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

阿含部經_《阿含經故事選》001佛陀偉大的地方

故事出處:001怎樣才是真正的讚歎佛陀?

故事內容就不重述,直接討論「按語」的部份。
A.悟慈法師的本經大意:
  本經敍述佛陀在於摩竭陀國,
  至於一竹林時,有一位名叫善念的梵志,曾經誹謗三寶,
  然而其弟子-梵摩達卻讚歎三寶,此事乃在諸比丘中被論議。

  佛陀知此,而對諸比丘們說:
  對於誹謗三寶之人,不可以懷忿結之心,
  對於三寶起稱讚之人,也不可以生歡喜心。
  同時說明師弟之有異心,乃由於異習、異見、異親近所引起的。
  也說凡夫為寡聞之故,對於小緣的威儀戒行,而生讚歎,
  賢聖的弟子則讚歎甚深微妙的光明大法
  因此而教誡十善戒,並舉出外道異學所懷的異見邪說的六十二見。


  從此,我們能知:佛陀最偉大之處,是在於他有破除邪見/煩惱的正法。



B.第1點,本故事取材自南傳《長部第一梵網經》以及北傳《長阿含第二一梵動經》。
  大體上,南北傳的內容很相近。 北傳梵動經的翻譯請參考附件(悟慈法師翻譯)。
  關於62見(邪見)的詳細內容,請看參考資料。
  初初學佛階段,可以先不用搞懂62見。姑且知道那是邪見就好了。

  其次,關於邪見,我們最常聽見是「邊見」:常見&斷見。
  常見,常就是永遠,我生生世世為人,不會改變。
  斷見,斷就是斷滅,我這一生結束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便產生了及時行樂的想法。
  佛教否認以上兩種見解。



C.第2點的「真正佛法的優勢,是在正見,
  以及從正見發展出來離煩惱、我執,斷除生命流轉的正行上。
  如同A,這是本經的重點。
  
  進一步,
  則要知道如何斷煩惱呢,本經介紹:觀察六觸(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
  去了解苦的原因(集)、如何消滅苦(滅)、
  觀察貪著慾望越來越重之過程(味)、觀察欲望貪著太重而生患苦(患)、調伏or斷除or超越慾望(離)。
  這是從緣起正法所開展出來的,可以參考《佛說七處三觀經》。
  


D.第3點,很容易明白,佛教說的清淨行(正確的行為)不包含那些。
E.第4點的四個常見,前三個是靠神通(從禪定而產生)知道前世,
  最後一個是用推論的,以為自己是永恆的(常見,上面說過)。
  1) 常住論
  a) 回憶過去世 100,000 生
  (根據 DN 1)
  或回憶過去世 20 劫
  (根據 DĀ 21, T 21, Tib.dis., Śāriputrābh., Abhidh-k.-ṭīkā)

  b) 回憶過去世 10 劫
  (根據 DN 1)
  回憶過去世 40 劫
  (根據 DĀ 21, T 21, Tib.dis., Śāriputrābh., Abhidh-k.-ṭīkā)

  c) 回憶過去世 40 劫
  (根據 DN 1)
  或回憶過去世 80 劫
  (根據 DĀ 21, T 21, Tib.dis., Śāriputrābh., Abhidh-k.-ṭīkā)

  d) 理論化 (theorizing)
  (根據 DĀ 21, DN 1, Śāriputrābh.)
  或禪修體驗
  (根據 Tib.dis., Abhidh-k.-ṭīkā)

  其次,我們得知一點,定跟慧(正見)是兩件事。



F.第5點,佛教真正的核心在於正見。
  我們偶爾會聽到一些信徒讚嘆他師父多麼厲害,
  有過什麼神蹟,治病除疾、神機妙算、放光動地。
  聽了之後,我們會迷失嗎?
  倘若有一天,我們遇到這樣的人,
  我們是否能冷靜而憶起「佛的偉大在於正見」的真正意義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