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8日

隨筆-名相-漏※

我特別想談佛教常聽到的「有漏、無漏」的「漏(āsrava)」,
雖然這就像是名詞解釋,但因為我頭一回聽,便逢不正確的解說,
該法師說:
「修福修慧是進帳,為非作歹是出帳,凡夫善惡皆俱,福業功德積累不住,漏光光。」
我如此錯解好些年,直到查佛學辭典。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說說。


下面,將《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之「漏(āsrava)」的釋義,分段說明。
 此詞有住、流、泄等義,乃「煩惱」之別名。
 《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七云(大正27‧244b)︰
 「何故唯說煩惱為漏,不說業耶﹖答︰(中略)業不定故,
  謂或有業留諸有情久住生死,或復有業令諸有情對治生死煩惱,不爾故獨名漏。
  復次業以煩惱為根本故,謂定無有不斷煩惱而捨諸業,是故唯說煩惱為漏。」



「漏(āsrava)」也可意譯為:住、流(動)、泄等等(待後面說明)。
它是「煩惱(貪、瞋、痴)」的另一個名字。
《大毗婆沙論》:
「為什麼獨說『煩惱』是住於世間、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流轉生死的主因,
 而不說是『業力(Karma)』才是呢?
 論師回答:(中間略過),因為『業力(Karma)』不定性,有善、惡兩方面。
 比方說,有些人造業,使得有情眾生,久住世間(惡);
 有些人造業,使令有情眾生出離世間(善)。
 不像『煩惱』,僅有久住世間、三界內流轉的一面。」附帶說,這即是佛教的善惡價值觀。


又,
 《俱舍論》卷二十云(大正29‧108a)
 「稽留有情久住生死,或令流轉於生死中,從有頂天至無間獄。
 由彼相續於六瘡門泄過無窮,故名為漏。」
 此謂凡夫之煩惱,常由眼耳等六根門漏泄過患,又於生死中流轉三界,故稱此煩惱為漏。


這段在講,為什麼āsrava的中譯是住、漏、流、以及煩惱別名?
《俱舍論》:
「有情眾生稽留(住)於世間、生死輪迴。或者說,從最高的天界、到最低的地獄間流轉(流)。
 其原因是無窮盡煩惱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上相續泄漏、流露出來。故名為『漏』」。


又,
 關於此詞之語義,《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七列出六種︰
 (1)留住︰謂令有情留住三界。
 (2)淹貯︰謂淹貯業種於煩惱器中,能生後有。
 (3)流派︰謂有情從六處門流派諸煩惱。
 (4)禁持︰謂有情為諸煩惱所禁持,故循環諸界、諸趣、諸生,不得自在趣涅槃。
 (5)魅惑︰謂有情為諸煩惱所魅惑,起身、語、意三種惡作。
 (6)醉亂︰謂有情飲煩惱之酒,無慚無愧,顛倒放逸。


《大毗婆沙論》認為「漏(āsrava)」有六種意涵。
(1)留住(世間)、(2)浸泡在煩惱中...發業潤生、(3)從六根門起煩惱....等等。


所以,āsrava翻成「漏」,並非福報破漏、流失,
而是眼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時,漏出或起貪、瞋、癡(無明觸)。
阿羅漢徹底熄滅煩惱,有無漏功德、漏盡通。

再者,翻成「流」,和三界的「界」,巴利文:avacara : [ava 向下、離開 -car 移動 ] (註1)。
avacara當名詞時,是「界」、「領域( sphere, realm)」;
當形容詞時,是搬進的(moving in)、頻繁出入的(frequenting)。兩者有相仿之處。



---------------------------------------------------------------------------------------------------------
據《俱舍論》的意思,「漏」,就是六根門漏出貪、瞋、痴煩惱。
---------------------------------------------------------------------------------------------------------
註1:



2022年8月17日

隨筆-名相-佛經中的「長夜」※

佛經中出現的「長夜」,多數解釋成「長時間」,其餘是以「漫長(難挨)的夜晚」作比喻。
例如:《雜阿含》1141經。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言:
 「汝今已老,年耆根熟,糞掃衣重,我衣輕好,汝今可住僧中,著居士壞色輕衣。」
 迦葉白佛言: 
 「世尊!我已長夜習阿練若,讚歎阿練若、糞掃衣、乞食。」

此處的「長夜」,便不太可能是指「夜晚」。


佛經是譯文,查對所謂「長夜」的梵文,《佛光大辭典》 p3597:
(一)梵語 dīrgha-rātraj。
 指極長久之時間。五分律卷十八(大二二‧一二五上):「莫污染修梵行,長夜受苦。」
 〔四分律卷三十二、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六〕
(二)梵語 dīrgha-rātra。
 凡夫流轉生死不已,直至由無明之睡眠中覺醒之漫長時間,稱為長夜,乃比喻生死之迷。
 勝鬘寶窟卷中(大三七‧二八下):
 「生死淵曠名長,無解自照稱夜;又生死難脫,故稱長夜。」〔俱舍論卷五〕

從拼音看,在尾音有差距。

而對比巴利文(尼柯南)的「長夜」,莊春江先生說:
「長夜」,南傳作「長久」(dīgharattaṃ,另譯為「長時間」),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長時間」(a long time)。
 按:「ratta」或作「rattā」,有「染色;染著」、「紅的」、
 「夜間」(一般慣用「ratti」)、「時間」諸多意思。

再引證巴利文-英文辭典,ratta、ratti二字之定義:
Ratta(註1): 
(1)ratta (adj.) red. (nt.) blood. (rañjeti) dyed; coloured;
(2)(rarely) night; (usually) time in general

Ratti(註2): 
[f.]_ night.


--------------------------------------------------------------------------------------------------------------






2022年7月17日

隨筆-名相-八相成道※


多年前參訪過日本奈良藥師寺(註1)。

去的理由是,日本某一女子團體曾在那辦過演唱會,查資料才發覺,
玄奘大師的部分舍利安放在此寺,便安排行程前去,真的是這樣...

我記得去參拜玄奘舍利塔的年份早於 2015年,
藥師寺並沒有開放參觀:影片中的「釈迦八相像」。
「釋迦八相」即中國佛教常言的「八相成道」。不過,它外圍寺牆有畫。

關於「八相成道」,《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解說:
 指佛陀一代的化儀,亦即其一生之生命歷程中的重大事蹟。
 又稱八相作佛、八相示現、釋迦八相,略稱八相。

 所謂八相,有小乘八相說、大乘八相說兩種。
 前者即《四教義》卷七所說︰
 下天、託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一般皆以此說為依準。
 後者即《大乘起信論》所說︰
 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

 前後說之別,在於後者有住胎無降魔。
 按八相說始自無著世親時代,而後一說則可能源自我國。

得再稍微解釋,在漢傳佛教(包含日本),看到的「八相圖」是後者:
「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
應該是中國佛教自己的觀點,僅此一套。
我從前聽師父講有「住胎」的原因是一生補處菩薩,可住於事事無礙法界而說法;
沒「降魔」的原因是,魔就自己(貪嗔癡),降魔就是降伏自己。

在南傳佛教,看到的「八相圖」是前者:
「下天、託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
而且,還有四相圖(註2):降生、成道、說法、涅槃。

藏傳佛教,則多是十二相圖(註3):
(1)兜率說法 (2)乘象入胎 (3)樹下降生 (4)太子習藝 (5)宫中娱樂 (6)遊觀四門
(7)削髮出家(8)山中苦行 (9)降服諸魔 (10)証菩提覺 (11)廣轉法輪 (12)双林入滅。


--------------------------------------------------------------------------------------------------------------
1. 北傳佛教八相圖: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
2. 南傳佛教八相圖:下天、託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
 以及四相圖:降生、成道、說法、涅槃。
3. 藏傳佛教十二相圖:
 (1)兜率說法 (2)乘象入胎 (3)樹下降生 (4)太子習藝 (5)宫中娱樂 (6)遊觀四門
 (7)削髮出家(8)山中苦行 (9)降服諸魔 (10)証菩提覺 (11)廣轉法輪 (12)双林入滅。
--------------------------------------------------------------------------------------------------------------

当初、東塔・西塔の初層内部には釈迦八相(釈迦の生涯の8つの主要な出来事)を表した塑像群が安置されていたが、
現在は塑像の断片や木心が別途保管されるのみである。


四相圖通常以佛陀四大事作為主題,
分別為降生、成道、說法、涅槃,常見於南傳佛教。
八相圖在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則略有區別,

南傳八相圖在四大事外增添了菩薩降世、乘象入胎、降伏群魔以及逾城出家,
北傳八相圖與南傳佛教略異,沒有降伏群魔,增加了住胎說法。

藏傳佛教則多依彌勒菩薩的《寶性論》,將佛陀一生分為十二個階段,
分別為兜率說法、乘象入胎、樹下降生、太子習藝、宮中娛樂、遊觀四門、削髮出家、
山中苦行、降伏諸魔、證菩提覺、廣轉法輪、雙林入滅,大抵是擴充成道之前的事蹟。


藏傳佛教多以十二相為準,包括:
(1)兜率說法 (2)乘象入胎 (3)樹下降生 (4)太子習藝 (5)宫中娱樂 (6)遊觀四門
(7) 削髮出家(8)山中苦行 (9)降服諸魔 (10)証菩提覺 (11)廣轉法輪 (12)双林入滅。


2022年7月16日

隨筆-般若部經-T08n025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承襲原始佛教之要點※

經文:T08n025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即《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心要(最精鍊的總結)。
觀其內容,亦有原始佛教教典結集的法要。
換言之,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一脈相承,聲聞乘,菩菩薩無有差別。

最初的經藏分成三部分,修多羅、祇夜、記說。
若要再細分,可參閱中是獅子吼站最原始教典-雜阿含經的註解之目錄(註1)。

而修多羅中有:
(1)五陰(五蘊:色受想行識);
(2)六入(六處:眼耳鼻舌身意,緣六塵、生六識);
(3)雜因(十二支(因)緣起:無明,行....生老、死);
(4)道品(四諦法,道諦中有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

對比《心經》,大乘法中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等於修學:
(1)五陰:照見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2)六入: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3)雜因: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
(4)道品:無苦集滅道。

也就是,立基於同一套學程中,體會到大乘一切法畢竟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2022年7月15日

隨筆-本緣部經-T03n190《佛本行集經》卷32:佛陀成道時的那幾天※

經文:
T03n190《佛本行集經》卷32<梵天勸請品第三十六>


-----------------------------------------------------------------------------------------------------------------------
讀到一篇印度遊記(註1),
旅遊地點是「菩提迦耶」:佛陀成道的那棵菩提樹所在地,以及「七週聖地」。
作者因而說了佛陀七日成道及成道後的六七天,
合計這七七四十九天內,佛陀在菩提樹下或其周圍作了哪些事。
我是挺驚奇的,竟有這麼細的紀錄?搜尋佛經,真有!

《佛本行集經》卷32有記述某一個法師說的那時段的8週事,
經文連結如上,網路有已整理排版的文章(註2)。然而,其內容與遊記所說相去甚鉅。

時間段

《佛本行集經》所記事蹟

一七(第一週)

諦心而在菩提樹下

二七(第二週)

漸次移在不瞬眼塔(不瞬眼塔是一座塔的名字)

三七(第三週)

是時帝梨富娑,并跋梨迦,二商主等,從迦浮吒城發,漸至佛所,至佛所已,乃至略說,圍遶三匝,從佛而行

四七(第四週)

詣難提迦村主之家其善生女聞佛語已,白言:『世尊!如世尊教,我不敢違。』即受三歸并及五戒。

五七(第五週)

安庠漸至斯耶那耶婆羅門家彼婆羅門,聞佛言已,如佛所教,而受三歸乃至五戒。

六七(第六週)

漸漸行詣斯耶那耶親里眷屬四姊妹邊。聞佛語已,即白佛言:『如世尊教,我等不違。』即便共受三歸五戒

七七(第七週)

安庠漸至羊子所種尼拘陀樹是時(放牛)婦人,隨佛教受三歸五戒

八七(第八週)

忽有諂曲求過一婆羅門,來詣佛所世尊作如是念:『我所證法,此法甚深,難見難知


於是,我再依據「七週聖地」尋找相關資料。
其中有一個是,中台禪寺的156期月刊(註3)寫:
 依巴利文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
 分別在七個地點,各花七天禪坐和經行,經四十九日才動身前往鹿野苑度化五比丘。
可是,我查不著是哪一巴利文佛典,或許是我個人不熟悉的緣故。

另外有兩個是旅遊介紹(一遊記、一旅行社廣告,註4),
他們介紹「七週聖地」,是引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卷8內文(簡稱《西域記》,註5),
不免讓我感覺,《西域記》是否才是真正出處阿?
畢竟,正如某一文章(註6)所述,近代能挖掘到菩提迦耶,是藉力《西域記》:
 13世紀之後的六百年當中,佛教的一切從菩提伽耶地表上徹底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當地印度教的Giri支派所興建的寺廟建築,也一直都有印度教徒過來朝聖。
 直到六百多年之後,於1818年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時期,
 Alexander Cunningham根據玄奘之《大唐西域記》及其他留下來的史料,
 從1880年開始率領考古隊挖掘大菩提寺並加以復元。
 印度政府獨立之後,又陸續整修才有了今日的面貌,
 而在2002年被聯合國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普遍而言,除了第一週佛陀成道,比較多人有共識外,其他週,蠻多不同意見。
比如說:佛陀是何時間點講述《華嚴經》。
有的說第三週,如《法華經》方便品: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有的說第二週,
(註7)。如《佛說十地經》卷1: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成道未久,第二七日,住於他化自在天中,
 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無量眾俱。

而我感到有趣的時間點是七七日。
有人認為菩提樹下的佛陀是第七週才證道(註8),而非第一週。
另有人認為,第七週是佛陀開始對人弘法(註9)。

我未曾料想到這麼一個小「題目」竟如此大的分歧。



-------------------------------------------------------------------------------------------------------------------------
《佛本行集經》有紀載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前後數天發生的事情。
-------------------------------------------------------------------------------------------------------------------------

悉達多太子在此座中,坐到第六天時,夜睹東方明星,不久即證悟菩提,
一證悟就說:「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妄想、執著耳。」
我們也有佛性,為什麼會在三界裡面輪迴?
是因為起了妄想、執著為真,起了念以為是我,也就沒有辦法解脫。
[這一段我敢肯定,有錯誤,後面的,聞所未聞,故而查資料]




之後,參訪摩訶菩提大塔旁的不丹寺與日本寺,並朝禮「七週聖地」。
依巴利文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
分別在七個地點,各花七天禪坐和經行,經四十九日才動身前往鹿野苑度化五比丘。
七個聖地位於大塔週邊,大眾一一參禮。
[參考資料:菩提樹在佛教意象之研究-以印度菩提伽耶為中心的論文簡介及引用文獻]


註4:
○(初七日)「大唐西域記」卷八對於菩提樹周圍環境的記載︰
 「前正覺山(佛陀苦行之山)西南行十四五里,至菩提樹。周垣疊磚,崇峻險固。
 東西長,南北狹,週五百餘步。奇樹名花,連陰接影;細沙異草,彌漫緣被。
 正門東闢,對尼連禪河,南門接大花池,西阨險固,北門通大伽藍。
 垣內地聖跡相鄰,或窣堵波,或復精舍,
 南贍部洲諸國君王、大臣、豪族、欽承遺教,建以記焉。」
○(二七)根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 
 無厭精舍在散步牆基以北。
    如來為了報答菩提樹的恩惠,在這裡觀望菩提樹,七天內目不轉睛。
○(三七)根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
 該步道在菩提樹的北面是佛散步的地方。
 在東西之間十多步的距離內往來行走,留下了十八處奇異花紋,
 後人在這裡用磚疊起一座3尺多高的牆基。據說這座標誌聖跡的牆基能顯示人壽長短,
 先發一個誠願,然後去測量,數目便會隨發願者的壽命長短而有不同。
○(四七)根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
 從菩提樹往西不遠的大精舍中有尊黃銅佛像,以稀世珍寶裝飾著。
 佛像向東而立,前面有塊青石,石上有奇異的紋路和色彩。
 如來剛成佛時,大梵王為祂修七寶堂,天帝釋建起七寶座,
 佛坐在七寶座上禪定七天,從祂身體中發出紅、白、黃、藍、橘紅色等五種光芒,
 照映著菩提樹。如今珍寶已變成了石頭。
○(六七)根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該池位於菩提樹牆南門外,
 池水清澈味道甜美,龍池西岸有間精舍。
○(七七)根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
 佛在樹下禪定,七天後才起身。有兩位商主經過林外,
 林神告訴他們釋迦族太子在這林中修得正果,
 但已有四十九天未進食,奉食的人將會得到很大好處。
 於是兩位商主便把路上充飢的米糕和蜂蜜獻給如來,如來欣然接受。

    [內容與上相同]






註7:
○「三七日說法」,是天台宗人根據《法華經》經文: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而來。

○唐代華嚴宗大盛,他們則根據世親造、菩提流支等譯的《十地經論》之經文:
「經曰:『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在他化自在天中,
 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眾俱……』」判定,
 《華嚴經》是在佛悟道後「二七日」(第二個星期)說的。
 (按,「婆伽婆」即「佛」,或名「薄伽梵」)

 這個「經曰」指的是《華嚴經》,
 我們可在唐代由尸羅達摩所譯的《佛說十地經》看見相似的內容: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成道未久,
 第二七日住於他化自在天中、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無量眾俱。」
 《佛說十地經》是華嚴系列經典之一,確實讓人找到了「二七日說法」的證據。

2. 五時說法的偈語: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
[第三週]

佛陀成道後,他的煩惱已經斷除,經三七日,心中思惟忖度著:
是自個兒入涅槃還是度化眾生?這時梵天知曉佛陀的想法,
於是請佛陀住世,弘傳佛陀所證悟的真理,以利樂今後芸芸眾生。


註8:
 根據佛教經典記載,佛陀為了悟道而苦行了6年,
 但並沒有因此而得到生死解脫去除苦因,
 於是接受了牧牛女乳糜(加了牛奶的米粥)的供養,
 而後來到伽耶山的一顆菩提樹下,發願不證正覺,不離此座。
 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苦思,終悟得正道,破除一切執著斷盡煩惱

相傳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禪修七七四十九日,即便開悟成道
成道之後的初七日中,一邊享受解脫之樂,
同時思惟,應該以何種方式的善巧方便,向眾生宣說佛法。


註9:
成佛之後,七七四十九天沒有講經說法,
大梵天王和帝釋天兩個知道了佛沒有講經說法的原因之後
(佛沒有講經說法的原因就是沒人求法,法一定要求),
他們兩個代表眾生去向佛祖釋迦牟尼佛請法、求法。

依照有關世尊「轉法輪」(dharma-cakra)的記載,
世尊成道後,七七日(即七週)在菩提樹下入深三昧享受解脫法樂的時候,
兩個商人兄弟──帝履富婆(Tapu.sa)與婆履(Bhallika)路過,
他們供養世尊,世尊為他們宣說一些人生的道理。
這無疑是世尊成道後第一次宣說道理,
然而,由於對象是在家的商人,內容也不是深奧的哲理,因此這並不被視一次重要的說法。



2022年7月14日

隨筆-阿含部經-T01n0026《中阿含》卷56:要不解坐,至得漏盡※


----------------------------------------------------------------------------------------------------------
年少時讀的佛陀傳,書中佛陀將在菩提樹下禪坐時曾作誓言:「若不成正覺,終不起此座」。
出處是哪裡?

若要從四阿含經中覓(註1),可讀《中阿含》卷56的204經:
    要不解坐,至得漏盡,我便不解坐,至得漏盡。
白話:
我就坐下不起身(不解坐),直至漏盡為止。因此,我就如此坐下不起身,至得漏盡。

別處亦有明白講出佛陀是七天後證道,如:《雜阿含經》369經(註2):
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
這裡的關鍵在「順逆觀察緣起法」,絕不是什麼夜睹明星而悟道,
寫"明星"是為了顯示那是夜晚,與覺悟無關,為此,我從前還特別寫文章說這事。


此外,我找到蠻多經論(註3)有寫佛陀這勇猛心的誓言。
比如本緣部《佛本行集經》卷27<向菩提樹品>:
 發於如是弘誓之願:
 『我坐此處,一切諸漏若不除盡,若一切心不得解脫,我終不從此坐而起。』
 有偈說言: 
 「『菩薩樹下加趺坐,如以大蛇自纏身, 發於如是弘誓心,事若不成不起坐。』...

又如,《大智度論》卷3:
 於尼連禪水中洗浴已,至菩提樹下,坐金剛座而自誓言:
 「要不破此結加趺坐,成一切智;不得一切智,終不起也。」...

佛陀這番精勤堅毅的決心,不知道現在流行的「佛系」是據何而說呢?
更何況,佛陀還真實成道了。



-----------------------------------------------------------------------------------------------------------




註3:
佛陀與菩提樹
 淨居天眾標示菩提樹王,佛陀澡浴後步行至菩提樹下,誓言不成正覺、不起此座。
 菩提樹神及諸天眾擁護佛陀,佛陀摧破魔軍乃至證道。
 記載過去七佛及世尊之成道過程、成道樹、及大弟子。
 佛成道後,魔騙佛的俗家父親說佛陀已死,
 然菩提樹神瑞應告知佛陀已成道,照破魔之謠言。

2. 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二節 釋尊略傳
「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是身,終不起此座」
 《方廣大莊嚴經》卷八(大正三‧五八八上)


2022年7月12日

戒律議題_《八十部律》和《十誦律》的關聯※

八十誦律,中國佛教傳統的講法(註1),如《行宗記》(註2)言:
 戒本疏‧解今題目:
 「...三﹑時接利機,各體權實。雖聞異制,不相是非。故但通為八十誦律大毗尼藏。」
 行宗記釋云:
 「...非唯佛世;滅後百年,尚無乖異。八十誦者,即根本部,波離結集;
  一夏九旬八十番誦,故以為號。」

其白話大致為:
對於律藏戒本的種種差別,
戒本的注疏云:
「...第三,因為接引眾生、利益不同根器,有權宜和實質根本之戒律制度。
 雖聽起來相異,卻莫需評論孰是孰非。
 它們本來只源自一個根源:"八十誦律"之律藏。」
行宗記釋云:
「不是只有佛在世時,佛滅度後一百年,所有僧團戒律仍然沒有差異。
 八十誦律,便是最根本(原始)那部,佛陀滅度當年,由優波離尊者主持結集,
 於一個夏天九十天,經八十次反覆誦出,故而得名為"八十"誦律。」

要點有二,
一. 《八十誦律》是最早的戒律;
二.
《八十誦律》的「八十」,是由於八十次誦出,才這麼命名。


然而,傳進中國戒本中,沒有名作《八十誦律》的戒本,而有相仿名稱的《十誦律》,
它是「說一切有部(薩婆多部)」的戒本,翻譯成中文之經過,可謂一波三折。
弘始六年(西元404年)十月十七日起,於長安,弗若多羅由記憶誦出《十誦律》梵文,
鳩摩羅什譯為漢文,才完成三分之二,弗若多羅入滅,於是中斷。

隔年(西元405年),西域的曇摩流支攜帶《十誦律》梵文文本來到中國,
廬山慧遠乃寫信請他和鳩摩羅什續譯,他遂和羅什共譯此律成五十八卷。
但未及刪定,鳩摩羅什入滅了。
鳩摩羅什臨終時曾講他所譯經論三百餘卷,只有《十誦律》一部沒有來得及刪除繁文,
但保存了原來的語義,不會有什麼錯誤,所以《十誦律》是羅什自己認為契合原本的譯作。

後來,同是來自西域的卑摩羅叉,在羅什逝世後,在壽春石澗寺講《十誦律》,
又補譯出《善誦毗尼序》(或稱《毗尼誦》)三卷,合羅什所譯共成六十一卷,
便是今日所見《十誦律》完本。


而《八十誦律》和《十誦律》,二者是存有關聯性的。
龍樹菩薩著作《大智度論》卷100對二者的描述:
「毘尼」名「比丘作罪,佛結戒:應行是、不應行是,作是事得是罪」。略說有八十部。
 亦有二分:
 一者、摩偷羅國毘尼,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
 二者、罽賓國毘尼,除却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

其白話大致為:
什麼是毘尼(戒律的目的)「....」,大略有八十誦(誦跟部,同一個意思)。
跟經一樣可以區分為二,
一個是流行於「摩偷羅國」的版本,含譬喻、本生部分的《八十誦律》;
另一個是流行於「罽賓國」的版本,不含譬喻、本生部分的《十誦律》。

 名稱

  含譬喻、本生?

 流行區

 八十誦律

 YES

 摩偷羅國

 十誦律

 NO

 罽賓國


除此外,還可讀《出三藏記集》卷三〈新集律來漢地四部序錄〉(註3)對二者的說法,
直譯白話:
「律文本有八十誦,大迦葉傳承以後至第五師憂波掘始刪為十誦,
 這是以十誦為八十誦的略本。」
簡單歸納,《十誦律》是《八十誦律》的略本
以上是古來的「傳說」。


***** 
佛陀入滅後,第一次七葉窟結集的經與律,
全憑記誦,口耳相傳,無本可寫,如此流傳好多年。
假如"《八十誦律》"是最早的版本,沒人敢保證它一定有文字本。

《十誦律》,前文有提,它是「說一切有部」的戒本。
而傳入中國,還有一系列「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戒本,統稱《根有律》吧。
「根本說一切有部」是從「說一切有部」分裂出去的部派。
《根有律》好像咸是唐朝義淨法師所譯,有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五十卷(702年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尼毗奈耶》二十卷(710年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事》四卷,《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事》四卷、
《隨意事》一卷、《安居事》一卷、《皮革事》二卷、《藥事》十八卷、
《羯恥那衣事》一卷、《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二十卷、
《雜事》四十卷、《尼陀那》五卷等等。
《根有律》,大體上,和《十誦律》組織內容對應得上。可知兩者同屬一系而非異部
但有缺篇,像《十誦律》犍度分中的布薩法、衣法、俱舍彌法乃至諍事法等七法,
在義淨譯《根有律》找不到。較大概率是沒翻譯完。

《十誦律》(61)

義淨翻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戒本,統稱《根有律》

比丘、比丘尼戒法

1.《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50卷(702年譯)
2.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尼毗奈耶》20卷(710年譯)

犍度法的受具足戒、自恣、安居、皮革、醫藥、迦絺那衣等法

1.《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事》4
2. 《隨意事》1
3. 《安居事》1
4.  《皮革事》2
5. 《藥事》18
6. 《羯恥那衣事》1

雜誦中調達事、雜法和增一法的前半

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20
2. 《雜事》40
3. 《尼陀那》5

犍度分中的布薩法、衣法、俱舍彌法乃至諍事法等七法


更重要的是,《根有律》比《十誦律》繁廣,而且多載《十誦律》所無的本生因緣等事
這是否讓你想起前文《大智度論》卷100那一段,
而作是念:《根有律》是《八十誦律》嗎?
可是又感覺奇怪,
「說一切有部」先於「根本說一切有部」,《十誦律》勢必早於《根有律》吧!


《大智度論》所舉最原始戒律《八十誦律》之次第,即卷2說:
憂波利結集毗尼法藏,以二五○戒義作三部(《十誦律》初、二、三誦)、
七法(四誦)、八法(五誦)、比丘尼毗尼(七誦)、增一(八誦)、
憂波利問(九誦)、雜部(六誦)、善部(十誦),
此次第與《根有律》的次第不合,卻和《十誦律》相同。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註3)還舉出其他佐證,如傳布教區等等,我無法一一條列。
總之,它說現存的《十誦律》才最早的戒律版本
也許有更早之前的「原(戒)本」(不一定要叫它《八十誦律》),只是不存在文字版或已佚失。
而這個「原本」,是作為《十誦律》和《根有律》的原型依據。


《大智度論》卷100的《八十誦律》,講的其實是《根有律》(註4)沒錯。
「說一切有部」分化二部律:
《十誦律》和《根有律》,現代研究推斷是因為適應流傳區域之說法方便,而有廣略之別。
換言之,《根有律》之所以廣增本生因緣而成《八十誦律》,是因地制宜、因人之故。
(1)所謂「優婆離重複了八十次誦出」,純屬想像誤解之辭。
並且,(2)說《八十誦律》省略了譬喻、本生而成為《十誦律》,
這是《大智度論》成書時代的一種傳說。
就如同傳言《小品般若》是從《大品般若》抄出來的,
而事實上卻是先有《小品》,而後有《大品》的增補。
最後,再重複一遍,《十誦律》和《根有律》是同一依據,是由於傳播流通而變化成不同。



----------------------------------------------------------------------------------------------------------------
古來傳說:
(1) 《八十誦律》是最早的戒律;
(2)《八十誦律》的「八十」,是由於八十次誦出,才這麼命名。
(3) 《十誦律》是《八十誦律》的略本。
考據是:
(1)現存最早的戒本是《十誦律》。
(2)《大智度論》等書說的《八十誦律》,是義淨翻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一系列戒律。
   和《十誦律》同一起源。比《十誦律》廣說,是為適應流行教區。
(3)八十次誦出,純屬想像誤解之辭。
(4)《十誦律》是《八十誦律》的略本,是《大智度論》成書時的傳說,非事實。
----------------------------------------------------------------------------------------------------------------

註1:一行佛教辭典:八十部律
根本之律藏也,如來滅後結集三藏之時,優婆離比丘於一夏九旬之間,
八十番誦出之,故名八十誦律。
至其後四分律五分律等諸律,由此分立,此根本律遂世無存者。
戒疏上曰:「時接利機,各體權實。雖聞異制,不相是非。故但通為八十誦律,大毘尼藏。」
同行宗記一上曰:「八十誦者即根本部,波離結集一夏九旬八十番誦,故以為號。」
又「根本部波離一夏誦出,逐座為目。」


註2:
1.[X39n0714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

2. 佛門:律藏教本無分


註3:
1. 一行佛教辭典:十誦律
義淨譯律文(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五十卷(702年譯)
和《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尼毗奈耶》二十卷(710年譯))比《十誦律》繁廣,
而且多載《十誦律》所無的本生因緣等事。

關於此點,《大智度論》卷二說憂波利結集毗尼法藏,
以二五○戒義作三部(《十誦律》初、二、三誦)、七法(四誦)、八法(五誦)、
比丘尼毗尼(七誦)、增一(八誦)、憂波利問(九誦)、雜部(六誦)、善部(十誦),
內容大綱和《十誦律》相同。

又據《出三藏記集》卷三〈新集律來漢地四部序錄〉說,
律文本有八十誦,大迦葉傳承以後至第五師憂波掘始刪為十誦,這是以十誦為八十誦的略本。
又,《大智度論》卷一百說,毗尼有八十部,也分二種,
第一是摩偷羅國所行的毗尼,包括阿波那(譬喻)、本生,有八十部;
第二是罽賓國毗尼,除卻本生、阿波那,但取要用者為十部。
由此看來,義淨譯本與摩偷羅國所行廣釋相合(有譬喻、本生),
而羅什譯的《十誦律》與罽賓的「取要用者」相當,
它之名為十誦當是依此分部標目的,
這由各誦間長短相差極大(極少四卷、極多八卷)可以推知。

《十誦律》較現行的根本說一切有部各律更為原始,這由原始佛教的流傳狀況也可加以推定。
罽賓本為阿難弟子末田地傳教之地。
末田地同門舍那婆私則傳教於摩偷羅,舍那婆私的弟子優波笈多也畢生傳教於該地。
優波笈多既曾刪訂舊律,以後摩偷羅國的大天又以五事引起僧伽中的諍論,
上座僧徒盡遷罽賓,這應當是《十誦律》流傳罽賓的原因。
由此也足證《十誦律》為現行較古的一部廣律。

此律在古代本為口口相傳,西元402年法顯在南亞次大陸北部求戒律時,
各地的戒律仍然是「師師口傳,無本可寫」。

同時弗若多羅來長安和鳩摩羅什共譯《十誦律》時,由翻譯的情況看來,可知也未有原本。

2. [T55n21451《出三藏記集》卷3]
○佛泥洹後。大迦葉集諸羅漢。於王舍城安居。命優波離出律。八萬法藏有八十誦。
初大迦葉任持。第二阿難。第三末田地。第四舍那波提。第五優波掘。
至百一十餘年傳授不異。
一百一十餘年後。阿育王出世。初大邪見。毀壞佛法焚燒經書。僧眾星散。故八十誦灰滅。

○昔大迦葉具持法藏。次傳阿難。至于第五師優波掘。本有八十誦。
優波掘以後世鈍根不能具受故。刪為十誦。以誦為名。



註4: 厚觀《大智度論講義(七)Ev2》.pdf 註解223
1. 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p.76-77:
龍樹所說的《八十部律》,次第與《十誦律》相合,
而與《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簡稱《根有律》)的次第不合。
《根有律》是否就是《八十部律》呢?
現存的《根有律》,漢譯的不完全,西藏譯本也是不完全的。
而西藏所傳《根有律》的組織,是晚期的新組織;
在漢譯《根有律》的論書中,可以明白的看出,
《根有律》的組織,是近於《十誦律》的(如本書第六章說)。
《根有律》就是《八十部律》,與《十誦律》為同一原本,只是流傳不同而有所變化。
起初,《十誦律》從摩偷羅而傳入罽賓──健陀羅、烏仗那一帶,為舊阿毘達磨論師所承用。
如《十誦律》說的結集論藏,為「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滅……」,
與《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學處品〉相合(《十誦律》卷 60(大正23,449a),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 1(大正 26,453c))。

其後,《根有律》又從摩偷羅傳到北方,為迦濕彌羅阿毘達磨「毘婆沙師」所承用。
例如《大毘婆沙論》解說「譬喻」為「如大涅槃持律者說」(《大毘婆沙論》卷 126(大正 27,660a))。
所說大涅槃譬喻,
出於《根有律雜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 35-39(大正 24,382c-402c))。
又如《順正理論》,
說結集論藏為「摩呾理迦」(《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 1(大正 29,330b));
也與《根有律雜事》相合(《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 40(大正 24,408b))。
流行於北方的說一切有部,源遠流長,化區極廣,隨時隨地而有多少不同。
這二部廣律,不全為廣略的差別,實為同一原典而流傳不同。

2. 印順法師,《永光集》,pp.75-76:
《大智度論》所說的二部律,並無古傳定本與有部縮本的差別。
所謂「優婆離重複了八十次誦出」,純屬想像誤解之辭。
其實二部律,只是說一切有部律之分化為二:一、「八十部律」;二、《十誦律》。
「部」與「誦」是相通的,如「八十部」就是「八十誦」,「十部」就是十誦。
說一切有部,是西方上座部系,
從摩偷羅而向北方罽賓──烏仗那、犍陀羅一帶發展而成的部派。
摩偷羅傳來的《十誦律》,是有部中舊阿毘達磨師、犍陀羅所承用的。
阿毘達磨的主流,迦濕彌羅系之鞞婆沙師所用的律典,也是從摩偷羅傳來的,
但含攝了多少本生、譬喻、因緣,也就是稱為「八十部律」或
「摩偷羅國毘尼」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3. 印順法師,《永光集》,p.78:
《大智度論》以為從「八十部律」省略了譬喻、本生而成為《十誦律》,
這是《大智度論》成立時代的一種傳說。
如我國古代,也一向傳說《小品般若》是從《大品般若》抄出來的,
而事實上卻是先有《小品》,而後有《大品》的增補。
所以《大智度論》的說法,也只是隨順當時的傳說而已,難免與事實會有差距

2022年6月14日

南傳長部_N07N0004《中部》大念處經(22經):心念處:8種貪心※

經文:
1. N07N0004《中部》大念處經(22經)

2. 莊春江工作站:北傳:中阿含98經, 增壹阿含12品1經 南傳:中部10經

3. [獅子吼站:中阿含98經

*****
南傳中部《大念處經》的「心念處」,列了16種心。
與「貪」相涉有二,有(1)貪心、(2)無貪心(貪欲暫時不生起的心理狀態)。
而(1)貪心,在註釋書《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註1)將其析分成8類(不同程度的貪)後並舉例如下:
1. 悅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例如:某人不思業報地享受飲食。

2. 悅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
 例如:有個人被同伴說服之後,不思業報、愉快地觀看電影。

3. 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例如:有位女士歡喜地穿上新衣,但知道執著新衣會令到貪根心生起。

4. 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例如:有位女孩知曉業力果報,但在同伴的邀請之下,愉快地傾聽現代歌曲。

5. 捨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例如:有位男孩稍有執著地吃只加鹽的白飯,但並沒有感到喜悅與對業報的認識。

6. 捨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
 例如:有位女孩有件新衣,在她母親說那是件漂亮的衣之後,
    她才懂得欣賞它,但並沒有感到喜悅與對業報的認識。

7. 捨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例如:在思及業報之後,某人以中捨的感受喝咖啡,但還是鑑賞它的味道。

8. 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例如:有位女士對業報有認識,但在女推銷員的慫恿之下,不情願地買了一件新衣。


這8句,每句要拆解成三組才容易理解。如下:
1. 悅俱,邪見相應,無行。

2. 悅俱,邪見相應,有行。

3. 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4. 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5. 捨俱,邪見相應,無行。

6. 捨俱,邪見相應,有行。

7. 捨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8. 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第一組,悅俱(somanassasahagata)、捨俱(upekkhāsahagata)。
感受有兩種分法,
第一種:身的感受、心的感受;
第二種:樂、苦、不苦不樂(捨、平等)。
理論上,有2X3組,但通常「不苦不樂」不再以身心區隔。
於是,有5組,身的樂受、心的樂受、身的苦受、心的苦受、不苦不樂受。

這裡談的是「心念處」,以「心」為主,
悅俱(somanassasahagata) = 心的樂受,不包含身的樂受;
捨俱(upekkhāsahagata) = 心的不苦不樂受。
而經文後面談到的憂俱(domanassasahagata),則是心的苦受,不包含身的苦受。
為何貪心不含憂俱?因為,覺得苦怎麼會貪呢?

這樣身、心、苦、樂的區分,即是我為什麼要特別寫出的原因。
因為經典皆是中譯,譯者選的「中文字」可能不同,會有誤解、不明的問題。
像我個人解釋「樂受」是依據初禪五支,
「苦受」則依據《佛在人間》(註2)的對苦的解說,稱「不苦不樂受」為「捨受」。

 

苦惱

憂悲


換言之,以我而言,悅俱 = 樂;憂俱 = 憂悲;捨俱 = 捨受。


第二組,邪見相應、邪見不相應。
邪見就包含錯誤的認知,比如"違背法律"、"違背戒律、根律儀"等等。


第三組,有行、無行。
有行 = 被人慫恿才做;無行 = 沒人慫恿而去做。


*****
拿第一個例子「某人不思業報地享受飲食」來說,
1. 享受飲食 = 悅俱(心的樂受);
2. 不思業報(可能是偷吃) = 邪見相應。
3. 某人不思業報地享受飲食,出自自願 = 無行(沒人慫恿)。
後面七例,以此類推。


上述讀起來會讓人感覺比較偏向於「修觀」,在觀察心念的變化(觀心無常)。
而四念處是修止觀的方法,心念處也肯定含「修止」、「修觀」,
至於如何修學,可參考這兩篇:




---------------------------------------------------------------------------------------------------------
1. 南傳的「貪心」有八種,
 用三組詞(樂&不苦不樂、邪見&不邪見、受慫恿&沒受慫恿)分析,好理解許多。
2. 修法,就是常說的「觀心無常」。
---------------------------------------------------------------------------------------------------------
註1: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 龍樹林]


註2:佛在人間-二 身心充滿憂苦的解脫


2022年6月7日

經藏合輯_九惱之旃遮婆羅門女謗佛※

查《佛學大辭典(丁福保)》(註1)「九惱」一詞,
始於《大智度論》卷9(註2),說的是佛陀成道後所遇的九項災難。
遮婆羅門女謗佛,乃當中一件。

不過,《大智度論》只以兩句概述:「旃遮婆羅門女,繫木盂作腹謗佛」,
要曉得它的前世因、今生果,
得看《興起行經》卷2的<佛說婆羅門女栴沙謗佛緣經第八>(註3)。
這和我之前寫的<經藏合輯_孫陀利謗佛>有關,亦同為九惱之一。


下文是中台禪寺(註4)對《興起行經》中婆羅門女栴沙謗佛緣之經文的白話翻譯。
佛住止在阿耨大泉時,有五百位六神通具足的大羅漢比丘隨行。
一日,佛告訴舍利弗,過去久遠劫前,當時有佛名盡勝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圓滿、
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
盡勝如來弘化於波羅㮈國時,隨行的有六萬八千大羅漢比丘。
舍利弗!那時,盡勝如來座下有兩位比丘:
一是已具足六神通的無勝比丘,一是尚未斷除煩惱的常歡比丘。

波羅㮈國有一位大富長者名大愛,家中象、馬、七寶具足。
大愛長者的妻子名善幻,容顏端正無比。無勝、常歡比丘常到大富長者家,接受供養。
善幻供養無勝比丘衣被、飲食、床臥、醫藥皆豐厚無缺,
但供養常歡比丘的物品極為微薄,因為無勝比丘已漏盡煩惱得解脫,具足六神通;
常歡比丘則煩惱未盡,未成道果。常歡比丘對於善幻的差別供養產生嫉妒,
於是誹謗:「無勝比丘與善幻夫人私通,不以法布施檀越居士,卻以恩愛接受供養。」

舍利弗!
當時盡勝如來的弟子常歡比丘即是我的過去身,善幻夫人即是誣陷我的婆羅門女栴沙。
我因為誹謗無勝比丘的口業罪過,無數千歲在地獄中受各種苦。
雖然我已成就佛果,無礙智慧能為六師、比丘眾、已漏盡煩惱者、未漏盡煩惱者及諸王、
臣民、清信士、清信女說,但因為過去誹謗羅漢比丘的口業餘殃,
才有多舌童女栴沙,將小木盆藏在腹部,假裝懷孕,對我誹謗指責道:
「沙門!你獨自快樂,卻不知道我所受的苦,你使我懷孕,
 現在即將臨產,你應該為我準備生產及扶養小孩所需要的一切事物!」

那時,與會大眾皆低頭默然,天帝釋以神力化作一隻鼠,鑽入栴沙的衣服裡,
咬斷縛綁木盆的帶子,木盆落地。大眾見木盆墜地,真相大白,異口同聲的責罵栴沙:
「妳這個罪人,怎麼能起這種極惡的念頭,當眾誹謗清淨無上的世尊?
 大地若是有知,豈能容妳這般極惡之人立足!」
眾人正在斥責時,地面忽然裂開,火焰從裂開處竄出,栴沙直接墮入其中至阿鼻地獄。


依《大唐西域記》卷6(註5),玄奘法師曾到過上述裡的"地面裂開處"。



----------------------------------------------------------------------------------------------------------------
「旃遮婆羅門女謗佛」的前世今生,詳見於《佛說興起行經》卷二。
----------------------------------------------------------------------------------------------------------------

智度論九曰:
「一者梵志女孫陀利謗,五百阿羅漢亦被謗。二者旃遮婆羅門女,繫木盂作腹謗佛。
 三者提婆達,推山壓佛,傷足大指。四者逆木刺腳。
 五者毘琉璃王興兵殺諸釋子,佛時頭痛。六者受阿耆達多婆羅門請而食馬麥。
 七者冷風動故脊痛。八者六年苦行。
 九者入婆羅門聚落,乞食不得,空缽而還。
 復有冬至前後八夜寒風破竹,索三衣禦寒。又復患熱,阿難在後扇佛。
 如是等世界小事,佛皆受之。」
興起行經舉十惱一一釋之,省乞食不得,而加奢彌跋謗與骨節飾之二事。




註5:
(人名)又作旃闍,戰遮。婆羅門名。又名遮摩那。梵音CiñcaMānavika。...
法顯傳曰:「外道女名旃遮摩那。起嫉妒心。乃懷衣著腹前。似若妊身」
西域記六曰:
「瞿伽梨陷坑南八百餘步有大深坑。是戰遮婆羅門女毀謗如來生身陷入地獄之處。」

2022年5月29日

隨筆-三乘-持根律儀※

在校時,佛學社學姊給我法藏法師講的「不淨觀」錄音帶。
叫我聽一聽,在社團活動時,報告給社員。

那天,當我說到對治男女欲,可將較年長的女性,看待成母親;
年齡相仿者,看待成姊姊、妹妹;較年幼者,看待成女兒。

一學長便說:
 「那沒用,時下許多人認乾妹妹,是圖這個?還有其它招嗎?」
我答:
 「有九想、三十六物等不淨觀,待會會講...」
 
學長又說:「那如果又沒用呢?又該怎麼做呢?」
我答不出來,我當時也就照本宣科吧。

很久之後才知道法師是引用《雜阿含經》1165經,
經文內容是,賓頭盧尊者答覆婆蹉國王優陀延那的問題:
「剛出家的年輕比丘,正當年輕貌俊,有著青春奔放的活力,又有野獸般旺盛的慾望,
 然而能盡其形壽(終其一生),去修持梵行?如何辦到?」
於是,有了那些回答,見年長女性,當成母親....
國王又問:「有更殊勝的方法嗎?」
尊者回:「九想、三十六物等不淨觀...」

國王再問:「另有別的方法嗎?」
尊者回:「持根律儀,守護六根門...」

我要知道後面這段,那時候便會回:「持根律儀吧!」
可是,假如學長仍追問呢?

那就想,通常沒效,可能是「質」或「量」的問題。
如同要解渴,卻喝鹽水,越喝越渴,這是「質」出錯。
改喝清水,依然沒用,那就是喝不夠囉,「量」出錯。

(1)當成直系血親、(2)九想、觀察己身三十六物等不淨觀,
這時常聽到,而(3)持根律儀,似乎較少耳聞,這是什麼呢?


*****
《雜阿含經》1167經記載佛陀說一個故事,或可視為比喻或寓言。
此故事同樣出現在《雜阿含經》600經、《法句經》卷1心意品第十一。

某年月日,佛陀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
「在過去世,有一條河中長著水草,一隻烏龜在水草上休息著。
 這時,有一隻飢餓的野干(水狗)到處行走覓食,
 於遠處望見這烏龜,便快速地跑來捉。
 烏龜看野干來,立刻縮藏頭、尾、四肢,
 野干只好守在旁邊、伺機而動,希兾烏龜頭腳伸出,想要取來吃食。
 守候好久,烏龜就頭不伸、足不出;
 那隻野干守得飢餓疲乏,終於憤恨離去。

 眾比丘啊!你們今天修行也同樣狀況,魔王波旬經常窺伺你,
 希望你的眼根執著色境,同樣地耳聽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識法,
 全會使你們對六境產生貪著。
 所以,比丘啊!
 你們今天應當要執持著眼根的律儀,由於執持眼律儀,惡魔波旬無從得逞,嫌厭而去;
 耳、鼻、舌、身、意諸根亦是...如同那烏龜善於縮藏,野干無法乘虛而入一樣。」

這就是所謂的「持根律儀,如龜藏六」。
那麼「烏龜縮回頭、尾、四肢」,
佛陀是指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心意不能接觸外境嗎?

恐怕不是!
對比此經相對的相應部35相應240經、《雜阿含經》1170經(何謂不根律儀、根律儀)、
佛陀所說的是眼視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識法時,起的執著。
最好進一步消滅,引1171經的內文,根律儀之後,接著要修四念處(止觀、定慧)。

另有個故事或稱作比喻,我小時候聽慧律法師講過好幾遍。
他是這麼說的:
佛經記載,有一些(外道)修行人在佛面前,
誇嘆自己跟的師父居住深山茅蓬,疏離人群,眼不看女色、耳不聞器樂歌唱。
佛陀就說:
「眼耳不碰聲色就以為有修持的話,
 那麼,瞎子、聾子便是大修行人,他們自出生從未不如法。」

真正的覺悟者,應當是無論在什麼境界,皆不起煩惱(貪嗔痴)...
事實情形可能是:
不是他們沒慾望,才住在沒誘惑的地方;而是他們住在沒誘惑的地方,才講自心不起慾望...

雖然法師沒講經名、不道出人名,但我覺得故事原型應當是《雜阿含經》282經。
從這,可以證明我之前說「持根律儀,如龜藏六」,"縮回的"是介於六根對六境:
眼和色、耳和聲、鼻和香、舌和味、身和觸、意和法之間產生的執著-貪嗔痴煩惱。
這便是持根律儀所防備的。


*****
禪宗的《景德傳燈錄》卷6裡有則對話。
有人問大珠慧海禪師是怎麼用功的,他答道:「飢來吃飯睏來眠。」
對方說:「大家都是這樣的啊!那他們都跟你一樣用功嗎?」
大珠禪師說:「不同。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

有人問:「怎樣叫作起『貪念』?」
我的看法便是:不能活到當下。
比如:你已經走離可意(喜歡)的境界,那境界仍盤據你內心,這是活在過去;
又或者幻想將來某天相遇的情境,這是活在未來。
過去與現在,現在與未來產生的落差,讓你的內心躁動不安,
即使你告訴你自己:「別想了」,你仍擺脫不掉,即是。
所以,不是"接觸境界"錯了,
而是不管對過去、對未來,你內心被束縛,不能回到此時此刻的覺察,才錯的。

《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一書的104頁有個故事,蠻值得說的。
有一新比丘學習靜坐(現在常說的冥想),請教上師。
上師說:
「明天從早上坐到黃昏,什麼都不要想,盡你所能趕走念頭。
 下次來,告訴我,你做得如何。」
新比丘盡了一切努力,內心大喊「滾開」、跳上跳下、摒住呼吸、搖晃腦袋,完全不見成效,
而且他這才知道,原來他心中有這麼多想法。
當夜,他很失望地告訴上師,這一天他經歷了什麼。
上師笑一笑說:
「很好,你很努力,做得不錯,明天你再坐一天,
 這次是從頭到尾什麼事都想,但千萬別讓想法與想法之間出現縫隙。」
新比丘好開心,這太簡單了,這不就是我昨天狀況嗎,我一定會成功。
 
翌日,新比丘一件件事去想,他發現沒有他想像的順利,
正在想的事情,突然間消失不見,並且,漸漸地他開始找不到事情可以想。
於是,他又失敗了。當晚,他向上師報告始末。
上師大笑:「恭喜你,你現在知道怎麼修行了。」

上師高興的原因是新徒弟了解:
人沒有辦法強迫大腦(沒有念頭或抓住某一念頭不放)。
既不要制止念頭不起,念頭生生滅滅,也不要隨之起舞。
而修根律儀,可先像這樣練習靜坐,學會像旁觀者一樣觀察念頭開始。
再衍伸到日常生活的眼、耳、鼻、舌、身律儀。

講完什麼持根律儀、從何下手,那麼,要做到什麼程度呢?


*****
《雜阿含經》1338經中盜香賊的故事,能說明持根律儀要做到什麼程度。
其實,大多數佛教徒都聽過這故事,不需要完整重述吧!
大致是一位比丘經過蓮花池聞了一口花香,被池神喝斥,
同一時間,另一人採蓮藕根,池神竟無生氣斥責....
 
獅子吼站的讀經拾得寫:
天神對比丘的標準較高,見到比丘嗅花香,
或許是覺得比丘於根觸境染著,而斥之為盜香賊。
至於拔走整株蓮藕的凡夫,天神反而不理他。
 
後來比丘虛心受教,要天神時時提醒他,天神則嗆說:
「我又不是你的奴隸,幹嘛要時時提醒你!
 你自己應該知道什麼是對自己有利益的事吧!」
許多世人祈求神佛保祐,不應驗時又抱怨為什麼神佛不保祐我?
其實如同本經中天神所說,
天神不欠人們什麼,人們也不應有不合理的期待。


我歸納有兩重點:
一.修行人跟放逸者的衡量標準不同,
  修行人要密護諸根門,謹小慎微,此經以鼻根(對香)為例。
二.密護諸根門的責任在自己,
  佛法修行是自知、自覺、自作證(《雜阿含經》254經)。
  屢屢讀到《雜阿含經》佛弟子的證道,是由自覺或自知說出「我生已盡」四句。

所以,持根律儀要做到「謹小慎微」的程度。
其次,每每提及戒律,被討論的是戒條內容或行住坐臥等威儀,
根律儀其實也很重要,莫忽略呀!



----------------------------------------------------------------------------------------------------------------------
備註:
《景德傳燈錄》卷6原文:
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睏來即眠。」
問:「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云:「不同。」
問:「何故不同?」
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2022年5月27日

阿含部經_T21n0099《雜阿含經》1338經:盜香賊※

經文:
1. 獅子吼站:《雜阿含》1138經


--------------------------------------------------------------------------------------------------------------------------

佛教徒理應對這部經:盜香賊故事不陌生,應該頻頻聽到、讀到。
厚觀法師有講解此典故,
請閱覽福嚴的影片及文字稿:福嚴推廣教育班:故事集73〈盜香賊〉。

若只想知個概述簡要,則參考獅子吼站的讀經拾得:
 天神對比丘的標準較高,見到比丘嗅花香,
 或許是覺得比丘於根觸境染著,而斥之為盜香賊。
 至於拔走整株蓮藕的凡夫,天神反而不理他。

 後來比丘虛心受教,要天神時時提醒他,天神則嗆說:
 「我又不是你的奴隸,幹嘛要時時提醒你!你自己應該知道什麼是對自己有利益的事吧!」
 許多世人祈求神佛保祐,不應驗時又抱怨為什麼神佛不保祐我?
 其實如同本經中天神所說,天神不欠人們什麼,人們也不應有不合理的期待。
兩重點:
一.修行人跟放逸者的衡量標準不同,
  修行人要密護諸根門,謹小慎微,此經以鼻根(對香)為例。
二.密護諸根門的責任在自己,佛法修行是自知、自覺、自作證(《雜阿含經》254經)。
  屢屢讀到《雜阿含經》佛弟子的證道,是由自覺或自知說出「我生已盡」四句。


《大智度論》卷17(註1)有引用此經。
而《釋禪波羅蜜》,即此卷註解,其作者智者大師,
也在他個人著作《小止觀》(註2)的「訶五欲」章節,拿作案例。

我認為比較值得一說的是,
說到戒律或增上戒學,往往被討論的是戒條內容或行住坐臥等威儀,
然而,如同厚觀法師所說(在故事集73〈盜香賊〉裡):
 要特別小心,除了不犯「戒律儀」之外,
 也要注意「根律儀」,密護根門,不要有絲毫的染污。

別忽視「根律儀」呀。



--------------------------------------------------------------------------------------------------------------------------
1. 修行人跟放逸者的衡量標準不同,修行者謹小慎微。
 除了不犯「戒律儀」之外,也注意「根律儀(密護諸根門)」。
2. 密護諸根門的責任在自己,佛法修行是自知、自覺、自作證。
--------------------------------------------------------------------------------------------------------------------------
復次,有一比丘在林中蓮華池邊經行,聞蓮華香,其心悅樂,過而心愛。
池神語之言:
「汝何以故捨彼林下禪淨坐處而偷我香?以著香故,諸結使臥者皆起。」
時,更有一人,來入池中,多取其花,掘挽根莖,狼籍而去;池神默無所言。
比丘言:「此人破汝池,取汝花,汝都無言;我但池岸邊行,便見呵罵,言偷我香!」
池神言:
「世間惡人常在罪垢糞中,不淨沒頭,我不共語也。
 汝是禪行好人而著此香,破汝好事,是故呵汝!
 譬如白疊鮮淨而有黑物點污,眾人皆見;
 彼惡人者,譬如黑衣點墨,人所不見,誰問之者!」


三訶香欲者。
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
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結使門。
如一比丘在蓮華池邊,聞華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訶責,何故偷我香氣。
以著香故,令諸結使臥者皆起,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


2022年5月26日

阿含部經_T21n0099《雜阿含經》282經:不聽不見非六根清淨※

經文:

--------------------------------------------------------------------------------------------------------------------
有個故事或稱作比喻,我小時候聽法師講過好幾遍。
他都這麼說:
佛經記載,有一些(外道)修行人在佛面前,
誇嘆自己跟的師父居住深山茅蓬,疏離人群,眼不看女色、耳不聞器樂歌唱。
佛陀就說:
「眼耳不碰聲色就以為有修持的話,那麼,瞎子、聾子便是大修行人,
 他們自出生從未接觸不如法。」
真正的覺悟者,應當是無論在什麼境界,皆不起煩惱(貪嗔痴)...
事實情形可能是:
不是他們沒慾望,才住在沒誘惑的地方,
而是他們住在沒誘惑的地方,才講自心不起慾望...

雖然法師沒講經名、不道出人名,但我覺得他說法依據,應該是這部282經。
以下是我非常約略的翻譯(參考張西鎮<雜阿含經講解卷第11>),
或許過於簡單,難免疏漏之處:

某年月日,佛陀住在迦微伽羅牟真鄰陀林中,
有位名叫鬱多羅的少年,是婆羅門波羅奢那的弟子。
他來佛陀住處,向佛陀恭敬問訊後,退坐一邊。

這時,佛陀告訴鬱多羅:「你的老師波羅奢那有為你們講說怎樣修『六根清淨』?」
鬱多羅回答佛陀:「我的老師波羅奢那說:『眼不見色,耳不聽聲,這就叫修根了。』」
佛陀告訴鬱多羅:
「如果像你老師波羅奢那所說的修法,
 那麼瞎子不就是『六根清淨』了嗎?為什麼呢?因為只有瞎子的眼睛才不會看見色境。」
正站在佛陀身後,為佛搧風的阿難告訴鬱多羅說:
「如照波羅奢那所說的修法,那麼耳聾的人不就『六根清淨』了嗎?
 為什麼呢?因為只有耳聾的人耳朵才不會聽到聲音。」

佛陀告訴阿難說:
「這(波羅奢那)是不同於賢聖者正法、戒律,無上修習『六根清淨』的方法。」
「阿難,要仔細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為你們解說,以眼根為例:
 眼睛見到色境(物質),產生認識作用時,會產生煩惱,當眼睛
 1. 遇到可意(喜歡)的色境(起貪念),修如來(佛)所教的厭離,起正念、正知(後面解說);
 2. 遇到可意(不喜歡)的色境(起嗔念),修如來所教的不厭離,起正念、正知;
 3. 遇到可意又不可意的色境(起貪、嗔),修如來所教的厭離和不厭離,起正念、正知;
 4. 遇到不可意又可意的色境(起嗔、貪),修如來所教的不厭離和厭離,起正念、正知;
 5. 遇到不可意、可意、可不可意(不管喜歡、不喜歡、喜歡和不喜歡的感覺交錯)的色境,
  (起貪、嗔、痴,)修如來所教的厭離和不厭離的捨心(平等心),起正念、正知。
 又,內心善於調伏、善於關閉、善於守護、善於攝持(這些差不多是根律儀、密護諸根門),
 這即是眼根清淨,以類推到耳鼻舌身意,
 就是賢聖者正法、戒律,無上修習『六根清淨』的方法。」

阿難問(問目標、問成果):「覺悟者的『六根清淨』境界為何?」
佛陀說: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可意,不可意,可意不可意的六境(色生香味觸法),
 不起貪、嗔、痴。便是有如來的厭離、不厭離、捨心(平等心)。」

阿難問(問過程):「弟子從凡夫到聖者修學『六根清淨』的經過呢?」
佛陀說:
「六根接觸六境,生起意,不可意,可意不可意時,要產生慚愧心。...
 詳說如『篋毒蛇經』一樣。」

「...」是因為重複前述經文,起慚愧、修如來所教的厭離、不厭離,捨心、
起正念、正知、持根律儀,斷貪、嗔、痴。

簡言之,
第一部分,如何「六根清淨」,分別什麼是錯的方法跟對的方法;
第二部分,談成果,「六根清淨」是怎樣的境界;
第三部分,談過程,「六根清淨」從零分到滿分。


*****
經文裡面並沒有提到貪嗔痴,我為什麼這樣翻白話呢?
獅子吼站言:此經可對比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5第144經(註1)。
以下是部分經文:
 比丘們!比丘緣於什麼利益應該在不厭逆上住於厭逆想呢?
  『不要我在能被染的法上生起貪。』
  比丘們!比丘緣於這個利益應該在不厭逆上住於厭逆想。
 
 比丘們!比丘緣於什麼利益應該在厭逆上住於不厭逆想呢?
 『不要我在能被瞋的法上生起瞋。』
 比丘緣於這個利益應該在厭逆上住於不厭逆想。
 ...
 比丘們!比丘緣於什麼利益應該在厭逆與不厭逆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具念、正知呢?
 『無論何處、無論如何、無論何事,不要我在能被染的法上生起貪;
  無論何處、無論如何、無論何事,不要我在能被瞋的法上生起瞋;
  無論何處、無論如何、無論何事,不要我在能被變癡的法上生起癡。』


其次,經文裡的「正念、正知」是什麼?
《成佛之道》193頁「密護於根門」:
 這並不是不見色,不聞聲,而是在見了聞了時,能『制而不隨』煩惱轉
 如見美色而不起淫意,見錢財而不作非分想。這要有正知、正念才得。
 ◎正知:對於外來的境界,或內心的境界,要能正確認識他的危險性,是好是壞。
 ◎正念:對於正知的,時時警覺,時時留意。
 ※如沒有正知,外境現前,心隨煩惱轉,認賊作父,
  歡迎都來不及,那怎麼能制伏劫功德賊呢?
 ※如沒有正念,時時忘失,如小偷進門,大箱小籠搬了走,
  還呼呼的熟睡,沒有發覺,那怎能制伏呢?
 能謹密的守護根門,才能止惡,才能惡法漸伏,功德日增。
 說修行,在平常日用中,要從這些地方著力!

這就是持根律儀的做法。
而我認為《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The Mindful Way through Depression)》(註2)一書中,
104頁的故事,順便讀來一併思考。
有一新比丘學習靜坐(現在常說的冥想),請教上師。
上師說:
「明天從早上坐到黃昏,什麼都不要想,盡你所能趕走念頭。
 下次來,告訴我,你做得如何。」
新比丘盡了一切努力,內心大喊「滾開」、跳上跳下、摒住呼吸、搖晃腦袋,
完全不見成效,而且他這才知道,原來他心中有這麼多想法。
當夜,他很失望地告訴上師,這一天他經歷了什麼。
上師笑一笑說:
「很好,你很努力,做得不錯,明天你再坐一天,
 這次是從頭到尾什麼事都想,但千萬別讓想法與想法之間出現縫隙。」
新比丘好開心,這太簡單了,這不就是我昨天狀況嗎,我一定會成功。

翌日,新比丘一件件事去想,他發現沒有他想像的順利,
正在想的事情,突然間消失不見,而且,漸漸地他開始找不到事情可以想。
於是,他又失敗了。當晚,他向上師報告始末。
上師大笑:「恭喜你,你現在知道怎麼修行了。」

上師高興原因是新徒弟了解:人沒有辦法強迫大腦(沒有念頭或抓住某一念頭不放)。
既不要制止念頭不起,也不要隨著念頭起舞。
而修根律儀,可先從練習靜坐,學會像旁觀者一樣觀察念頭開始。
 

*****
經中,「正念、正知」,我想,它就等於「根律儀」,
在那後面的厭離、不厭離、捨心之斷貪、嗔、痴...
像前一部281經,是修四念處、七覺支;像1171經,則修四念處。
若依照《瑜伽師地論》卷92(註3)講解此經,
則是以無常想對治可意、慈心對治不可意、無相定對治可不可意。皆可作為參考。



--------------------------------------------------------------------------------------------------------------------
不聽不見非六根清淨,接觸境界,持根律儀,乃至不起貪、瞋、痴才是。
--------------------------------------------------------------------------------------------------------------------


註2:《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The Mindful Way through Depression)》104頁的英文內容:
In a time-honored story set in an ancient Himalayan kingdom, 
a nov­ice monk was excited at the prospect of meeting his teacher for the first time.  
He was on fire with questions but sensed that this was not the time to ask them. 
Instead, he listened carefully to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s. They were brief and to the point.  
"Get up early tomorrow and climb to a cave you'll find at the top of this mountain. 
Sit from dawn to dusk and have no thoughts.  Use any method you wish to banish thought. 
When the day is over,  come and  tell  me  how  it went." 
At dawn the next day the novice found the cave, made himself comfortable, and waited for his mind to settle.  
He thought that if he sat long enough it would become blank. Instead, his mind was crowded with thoughts.  
Soon he started to worry about failing the task he had been set. He tried to force the thoughts out of his mind, but that just produced more thoughts. 
He shouted at them to "Go away," but the words echoed noisily in the cave.  He jumped up and down, held his breath, shook his head.  Nothing seemed to work.  He'd never known such a bombardment of thoughts in his life. 
At the end of the day, he climbed back down, completely dispir­ited, wondering what his teacher's response would be. 
Perhaps he'd be dismissed as a failure, unsuitable for further training.  But the teacher just burst out laughing at the tale of his mental and physical gymnas­tics.  
"Very good!  You have tried really hard and done well. 
Tomorrow You should go back to the cave.  Sit from dawn to dusk having nothing but thoughts.  
Think of anything you  like all  day long,  but  allow no gaps to occur between your thoughts." 
The novice was really pleased. This would be easy. He was bound to succeed. 
After all, "having thoughts" is what had been happening to him all day. 
The next day saw him climbing with confidence up to his cave and taking his seat. 
After a little while he realized that all was not well. His thoughts started to slow down.  
Occasionally, a pleasant thought would come to mind and he would decide to follow it for a while. 
But soon it dried up. 
He tried to think grand thoughts,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s, to worry about the state of the universe. Anything. 
He started to run low on things to think about and even got a little bored. 
Where had all his thinking gone?  Soon the "best" thoughts he could get seemed a little worn, like an old coat that had become threadbare. 
Then he noticed gaps in his thinking.  
Oh dear, this was what he had been told to avoid. Another failure. 
At the end of the day, he felt pretty wretched. He'd failed again. 
He  climbed  down  the  mountain  and  went  to  find  his  teacher,  who 
burst out laughing again.  
"Congratulations!  Wonderful!  Now you know how to practice perfectly." 
He didn't understand why the teacher was so pleased.  What on earth had he learn ed? 
The teacher was pleased because the novice was now ready to rec­ognize something of real significance: You cannot force the mind.  
And if you try to, you won't like what comes of it. 


http://mahabodhi.org/yoga/cb/92.htm
相對於這一切五轉,隨所相應,應當正確思惟三種對治。
一、無常想,於弟子眾一向行於正行,稱可如來心意,
  能令佛生起悅意,由思惟無常想不生愛染。
二、慈悲心,對一向邪行弟子眾,不稱可如來心意,能令佛生不悅之心,
  由慈悲心不被瞋恚染污。
三、無相定,佛不執著弟子眾行於正行所生起的悅意心,
  也不執著眾弟子於邪行境界而轉所生起的不悅意心,由無相定,無有所執故無染污。
由於這三種對治,隨所相應的,應該知道它的相貌。


--------------------------------------------------------------------------------------------------------------------
參考資料:



2022年5月24日

阿含部經_T21n0099《雜阿含經》1167經:持根律儀,如龜藏六※

經文:
1. 獅子吼站:《雜阿含經》1167經

------------------------------------------------------------------------------------------------------------

這部經,同一故事出現在《雜阿含經》600經、《法句經》卷1心意品第十一(註1)。
可將其看成佛陀本緣,或比喻,或寓言。

內容概略是(參考張西鎮《雜阿含經講解卷第10》,非全文翻譯白話):
某年月日,佛陀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
「在過去世,有一條河中長著水草,一隻烏龜在水草上休息著。
 這時,有一隻飢餓的野干(水狗)到處行走覓食,於遠處望見這烏龜,便快速地跑來捉。
 烏龜看野干來,立刻縮藏頭、尾、四肢,野干只好守在旁邊、伺機而動,
 希兾烏龜頭腳伸出,想要取來吃食。守候好久,烏龜就頭不伸、足不出;
 那隻野干守得飢餓疲乏,終於憤恨離去。

 眾比丘啊!你們今天修行也同樣狀況,
 魔王波旬經常窺伺你,希望你的眼根執著色境,
 同樣地耳聽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識法,全會使你們對六境產生貪著。
 所以,比丘啊!
 你們今天應當要執持著眼根的律儀,由於執持眼律儀,惡魔波旬無從得逞,嫌厭而去;
 耳、鼻、舌、身、意諸根亦是... 如同那烏龜善於縮藏,野干無法乘虛而入一樣。」


*****
於此經中,佛陀教導我們,持根律儀(密護諸根門),如龜藏六。
實際方法是,「縮回」六根緣六塵的「接觸」,或成「縮回」六根緣六塵的「執著」。
對比南傳相應部對應的經文,以及1170經(何謂不根律儀、根律儀),
意思則較清晰,指的是後者,縮回執著。
其實,最好進一步將執著消滅,在1171經中,根律儀之後,接著是修四念處(止觀、定慧)



--------------------------------------------------------------------------------------------------------------
持根律儀,如龜藏六,縮回執著。
--------------------------------------------------------------------------------------------------------------
昔佛在世,時有一道人,在河邊樹下學道,
十二年中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聲鼻香口味身更心法,
身靜意遊曾無寧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
佛知可度,化作沙門往至其所,樹下共宿。須臾月明,
有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復有一水狗飢行求食,
與龜相逢便欲噉龜,龜縮其頭尾及其四脚藏於甲中,不能得噉。
水狗小遠,復出頭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脫。
於是道人問化沙門:「此龜有護命之鎧,水狗不能得其便。」
化沙門答曰:
「吾念世人不如此龜,不知無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
苦惱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勵求滅度安。」


--------------------------------------------------------------------------------------------------------------

2022年5月22日

阿含部經_T21n0099《雜阿含經》623經:修四念處,如護油鉢※

經文:
1. 獅子吼站:《雜阿含經》623經

------------------------------------------------------------------------------------------------------------------
這部經是佛教的經典故事。
之前我在談寶誌和尚時((魏晉)寶誌禪師隨南朝梁武帝看戲?),有引用過。

概括(ㄎㄨㄛˋ)地翻譯成白話(參考張西鎮<雜阿含經講解卷第24>,僅翻一部分):

某年月日,佛陀在波羅奈國仙人住處的鹿野苑。
佛陀問比丘們:
 「世人常談論美女,假如世間有女子外貌姣美,她能引起眾人集聚圍觀嗎?」
比丘們答:
 「是的,世尊!」
佛陀又問:
 「假如世間有女子外貌姣美,能歌善舞,那麼她會引起更多觀眾的圍觀嗎?」
比丘答:
 「是的,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
 「假如一外貌姣美女子,於一處表演演令人歡樂的種種歌舞節目,很多群眾圍觀。
  這時,如果有一位不愚癡的人,他喜歡快樂,逃避痛苦,貪生怕死。
  有人對他說:
  『漢子!讓你端著裝滿油的缽盂,從美女及觀眾中走過,
   並且,派一名殺手持刀跟隨你,若有一滴油漏失,他便取你的性命。』
  怎樣呢?比丘!
  那位端著油缽的漢子,他能不關注油缽、不關注殺手,
  而去觀賞那表演歌舞的美女及留意觀眾嗎?」
比丘回答佛陀說:
 「不會...,他只會一心一意關注著油缽,於人群中徐徐通過,不敢東張西望。」
佛陀說:
 「就像這樣,比丘啊!如果你們能如那漢子那般心無旁鶩,
  繫心於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四念處),才是我弟子。」


*****
從前,聽法師講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修行就像煮沸一壺水,溫度得達一百度。
但是,有些人的爐火總是開開關關,即使某段時間火很旺,卻不到沸點,又中止了。
非得持之以恆、堅定到底,亦如此經的護油鉢,將修行視為攸關生死之大事才行。



----------------------------------------------------------------------------------------------------------
將修四念處當成攸關生死之要事(如護油鉢),才能成就。
----------------------------------------------------------------------------------------------------------


2022年5月20日

毘曇部論_T27nT1545《大毘婆沙論》卷183:佛教滅時※

論文出處:T27nT1545《大毘婆沙論》卷183
內文:
 有說:過去諸佛所有弟子愛重奢摩他非毘鉢舍那,
 由重奢摩他故恒住寂止,不樂傳說契經等十二分教故法速滅。

 今世尊弟子愛重毘鉢舍那非奢摩他,由重毘鉢舍那故。
 多住觀察皆樂傳授契經等十二分教,是故正法多時乃滅。

 問正法滅已無得聖者耶?
 答亦有從預流果得一來果,從一來果得不還果,從不還果得阿羅漢果。
 而無從順決擇分入正性離生者,唯由此故名正法滅。

簡略翻作白話:
有人說:釋迦摩尼佛之前的過去佛,他們的弟子側重定學(止),而較輕忽慧學(觀)。
由於修定常常住於寂靜,不樂於廣聞佛法、傳播佛法,使令正法(佛教)滅亡。
現在釋迦摩尼佛的弟子,側重慧學,而較輕忽定學。
喜歡聽聞佛法、傳播佛法,(但沒有修定,慧沒有力量斷煩惱),使令正法滅亡。

便有人問:正法滅亡的意思是,那時候世間再也沒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聖者了嗎?
答:不是。
那時仍然有初果(有止有觀),繼續修學而證二果;
有二果,繼續修學而證三果;有三果,繼續修學而證四果。
然而,因為再也沒有人能從"凡夫"證"初果",因此,名為「正法滅亡」。


換言之,
該時,佛教徒徹底地斷成兩撥人,凡夫無定修慧,仍舊為凡夫;聖者有定修慧,繼續進步。
所以,論主的評判佛教滅與不滅的標準在於:
世上還有沒有凡夫,能斷三結或入三解脫門,入聖人之流(初果)。
這和《雜阿含經》第906經(註1)描述,正法滅是因為出現相似(佛)法,給人很不一樣感覺。



---------------------------------------------------------------------------------------------------------------
法師講解講義:《阿含經》三十七道品時,提到的。
---------------------------------------------------------------------------------------------------------------

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