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6日

隨筆-基礎-五蘊的通俗解釋

「色蘊」是物質;
「受蘊」是感受(領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想蘊」是取象、認識作用,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境界後,會在內心中產生形象,
  如果認出這形象是什麼,就說出它是什麼;
  如果認不出這形象是什麼,則將其概念化、定義、命名;
「行蘊」則是意志,對境界所引發的造作(採取的動作)。比如,思考、發語、身動;
「識蘊」是意識,是前四蘊的統領,
  「識蘊」是"能"識,「色蘊」、「受蘊」、「想蘊」、「行蘊」是"所"識。
  前四蘊是識的住處,稱「四識住」(四個"識的住處")
  站在凡夫(相對於聖人)的角度,這個住,可以說是"執取"。
  換言之,四識住,可以解釋成:
  眾生的意識不外乎執取四項,執取物質的色;執取情緒的受;
  執取認識的想;執取造作的行。

可以找到大多數對「五蘊」的說明,大致如上述。
色:變壞相、受:領納相、想:等了相、行:造作相、識:了別相。

但是,我覺得,應該很多人依然不能夠從中理解。
今天讀到一本書《國王、賢臣和弄臣》(註1),下圖是書中對五蘊的解說,
它將「想蘊」說是理性活動、概念活動。

而我還看到一篇論文<五蘊之想蘊研究>(註2)寫:
 「受」是認識過程中感性的一面,而「想」是認識過程中理性的一面。
 
因此,我認為粗略地講解「五蘊」,
或許是50、60分(滿分100)的版本,可以這麼說:
「色蘊」是物理、物質;
「受蘊」是心理的「感性」的認識。
「想蘊」是心理的「理性」的認識。
「行蘊」是驅使行動的「意志」,行動包含思考(意業)、發語(口業)、身動(身業)。
「識蘊」是作為統領、統合前四者,包括有情物理、心理、生理,這些之本體。
 
不知道這樣會不會比較好懂些。



---------------------------------------------------------------------
註1:《國王、賢臣和弄臣》P.051


2019年1月24日

中華人物_(南朝宋)釋 智嚴※

原文:梁高僧傳/卷三:1.5 宋京師枳園寺釋智嚴
白話翻譯:宋澋州釋智嚴白話 凡夫居士白話
維基:釋 智嚴  內容八成以上來自慧皎著的《梁.高僧傳》


部分翻譯,請參考上面的「白話翻譯」,我不轉貼。
不過,譯者的前言,我有些意見。
譯者說:
 「宋澋州釋智嚴」是介紹古代一位得戒的比丘。
 由於現今之人受戒,完全不在乎得戒與否,因此特以古人為例證明。
 要知道,授戒師不清淨的話,受戒者是不會得戒的。
 如不得戒,則今生絕不能證得果位。
 大集經中言:「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請仔細思量此言。


譯者特意強調「授戒師不清淨」這件事,
但是,從 <智嚴法師傳>中,智嚴為什麼會懷疑沒自己沒得比丘戒(體),
是在於他過去持五戒不圓滿,而不是"授戒師不清淨"。
因此,不知道譯者這麼說的目的何在?

其次,又引《大集經》云。先不論辯《大集經》有沒有這段話(網路上有很多討論)。
就說:智嚴得戒和"罕一得道"的關聯,也甚微。
我想不通,讀了 <智嚴法師傳>,究竟是如何得此結論。


*****
「白話翻譯」中,有一大段沒翻,如下:
 嚴前還於西域所得梵文本眾經,未及譯寫,
 到元嘉四年,乃共沙門寶雲譯出《普曜》、《廣博嚴淨》、《四天王》等經。
 嚴在寺不受別請,常分衛自資,道化所被,幽顯咸伏。
 有見鬼者云,見西州太社間鬼相語:「嚴公至,當辟易。」此人未之解。
 俄而,嚴至,聊問姓字,果稱「智嚴」,默而識之,密加禮異。
 儀同蘭陵蕭思話婦劉氏疾病,恒見鬼來,吁呵駭畏,時迎嚴說法,
 嚴始到外堂,劉氏便見群鬼迸散,嚴既進,為夫人說經,疾以之瘳,
 因稟五戒,一門宗奉。

或許能從這段文字證明智嚴持戒清淨,有威儀,
方能使鬼神懼怕(只怕躬行有玷,不怕禍患鬼神)。

2019年1月18日

其他_【山西小院】談感應※

前幾日,查淨空法師所說的【山西小院】,百度百科有這條目,
而今天再看,已被移除,不過,在搜狗百科仍舊有相同內容,
我複製文字放在文後附錄。


【山西小院】是一系列紀錄片,共七集。
我一集沒看,單單讀搜尋到的資料,
大概知道影片想表達什麼,摘要如下:
一.【山西小院】的由來
中央電視台的陳大惠居士找來學佛受益人士,在山西大同的某一居民小院接受採訪,
挑出其中的四十位,將他們所述事蹟拍攝成影片,故片名取為「山西小院」。

二.地藏經的感應
這四十位在佛法的幫助下,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絕症者、重病惡病者漸漸康復;
意外不幸災禍者,頓時消解。但是,信佛學佛不會排斥和放棄生活常識,
生病還是要及時打針吃藥。

三.『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內涵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教的基礎,
地藏經將因果報應的原理細細的講明白了,將眾生違背五戒十善的種種後果,
一一列舉了出來,同時講明了孝親尊師、集福修善,發菩提心、成就佛果的原理和重要性。

四.【山西小院】的修行建議
片中提倡六件事:
吃素,誦經(地藏經),懺悔(禮佛大懺悔文),放生,行善(日行一善),念佛(阿彌陀佛)。
而修行方法的理念是以遵守五戒十善為基礎,以消除業障為重點,以西方淨土為歸宿。


*****
雖然有提到五戒十善、孝親尊師、集福修善、發菩提心、成就佛果的原理和重要性。
但我覺得他這四十位的感應者說述經驗、談學佛益處,
無非是要講不可思議的感應,藉以鼓勵念佛行善。以學佛次第而論,是五乘法。
就我查到的資料,並沒聽有人說影片有講成佛的原理:緣起性空。

身安而道隆,人要有起碼的健康,才有辦法聞、思、修。
我個人是相信他所倡導的行善可以罪業減輕,如鹽喻經所述,
同時,我也要重述他所言:不可排斥和放棄生活常識,生病還是要及時打針吃藥。
但不可以用感應作為有沒有修行的標準,
同時,切莫忘記佛菩薩是修學止觀(六度中有禪定度、般若度)而覺悟聖道,
真正能斷煩惱的,得證得一切法畢竟空的智慧,之後更行菩薩道,廣度一切眾生。



2019年1月12日

部派_引業、滿業

四阿含經並沒有「引業、滿業」這兩個名相,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簡稱《中華》)的引業(註1)
徵引來講解的參考資料皆自論藏,並沒有經藏,因此,很有可能是論師所創的名相。

《中華》給它們的定義是:
一.「引業」:決定某一有情在次一生將轉生於何處的業。
       譬如促使我們生而為人的業,便是引業。引出「總報」之業為引業。
二.「滿業」:「引業」的對稱。
       譬如:已得人身,而促使我們為男為女、為貧為富、為美為醜的業,
       便是滿業。使「別報」圓滿之業稱為滿業。

因為「引業」、「滿業」和「總報」、「別報」因果關係是:
「引業」→「總報」;「滿業」→「別報」。
所以,「引業」又稱「總報業」;「滿業」又稱「別報業」。

《中華》說大、小乘間對引業、滿業的解釋略有出入。
援引最早期的論典《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它的卷19:
問:諸造業者為先造引眾同分業,為先造滿眾同分業耶?
 1. 有作是說:

  「先造引業後造滿業。若先不引,後無所滿。
   猶如畫師先作位後填眾彩,此亦如是。」
 2. 有餘師說:
 「先造滿業後造引業。如菩薩先於三無數劫造滿業已,後於百大劫中方造引業。」
 3. 如是說者:
 「此則不定。或有先造引業後造滿業,或有先造滿業後造引業,隨造業者意樂起故。」

論中,「眾同分」就是同類的意思,
   比如,我投生為「人」,跟你投生為「人」,這兩個「人」是相似的。
   所以,引眾同分業,可作「引業」,滿眾同分業,可作「滿業」。
翻成白話(我自己翻的):
問題:造業的人,是先造引業?或先造滿業呢?
 有人認為:「先造引業,後造滿業。沒有引業,後面就不會有滿業。
       這就好像畫圖,先畫輪廓(引業),再塗滿色彩(滿業)。
 另有人認為:「先造滿業,後造引業。
        就好像菩薩於三無數劫造滿業,之後再用百劫的時間修引業。
        (我懷疑這在說: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
 如此說來:「答案是不一定。可以先造引業,再滿業;
       或先造滿業再造引業,隨造業者的意願而定。」

重點在藍色粗體字,故有上面的譬喻,再寫一次:
 譬如促使我們生而為人的業,便是引業。
 而促使我們為男為女、為貧為富、為美為醜的業,便是滿業。


附帶提,另一種業和報的關係:「不共業(別業)」「共業」和正報」、「依報」。
《中華》(註3)云:
 共業,指眾生共通的業因。即招感自他共用之山河、大地等器世間的業,為依報之業。
 反之,不共業即有情各自依身所感的善惡業,亦即能招感個人受用之五根等正報之業。
譬如:
 此謂山河大地乃至蓮花等非有情數之法,係自他所共受用,故以之為共業所感。
 相對於此,有情身唯自己受用,故將能感有情身之善惡業的異熟因稱為不共業。
又譬如:
 蓋國土是有情依托之處所,故名依報;而能依之有情稱正報。
 即依報是國土世間,正報是眾生世間。
而因果關係應該是:「共業」「依報」;「不共業」正報」
此上兩種業報的差別在於分類的角度。



---------------------------------------------------------------------------------------------------------------------
註1:《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引業
1. 《阿毗達磨集論》卷四;《俱舍論》卷十五、卷十七;《大毗婆沙論》卷一一四;
《成唯識論》卷二;《俱舍論光記》卷十七;《俱舍論寶疏》卷十七;
《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大乘對俱舍抄》卷七。


註2:《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業報
業報有總報與別報之分。「總報」指受生為人、畜等果報之總相;
 「別報」指雖同生為人,但有貴賤、賢愚等差別。
此外,又有正報與依報之分。「正報」指有情之身心;
 「依報」指身心所依止之國土器物等。


註3:
1.《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共業‧不共業

2.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正報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二云(卍續7‧848上)︰
「依者,凡聖所依之國土,若淨若穢。
 正者,凡聖能依之身,謂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諸神、菩薩及佛。」
 蓋國土是有情依托之處所,故名依報;而能依之有情稱正報。
 即依報是國土世間,正報是眾生世間。此中,正報是別業之所感,依報是共業之所感。


--------------------------------------------------------------------------------------------------------------------
參考資料:
1. CBETA Online Reader

2019年1月10日

隨筆-五乘-定業能不能滅的思考※

定業能不能滅呢?「滅」是完全消除的意思。
先說目前我總結得出的結果:不知道。或說,善知識不告訴你。


依普遍佛教徒的認知,定業的「業」是那些負面的、嚴重到會下地獄的業。
若這種惡一點也不懲處,世間便沒大是大非,沒善惡業報了。

有的法師以「滅定業真言」,說定業可滅,但看懺悔之誠懇,修善之殷勤。
有的法師會以阿闍世王、提婆達多的故事為例,
說造五逆罪的人,無論如何求懺悔過,
泥黎的苦期可減少,卻不可免,而且當生不能證果(參考《長阿含經卷17》)
究竟能惡報能降多少,同上,但看懺悔之誠懇,修善之殷勤。


《說苑》的<辨物>篇(註1)中一段講孔子與子貢的對話。
子貢問孔子:「死人有沒有知覺?」
孔子說:
「如果我說:『死人有知覺』,那孝子賢孫們,不敢將過世的父母送葬;
 如果我說:『死人沒有知覺』,那不肖子孫,會將過世的父母棄而不葬。
 賜啊(姓端木,名賜,字子貢),你想知道死了之後有沒有知覺,
 等你死後自能知道,不急啊。」

孔子對這問題「存而不論」,不正面回答。
我想「定業能不能滅」也相似,畢竟佛教是宗教,要給人慰藉,施予希望,
便說:改過遷善能使重罪之報或輕、或無。
同時,又顧慮到別讓人以為犯了滔天大罪,求佛加被,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仍強調:有因有果,善惡終有報",
因此,「定業能不能滅」,便沒有肯定的答案了。



-------------------------------------------------------------------
五乘法中,世間有四正見:
一.有善有惡;二.有業有報;三.有前生有後世;四.有凡夫有聖人。
所以,這一類討論業報,歸類到五乘法範疇。
-------------------------------------------------------------------

2019年1月6日

阿含部經_T02n0099《雜阿含經》260經:本行所作,本所思願

阿難言:「舍利弗!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

「本行所作、本所思願」的白話翻譯(註1):
一.獅子吼站:過去的造作、意願所形成。
二.張西鎮:由我們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也是我們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
 在註解中,張先生這麼寫:
 1. 本行所作:行,身、口、意的造作叫行。
       此句謂五陰乃由自己先前的身、口、意所造作而成。
 2. 本所思願:意謂五陰乃是自己先前的意念所想望的,即後有愛。

依據上述,各個字義為:
1. 本:本來、從前的意思;
2. 行、思願:就是行(saṃskāra),造作、業、思的意思,
      這可以參考我寫的<行、有為法、業、力用的字義關聯>(註2)。
所以,兩句的句義:從前的造作、從前的思願、從前的業。


----------------------------------------------------
註1:

2. 《雜阿含經白話譯解》第二冊(卷二)

3. 北傳:雜阿含260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21經
相應部22相應21經/阿難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阿難!色是無常的、有為的(Saṅkhāra)、緣所生的、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
 此之滅被稱為『滅』。...


註2:<行、有為法、業、力用的字義關聯>

2019年1月4日

名相_行、有為法、業、力用的字義關聯

印順導師《無諍之辯》(p.33):
《阿含經》中,佛稱世間法為行(Saṅkhāra),也稱為有為(saṃkṛta)。
 行與有為的字根 kṛ,與(作)業(karma)及力用(kriyā)相同...

這段中,我們比較有興趣的是,字根 kṛ的問題,
以及行(saṃskāra)、有為(saṃskṛta)、業(karma)、力用(kriyā)四字的關聯性。


*****
行(saṃskāra)
在佛教的名相中,諸「行」無常、五蘊的「行」蘊、十二因緣的「行」支,
梵文發音都是saṃskāra(註1,巴利文發音是Saṅkhāra),
三者的意思,自有共通之處,按水野弘元《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第三章所述(註2):
 「行」是無常遷流之意,與「有為」同義,也意指現象。
 可是,「行」這個字,普通是複數,所以謂之「諸行」。
 「諸行」一詞的概念內容,有廣狹二種涵義。
 「諸行無常」的行,是最廣義的行,
 其次是五蘊中的行,
 
十二緣起中的行是最狹義的。
 
而五蘊之行的內容也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不同。
由廣到狹為:諸「行」無常的「行」>五蘊的「行」>十二因緣的「行」。
接著談這三者分別是什麼。


1. 諸「行」無常:
《雜阿含經》80經(註3):
無常者,是有為行...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
聖法印,就是三法印。而這一段就是在講諸行無常,提到"有為行無常"。
莊春江、張西鎮居士皆把"有為行"解說成"有為法"。

《大智度論》卷22:
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
 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一者」所云,便是"諸行無常",
而它的「行」用「一切有為法」作替代義同「有為」(註4)。


2. 五蘊的「行」蘊:
(1)《雜阿含經》61經(註5,註6)對行蘊的解釋:
 「云何行受陰?謂六思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是名行受陰。
這裡的行蘊等於六思身,便有人說,行蘊,即思心所為主。

(2)《增一阿含經》36品之5對行蘊的解釋:
A.「彼云何名為行陰?所謂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陰。
B.「云何名為行?所謂行者,能有所成,故名為行。為成何等?
  或成惡行,或成善行,故名為行
其意思是:
 a."行蘊"與三業有關聯;
 b. 從"(主動態)能有所成,成善行或惡行",行蘊有「造作」之意。

(3)《俱舍論》卷1(註4)對經文的"行蘊"的歸納是:
色等五蘊謂初色蘊乃至識蘊,如是五法具攝有為...
 除前及後色、受、想識,餘一切行名為行蘊
 然薄伽梵於契經中說六思身為行蘊者,由最勝故。所以者何?
 行名造作,思是業性,造作義強,故為最勝。
 是故佛說︰若能造作有漏有為,名行取蘊。其意思是:
 a. 色、受、想、識以外的有為法
 b. 六思身。應該是根據《雜阿含經》。
 c. (主動態)造作。應該是根據《增一阿含經》。
 d. 和「業」有關。應該是根據《增一阿含經》。
而這四點,應當是經論中,「行蘊是什麼」的總結。


3. 十二因緣的「行」支:
《增一阿含經》49品之5(註7)云:
彼云何名為行?所謂行者有三種。云何為三?所謂身行、口行、意行,是謂為行。
因此,《俱舍論》卷九云(大正29‧48b)︰「宿諸業名行。
我們便可以把這個「行」等同於「業(Karma)」(註4)


*****
有為(saṃskṛta)
其實,最前面這個字拼錯了,應作saṃskṛta(註8),少了一個s。
拼音上,跟行(saṃskāra),後面三個音不同。
而依照佛門網辭典(註8),
saṃskṛta的巴利文:saṇkhata,而"行"的巴利文:Saṅkhāra,兩字也是差三個音。
維基(根據《大乘義章》)對於「有為法」的說明:
 字面為「聚集一起、建立、形成、完成」等,可理解為「有行為」;
 擁有「為」這個特性的法,稱有為法。


*****
業(karma)
維基(註9):
 在佛教中,業(梵文:karma, karman,巴利文:kamma)的五種語義,
 可歸結為與行有關的三類:行動,造作,所作。
 這個字來自於梵文動詞字根kṛ(巴利文動詞字根kam),意為做、執行等。
 其現在分詞型態為karmat,再轉變為名詞,就成為業(karman)。
業(karma)確實來自字根kṛ。


*****
力用(kriyā)維基(註):
 Kriyā is a Sanskrit term, derived from the Sanskrit root, kri, meaning "to do". 
 Kriyā means "action, deed, effort". The word karma is also derived from 
 the Sanskrit root √kṛ (kri) कृ, meaning "to do, make, perform, accomplish, 
 cause, effect, prepare, undertake".
力用(kriyā)的確來自字根kṛ,且與業(karma)的意思、拼音有關係。


*****
維基資料(註11)中,kṛ(梵文字形:कृ)的衍生字,
是有行(saṃskāra)、有為(saṃskṛta)、業(karma)、力用(kriyā)四字的。
1. संस्कार (saṃskāra, “putting together, forming well, making perfect”)
2. संस्कृत (saṃskṛtá, “put together, well constructed; Sanskrit”)
3. कर्मन् (kárman, “act, action”)
4. क्रिया (kriyā, “doing, performing, performance”)
而從維基給的英文字詞涵義來看,
行(saṃskāra)和有為(saṃskṛta)相近,業(karma)和力用(kriyā)相近,
行(saṃskāra)和業(karma)卻不太相同。
但我相信此四字的字義應該如上述佛教經論解釋一樣,互相之間有聯繫。





-------------------------------------
註1:英文維基:Saṅkhāra


註2:一行佛學辭典搜尋:keyword:行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註3:三法印的諸行無常
1. 維基:三法印 (自這得知)

2. 《雜阿含經》卷3〈80經〉
「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
 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

3. T25n1509_022 大智度論 第22卷

4. 維基:三相(南傳佛教)
 在巴利佛教中,三相的主要內容即:
 諸行無常(sabbe saṅkhāra aniccā)
 諸行是苦(sabbe saṅkhāra dukkhā)
 諸法無我(sabbe dhammā anattā )


註4: 一行佛學辭典搜尋:Keyword::《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一)(梵sam!ska^ra,巴san%khara,藏h!du-byod)
  造作、遷流、潛在的形成力或形成作用等意,音譯刪迦羅。
(1)十二因緣之一︰
 義同「業」,指造成現在世果報的過去世身、口、意三業。
 《俱舍論》卷九云(大正29‧48b)︰「宿諸業名行。」
 《成唯識論》卷八云(大正31‧43b)︰
  「此中無明唯兒發正感,後世善惡業者即彼所發,乃名為行。
   由此一切順現受業、別助當業皆非行支。」
(2)五蘊之一︰狹義指思(意志),廣義指色、受、想、識以外的有為法。
  《俱舍論》卷一云(大正29‧4a)︰
  「除前及後色、受、想識,餘一切行名為行蘊。
   然薄伽梵於契經中說六思身為行蘊者,由最勝故。所以者何?
   行名造作,思是業性,造作義強,故為最勝。
   是故佛說︰若能造作有漏有為,名行取蘊。」
(3)諸行無常之「行」︰義同「有為」。指現象的一切,為行之最廣義。


註5: 維基百科:蘊
(1)讀"五蘊釋義"
 五蘊之定義如《雜阿含經·六一經》:...
 云何行受陰?謂:六思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是名行受陰。……
(2)讀"巴利三藏解說"的行蘊的註釋17
 包括「行」的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優劣、遠近等等。
 與「想」類似,依據「行」所涉及內容分為六類。
 論藏中,「行蘊」被進一步分為觸、思、一境性等五十心所。
(3)讀"行蘊"的註釋28
 色蘊,總該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
 受蘊,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
 想蘊,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
 行蘊,其他對境關於嗔貪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
 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


註6:《四阿含經》對行蘊的解釋
1. 《雜阿含經》卷3,61經


彼云何名為行?所謂行者有三種。云何為三?所謂身行、口行、意行,是謂為行。


註8:
1. 維基:有為法
 (1)有為法(梵語:saṃskṛta-dharma)
 (2)《大乘義章》卷2:「為是集起造作之義,法有為作故名有為。」
2. 佛門網:saṃskṛta
(Sanskrit, conditioned; Pāli, saṇkhata).
Things that are conditioned or brought into being by contributory causes.
This applies to anything that bears the characteristics (lakṣaṇa) of arising (utpāda), duration (sthiti), and disappearance (vyaya).
§無為法,前面加a§


註9:
Karma (Sanskrit, also karman, Pāli: kamma, Tib. las) is a Sanskrit term that literally means "action" or "doing". The word karma derives from the verbal root kṛ, which means "do, make, perform, accomplish."

§維基另外有業的"綜合"解釋:維基:業§


註10:英文維基:kriyā
Kriyā is a Sanskrit term, derived from the Sanskrit root, kri, meaning "to do". Kriyā means "action, deed, effort". The word karma is also derived from the Sanskrit root √kṛ (kri) कृ, meaning "to do, make, perform, accomplish, cause, effect, prepare, undertake".
Karma is related to verbal proto-Indo-European root *kwer- "to make, form".

The root kṛ (kri) is very common in ancient Sanskrit literature, 
and it is relied upon to explain ideas in Rigveda, other Vedas, Upanishads, Puranas, 
the Epics of Hinduism.
 The root "kri" also appears in the word Sanskrit, to imply a language that is "well made"。


註11:英文維基:kṛ


------------------------------
未採用之資料:
1. 梵文字典 §沒有字根資料§

2. 巴利文字典 §沒有字根資料§

3. Перевод 'saṅkhāra'
The word 'saṅkhāra' itself is derived from 'saṃ-' (together) + 'kṛ' (to do)
+'a' (denoting an agent or action noun)

2019年1月1日

阿含部經_T01n0026《中阿含經》1150經:分別大業經※

原文:
白話翻譯:
1. 分別大業經 (建議讀這一篇)
2. 一七一、分別大業經第十(第四分別誦)

主旨:
悟慈和尚的解釋是:
本經敘述外道哺羅陀平,向尊者三彌提說他曾面從沙門瞿曇受
「身口業為之虛妄,唯有意業為真諦。或者有禪定,比丘入其禪定的話,就無所覺。」

三彌提乃斥其為誣謗,並不是佛言。尊者大周那聽後,盡告阿難, 並同往問佛。
佛說:如故意作樂業,作到成就時,當受樂報,苦業、不苦不樂之業,
及其果報,也是如是。
並說分別大業經,所謂有離十惡,死後或生天界,或生地獄的,
也有不離十惡,死後或生天界,或生地獄的。
見到此事後,沙門梵志,或者會否認善惡之行業與果報的相應。
然而其中的因果很復雜,不可以表相之見,來限定行業應報的不同


*****
為了減少篇幅,我摘要翻譯:
經文:
[0706b14] 我聞如是:
...
[0706b20] 異學哺羅陀子便問曰:
「賢三彌提!我面從沙門瞿曇聞,面從沙門瞿曇受,身、口業虛妄,唯意業真諦,
 或有定,比丘入彼定無所覺。」
...
[0706c08] 異學哺羅陀子問尊者三彌提:「若故作業,作已成者,當受何報?」
[0706c09] 尊者三彌提答曰:「賢哺羅陀子!若故作業,作已成者,必受苦也。」
...
[0706c12] ...即從座起,奮頭而去。

外道哺羅陀子說:
「我當場聽沙門瞿曇說過:『身業、口業都是虛妄不實的,唯有意業才是真實的
 有一種禪定,比丘進入那種禪定後便沒有任何的覺受。』真是這樣子嗎?」
...
尊者三彌提則再三勸阻他不要這樣說。
哺羅陀子問尊者三彌提:「若是【故意】作業,而且已完成此業,應當受何報?」
尊者三彌提答:「哺羅陀子,若是故意作業,而且已完成此業,必受苦報。

[這一整段的重點在這幾句對話,而這兩個見解都是錯的,正確的概念是:
 1. 故意造的身、口、意業(不只是意業),會隨著因緣而受報。
 2. 果報,也看造了什麼因,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一定都是苦報。」



經文:
[0706c17] 彼時,尊者大周那去尊者三彌提晝行坐處不遠。
...
[0707a09] 世尊呵尊者阿難曰:「...
若三彌提癡人為異學哺羅陀子所問,如是答者:
『賢哺羅陀子!
 若故作樂業,作已成者,當受樂報;
 若故作苦業,作已成者,當受苦報;
 若故作不苦不樂業,作已成者,當受不苦不樂報。』

2018年12月17日

名相_朝暮課誦(早晚課)的由來

朝暮課誦可以遠溯到佛世,
佛弟子們的「前夜、後夜誦經、習禪,中夜休息。」,後來演變成印度的「梵唄」,
東傳入中國後,所誦經文日增月益,漸漸變成今日朝暮課誦(早晚課)的型態。


一.中國早晚課歷史演進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朝暮課誦」所說:
唸誦經文並非照經書高聲誦讀,而有獨特的方式方法。
漢化寺院經文的唸誦方法來自古印度
印度佛教的唸誦有四種方式︰
音聲唸誦(出聲唸)、金剛唸誦(合口默唸)、三摩提唸(心唸)、
真實意念(如字修行)。漢化寺院的課誦主要採取了音聲唸誦的方式。
關於這種唸誦方式的最早記載,見於《三國志》〈吳書〉笮融傳。...
但這種...,在當時只是個別現象

到了東晉,道安法師訂立僧尼規範,寺院中的課誦活動才逐漸多了起來
而早晚二時課誦的修行方式是在唐代才開始形成
據《大宋僧史略》卷上說,唐‧百丈懷海別立禪居後,有朝暮參請之禮,
並「隨石磬魚鼓為節度。」這就是說,
在唐代寺院中,不僅有了早晚二時的課誦,而且還有了敲打法器作為「節度」的習慣。
懷海禪師的這一課誦修行方法,在北宋的《崇寧清規》與南宋末的《咸淳清規》中,
都沒有明確的記載,這說明早晚二時的課誦在唐宋時期,
還是屬於某一地區或某些寺院中的修行儀式,尚未在漢化寺院中形成普遍風尚。

而到元代,課誦儀式就為越來越多的寺院所接受,
德煇的《敕修百丈清規》〈法器章〉中已有「住持朝暮行香時(殿鐘)鳴七下」
以及「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時、大眾看誦經咒時,直殿者鳴之(磬)」的詳細記載。
但因元代佛教十分紊亂,
所以朝暮二時課誦儀式遲至明末才真正定型與普及,並真正形成一代風尚。
明代通容《叢林兩序須知》說首座「早晚課誦勿失」、
書記「早晚隨眾課誦」、監寺「早暮勤事香火課誦勿失」,
蓮池《雲棲共住規約》更明確規定「晨昏課誦,不得失時偷懶,違者依例罰錢十文」,
都可以看出從這時起早晚課誦已是寺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了。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課誦」說:
元朝廷令百丈山德煇編訂《敕修百丈清規》的〈殿鐘〉條下載明︰
「住持朝暮行香時」鳴鐘七下。同書〈磬〉條下又載︰「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時」
值殿者鳴磬,「大眾看誦經咒時」鳴磬。可見禪僧修行,此時即已具備朝暮課誦的雛形



稍微整理重點(可參考法鼓山:認識朝暮課誦),
1. 漢化寺院經文的唸誦方法來自古印度
2. 早晚課最早出現在《三國志》〈吳書〉
3. 東晉,道安法師僧尼規範,早晚課的人開始變多
4. 早晚二時課誦的修行方式是在唐代才開始形成,直到宋朝仍未普遍

5. 元朝具備雛形
6. 明末才真正定型與普及



二.中國早晚課的內容
從《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朝暮課誦」:
漢化寺院的課誦除了誦經之法來自印度,其他習俗卻都是漢僧所獨創的。
誦經之法是前述的「音聲唸誦(出聲唸)」。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梵唄」:
梵唄主要用於三方面。
(1)講經儀式,(2)六時行道(後世朝暮課誦),(3)道場懺法,所謂法集三科。
這三科法事,創始於晉時道安,至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的歷史。
道安制定的僧尼軌範︰
一曰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即講經儀式),
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即六時課誦二時齋粥儀式)
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即道場懺法儀式)。

以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課誦」:
後來《朝暮課誦》所定的內容,
包括晚課《蒙山施食》在內的大部份,全是宋人分別集、撰而成,
這可說明當時已有某些寺院,甚至某些地區實行早晚課,只是還不普遍,
所以直到宋末的《咸淳清規》裏還沒有明確的反應。
和(疑作:明清)之際,朝暮課誦漸趨定型,
奉行的範圍遍及各宗各派大小寺院和居家信徒,成為所有叢林必修的定課。
...清‧儀潤的《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八等更明確了早晚課誦的具體內容。

整理這三段的重點:
1. 除了誦經方法(大聲唸誦)來是印度,其餘習俗都是中國獨創。
2. 今日所見的「朝暮課誦」,
 便是道安法師所創的「六時行道」,又稱「六時課誦二時齋粥儀式」。
3. 現今早、晚課所訂的內容,全是宋朝人分別集、撰。
4. 明清,朝暮課誦漸趨定型

 (有人說,明確規定早晚課內容的,是《諸經日誦集要》)


我看台中蓮社的刊物(註1)寫:
二課體制的完備是唐宋以後的事,而這個軌範的形成則可溯源於東晉的慧遠大師
 『大法東來,自漢至唐,前後諸師別開八宗二行,而晉遠公,闢蓮宗於廬山,儒道咸歸,
  嗣後解脫之士,多於他宗,斯為禮誦不易之軌。再幸唐宋諸祖,遞集教中顯密諸文,
  則晨夕功課尤備。宗雖各立,總未越斯,令惰者勤,勤者益進,
  應機之廣,端在是夫。』


他說「軌範的形成則可溯源於東晉的慧遠大師」,
目前只查到他這麼講,我認為客觀史實仍是上述「一.中國早晚課歷史演進」那樣才對。
若依善意理解原則(註2,the principle of charity),考慮他為何這樣講,
或許他是站在淨土宗歷史來說,
淨土宗修行者作早晚課,最早是淨土宗初祖 慧遠法師開始,
而眾所皆知,慧遠法師師承道安法師,從這便能跟上述的"演進"搭上聯繫。




----------------------------------------------------------------------------------------------------------------
註1: 學佛人的一天(之一) ─── 朝暮二課


註2:
1. 別把對方看得那麼愚蠢! 思考的必要態度:同情理解原則
 嘗試寬容理解別人的言論,將別人的論點詮釋成最難以反駁的版本。
2. 英文維基:Principle of charity
interpreting a speaker's statements in the most rational way possible and, 
in the case of any argument, considering its best, strongest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註3:維基:道安
釋道安(312年-385年),俗姓衛,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人,
魏晉南北朝時代著名高僧,凈土宗初祖慧遠之師。


-------------------------------------------------------------------------
參考資料:
參考1. 法鼓山:認識朝暮課誦0504認識朝暮課誦.pdf


參考2. 釋大田<中國佛教早晚課的形成>
○現存早晚課內容,大部份都是道安以後翻譯的,
 所以我們無法以現有的早晚課去推測道安講的是什麼。
   從現存的文獻來看,出現明確規定早晚課內容的,是《諸經日誦集要》
 此書尚有嘉興藏康熙元年刻本,而其內容曾在明末時,
 即已被蓮池大師批判重編,蓮池大師的重編本,又經蕅益大師重刊,產生一定的影響。
 但是到清朝初年康熙元年時,入藏本仍然是舊本,
 表示當時整個教界對蓮池大師的改編本認知仍然相當有限。
 而蓮池大師的改編本以及蕅益大師的重刻,因為結構上已經改為早晚課在卷首,
 所以後來出現的《禪門日誦》等,可以說都直接受到蓮池大師的影響。
 民國的《佛門必備課誦本》,大體也是延續蓮池大師的改編而成。 

2018年12月10日

隨筆-五乘-世間有樂,樂之最:三禪

四諦法中有苦諦,似乎佛教就會說苦,不言樂呢?

事實不然,佛教有提「涅槃寂靜」的樂,但好像不怎強調。
或許是大乘佛教思想之影響:不為己身求安樂(涅槃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並且,要說(俗)世間沒有樂,僅成道之後才有樂,也不太正確的。
應該要像法師所說:
「佛教常常說苦,但是世間(凡夫)仍是有樂的,不能講完全沒有。
 不過是這個樂不永恆,失去後,會痛苦。」
 
佛教承認(俗)世間有樂,比如五欲樂(色、聲、香、味、觸),
不過是這種樂的問題出在無常,樂到最後,失卻會苦。
因此,法師教我們要記住龍樹菩薩的一首偈:
「諸欲求時苦,得之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註1)
  
而(俗)世間樂以什麼為最呢?三禪(第三靜慮)的境界。
以下,僅援引幾段經論證實此說:
一.《大智度論》卷17(註2)解釋三禪:
 「聖人能得能捨」者,此樂世間第一,能生心著,凡夫少能捨者。
 以是故,佛說行慈果報,遍淨地中第一。

意為:三禪的樂,世間第一,聖人可以放下,但凡夫少有放得下的。

二.《瑜伽師地論》卷12(註3):
 第三靜慮於諸樂中其樂最勝,憶念此樂,修習慈心,慈最為第一。
意為:三禪是諸樂之最勝者,以這樂來修慈心觀....

三.《禪法要解》卷上(註4)
 第三禪身受樂,世間最樂無有過者。
意為:三禪受到的樂,是世間樂之最,沒有超越它者。

四.隋朝智者大師《法界次第初門》(註4):
 三禪為最樂。若離三禪。餘地更無遍身之樂也
意為:三禪是最快樂的,離開三禪,其他地方沒有這種遍身的快樂。



----------------------------------------------
註1:T25n1509_017 大智度論 第17卷


註2:T25n1509_017 大智度論 第17卷


註3:T30n1579_012 瑜伽師地論 第12卷


註4:T15n0616_001 禪法要解 第1卷


註5:T46n1925_001 法界次第初門 第1卷


------------------------------------------------
參考:
一.釋開仁<四無量心初探>
再者,四禪中前三者皆有樂,其中以第三禪為三界中所受之樂為最勝。

○註解40:
參《大智度論》卷17(大25,186b7-16);
另見《瑜伽師地論》卷12云「第三靜慮於諸樂中其樂最勝,
憶念此樂,修習慈心,慈最為第一。」(大30,338b16-18);
另參《大毗婆沙論》卷80(大27,416c16-25)、
83「修慈究竟極至遍淨天,修悲究竟極至空無邊處,
修喜究竟極識無邊處,修捨究竟極至無所有處。」;
參《「聲聞地」における所緣の研究》p.185
參《雜阿含》卷27 (743經)(大2,197c11-13)、
《大毗婆沙論》卷83(大27,430c22-24)、《成實論》卷12(大32,337a29-b3)、
《順正理論》卷79(大29,770b24-25)


二.聖嚴法師《神通與人通》Page 206
在這境界裡,據《禪法要解》卷上說:「...第三禪身受樂,世間最樂無有過者。」


三.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十八支
(三)三禪天定五支:...
(4)樂支,謂行者發第三禪樂已,若能善用捨、念、慧三支,
將護此樂,樂則徧身,若離三禪,則餘地更無徧身之樂


四.釋性廣< 阿含定慧二學之「綜合說」與「分別論」>
再進修第三禪,將情緒上粗糙激揚的喜心減除,進入一種微細的輕安妙樂;
世間的五欲樂都無法比得上此一境界的妙樂覺受,這是欲界(禪定)樂的頂點。


五.《佛學大辭典(丁福保)》:三禪
三界九地之中以此地為樂受之限,在同此已上之天處,唯有捨受。
故此地之樂受,為三界中最第一。聖教中多引之以為比。
悲華經二曰:「身心快樂,無有疲極,譬如比丘入第三禪。」
涅槃經二十一曰:
「有佛世界名曰不動,若有眾生聞其華香身心安樂,譬如比丘入第三禪。」


六.星雲大師文集 > 佛教叢書1-教理:學佛的次第 第五篇 四禪八定
在達到二禪以後,喜心湧動,使得禪定不固,所以開始攝心諦觀,喜心因而斷除,
於是泯然入定,綿綿的妙樂從心中流出,遍滿全身,可說是「世間第一樂事」,稱為三禪

2018年11月8日

名相_三明※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三明」解釋有二,
普遍所談的,是第一個,如下:
 「三明」指三種修證境界︰又作三達、三證法。
 謂至無學位(阿羅漢)除盡愚闇,於三事通達無礙的智慧神通。即︰
 (1)宿命智證明(pu^rva-niva^sa^nusmr!ti- jn~a^na-saks!a^t-kriya-vidya^)︰
  又稱宿住隨念智作證明、宿住智證明、宿命明。指明白宿世住處、
  種姓等的智慧,乃對治前中後三際中的前際愚。
 (2)生死智證明(cyuty-upapa^da-jn~an!a-sa^k-s!a^t-kriya-vidya^)︰
  又作死生智證明、天眼明。指知道未來世的有情死此生彼的智慧,對治後際愚。
 (3)漏盡智證明(a^srava-ks!aya-jn~a^na-sa^k-s!a^t-kriya-vidya^)︰
  又稱漏盡智明、漏盡明、漏盡智。
  是證知斷盡有漏煩惱、離開生死繫縛的智慧,對治中際愚。


 此三明相當於六神通的第五、第二、第六神通。由於三智對治三際愚,所以稱為三明。
 《俱舍論》卷二十七將三明稱為無學明,意即無學的聖者所起。
 其中,前二明也起於有學的聖者,只有第三漏盡明限於無學聖者。
 依《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九所載,宿命明可離常見,天眼明可離斷見,漏盡明可得中道。
 由於三明對治三際愚、了達三世,故《心地觀經》卷一稱之為三達智,謂︰
 以三達智悟三世法。《觀念法門》亦云︰「佛是三達聖人」,意指佛為具有三明的聖者。



六神通有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六個。
三明是第五、第二、第六神通,即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僅佛教才有)。
因為它們分別是對於過去、未來、現在的了知,
所以被稱為「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而《瑜伽師地論》卷69則說(註1):
後三神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
令遠離常邊斷邊,能無顛倒離增上慢,於漏盡宣說中道。
意思為:宿命明可離常見,天眼明可離斷見,漏盡明可得中道。才被稱為明(亦通亦明)。

由於翻譯的不同,「三明」另有不同稱法。
像玄奘大師所譯的「三明」為:
宿住隨念智作證明(宿命通)死生智作證明(天眼明)、漏盡智作證明(漏盡明)。


我覺得論典說明「三明」(註2),以《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6(註3)最詳盡。
(一)云何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
答:如實憶知諸宿住事,謂如實憶知過去世,
或一生、或十生、或百生、或千生、或百千生、或多百生、或多千生、
或多百千生、或壞劫、或成劫、或壞成劫、或多壞劫、或多成劫、或多壞成劫,
我於如是有情聚中,
曾作(1)如是名、如是種、如是姓,(2)曾食如是食,
(3)曾受如是苦、如是樂,(4)曾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量邊際。
(5)我曾從彼處死生於此處,復從此處死生於彼處。
(6)於如是等若形相、若因緣、若言說無量種宿住事,皆能隨念如實憶知,
是名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問:此中何者是明?答:知前生相續智,是名明。

原文沒有阿拉伯數字,是我標上用以分類。
這段在說,什麼是「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也就是什麼是宿命通?
能回憶起前生好幾世的六類事(以人為主)。
(1)什麼種族、姓什麼、名什麼
(2)曾經吃過什麼食物
(3)受過什麼苦、什麼樂
(4)壽命長短為何
(5)在何地出生,在何地死亡
(6)外表如何...等等。
結尾問為何稱它為"明",因為此神通可以知曉前世與今生的相續。


(二)云何無學死生智作證明?
答:以淨天眼超過於人,見諸有情死時生時,
若好色若惡色、若劣若勝、若往善趣若往惡趣。
如是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
發起邪見毀謗賢聖,成就邪見業法受因,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生地獄中。
如是有情成就身妙行、成就語妙行、成就意妙行,
發起正見讚歎賢聖,成就正見業法受因,由此因緣身壞命終,昇諸善趣生於天中。
於如是等諸有情類業果差別皆如實知,是名無學死生智作證明。
問:此中何者是明?答:知自業智是名明。

什麼是死生智作證明?也就是天眼通。
可以看到人(這一輩子)死後,往生六道輪迴的哪一道,則擁有天眼通。
我覺得翻成"天眼"會讓人誤解,以為像望遠鏡,能看到遠處發生的事。
然而,這裡的天眼通,是時間的天眼,而不是空間的天眼。
於後,又自問:為什麼稱此為"明",因為能看清"業"的作用。


(三)云何無學漏盡智作證明?
答:如實知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趣苦滅道聖諦。
彼如是知如是見,心解脫、欲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
已如實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無學漏盡智作證明。
問:此中何者是明?答:知漏盡智是名明。

此段解說"漏盡通",瞭達四聖諦,現時得解脫者,就是俱足漏盡通。
而這個"明"、這神通,僅佛教才有。
何以是明,能夠"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肯定是明。


如何才能發這三明,《俱舍論卷27》(註4)有說明。



-----------------------------
註1: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九

註2:內觀禪林21:佛法總綱1-眾生的輪迴
資訊出處


註3: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六


註4: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諸有欲修宿住通者。先自審察次前滅心。漸復逆觀此生分位前前差別至結生心...

2018年8月23日

印度人物_世親菩薩偷法?

從前聽過一位法師(註1)講世親論師偷學說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論》的故事。
他說:
 世親原本在說一切有部(簡稱:有部)出家,後來轉學經量部,
 但他在讀某些經論,總覺理路窒塞,解釋不通,
 問自己部派的人,得不到滿意的答案。
 那時,有部有一部《大毗婆沙論》是當時的學術頂尖論著,
 他想或許能從中釋疑,可是,有部只傳自家人。
 於是,世親隱瞞身分,佯裝初學,拜投有部門下。

 學完整部《大毗婆沙論》後,世親並無離開,繼續待在有部。
 他覺得有部的義理也有不足之處,可以用經量部典籍補短。
 因此,他在登台說法時,講的雖是有部的經論,卻揉入經量部的道理。
 由於他掩飾的好,聽眾的絕大多數不能發覺,反而讚嘆他說得頭頭是道。
 然而,有部長老中有悟道的阿羅漢,細察有些蹊蹺,
 便叫弟子把世親找來,單獨問話。
 長老說:
 「你對大眾宣講的,有摻入其他部派的思想,
  你是他派學者,來我們這偷學的吧!」,世親坦承。
 長老又說:
 「快快離去,大眾中許多是沒覺悟的人,
  你要趁他們還沒知道此事時,快快離去,否則有殺生之禍...」



這好比小說劇情,所以,我一直都記得。
可是,我後來查世親菩薩的相關資料,這和《大唐西域記》卷2、
《婆藪槃豆法師傳》(世親梵名 Vasubandhu,音譯婆藪槃豆,註2)所述出入甚大。

《大唐西域記》卷2(註3):
 世親菩薩著《阿毗達磨俱舍論》,末笯曷剌他(意譯:如意)論師著《毗婆沙論》。
《婆藪槃豆法師傳》(註4):
 阿逾闍國有位婆娑須拔陀羅的法師,
 裝瘋賣傻潛入罽賓國偷學《八結》與《毗婆沙》義理。
 學成逃回本國,把《八結》與《毗婆沙》宣揚出去。...
 時間不曉得過了多久(四百年左右?),

 世親在阿逾闍國學習《毗婆沙論》,學通以後....造《阿毗達磨俱舍論》。

末笯曷剌他,應該和婆娑須拔陀羅不同人,念起來的音差太多。
僅以這兩文獻,偷學的人是婆娑須拔陀羅,而非世親,
更別說「長老問話」那段,就不知道法師故事從何而來?



-----------------------------
註1:法藏法師『天台宗入門』逐字稿
(關鍵字搜尋:世親 偷學 講經)
以下文字是整理過。
這一位世親大德啊,有夠厲害,他學了說一切有部的教理之後,
他就覺得有問題,東問西問,他後來跑去經量部那裡學,
經量的人就跟他講:
「沒有辦法,我們也是覺得這樣有問題,
 可是說一切有部那些人勢力太龐大、人太多 、供養太豐富。
 你要是反駁他,他就不高興,
 而且他們也不把他們教理流傳出來,我們總覺得有問題,
 但是不曉得它的破綻在哪裡,也攻不破,不然怎麼辦?
 不然你就到南印度去(應該是西北印度),偷學他們說一切有部。」
...
(世親到說一切有部) 學盡之後,他也顯露出才華,
開始上他們說一切有部的講台講經,邊講就邊編俱舍論 ,
其實他學過經量部, 便將經量部的思想揉入修正說一切有部的,
說一切有部那一些人呢憨憨的,以為這是他們自己訓練出來的論師,
稱讚世親講得好啊。
....
說一切有部長老不一定來聽經,但是他有耳聞,會派他徒弟去聽一聽呢。
某長老阿羅漢發現這小子有料,但說的不全是說一切有部的道理,有滲入經量部。
便以神通觀察-這小子是從哪裡來的。
原來他經量部的高手過來的。
有天這位阿羅漢就派徒弟去把世親給找來。
那一位大阿羅漢是誰,名字我忘記,反正故事內容比較重要,名字忘記也沒關係。
世親來後,便對他說:
「年輕人啊 你講的這一個道理,是用經量部的哦,
 你滲入了經量部修證,對不對?」
那世親既然被大德識破,便坦白承認自己身分,還說是為了釋疑而來偷學。

長老畢竟是證得阿羅漢,阿羅漢號稱什麼 「無諍」。
長老說:
「其實那問題是說一切有部人的執,那也不一定完全像你說的那樣,
 不過,請你注意下面這一段話:
 你趕快離開吧,你講到這裡差不多要露出馬腳了,
 你要是被我們說一切有部的其他人,那些沒修沒證的人知道,你會被殺死...」

故事裡,世親這麼做,竟然要被殺死。
你想想看,以前人的根器很利,護法的精神,也很強。...


註2:一行佛學辭典:世親


註3:《大唐西域記》卷2
脅尊者室東有故房,世親菩薩於此制《阿毗達磨俱舍論》,人而敬之,封以記焉。
世親室南五十餘步,第二重閣,末笯曷剌他(唐言如意。)論師於此制《毗婆沙論》。
論師以佛涅槃之後一千年中利見也。少好學,有才辯,聲問遐被,法俗歸心。


註4:
1. T50n2049_001 婆藪槃豆法師傳 第1卷
阿緰闍國有一法師。名婆娑須拔陀羅。聰明大智聞即能持。
欲學八結毘婆沙義於餘國弘通之。法師託迹為狂癡人往罽賓國。
恒在大集中聽法。而威儀乖失言笑舛異。有時於集中論毘婆沙義。...
近遠咸使知聞云我已學得罽賓國毘婆沙文義具足。有能學者可急來取。於是四方雲集。
法師年衰老恐出此法不竟。令諸學徒急疾取之隨出隨書遂得究竟。

(世親,或稱天親)法師爾後更成立正法先學毘婆沙義已通。後為眾人講毘婆沙義。
一日講即造一偈攝一日所說義。刻赤銅葉以書此偈。摽置醉象頭下擊鼓宣令。
誰人能破此偈義能破者當出。如此次第造六百餘偈攝毘婆沙義。盡一一皆爾。
遂無人能破即是俱舍論偈也。偈訖後以五十斤金并此偈寄與罽賓諸毘婆沙師。
彼見聞大歡喜謂我正法已廣弘宣。
但偈語玄深不能盡解。又以五十斤金足前五十為百斤金餉法師。
乞法師為作長行解此偈義。法師即作長行解偈。立薩婆多義隨有僻處以經部義破之。
名為阿毘達磨俱舍論。論成後寄與罽賓諸師。

2. 世親傳 白話
阿逾闍國有一位極有學問的法師,名叫婆娑須跋陀羅,
他聰明過人,記憶力特好。他很想學《八結》與《毗婆沙》義理,並想到其他國家弘傳。
他為了不被識破,偽裝成一個半瘋半癲的邋遢和尚,來到了罽賓國,混在人群裏聽法。
遇到集中討論的時候,他的舉止言談,故意裝得離題出格,使大家疏忽他,
把他不放在眼裏。他在罽賓國待了十二年,
聽講了《毗婆沙》數遍,把義理學得精熟,且能背誦,便想回本國去了。...
他回到本國,立即宣告遠近,說明他在罽賓國已經學得了《毗婆沙論》義理,
定期開講,凡願學習的即可前來聽講。...《毗婆沙論》已經流傳到其他國家,
而且沒有走樣,對昔日這位裝瘋之比丘的弘法精神為之嗟歎不已!

接著,法師就在國內開始大弘正法。他先學習《毗婆沙論》,
學通以後,便向大家講解《毗婆沙》義。
每日—講,即造—偈,並將偈句刻在赤銅葉上,掛於每只象身,
天天擊鼓宣令,號召各方學子出來破偈,有誰破得偈者,情願甘拜為師。
一共造了六百餘偈,盡釋《毗婆沙》義理;
自始至終,無一人能報名破偈,這就是天親法師所著的《俱舍論》偈。
全偈完成,法師又慎重地派人送到罽賓國去,請求各位毗婆沙法師指教。

諸法師誦了皆大歡喜,謂我正法已得廣傳;
但偈語玄理太深,不能盡解,最好請法師再撰長論闡釋。
天親法師同意,當即另撰新著,凡有玄奧難解之處,便以經部義理釋之。
全著完成,名為《阿毗達磨俱舍論》(譯為「對法藏」)。
完成後,就派人送到罽賓國去。


參考資料: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2018年8月18日

中華人物_佛圖澄※

1993年,佛光山出版一套叢書《中國佛教高僧全集》(簡稱全集),
中國佛教高僧是指,於中國佛教有深遠影響者,
不全然出生中國本土,亦有西來僧,來自西域或天竺。
一本書講一位高僧生平事蹟,小說題材,有杜撰成分。
全套一百本(中國流通僅86本,原因不明)。

1993年版《全集》中的佛圖澄傳,標題是"傳法東土第一人:佛圖澄大師傳",
1998年再版,更名作:"傳法東土:佛圖澄大師傳",將"第一人"移除。
後者正確,在佛圖澄之前,東漢明帝時,西來僧竺法蘭、攝摩騰,他們才是第一人。

為何《全集》初版寫"佛圖澄是傳法東土第一人"?
或許由書的跋文可曉得,作者認為:
因為佛圖澄,中國僧眾得以大增達萬餘人,佛寺八百九十三所,佛教昌盛。



南朝梁慧皎把佛圖澄在中國弘教到示寂的經過,
載入《高僧傳》卷9,亦是<神異>上卷(註1)。白話翻譯可以參考百度百科(註2)。
通篇以佛圖澄嶄露神通為主軸,
雖然有談他能背誦出經數百萬言,辯才無礙,但沒對他的義學和戒行多作敷陳。
(義學言所未及,戒行僅此三句:酒不踰齒,過中不食,非戒不履)


310年(永嘉之禍在311年),
佛圖澄初到中國,以神咒、預知吉凶招人注意,重點的是當政者,等待時機。
312年,見到當時(南北朝)當政者之一的石勒,
佛圖澄燒香持咒使盛水容器,俄而長出青蓮,石勒因此信服,
中土的弘法大門也由此大大敞開。
這是我對佛圖澄記憶最深的一件事。為什麼呢?

我從前看過一部動畫,演到清蓮花蹦出,石勒訝異不已那一幕,
佛圖澄轉身對旁邊僧人悄悄話:「我是不得已的。」
不得已什麼呢?
我覺得,佛陀教誨弟子不可顯異惑眾,他不得已現神變,
又不得已日後依附政權,勸皇貴少殺,福澤百姓,佛教得以在中國順利廣播。


註3

略去後面段落佛圖澄顯神通治病救難、預測無事不準的事蹟,
我想最該提的,是他的弟子有道安、僧朗、竺法雅等人。
道安在中國佛教,絕對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今日看到經典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出家人姓釋,便來自於他。
他的弟子慧遠,淨土宗初祖,同是赫赫有名。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註4)說:
 佛圖澄的學說,史無所傳,但從他的弟子如釋道安、竺法汰等的理論造詣,
 來推測佛圖澄的學德,一定是很高超的。
雖然《高僧傳》沒寫他的佛學思想,但可由弟子這邊略知一二。

若再按上圖時間表,佛圖澄來中土的時間是西元310年,
無著、世親猶未出世,那便不會有虛妄唯識系的大乘法。
再者,即便佛圖澄的咒法沒下傳,但也能知必然無關於之後的秘密大乘。
該時印度佛教的主流是性空假名系及部派佛教,
佛圖澄會教育弟子什麼,或許可從這方向推想。


《高僧傳》卷4,同<義解>卷1(註5),
紀載佛圖澄弟子竺法雅、僧朗等人致力以「格義」的方式弘揚佛教,
然而,竺法雅並非「格義」的首創。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註6)說:
 魏初康僧會和陳慧合撰的《大安般守意經註》卷上(此經現行本經註不分),
 把「安般守意」四個字作了十幾種解釋,
 其中就有一段說「安為清,般為淨,守為無,意為名,是清淨無為也。」
 即是用中國的道家所說「清淨無為」來配釋「安般守意」的。

安般是「安那般那」的簡寫,音譯字,梵文:ānāpāna-smṛti,巴利文:ānāpāna-sati。
意譯是"念出入息",俗稱數息觀。因此,《老子》的"清淨無為"毫無關聯。

說格義,定要提竺法雅,
甚至有人說:「格義之法,創於竺法雅。」前面已說,他不是。
我一直好奇佛圖澄的弟子為什麼會朝「格義」開展,
但在佛圖澄傳,找不著佛圖澄是否允許,
而同時代的道安(佛圖澄弟子,竺法雅同學),
初初弘法有以義講述,後來,深覺不妥而摒棄


2018年8月17日

隨筆-中華人物-江燦騰教授評證嚴尼

2018.08.13江燦騰教授的臉書訊息(註1):
:2015年3月7日 0:47 編輯紀錄
 其實,證嚴尼早已不是中國佛教徒或台灣本土佛教徒,
 她雖在中國佛教會的傳戒場接受傳 戒儀式,並獲出家比丘尼的正式身分。
 她也是佛學大師印順的掛名女徒弟
 但,她是日本新興宗教【立正佼成會】(1938年創立)的開會祖師庭野日敬的追隨者,
 庭野日敬所新翻譯 的【法華三部經】,就是證嚴尼的主要佛教知識來源
 : 2006年後,她又將【法義經】,即【法華三部經】的第一部,
 其中的一段話,就當成她的【慈濟宗】開宗依據。
 所以,才會自己升格成為【宇宙大覺者】。她其實是【清海無上師】的新翻版。
 
 各位臉友,這是早期印度佛教的【浴佛石雕】。
 根據的是【佛說浴像功德經】的經文說明而創作的。

 至於慈濟的【宇宙大覺者】用在浴佛節的場合,
 不但是荒謬無知,胡亂展示,也代表佛教文化的墮落與荒腔走板。
 因為誕生不久的一位印度王族男孩,為何在台灣慈濟會突然成為成年出家女性的造型,
 請告訴我,證嚴尼、王端正、林碧玉,理由何在?
 

接觸過印順導師(以下簡稱導師)的著作,
又看證嚴法師(以下簡稱法師)的演講、慈濟出版的書籍。
必知兩人的佛學大有逕庭,絲毫看不出有任何的師承關係。
若硬要說有,導師向法師說過:「為佛教、為眾生(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
僅能說兩句之師吧!

由江教授的這一段話,
我始知法師以法華經為主的佛學思想,和庭野日敬(立正佼成會)有較深的源淵。
江教授在《認識臺灣本土佛教:解嚴以來的轉型與多元新貌》(註2)提出證明:
「2007年,法師獲贈「日本庭野和平獎」(註3),
 庭野日敬之子,庭野日鑛(Niwano Nichiko)來訪,
 談話間,法師承認她在出家初期,
 確實曾請人從日本購回廷野日敬著《新譯法華三部經》,並深獲其影響。」
今日看來,法師始終如一。

江教授說「宇宙大覺者」是慈濟人在佛誕日浴佛之佛像,這蠻奇怪的。
浴佛之佛像應該是佛陀出生時,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的形象吧?如下。那才跟佛誕有關。


我覺得應該如昭慧法師所說(註5),是信徒在為法師圓寂後(後證嚴時代),預備下的紀念塑像。
假如慈濟人強辯那是大眾臉,不是法師,實在太牽強。
不過,懷念也好,造神也罷,
我依然認為,正法留存,方能淵遠流長,方為真正的"為佛教、為眾生"。



-----------------------------------------


註2:126頁




註4:wiki:佛誕 圖片來源


2018年8月15日

隨筆-總類-<中國人為什麼燒香拜佛? >有若干問題的閱讀地圖

最近讀一篇<中國人為什麼燒香拜佛? >,
寫得實在是太怪了,我藉此機會談談所學所思。
以七篇文章將當中的若干問題談完。
 
第一篇主題
(1)佛教是宗教
(2)佛教與佛學,佛學不離宗教
 
第二篇主題
(1)佛陀本懷是淑世、不厭世
(2)信戒為基
 
第三篇主題
(1)佛教的根本分裂,表面上主要原因是「不持金銀戒」,
 究其根本原因是「小小戒可捨」的爭議
(2)第一次集結時,「小小戒可捨」之爭辯
 
第四篇主題
(1)法號
(2)戒疤
(3)肉髻
(4)持戒是為解脫
(5)酒戒是遮戒
 
第五篇主題
(1)提婆達多的素食,錯在不正見、無意義苦行
(2)中國(大乘)佛教吃素,是長養慈悲心
 
第六篇主題
(1)大小乘最大的差異在悲心,或說發心
(2)梁武帝<斷酒肉文>詔告天下之後,中國佛教始素食
 
第七篇主題:
(1)五辛
(2)佛教燒香拜佛的意義:供養禮敬,以及修行

2018年8月14日

隨筆-三乘-陳健民談九心住※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簡稱《全書》)條目「九心住」,最後一段引用陳健民的話...
而且《全書》有不少條附錄陳氏著作、言論作為佐證、參考資料。

學生時代,我雖知道他是聞名的在家居士,號稱金剛上師,
但我親近的道場,多對他所弘傳的那套藏傳佛教嗤之以鼻,諸如雙修法等等,
我便對他一切直接忽視。


《全書》摘選的陳氏語錄來看,倒也沒如此不堪,
他談九心住就是很好的例子,如下:
 近人陳健民以為無論何種修行人,皆應先行勤修九住心,並以為九住心可對治三魔。
 陳氏弟子林鈺堂在所撰《沐恩錄》書中,嘗載陳氏之見解如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論淨宗之念佛、密宗之觀想或禪宗之參悟,
  欲得成就,皆需先調己心,使免散亂、昏沉及忘失正念三魔
  佛法三千年來,實修佛教徒雖亦不少,然成就者則鳳毛麟角。
  細考其因,皆以其定力未先下苦功。
  因此聞思二慧所得抽象之空性真理無力凝固而成修慧之具體證量。

  師再喻曰︰習定如磨劍,必先去其上三魔之銹。
  當其劍鋒已銳,則可由止修觀,斬除五種利使。方得真參實悟。
  具足正見正力以壓倒五鈍使于無我空性中。九住基礎不先建立,何來成就乎?
  本人所以特寫此條喚醒大眾,皆注意之。」


  「九住所對治之三魔,即散亂、昏沉與忘失正念。
   前三住︰初住、續住、回住乃對治散亂。再修四、五近住至伏住。
   散亂心既漸次調伏,易墮昏沉。故必接修六、七寂住、最寂住,以求寂靜。
   久而茫然呆坐。此時當仰頭睜目,抖擻精神,而進修第八專住。
   專住既成。漸能隨意,平等安住任何一處,即成第九等住。止之定功至此方告大成。
   如上所示,程序分明,既便修習,又易成就。行人於此宜深致力焉!」

陳氏說:為什麼現在人修行多無成就?不修定!
修定先由修「九住心」開始,一住一住地對治三魔(散亂、昏沉與忘失正念),
得定以後(完成九心住),
便能進而修觀斷五鈍使(斷煩惱一定是得定後,再修觀,由觀來斷!)。
五鈍使,即所謂:貪、嗔、痴、慢、疑。
整個過程:九心住(過程中,對治三魔)→得定→修觀→斷五鈍使(斷煩惱)。


《佛光大辭典》(簡稱佛光)以及《全書》皆有專門條目介紹陳健民,
歸納要點條列於下
民國十八年(1929)皈依太虛大師。

精研過淨土經論。

拜師學藏密紅教、白教、黃教、薩迦教等七派,共計拜師三十七位,灌頂五百餘種。
佛光》說:陳氏是拜蒙諾那呼圖克圖為師

學法過程中,曾經閉關數十年,山居(岩石洞)、尸林居(墳場)、巖居(五槐茅蓬)等。
佛光》說得較細,
 1939年赴西康學法閉關;
 1945年左右,隱居印度葛林邦之五槐茅蓬,閉關十餘年。

尤對密宗之無上瑜伽儀軌,修持不懈。
 僅佛光》提到此事。無上瑜伽包含雙修法。

1974年赴美弘法,隨後定居加州,並曾赴台灣、加拿大、香港、菲律賓等地弘法。
 1987年十一月病逝於美國舊金山,享年八十二。


陳氏的著作含括禪宗、淨土宗和密宗。有傳言,盧勝彥寫的修證經驗是抄襲陳氏。
還有一事可以提,《什麼是佛法》的作者張澄基博士,與陳氏是好友。

2018年8月12日

2018年8月10日

隨筆-總類-<中國人為什麼燒香拜佛? >一文之若干問題07

內文:
其實吃素也不是什麼素都能吃,“五葷”或者叫“五辛”都屬於禁忌食品。
 “五葷”,就是五種蔬菜。今天說起葷菜,通常理解為肉食,

 但“葷”這個字,是草字頭的,本義是指有刺激性氣味的蔬菜。五葷是哪五種蔬菜呢?
 不同的佛典又有不同的說法,
 最沒有爭議的一葷就是大蒜,其他幾種大概是大蔥、韭菜、洋蔥和香菜。

是的,五葷是哪五種,存在爭議。
因為不勝枚舉,我直接援《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之文字:
關於五辛,有二說︰一說是大蒜、革蔥、慈蔥、蘭蔥、興渠五種;
 源出《梵網經》卷下及《雜阿含經》。
 一說是蒜、蔥、興渠、、薤五種;
 源出《菩薩戒義疏》卷下及《宋高僧傳》卷二十九〈慧日傳〉等。

 對於此五辛,古來諸經疏之解說頗多,不勝枚舉,
 如《菩薩戒義疏》卷下說大蒜是葫荾,茖蔥是薤,慈蔥是蔥,蘭蔥是小蒜,興渠是蔥蒺。
 《宋高僧傳》卷二十九〈慧日傳〉則說興渠,或稱芸薹胡荽,或稱阿魏,產於于闐。
 至於興渠之梵名,《翻譯名義大集》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這在說,五辛的名稱,就有兩種,各各名稱代表什麼,則是眾說紛紜。


復次,內文:
五葷的說法又是大乘佛教發明出來的,
 如果追本溯源的話,早期佛典只是針對一兩種刺激性蔬菜來說事,
 首當其衝的就是大蒜。

可能不是他說的這樣,上面在說"五辛有二說"時,就有提到《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是早期佛典)

《佛祖統記》卷33(註1):
雜阿含云:革葱(茖同)慈葱(葱)木葱(非小蒜即韮)蒜(大蒜)興渠(此五出梵網也)
又說:
雜阿含云:食五辛人觸穢三寶。死墮屎糞地獄。出作野狐猪狗。
 若得人身其體腥臭。僧祇律開病比丘服蒜。聽七日在一邊小房。
 不得臥僧床褥。講堂處大小便處皆不得到。不得僧中食。
 不得就佛禮拜。得下風遙禮。七日滿澡浴熏衣。方得入眾。
這很白話,就不翻譯了。

《諸經要集》卷20(註2),亦有相同文字:
又雜阿含經云。不應食五辛。何等為五。
 一者木葱。二者革葱。三者蒜。四者興渠。五者蘭葱。

然而,我找現存的《雜阿含經》,卻沒有這一段文字。


復次,內文:
為什麼不能吃蒜,這倒沒有任何學理上的原因,只是因為吃完蒜嘴裡會臭,招人討厭。
 但大蒜一定不能吃嗎?不同佛典照例有不同記載。
 大體來說,如果僧人生病了,必須用蒜來治,那就可以破例。
 如果做菜要用到蒜蓉,這也可以,只要不整個吃就好。

他說的學理,應該是"醫學"上。佛教的戒律是有講述原因的。
而僧人生病,必須要用大蒜治,確實可以破例(佛教講:開緣),等病癒再說。
如《諸經要集》卷20(註2):
在摩訶僧祇律、十誦律、五分律等,當沒有其他藥可以治療,病比丘可以開緣服蒜。

但他後面說做菜可以用蒜蓉,我就完全沒聽說過,
也沒見過台灣任何佛寺這麼做的,不曉得他根據什麼?


復次,內文:
從這些內容裡你可以看到一個規律,
 這些禁忌並不是一開始就規定好的,而是有一個見招拆招,不斷打補丁的成型過程。
我覺得這不是佛教特有的規律,
佛教制戒時,本來就不可能預期所有的情況。世間的法律不也如此,像是釋憲。
而當初在第一次結集律典,所持的精神就是"持律者抉擇律",
在戒條不增加的前提下,說明"開、遮、持、犯。
開:開緣,什麼情況可以破例。
遮:遮止,什麼情況應該守戒。
持:怎樣的言行,叫作遵守戒律。
犯:怎樣的言行,叫做違犯戒律,情節輕重又該怎麼分。
例子可以參考懺公(懺雲法師)的《五戒表解》(註3)。


省略他講中國燒香的部分,內文:
那麼在佛教裡邊,燒香是在給誰上供呢?
 這就不好說了,不同的經典又有不同的解釋。
 燒香有什麼用呢?普通人都理解成消災祈福。
 佛經裡倒是有支持這種說法的,
 但主流意見認為,我們的福禍主要來自業力的作用,而業力是不能被燒香改變的。

這篇文章,到這差不多就結束了。標題雖然是<中國人為什麼燒香拜佛? >
結果只提了燒香,沒提拜佛。應該是他把"燒香拜佛"當成一件事。呼呼。
我覺得,若以佛教來說,燒香拜佛的意義,可以分成兩個時期來看,
第一個:佛世時期(佛還在人間),及第二個:大乘佛教流行時期。

一.佛世時期
燒香拜佛,是一種供養及禮儀。
例如《長阿含經》卷2:「尋為如來起大堂舍,平治處所,掃灑燒香,嚴敷寶座。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註4)則是說:
佛教將塗香、燒香作為供養佛及眾僧的方法之一,
 攝屬六種供養、十種供養,但戒律禁止僧眾塗香。
而當時並沒有佛像,拜佛,即禮敬佛之意了。


二.大乘佛教流行時期。
燒香拜佛,除了承襲傳統的供養及禮儀,還包含"修行"的含意。
佛世時期,佛弟子可以概分成兩類:「隨法行」、「隨信行」,
「隨法行」的人以慧為先,「隨信行」的人以信(仰)為先 ,
這在說他們根性上的不同,所以入門方便也跟著不一樣,
然而,兩類人都能覺悟,而且"覺悟必然是慧與信皆具備"。

入門方便有什麼不一樣呢?
「隨法行」的四預流支(成就初果前的修行)是: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
而「隨信行」的四預流支是:
 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到了大乘經典開始流行的時期,「隨法行」的四預流支開展出「十法行」。
「十法行」有:
一者書寫、二者供養、三者流傳、四者諦聽、五者自讀、
六者憶持、七者廣說、八者口誦、九者思惟、十者修行。

書寫、供養、流傳、諦聽、自讀、廣說、口誦,
就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且多了自利利他的慈悲,
除了自己聽法,也幫助別人聞法。
憶持、思惟則是「如理思維」;修行則是「法隨法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105:
「於此般若波羅蜜多,至心聽聞、受持、讀誦、精勤修學、如理思惟、
 書寫、解說、廣令流布,復以種種上妙花鬘、塗散等香、衣服、纓絡、寶幢、
 幡蓋、眾妙、珍奇、[*]伎樂、燈明而為供養。」
這在說,依據經典(般若波羅蜜多),行「十法行」,並以用花、香、伎樂等等供養經典。
供養經典的目的便是修行了(絕非束之高閣),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而「隨信行」則開展出易行道,因為像菩薩那般的捨頭目腦髓的布施,實在太難做到了。
於是,教導比較容易入門的辦法,
佛世就有教六念,其中之一是(憶)念佛,可以用此表徵信仰力,
然而,得再次強調,覺悟必然是慧與信皆具備

到大乘流行時,如龍樹《十住毘婆沙論》卷5(註5)裡,
除了勸這些人念佛拜佛,接著又說:
不只可以憶念、禮拜佛菩薩,還可以懺悔、勸請、隨喜迴向。
而《大智度論》卷61(註6),龍樹菩薩又說了一次:
菩薩禮佛有三品,一者是懺悔,二者隨喜迴向,三者勸請諸佛(住世、說法)。
此即「三品修行」,後來又把這三品加以細分,
就變成了「普賢十大行願」的修行方式。
 
由此可知,為什麼燒香拜佛?兼具兩種意涵,供養禮儀和修行。


十法行的修法至今猶存,像是有人會抄經(一者書寫)、有人會唸經(五者自讀)。
有人問過我,這樣有功德嗎?我說:「我師父說:隨文入觀」。
也就是:隨法行人的四預流支。
另有人問過我抄經、念經的由來?
我說:「你可以從"隨法行、隨信行"開始探求起。」,
就不知道他後來有沒有去找了。
 
而「三品修行(十大願行願)」的修法仍有,大悲懺、藥師懺、水陸法懺等等都是,
而要有成就,最終要回歸到戒、定、慧學上。
從易行道轉進難行能行的菩薩道,才能了脫生死。
這篇文章到此,全部討論完畢!



-----------------------------------
摘要:


註2:T54n2123_020 諸經要集 第20卷
◎五辛緣第五
[0189b01] 又雜阿含經云。不應食五辛。何等為五。
一者木葱。二者革葱。三者蒜。四者興渠。五者蘭葱。

[0189b09] 又僧祇十誦五分律等。更無餘治。開病比丘服蒜。


[0583c11] 「以是故,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欲得如是現在、未來功德勝利,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常不離者,應以一切智智相應心,用無所得為方便,
於此般若波羅蜜多,至心聽聞、受持、讀誦、精勤修學、如理思惟、書寫、
解說、廣令流布,復以種種上妙花鬘、塗散等香、衣服、纓絡、寶幢、
幡蓋、眾妙、珍奇、伎樂、燈明而為供養。」


[0045a19] 問曰。但憶念阿彌陀等諸佛及念餘菩薩得阿惟越致。更有餘方便耶。
答曰。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