國小五年級前,逢段考那種層級的考試,少有惶惶不安的感覺,
考差了,差了就差了,下次改進,沒啥大不了。
但五年級之後,周遭的氛圍驟變,
師長的求好心切,一絲不苟地苛求完美,犯點錯,就被長期消遣。
緊迫盯人地催促、不絕於耳的叮嚀、限縮框定活動範圍。
為此,我常常得繃緊神經,想鬆懈要找不被發現的情境才行。
日子一久,養成了我一覺不對勁,就容易緊張的個性。
好玩的是,他們還會教你如何放鬆。不外乎三招,深呼吸、念經、平常心。


一.深呼吸
人身處害怕、恐懼之時,心理影響生理,會神經亢奮,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反過來,生理也會影響心理,藉由調勻呼吸,能平和情緒,達到放鬆的目的。
深呼吸,應該不用教吧,時間吸一吐三,
例如:吸氣,數到三,吐氣時,就數到九。
數數(ㄕㄨˇ ㄕㄨˋ),就會專注在呼吸上,也比較不會胡思亂想。


二.念經
什麼經文都可以,最短最容易記的,就是般若心經。
某次國中的某次大考前,我曾看見隔壁班同學在念心經。
我笑了,原來不只我們班這樣。
有人說,念經會平靜,是佛菩薩庇佑的緣故。
雖然我相信是有,但我不太喜於將焦點擺在不可預知的神秘力量(非常道)而歸因於此。
因為既然說菩薩滿願,所求皆遂,
那能求得平靜,就能求得考試順利,能如何,就能如何如何,
那萬一發生了不平靜或不順利,是否要怪佛菩薩不慈悲了呢?

我覺得,念經產生作用,一種是信仰(信心)的力量,致使安定心靈。
念經中所寫"佛的功德",佛是福慧二足尊的先覺者,為此產生信心,
就像見到黑夜的明燈,內心湧起安心的充實感;
或念經中所寫"法的功德",我們有信心依據這個法來修行,隨時都能煩惱而成就。
另一種是憶念的力量,念為定依,可以趣入定境,制心於一處,心即安詳。
(更優者,能隨文入觀,得慧)


三.平常心
這是最令我覺得不知所云的。深呼吸、念經都很具體,但平常心不好說明,難下定義。
比如,一個人平常就是慌慌張張,要他保持平常心,於事無補吧。
一般是真的都沒招了,我才會叫人平常心,反正不會再更差了。



出社會後,我有參加過法鼓山禪修班,師父教的放鬆法,我覺得很受用。
方法很簡單,挑個你想放鬆的身體部位,
出力→再出力→達到極限→放開,記住最終這個感覺,此即是「放鬆」。
這裡是專指可以出力的地方,別問我眼睛、耳朵怎麼放鬆,那得靠按壓摩娑來舒緩。
其次,在放鬆法前的活絡筋骨,也很重要。
先做些不激烈的暖身運動,再放鬆,效果會更好。

我幾乎沒聽人這樣教放鬆,聽較多的是「動極思靜」,
我想可能是"運動"可視為"出力拉緊"的行為,而停下來那刻便是進入放鬆。
所以,運動、放鬆法兩種本質上相同,就沒必要分開來說。


我想,以佛教來說,真正的放鬆是得大自在,定慧(止觀)的圓滿成就。
然而,教我們放鬆三招的師長,為何不談談靜坐呢?
我從間接從一些線索推斷,他們應該是認為"深呼吸"、"念經"可以清楚知道你"作了努力"。
"平常心"則不挪用時間,繼續作自個的事。
但是,靜坐就是空坐在那,任時光流逝,沒見作事,無任何實際成果可見,便不提倡了。
事實上,磨刀不誤砍柴功,培養內心平靜,才是最佳利器吧。

2017年12月19日

中華人物_(唐)法海禪師

講起"法海法師(禪師)",大家第一個想起大都是《白蛇傳》的那位吧。
那歷史真有其人嗎?
有的,唐朝宰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剃度後為金山法海禪師(註1)。
聽說《白蛇傳》是改編他的傳說而成。不過,這兩位法海人格卻有天壤之別。
《白蛇傳》的法海都太熟悉,就不多說、不多佔篇幅。僅說真實世界存在的那位。


根據時光網(註2)引用的《金山寺志·裴頭陀》,翻成白話,大概意思是:
「唐朝有一位俗姓裴、修頭陀行的僧人(俗稱的苦行僧),自幼聰明便跟其他小孩不同。
 他原是宰相裴休的兒子,因此,出家時,父親裴休作了一篇<警策箋>送他。
 作和尚後,修頭陀行,如一天只吃一餐,長坐而不臥躺,穿百衲衣。
 後來,到金山塔(古稱:澤心寺)旁的巖洞裡修禪觀,
 便發生了民間傳言的「降龍斷臂」事蹟。
 接著,他重建金山塔、新修寺廟。待到完工,人便不知去向。」

時光網進一步又講「降龍斷臂」的故事:
 法海禪師到澤心寺之後,在山中經常有一條白色蟒蛇到山路中咬傷行人。
 山下信眾談蟒色變,沒人敢上山燒香禮佛。
 為了消除蟒蛇給廣大信眾帶來的安全隱患,法海禪師毫無畏懼地與蟒蛇鬥智鬥勇,
 並在降伏蟒蛇的過程中被蟒蛇咬斷右臂。
 雖然受傷,法海禪師也毫不畏懼,憑著自己的法力,
 降伏白蟒,最終將蟒蛇趕入江中,徹底解除了蟒蛇之患。

同樣是趕白蟒的野史傳言,
維基百科版本裡的法海(註3),則用「水淹」的方式逐蛇入江。
無論哪個正確,都沒有《白蛇傳》拆散婚姻、破壞家庭的情節。
至於,是怎麼一步步演繹成今日這樣,百度(註1)有詳細說明。


從上述,
可以發覺法海禪師"苦行威儀"跟"禪定得通"(應該是有神通,才能降蛇),
然而,對於他如何修觀、緣起性空智慧之覺證,幾乎沒沾到邊,
實在很難知道到底禪師證果、覺悟了沒有。



---------------------------------------------------------------
註1:百度百科:金山寺法海
1. 法海禪師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
其父裴休曾任宰相,字公美,唐代濟源地方裴村人。

裴休宰相於當時各宗派教旨均深入研究。
他在唐代長慶年間(821-824)考中進士,歷任節度使,禮部尚書,太子少師等職。
大中六年(852),裴休升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居相位五年,
為官廉潔,治理有方,博學多才,文書俱佳。其身後“新唐書”,“舊唐書”都曾為他立傳。
[裴休在《舊唐書》、《新唐書》有立傳,而法海禪師沒有]

2. 明末馮夢龍編撰的“白娘子永鎮雷鋒塔”,是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白蛇傳”,
此時的法海禪師是有道高僧,並非後人理解的“惡僧”形象。
在後人演繹的地方戲劇“白蛇傳”版本,
魯迅先生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對法海禪師進行猛烈抨擊,
嘲笑他是蜷縮在蟹殼內的小蟲,實際正是為了揭露“封建偽善”。
對於當代人們來說,
“封建偽善”早已伴隨著雷峰塔的倒掉而成為歷史
藝術法海的歷史使命是否仍應繼續值得探討。
但毋庸置疑,人們應當了解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並予以尊重。
也許人們沒有能力去塗抹一個民間故事在幾百年來留下的印記,
卻可以選擇尊重歷史和事實,書寫更好的未來。


註2:時光網:還原歷史上真實的法海:歷史上真的有法海嗎?
《金山寺志·裴頭陀》云:
「唐裴頭陀,生而穎異,胎素不群,乃河東裴相國休公之子也,
 因作文送出家,行頭陀行,精煉形神,清齋一食,六時危坐。
 後來金山塔旁巖洞中,每入禪觀,降龍斷臂,重興殿宇,功成而不知所之。
 宋相張商英題云:
 『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山中留下老頭陀。』」
[這本書,我找不到]


註3:維基百科:金山法海禪師
據說法海修金山寺時,有一白色大蟒蛇佔據寺地,
一動也不動,工人們欲傷之,法海斥曰:「檀越!爾、我非漢高帝也。」
法海召集僧眾,設壇念誦《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等畢,
該蛇突然昂首,向法海吐信,法海又念誦了一遍《金剛經》,
該蛇又吐信示意,之後自行離去。
離去時下起大雨,水淹數日方退,時人說是;「龍王爭伽藍」,
而法海禪師仍然端坐岩洞之中,後人建造「法海洞」以為紀念。
宋朝宰相張商英有詩讚曰:
「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岩中留下老頭陀。」
小說家者流,演之為《白蛇傳》。

2017年12月17日

其他_讀<台灣佛學院教育之反省與前瞻──以佛教弘誓學院為例>

原文出處:台灣佛學院教育之反省與前瞻──以佛教弘誓學院為例


這篇文章不錯,道出了台灣佛學院的四個問題。
一.當寺眾如寺產(人及財)
1. 招募新血
 增加人眾、吸納人材,以辦學之名引來青年僧俗,
 畢業時部分學僧便會成為此寺院的子孫
2. 辦學院也可避免寺內青年的外流,免得子弟去別處求學後就「見異思遷」
 成為別人的徒弟、其他道場的人手。
3. 一般信徒願意出功德建寺塑像、誦經拜懺,卻不願出錢供僧辦教育
 必得自行另尋財源來維持學院開銷。
 如此學生、經費來源不易籌措,因此絕大多數佛學院規模都很小,
 水準不高,參差不齊,時停時辦。
而正確的概念是:僧伽藍屬於四方僧物,非一寺之私產;
佛學院應該是佛教的「公器」,為法為教栽培僧材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然而,普遍寺院不具備這種戒律精神,
致使佛學院基本上成為某一道場的「私塾」,
單憑一間寺院的能力,很難辦好一所教育機構,
無論就財力、物力、人力、技術、師資上,都是非常困難。
這是當前台灣佛學院教育的基本難局。


二.缺乏明確、崇高的辦學理念(無師資、教材、時間之規劃)
1. 沒有統一的教育計畫、統一的教材課本,學制不確定、課程漫無系統
 自行其事,端看籌辦者個人的想法來設立課程,
 許多籌辦者對本身的發展方向也沒有明確的概念。
 有些佛學院開來開去就是那些課,甚至是能請到什麼老師就開什麼課,
 老師中途離去,這門課就立即廢除,缺乏連貫性,
 無視或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求學需要與吸收能力。
2. 佛學專業師資有限、能教授的課程有限
3. 佛教典籍浩瀚、思想宗派分歧,更相對造成教授完整佛法的困難度
即使佛學院的課程計畫完善,但往往「事與願違」——
 學期完了接續的不是原計畫的課程。結果,學生讀了幾年書,卻沒有學到多少東西。

三.大環境無法配合,無法學以致用(信徒與政府)
1. 台灣佛教道場多經懺法會、少弘法講座
 許多學生讀了幾年書,回常住後,也不得不投入道場忙碌的日常事務當中,
 使得「英雄無用武之地」,日久下來,「菁英也成了庸常」。
2. 與傳統佛學教育的隔閡
 有些讀過佛學院的學生,很難適應常住師長傳統的教育方式,
 而造成師徒之間關係的緊張,其中不少就此離開道場、獨住精舍。
 結果,師長當初一片栽培的美意,落得徒弟不願回來,
 或回來後與人眾不和諧的「下場」,這真是情何以堪!
 許多師長因此對佛學院「視若蛇蠍」,
 再不許徒弟去讀佛學院,這也是造成佛學院收不到學生的一大因素。
3. 教育部都還不承認任何佛學院的畢業文憑,
而台灣的功利主義社會,不重視宗教精神層面的教育與栽培,更是主要的原因。


四.缺乏因應現代社會思潮的能力(不契機、不契理)
1. 不接觸寺院外的人
 現代化的社會複雜而多變,習慣了山門中暮鼓晨鐘的寧靜單調,
 在環境的隔離之下,出家僧侶普遍變得閉塞、保守、偏狹、遲滯,
 無法因應現代思潮,要有突破性的變革,當然是極其困難的。
 師長、院長長年肩負起瑣碎的寺院庶務,難有恢弘的視野與寬闊的心量,
 與下一代之間產生代溝,也實在是無奈而可同情的。
2. 固守中國傳統專研一經一論等的研究方式
 不過,現在也有不少佛學院院長是留日、留美歸國的,
 在辦學上,也就傾向於歐美的文獻學研究方式,
 著重於直接研讀原典與梵巴藏文的學習,
 例如中華佛學研究所、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即是。


針對以上四項,弘誓學院提出的辦學特色及理念如下:
1. 不採「住校制」、而採「通勤制」,每月集中上課四至五天,
 俾便學僧兼顧常住或弘法事業,也讓護持院務之雙林寺住眾不至於太過繁忙而荒忽道業。
2. 學生於上課期間,亦必須參與早晚課,以培養宗教情操,並避免與道場生活脫節。
3. 若學生想長期住校,則必須加入雙林寺學團,享受住校權利、學習僧團規矩,
 並得盡團體一份子之義務,在「享權利,盡義務」當中,體會常住師長住眾的辛勞。
4. 指導法師昭慧法師與院長性廣法師都不收徒弟,
 以避免引起師長擔憂徒弟「被搶」之疑懼。
5. 為培養學生自動自發之學習習慣,採開放式教學、不限畢業年限,
 只要修滿學分、交出夠份量的論文即可畢業。
6. 不偏重義學、而戒定慧三學兼重,故爾重視戒律之實踐於日常,並每年舉辦禪修營。
7. 不專崇文獻學式之研究,不專務原典語文能力之訓練,
 不為一宗一脈之徒裔,漢藏南傳皆在教學之列。
8. 以「提倡智慧增上、入世關懷,激發積極勇健之菩薩精神,
 推展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為宗旨,故爾有佈教實習、教化社會之推廣部,
 佛教文化事業之法界出版社,以及從事動物保護運動之社運團體——關懷生命協會,
 作為「人間佛教之試煉場」。


*****
我有三點感想:
第一點,作者說:「僧伽藍屬於四方僧物,非一寺之私產;
佛學院應該是佛教的『公器』,為法為教栽培僧材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說得非常好,最好不只是辦佛學院如此,連台灣"各立山頭"的惡規陋習也得連根拔除。
不過,這難度實在太高,我是單純地希望。
台灣各山頭給人的感覺,像是不同地方幫派,
並不像印度佛教史的部派,互相的差異在佛理教義上,
台灣各個都會說禪、說淨、說天台、說唯識,大致內容相同,而有別在掌門人是不同人。


第二點,
教學沒有系統、沒有次第,不契機,
也就是不知道學了之後,如何對生活起助益(契機,包含契自己跟他人)。

這我感同身受。我以為主要的原因,
社會大多數人對佛教的理解就是作經懺、超渡,總與怪力亂神牽扯。
就跟有個法師講的,
當一個人在死的時候才能接觸佛教(佛教只跟人死有關係),佛教注定沒有希望。

就喜於倡神秘、講感應,
老強調「不可思議」,讀一經一咒便可功德無量。
這樣反向阻止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怎可能發現佛學的系統及次第在哪。
甚至,治學方法亦令人不敢恭維。
現在強調科學的實證精神,包含文獻研究、考古發現,或真實體證(真理有可重現性)。
我曾聽過,有大德註解經典,在查證不到答案時,便向「佛菩薩求解」。
就把自己寫的解釋放在供桌,拜佛念佛,直至獲得感應(香味、放光),以此正偽「佛知見」。
如此,那本注疏被恭為最佳註。
這跟擲茭、乩童等等外道法事,形式上不同,本質卻是一致吧。
假如都求靈光一現,其實也不用佛經了,可以用拜、念來發明佛經。

我覺得應該要從現代學術的治學精神,再者,懷著宗教師的慈悲。
把那些把佛教與神鬼混為一談的眾生,慢慢導回正軌。


第三點,我覺得佛教,就是戒定慧三學,實用也在於此。
是故,要戒定慧三學兼重,重視戒律之實踐於日常、重視禪修的如實觀察。

2017年11月20日

阿含部經_《阿含經故事選》004拒絕利用神通傳教的佛陀(1)

故事連結:004.拒絕利用神通傳教的佛陀


約在我國中時,聽過慧律法師講過兩則關於"神通不敵業力"的故事,
皆出自於《法句譬喻經》,它們經常被提及,所以,網路上很容易就找到。
下面來說說:
第一則(註1),
從前,有四兄弟,四人都是外道(非佛教的宗教)的修行人,
皆具五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但他們四個在七天後壽命將盡,於是聚在一起討論:
「我們神通廣大,難道無法用神通逃脫一死嗎?」

有一位說:
「我可以神通潛入大海,不浮出水面,也不到達海底,處於大海的正中間,
 索命鬼差必定不會知道我的所在。」

又一位說:
「我要以神通飛到(須彌)山裡,再將我所在的地方封閉起來,
 讓外表看起來毫無痕跡,索命鬼差豈會知道我在哪裡!」

第三位說:
「我只要展現神通,就能隨意飛隱在天空(虛空)中,我就不相信索命鬼差找得到我!」

最後一位說:
「我要藏到人口密集的大市集中,索命鬼差一定會隨便找個替死鬼,又何必一定要抓我?」

四位各自作好決定,臨走前向國王辭別,說道:
「我們的壽命只剩七天了,現在我們將各自以神通脫逃,避開死劫之後,
 再前來覲見國王。請大王善自珍重,進德修業,護祐人民。」
向國王辭別後,四人便各自離去,前往自己預設的躲藏之處。

七日期滿,四人都不免一死,就像熟透的果實終會落下。
市集的監長前來報告國王:「四人當中一人死於市集之中。」
國王當即了知:「四個想要逃避死亡,現在已有一人往生,其餘三人豈能倖免?」

於是,國王立即命人駕車來到佛陀所在的精舍,恭敬頂禮佛陀後,退坐一旁,虔心請示:
「世尊!近來有外道兄弟四人,皆獲五種神通,
 知道自己的壽命將盡,便各自到自認為安全的地方躲避,
 不知他們現在是否都逃過了死難?」

世尊對國王開示:
「生為人者,有四件事無法逃避。
 第一,在中陰身時,不得不受生;(這一輩子,到下輩子的過渡,叫中陰身);
 第二,從母胎出生後,就必定會漸漸老去;
 第三,老了以後,就不得不生病;
 第四,遭病難者,最後也免不了一死。」


*****
第二則(註2),
琉璃王因跟釋迦族有仇恨,要去攻打佛陀未出家前的母國:毘羅衛國(釋迦族)
佛陀的兩個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
不忍迦毘羅衛國的子民受到迫害,於是運用神通力將一些精英放至缽內,
舉至虛空當中,希望能幫助他們躲過此難。
等到戰爭結束,琉璃王軍隊離開,目犍連前往精舍告訴佛陀:
「當琉璃王攻打迦毘羅衛國時,弟子承佛威神力,
 將迦毘羅衛國精英安置於虛空當中,解救了他們。」

佛陀問目犍連:「你已經去看過缽中的人嗎?」
目犍連回答:「還沒有。」於是佛陀說:「你先去看看他們吧!」


目犍連以神通力將缽取下,看到裡面的人全已死亡,不勝悲泣地告訴世尊:
「缽中之人均已殆盡,我雖欲以神通力救護他們,仍無法免除他們的宿世罪業。」

佛陀慈悲地告訴目犍連:
「久遠以前,有一個村落,村中有個大池塘,裡面有各式各樣的魚。
 一天,村裡人決定將池中的魚撈盡吃掉,所以全村不分男女老幼都聚集於池邊捕捉。
 有一個小孩,本性善良,雖不吃肉,但見到活蹦亂跳的魚兒,
 便頑皮地拿著棒子朝最大的那條魚頭上敲了三下。
 當時的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他所帶領的軍隊就是當時的魚群,
 捕魚的村人就是現在的釋迦族,而那個頑皮的小孩就是佛陀的前世,
 雖未吃魚,卻也因敲魚頭的果報而頭痛三天。」
由此可知,神通免不了業力。


*****
人是怎麼得到神通的呢,我曾聽妙境長老講過(註3),有這幾種方式:
1.  念咒而得神通。
2. 因鬼神德點神通,但鬼神有時候還不靈。
3. 吃藥也能得到一點神通。
4. 前世而來的果報,有小小相似的神通,但也不是真的。
5. 修定得神通,但是外道的定不穩固,也是會有喪失的一天,神通隨之消逝。
 除非修學佛法,有了佛教的智慧,定才真正牢靠。

不過,從上兩則中,我們能知道神通終究抵不過業力
要解決業力、生死苦惱,唯有佛教智慧。
從最早的佛學經典:阿含經,我們便能看到,
佛陀拒絕用神通度化眾生,即《阿含經故事選》004則。

而佛典紀載,佛陀的弟子-賓頭盧(註4),
就曾在在家人面前顯示神通,被罰不能入滅(註5)。
《佛遺教經》(註6)裡也寫:「不顯異惑眾」。
所以,在佛教,是明令嚴禁用神通度眾的喔。



----------------------------
註1:上面寫的白話文翻譯,根據中台世界文章改寫
1. 中台世界:佛典故事:神通不敵生死

2. T04n0211_001 法句譬喻經 第1卷[0576c13]
昔佛在王舍城竹園中說法。
時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却後七日皆當命盡,自共議言:
「五通之力,反覆天地、手捫日月、移山住流,靡所不能,寧當不能避此死對?」
一人言:「吾入大海,上不出現、下不至底,正處其中,無常殺鬼安知我處?」
一人言:「吾入須彌山中,還合其表令無際現,無常殺鬼安知吾處?」
一人言:「吾當輕舉隱虛空中,無常殺鬼安知吾處?」
一人言:「吾當藏入大市之中,無常殺鬼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也?」

四人議訖相將辭王:「吾等壽算餘有七日,今欲逃命冀當得脫,還乃覲省唯願進德。」
於是別去,各到所在。七日期滿,各以命終,猶果熟落。
市監白王:「有一梵志卒死市中。」
王乃悟曰:「四人避對,一人已死,其餘三人豈得獨免?」
王即嚴駕往至佛所,作禮却坐,王白佛言:
「近有梵志兄弟四人,各獲五通,自知命盡皆共避之,不審今者皆能得脫不?」
佛告大王:「人有四事,不可得離。何謂為四?
一者在中陰中,不得不受生。二者已生,不得不受老。
三者已老,不得不受病。四者已病,不得不受死。」

[0577a04]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是務是吾作,  當作令致是,
 人為此躁擾,  履踐老死憂。
 知此能自靜,  如是見生盡,
 比丘厭魔兵,  從生死得度。」
[0577a11] 王聞佛言歎曰:「善哉!誠如尊教,四人避對一人已死,祿命有分餘復然矣。」
群臣從官莫不信受。

3. 白話翻譯


註2:上面寫的白話文翻譯,根據中台世界文章改寫
1. 中台世界:琉璃王與釋迦族

2. T04n0211_002 法句譬喻經 第2卷[0590c27]
[0590c27] 昔佛在舍衛國精舍之中,為諸天人說法。
時國王第二兒名曰瑠璃,其年二十,將從官屬退其父王,伐兄太子自禪為王。
有一惡臣名曰耶利,白瑠璃王:
「王本為皇子,時至舍夷國外家舍,看到佛精舍中,為諸釋種子所呵,罵詈無有好醜。
爾時見勅:『若我為王,便啟此事。』今時已到,兵馬興盛宜當報怨。」
即勅嚴駕引率兵馬,往伐舍夷國。
佛有第二弟子名摩訶目揵連,見琉璃王引率兵士伐舍夷國以報宿怨,
今當伐殺四輩弟子,念其可憐便往到佛所,白佛言:
「今琉璃王攻舍夷國,我念中人當遭辛苦,我欲以四方便救舍夷國人:
 一者舉舍夷國人著虛空中,二者舉舍夷國人著大海中,
 三者舉舍夷國人著兩鐵圍山間,四者舉舍夷國人著他方大國中央,令琉璃王不知其處。」
佛告目連:
「雖知卿有是智德,能安處舍夷國人,萬物眾生有七不可避。何謂為七?
 一者生,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五者罪,六者福,七者因緣。
 此七事,意雖欲避不能得自在。如卿威神可得作此,宿對罪負不可得離。」

於是目連禮已便去,自以私意取舍夷國人知識檀越四五千人,
盛著鉢中,舉著虛空星宿之際。琉璃王伐舍夷國,殺三億人已引軍還國。
於是目連往到佛所為佛作禮,自貢高曰:
「琉璃王伐舍夷國,弟子承佛威神,救舍夷國人四五千人,今在虛空皆盡得脫。」
佛告目連:「卿為往看鉢中人不也?」曰:「未往視之。」
佛言:「卿先往視鉢中人眾。」目連以道力下鉢,見中人皆死盡,
於是目連悵然悲泣愍其辛苦,還白佛言:
「鉢中人者今皆死盡,道德神力不能免彼宿對之罪。」
佛告目連:「有此七事,佛及眾聖神仙道士,隱形散體皆不能免此七事。」

[0591b01]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非空非海中,  非隱山石間,
 莫能於此處,  避免宿惡殃。
 眾生有苦惱,  不得免老死,
 唯有仁智者,  不念人非惡。」
[0591b06] 佛說是時,座上無央數人聞佛說無常法,
皆共悲哀念對難免,欣然得道逮須陀洹證。


註3:
妙境長老:《普門品》之尋聲救苦
有的人是因為念咒而得神通。
有的人因鬼神才得到一點神通,而自己沒有神通,卻向人說謊話,
說是有神通,實在那是鬼神的力量,讓他有一點神通,而鬼神有時候還不靈。
有的吃藥也能得到一點神通;
有的是由前世而來的果報,有小小相似的神通,但也不是真的。
這些都是有漏的神通,都靠不住!
只有修學佛法,修習戒、定、慧所得到的神通,力量是強大的。
但是,在還沒有成佛之前,也不是完全靠得住的,有時候也有變化。

我講一個阿羅漢神通靠不住的故事....


註4:
1. 賓頭盧尊者

2. 福田第一的賓頭盧頗羅墮尊者


註5:T02n0099_023 雜阿含經 第23卷[0170a01]
◎莊春江工作站:
雜阿含604經,依現代的考證,
「實為《阿育王譬喻》的部分異譯,卻被誤編在《雜阿含經》內」
(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p.b1),於此刪除。

◎時,彼女請佛及比丘僧。
時,諸比丘各乘空而往彼,我爾時以神力合大山,往彼受請。
時,世尊責我:
「汝那得現神足如是?我今罰汝,常在於世,不得取涅槃,護持我正法,勿令滅也。」

◎因為尊者被佛陀罰常住人間,接受供養,又被稱「福田第一」。
所以,在日本奈良的東大寺,能見到其雕像。
圖片來源

註6:《佛遺教經》

2017年9月21日

隨筆-其他-修行人要拉高標準(池神呵香欲)

看到那群紫衫人被社會批評時,我沒啥感覺。
但聽說福智出事,看了報導後,我感到遺憾。
 
這讓我想起《大智度論》卷17(註1)上面的故事。
有一個和尚,在林間的蓮花池邊經行(一種以步行方式來修行止觀),
聞到蓮花香,內心愉悅,對香味產生貪愛。
蓮花池的池神此時現身,對他說:
「你不是在林裡禪坐嗎,為什麼跑來這偷走(聞走)我的花香味,
 因為花的緣故,你起貪的惡念了!」
接著,又有一個人直接下水,摘了好幾朵蓮花後離開,
池子被他搞得又髒又亂,池神卻一語不發。

和尚便說:
「池神,你不公平,那人破壞你的蓮池,取走你的蓮花,你不說話。
 我只是在池邊走,沒下池,你看到我就罵,說我竊走你的蓮香。」
池神答:
「世上的壞人,就好像全身浸在糞便當中,想變乾淨,不可能,我不想跟他們說話。
 而你是修行人,潔身自好,要斷除貪嗔癡,
 今天因為香氣,你起了貪念,壞了修行,我當然要指正你(你有機會翻身)。
 這就好比白色的毛巾沾了黑點,大家都看得到。
 那惡人,就好像黑布點了墨,大家看不到,誰會說:你弄髒了喔。」


福智就像裡面的比丘,
而紫衫人是"多取其華,掘挽根莖"的那人。

---------------------------------
註1:
1. T25n1509_017 大智度論第17卷
原文:
「復次,有一比丘在林中蓮華池邊經行,聞蓮華香,
 其心悅樂,過而心愛。
 池神語言:
 『汝何以故捨彼林下禪淨坐處而偷我香?
  以著香故,諸結使臥者,今皆覺起。』
 時,更有一人,來入池中,
 多取其華,掘挽根莖,狼籍而去;池神默無所言。
 比丘言:
 『此人破汝池,取汝華,汝都無言;
  我但池岸邊行,便見訶罵,言偷我香!』
 池神言:
 『世間惡人常在罪垢糞中,不淨沒頭,我不共語也。
  汝是禪行好人而著此香,破汝好事,是故訶汝!
 譬如白氈鮮淨而有黑物點汙,眾人皆見;
 彼惡人者,譬如黑衣點墨,人所不見,誰問之者!』」

2. 註釋:《大智度論》卷17 - 福嚴佛學院

2017年9月12日

隨筆-其他-韋馱菩薩金剛杵擱哪

早上聽人說,寺院裡韋馱尊天菩薩手持金剛杵的位置有涵義,
是出家人的行話,但我覺得很詭異。他說詞就是中文在線百科(註1)的敘述,如下:
一.上方。如果韋陀杵扛在肩上,
 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雲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註2);



二.中間。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
 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雲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

3. 下方。如果韋陀杵拄在地上,
 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雲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


還存在異說:放上方,是不接受不同宗派掛單,中下方可接受十方僧眾(註3)


我個人感覺,按佛法說,這是不如法的,可參考六和敬(註4),
所以我特別標綠色字表質疑。
像這一種表法,凡與四諦、六度、斷除煩惱無關的,基本上都可以不採信,對修行無益。
2013年,也有人問過淨空法師這問題(註5)。
法師的回答大意在講:「菩薩自在,想擺哪就擺哪,無礙。」這真的不是什麼行話。



-----------------------------------------------
註1:中文百科在線:韋馱菩薩

註2:照片出處:
上:【恭迎韋陀菩薩聖誕日】韋馱天將
中、下:中文百科在線:韋馱菩薩

註3:佛教中韋陀佛手中法器金剛杵不同方向代表什麼

註4:維基百科:六和敬:有一條:利和同均(在經濟上,均衡分配)

你去問問韋陀菩薩,在我想大概是拿累了可以換個姿勢,
我想沒有大的妨礙,平常一般我們看到他是捧在手上,
有時候也放在下面,我想這是姿態,沒有多大的表法意思。
如果是表法的意思,我們可以說他表法的是自在,
正如同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佛沒有定法可說,諸佛菩薩示現也沒有一定的相。
所以從這地方,我們能體會到他是自在。
凡是表法,只要你能夠說得出來都好,
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你能說得出一番道理都好。

2017年6月23日

阿含部經_T01n0001《長阿含經》8經:外道苦行、佛門「苦行」

經文出處:北傳:長阿含8經, 中阿含104經 南傳:長部25經
T01n0001_008 長阿含經 第8卷

本經主旨:
散陀那居士在於烏暫婆利梵志女林,見到尼俱陀梵志和五百梵志,
尼俱陀 對 散陀那 說:說要駁倒佛陀是易如反掌之事,一句話便可。
佛陀以天耳聽到此事時,便至他們所處的林中,
說破他們所修的苦行法,並不是解脫的道法。
佛陀闡述淨修五戒、十善,乃至四無量心,為苦行的第一勝
也說明菩提,以導引眾生至於彼岸等法。
我覺得,外道的苦行,
講求在物質生活層面、身體上的無意義折磨,而非精神生活層面之提升。
亦如我師父所說那樣,佛教真正的苦行,就是斷除自己的貪、嗔、痴。
與自己惡習(氣)對抗,告別從前貪戀不能自拔的一切,做就知道有多苦了。


*****
全文翻譯可參考中台禪寺的佛典故事(註),
這裡是參考開元寺悟慈法師的白話翻譯。

(八)第二分散陀那經第四
[0047a18] 如是我聞:
[0047a18] 一時,佛在羅閱祇毗訶羅山七葉樹窟,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0047a19] 時,王舍城有一居士,名散陀那,好行遊觀,日日出城,至世尊所。
時,彼居士仰觀日時,默自念言:
「今往覲佛,非是時也,今者世尊必在靜室三昧思惟,諸比丘眾亦當禪靜,
 我今寧可往詣烏暫婆利梵志女林中,須日時到,當詣世尊,禮敬問訊,
 并詣諸比丘所,致敬問訊。」
→王舍城散陀那居士想見佛,但時間太早了,
 於是先去"烏暫婆利梵志女林(簡稱:梵志女林)",晚點再去禮佛。

[0047a26] 時,梵志女林中有一梵志,名尼俱陀,與五百梵志子俱止彼林。
時,諸梵志眾聚一處,高聲大論,俱說遮道濁亂之言,以此終日。
或論國事,或論戰鬪兵杖之事,或論國家義和之事,或論大臣及庶民事,
或論車馬遊園林事,或論坐席、衣服、飲食、婦女之事,或論山海龜鼈之事,
但說如是遮道之論,以此終日。
→梵志女林,有梵志(外道)尼俱陀,在發表對修行沒有法益的言論。

[0047b04] 時,彼梵志遙見散陀那居士來,即勅其眾,令皆靜默:
「所以然者?彼沙門瞿曇弟子今從外來,
沙門瞿曇白衣弟子中,此為最上,彼必來此,汝宜靜默。」時,諸梵志各自默然。
尼俱陀 看見 散陀那 來,就說:「佛的在家弟子來了,大家安靜」,因此大家便安靜。

[0047b08] 散陀那居士至梵志所,問訊已,一面坐,語梵志曰:
「我師世尊常樂閑靜,不好憒閙,不如汝等與諸弟子處在人中,
 高聲大論,但說遮道無益之言。」
[0047b11] 梵志又語居士言:
「沙門瞿曇頗曾與人共言論不?眾人何由得知沙門有大智慧。
 汝師常好獨處邊地,猶如瞎牛食草,偏逐所見,
 汝師瞿曇亦復如是,偏好獨見,樂無人處;汝師若來,吾等當稱以為瞎牛。
 彼常自言有大智慧,我以一言窮彼,能使默然,
 如龜藏六,謂可無患,以一箭射,使無逃處。」
→散陀那:
 「我的老師,佛陀,長樂於閑靜,不愛混亂喧鬧,
  不像你們高聲喧嘩,說對修行沒意義的話。」
 尼俱陀:
 「你老師會跟人說話嗎?不說話,人們怎麼知道他有大智慧?
  你老師那種的好閑靜、好獨處,就好像吃草的青瞑牛(台語:文盲),沒什麼見識。
  你老師若來這,我們當都會叫他"青瞑牛"。
  你老師常說他有大智慧,但我一句話就能折服他,讓他啞口無言。
  (他以為閑靜獨處是大智慧)就好比頭、尾、四肢進龜殼的烏龜,以為沒人奈何
  讓我來,我一箭(一句話)能擺平牠,牠無路可逃。」

[0047b19] 爾時,世尊在閑靜室,以天耳聞梵志居士有如是論,
即出七葉樹窟,詣烏暫婆利梵志女林。時,彼梵志遙見佛來,勅諸弟子:
「汝等皆默,瞿曇沙門欲來至此,汝等慎勿起迎、恭敬禮拜,亦勿請坐,
 取一別座,與之令坐;彼既坐已,卿等當問:
 『沙門瞿曇!汝從本來,以何法教訓於弟子,得安隱定,淨修梵行?』」
→佛陀天耳通聽到對話,便來梵志女林。
 尼俱陀 遠遠看見佛陀來,
 便交代大眾如何"請教"佛陀一直以來如何教導弟子...修定、修梵行...

[0047b26] 爾時,世尊漸至彼園,時,彼梵志不覺自起,漸迎世尊,而作是言:
「善來,瞿曇!善來,沙門!久不相見,今以何緣而來至此?可前小坐。」
爾時,世尊即就其座,嬉怡而笑,默自念言:
「此諸愚人不能自專,先立要令,竟不能全。所以然者?是佛神力令彼惡心自然敗壞。」
[0047c03] 時,散陀那居士禮世尊足,於一面坐。尼俱陀梵志問訊佛已,亦一面坐,
而白佛言:「沙門瞿曇!從本以來,以何法教訓誨弟子,得安隱定,淨修梵行?」
[0047c06] 世尊告曰:
「且止!梵志!吾法深廣,從本以來,誨諸弟子,得安隱處,淨修梵行,非汝所及。」
[0047c08] 又告梵志:「正使汝師及汝弟子所行道法,有淨不淨,我盡能說。」
[0047c09] 時,五百梵志弟子各各舉聲,自相謂言:
「瞿曇沙門有大威勢,有大神力,他問己義,乃開他義。」
[0047c12] 時,尼俱陀梵志白佛言:「善哉!瞿曇!願分別之。」
[0047c13] 佛告梵志:「諦聽!諦聽!當為汝說。」
[0047c13] 梵志答言:「願樂欲聞!」
→大眾便問了,
 佛陀答:「我的法深且廣,不是你們能辦到的!」
 佛陀又說:「你們修的法,哪裡淨、哪裡不淨,我都能指出來。」
 ...尼俱陀 便請佛陀說,佛陀開始論述。

[0047c14] 佛告梵志:
「汝所行者皆為卑陋,離服裸形,以手障蔽,
 不受瓨食,不受盂食,
 不受兩壁中間食,不受二人中間食,不受兩刀中間食,不受兩盂中間食,
 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懷姙家食,見狗在門則不受其食,
 不受多蠅家食,不受請食,他言先識則不受其食;
 不食魚,不食肉,不飲酒,不兩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受人益食,不過七益;
 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
 或復食果,或復食莠,或食飯汁,或食麻米,
 或食稴稻,或食牛糞,或食鹿糞,或食樹根、枝葉、果實,或食自落果。
[0047c26]
「或被衣,或披莎衣,或衣樹皮,或草襜身,
 或衣鹿皮,或留頭髮,或被毛編,或著塜間衣,
 或有常舉手者,或不坐牀席,或有常蹲者,或有剃髮留髦鬚者,或有臥荊棘者,
 或有臥果蓏上者,或有裸形臥牛糞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
 以無數眾苦,苦役此身。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名淨法不?」
→你們所行的法,都是卑劣法,不穿衣服赤裸著身體,以手障蔽。
 飲食部分:
 不受瓨食(不從瓶口去取食物),不受盂食(不從碗,或皿去取食物),
 不受兩壁中間食(不從閾的內側去取食物),
 不受二人中間食(二人正在受用食則不取),
 不受兩刀中間食(兩杖中間的食物即不取),
 不受兩盂中間食(不取置在乳缽內的食物),
 不受共食家食(不受共俱而食的食物),
 不受懷妊家食,看見狗在其門前,就不受其食,
 不受多蠅之家之食,不受邀請之食,他言先識,就不受其食;
 不食魚類,不食肉類,不飲酒,不食兩器的食物,
 一餐一咽,乃至七餐而止,受人的益食,不過七益,
 或者一日一食,或者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而一食,
 或者又食菜,或者又食莠(穢雜之草),或者食飯汁,或者食糜米,
 或者食稴稻,或者食牛糞,或者食鹿糞,或者食樹根、枝葉、果實,或者食自落之果實。
 穿著部分:
 或者被衣(麻衣),或者披莎衣(麻的混織物),
 或者穿樹皮,或者以草襜身,或者穿鹿皮,或者留頭髮(遮蔽身體為衣),
 或者被毛編(用動物毛髮編織的衣物),或者著塚間之衣(裹屍布)。
 生活部分:
 或者有常舉手的,或者不坐床席,或者有常蹲的,或者有剃髮而留髦鬚的,
 或者有臥在於荊棘的,或者有臥在於果蓏之上的,
 或者裸形而臥在於牛糞之上的,或者一日浴三次,或者有一夜浴三次,
 算不盡的苦行,苦役此身體(以上都以苦行為主而修的行)。
 尼俱陀,你的意見如何呢?
這樣是清淨法嗎?

[0048a04] 梵志答曰:「此法淨,非不淨也。」
[0048a05] 佛告梵志:「汝謂為淨,吾當於汝淨法中說有垢穢。」
[0048a06] 梵志曰:「善哉!瞿曇!便可說之,願樂欲聞。」
→尼俱陀:「是清淨法阿。」
 佛陀:「你說是清淨法,
我應當在於你所謂的淨法中,
     闡說有垢穢(有不清淨的煩惱所染污)之事。」
 尼俱陀:「好阿,瞿曇!方便的話,就說吧,我樂意聽您講。」
[0048a07] 佛告梵志:
「彼苦行者,常自計念:『我行如此,當得供養恭敬禮事。』是即垢穢。
 彼苦行者,得供養已,樂著堅固,愛染不捨,不曉遠離,不知出要,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遙見人來,盡共坐禪,若無人時,隨意坐臥,是為垢穢。
[0048a12]
「彼苦行者,聞他正義,不肯印可,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他有正問,恡而不答,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設見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則訶止之,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若見沙門、婆羅門食更生物,就呵責之,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有不淨食,不肯施人,若有淨食,貪著自食,不見己過,
  不知出要,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自稱己善,毀訾他人,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為殺、盜、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妬、邪見、顛倒,
  是為垢穢。
[0048a21]
「彼苦行者,懈墮憙忘,不習禪定,無有智慧,猶如禽獸,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貴高,憍慢、增上慢,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無有信義,亦無反復,不持淨戒,不能精勤受人訓誨,
  常與惡人以為伴黨,為惡不已,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多懷瞋恨,好為巧偽,自怙己見,求人長短,恒懷邪見,
  與邊見俱,是為垢穢。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言淨不邪?」
→佛陀:
 「那些苦行的人,常內心計念:
   『我苦行如此,別人應該要尊重及供養我』,這(自傲)就是污穢(煩惱)。
  那些苦行的人,得人的供養後,樂著堅固,愛染而不捨棄,
   不曉得遠離,不知道出要(不知出離生死的要道),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遙見人來之時,就會和人一同坐禪,
   假如沒有人時,就隨意坐臥,這就是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聽他人所說的正義,卻不肯印可(不認為是對的),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他人有正問,卻悋而不回答,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假若看見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時,就會訶責而喝上,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如看見沙門、婆羅門食更生之物的話,就會呵責人,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有不淨食,則不肯施人,如有淨食的話,就貪著而自食,
   不見自己的過錯,不知出要,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都自稱自己為善,而毀呰他人,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會為殺生、偷盜、邪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貪取、嫉妒、邪見等顛倒之法(有時仍會行十惡業,並不是苦行就不犯規),
   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會懈墮而喜於忘,不修習禪定,沒有智慧,
   猶如禽獸那樣的不知在作甚麼?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會起貢高、憍慢(自視為勝,他人為劣之心,五上分結之一)、
   慢、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慢心),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沒有信義,也沒有反复(不反悔),不修持淨戒,
   不能精勤而受人的訓誨,都常和那些惡人為伴黨,都作惡不知休止,這就是其垢穢。
  那些苦行的人,都多懷瞋恨心,喜好做巧弄偽,自怙(自恃)自己的見解,
   愛好求人的長短,恆懷邪見(撥無因果),
   和邊見(執常、執斷、都偏於一邊的見解)俱在,這就是其垢穢。
  尼俱陀!你的意見如何呢?像如是的行為的話,可以說是清淨與否呢? 」

[0048a29] 答曰:「是不淨,非是淨也。」
[0048b01] 佛言:「今當於汝垢穢法中,更說清淨無垢穢法。」
[0048b02] 梵志言:「唯願說之!」
→尼俱陀:「不清淨,這種種不可以說是清淨。」
 佛陀:「我現在當會在於你的垢穢法裡面,更說清淨沒有垢穢之法。」
 尼俱陀:「唯願闡說!」

[0048b02] 佛言:
「彼苦行者,不自計念:『我行如是,當得供養恭敬禮事。』是為苦行無垢法也。
 彼苦行者,得供養已,心不貪著,曉了遠離,知出要法,是為苦行無垢法也。
 彼苦行者,禪有常法,有人、無人,不以為異,是為苦行無垢法也;
 彼苦行者,聞他正義,歡喜印可,是為苦行無垢法也;
 彼苦行者,他有正問,歡喜解說,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0048b10]
「彼苦行者,設見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代其歡喜而不呵止,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若見沙門、婆羅門食更生之物,不呵責之,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有不淨食,心不恡惜,若有淨食,則不染著,能見己過,
  知出要法,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自稱譽,不毀他人,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殺、盜、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妬、邪見,
  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0048b19]
「彼苦行者,精勤不忘,好習禪行,多修智慧,不愚如獸,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為高貴、憍慢、自大,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常懷信義,修反復行,能持淨戒,勤受訓誨,常與善人而為伴黨,
  積善不已,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懷瞋恨,不為巧偽,不恃己見,不求人短,不懷邪見,
  亦無邊見,是為苦行離垢法也。云何?梵志!如是苦行,為是清淨離垢法耶?」
→怎麼樣除去這些苦行的垢穢之處?
 佛陀說:
 「那些苦行的人,不自計念:我的修行乃為如是(指很用功),
   當會得到他人的供養、恭敬、禮事,
   這就是苦行者的無垢法(沒有煩惱垢穢的清淨法)
  那些苦行的人,得人的供養後,其心不會貪著,曉知遠離,
   知道出要之法,這就是苦行者的無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坐禪均有常法,不管是有人,或者是沒有人在那裡,
   都不會有不同(坐禪不是坐給人看的,是為自己的功行。故都有一定的常法)。
   這就是苦行者的無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聽說他人的正義,就歡喜而印可(承認其功德),
   這就是苦行者的無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他人向其正問(問的有理),就為人歡喜解說,
   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如果看見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的話,就會代其歡喜,而不會呵止人,
   這就是苦行的離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如果看見沙門、婆羅門食更生之物時,也不會呵責他,
   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有不淨食時,其心也不會悋惜;如有淨食的話,也不會染者,
   都能反見自己的過咎,而知出要之法,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並不稱譽自己,也不毀廢他人。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
   不綺語、不貪取、不嫉妒、不邪見(以上為十善業),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乃精勤而不忘,好習禪坐的功行,多於修習智慧,
   不會如獸之愚癡,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不起貢高,不憍慢,不自大(不增上慢),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常懷信義,都修反復之行(懺悔之法),能持守淨戒,
   勤受人家的訓誨,常和善人作為伴黨,而積善不已,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那些苦行的人,不懷瞋恨,不作巧偽,不恃怙自己的見解,不求他人之短,不懷邪見,
   也沒有邊見,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你的意見如何呢?梵志!像如是的苦行的話,是否為清淨離垢之法嗎? 」

[0048b28] 答曰:「如是!實是清淨離垢法也。」
[0048b28] 梵志白佛言:「齊有此苦行,名為第一堅固行耶?」
[0048c01] 佛言:「未也!始是皮耳。」
[0048c01] 梵志言:「願說樹節!」
[0048c02] 佛告梵志:「汝當善聽!吾今當說。」
[0048c02] 梵志言:「唯然!願樂欲聞。」
→尼俱陀:「是的,這實在是清淨離垢之法的。」
 又,尼俱陀問:
 「(1)苦行的範圍就如此嗎?
  (2)這種種行為是否名叫
第一勝的行為
  (3)這種種行為是否名叫牢固無壞(沒有垢穢而敗德)之行嗎?」
 佛陀:
 「還不是,還是剛起步,如樹之外皮而已。
  對於最上位來說,是屬於開始,對於真實位來說,是屬於樹皮的程度。」
 尼俱陀:「我願聽你說樹的核心之修行階梯!」
 佛陀告訴尼俱陀:「您應當善聽!我現在當會為你說。」
 尼俱陀:「唯然!我樂意聽您講!」

[0048c03] 「梵志!彼苦行者,自不殺生,不教人殺,自不偷盜,不教人盜,
自不邪婬,不教人婬,自不妄語,亦不教人為;
彼以慈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慈心廣大,無二無量,無有結恨,遍滿世間,
悲、喜、捨心,亦復如是,齊此苦行,名為樹節。」
→佛先說(1)苦行的範圍(齊此苦行、樹節)
 佛陀說:能起自制防護之五戒的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性戒),
 以及四無量心(定):慈悲喜捨
,才是苦行範圍。

[0048c08] 梵志白佛言:「願說苦行堅固之義!」
[0048c09] 佛告梵志:「諦聽!諦聽!吾當說之。」
[0048c10] 梵志曰:「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0048c10] 佛言:
「彼苦行者,自不殺生,教人不殺,自不偷盜,教人不盜,自不邪婬,教人不婬,
 自不妄語,教人不妄語;
 彼以慈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慈心廣大,無二無量,無有結恨,遍滿世間,
 悲、喜、捨心,亦復如是。
 彼苦行者,自識往昔無數劫事,一生、二生,至無數生,
 國土成敗,劫數終始,盡見盡知;
 又自見知,我曾生彼種姓,如是名字,如是飲食,如是壽命,如是所受苦樂,
 從彼生此,從此生彼,如是盡憶無數劫事,是為梵志彼苦行者牢固無壞。」
→佛陀說(3)這種苦行為什麼名為"牢固無壞之行"?
 佛陀:持能起自制防護之五戒的性戒、以及四無量心(定),
 便能回憶起世間萬物從過去到現在之變化,生生世世造作一切,
 明瞭"業報(造什麼業得什麼報)"這便是此苦行之所以能稱為牢固無壞之行的原因。

[0048c21] 梵志白佛言:「云何為第一?」
[0048c21] 佛言:「梵志!諦聽!諦聽!吾當說之。」
[0048c22] 梵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0048c23] 佛言:
「彼苦行者,自不殺生,教人不殺,自不偷盜,教人不盜,自不邪婬,教人不婬,
 自不妄語,教人不欺;
 彼以慈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慈心廣大,無二無量,無有結恨,遍滿世間,
 悲、喜、捨心,亦復如是。
 彼苦行者,自識往昔無數劫事,一生、二生,至無數生,
 國土成敗,劫數終始,盡見盡知;
 又自知見,我曾生彼種姓,如是名字、飲食、壽命,如是所經苦樂,
 從彼生此,從此生彼。如是盡憶無數劫事,
 彼天眼淨觀眾生類,死此生彼,顏色好醜、善惡所趣,隨行所墮,盡見盡知。
 又知眾生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誹謗賢聖,信邪倒見,身壞命終,墮三惡道。
 或有眾生身行善,口、意亦善,不謗賢聖,見正信行,身壞命終,生天、人中。
 行者天眼清淨,觀見眾生,乃至隨行所墮,無不見知,是為苦行第一勝也。」
→佛陀回答(2)這種苦行為什麼名為"第一勝的行為"?
 佛陀:持能起自制防護之五戒的性戒、以及四無量心(定),
 便能回憶起世間萬物從過去到現在之變化,生生世世造作一切,
 明瞭"善惡業報"這便是此苦行之所以能稱為第一勝的行為的原因。

[0049a10] 佛告梵志:「於此法中復有勝者,我常以此法化諸聲聞,彼以此法得修梵行。」
[0049a12] 時,五百梵志弟子各大舉聲,自相謂言:「今觀世尊為最尊上,我師不及。」
[0049a13] 時,彼散陀那居士語梵志曰:
「汝向自言:『瞿曇若來,吾等當稱以為瞎牛。』世尊今來,汝何不稱?
 又汝向言:『當以一言窮彼瞿曇,能使默然,如龜藏六,謂可無患,
 以一箭射,使無逃處。』汝今何不以汝一言窮如來耶?」
[0049a18] 佛問梵志:「汝憶先時有是言不?」
[0049a19] 答曰:「實有!」
→佛陀說完,尼俱陀等人佩服。
 散陀那便對尼俱陀說:你不是說佛陀是青瞑牛、縮頭龜....等等。
 
[0049a19]
 佛告梵志:「汝豈不從先宿梵志聞諸佛、如來獨處山林,樂閑靜處,
 如我今日樂於閑居;不如汝法,樂於憒閙,說無益事,以終日耶?」
[0049a22] 梵志曰:「聞過去諸佛樂於閑靜,獨處山林,如今世尊;
 不如我法,樂於憒閙,說無益事,以終日耶!」
[0049a25] 佛告梵志:
「汝豈不念:『瞿曇沙門能說菩提。自能調伏,能調伏人;
 自得止息,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得解脫,能解脫人;
 自得滅度,能滅度人?』」
[0049a28] 時,彼梵志即從座起,頭面作禮,手捫佛足,
自稱己名曰:「我是尼俱陀梵志!我是尼俱陀梵志!今者自歸,禮世尊足。」
[0049b02] 佛告梵志:「止!止!且住!使汝心解,便為禮敬。」
[0049b03] 時,彼梵志重禮佛足,在一面坐。
→尼俱陀改口,皈依三寶。

[0049b04] 佛告梵志:
「汝將無謂佛為利養而說法耶?勿起是心!若有利養,盡以施汝。
 吾所說法,微妙第一,為滅不善,增益善法。」
[0049b06] 又告梵志:
「汝將無謂佛為名稱,為尊重故,為導首故,為眷屬故,為大眾故,而說法耶?
 勿起此心!今汝眷屬盡屬於汝。我所說法,為滅不善,增長善法。」
[0049b10] 又告梵志:
「汝將無謂佛以汝置不善聚、黑冥聚中耶?勿生是心!
 諸不善聚及黑冥聚汝但捨去,吾自為汝說善淨法。」
[0049b13] 又告梵志:
「汝將無謂佛黜汝於善法聚、清白聚耶?勿起是心!
 汝但於善法聚、清白聚中精勤修行,吾自為汝說善淨法,滅不善行,增益善法。」
→佛陀開示。

[0049b16] 爾時,五百梵志弟子皆端心正意,聽佛所說。
時,魔波旬作此念言:「此五百梵志弟子端心正意,從佛聽法,我今寧可往壞其意。」
爾時,惡魔即以己力壞亂其意。爾時,世尊告散陀那曰:
「此五百梵志子端心正意,從我聽法,天魔波旬壞亂其意,今吾欲還,汝可俱去。」
爾時,世尊以右手接散陀那居士置掌中,乘虛而歸。
[0049b23] 時,散陀那居士、尼俱陀梵志及五百梵志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離去。


---------------------------------------
註:
1. 佛度尼俱陀等五百梵志(上)

2. 佛度尼俱陀等五百梵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