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

瑜伽部論_T30n1579瑜伽師地論卷001-02(五識身相應地):耳到身識※

講義出處:法雲資訊網:瑜伽師地論:初發論端-卷一-卷十
參考資料: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100卷講記 電子筆錄
錄音檔:Tape 010、Tape 011、Tape 012a

主旨:
進入本文:第一.五識身相應地。
此篇講耳識到身識的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此為別相觀。

接著,講五識的總相觀。
1. 要作意
2. 率爾心(眼識)、尋求心(意識)、決定心(意識)、
 善染心(意識Take眼識)、等流心(意識Take眼識)

最後,以兩個比喻說明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作為結束。


段義及註釋:
*****
云何耳識自性?謂依耳了別聲。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耳。
等無間依,謂意。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耳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複習:
○「俱有依」,又叫「增上緣」,他的意思是,
 它活動的時候,它所依靠的這個東西一定和它同時存在的,
 不然的話它不能活動。

○無見,是因為是淨色根。
○三種有對:
(1)境界有對,是以色法而言,如眼根於色塵,乃至身根於觸塵,
 諸根於各自所取的境界,有所拘礙,稱作境界有對。
(2)障礙有對,指色法之間互為障礙稱作障礙有對。
(3)所緣有對,是以心法而言,
 如眼識乃至身識等心心所法,各於自所緣的色乃至觸等有所拘礙,就稱為所緣有對。


彼所緣者:謂聲;無見有對。
此復多種:如螺貝聲、大小鼓聲、舞聲、歌聲、諸音樂聲、俳戲叫聲、
女聲、男聲、風林等聲,明了聲、不明了聲,有義聲、無義聲,下中上聲,
江河等聲,鬥諍喧雜聲,受持演說聲,論議抉擇聲,如是等類,有眾多聞。

○我認為是:這裡的"有對",是障礙有對。

此略有三種:謂因執受大種聲、因不執受大種聲、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
初唯內緣聲、次唯外緣聲、後內外緣聲。

○大種:地水火風

大意:
第一種是「因執受大種聲」,是指有阿賴耶識執受的聲音,
 也名內聲,即有情發出來的聲音,如人語言談論慶慰等聲。
第二種「因不執受大種聲」,就是無情的聲音,如風鈴地水火風等所發出的聲音。
第三種是「因執受因不執受大種聲」,這是由有情及無情物一起合作發出來的聲音,
如人彈琴唱歌、敲木魚、打引磬唱誦等聲。


此復三種:謂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聲。
又復聲者:謂鳴、音、詞、吼、表彰語等差別之名。
是耳所行、耳境界。耳識所行、耳識境界、耳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參考眼識。


助伴,如眼識應知。


*****
云何鼻識自性?謂依鼻了別香。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鼻。
等無間依:謂意。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鼻:謂四大種所造,鼻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彼所緣者:謂香,無見有對。此復多種。
謂好香、惡香、平等香,鼻所嗅知,根、莖、華、葉、果實之香。
如是等類,有眾多香。
又香者:謂鼻所聞、鼻所取、鼻所嗅等,差別之名。
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識所行、鼻識境界、鼻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助伴,如前應知。


○鼻所聞、鼻所取、鼻所嗅
這是「「釋異名」。三個詞是相同意思,不同名。


云何舌識自性?謂依舌了別味。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舌。
等無間依:謂意。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舌:謂四大種所造,舌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彼所緣者:謂味,無見有對。
此復多種。
謂苦、酢、辛、甘、鹹、淡,可意、不可意,若捨處所,舌所嘗。
又味者:謂應嘗、應吞、應噉、應飲、應舐、應吮、應受用,如是等差別之名。
是舌所行、舌境界,舌識所行、舌識境界、舌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應嘗、應吞、應噉、應飲、應舐、應吮、應受用
這是「釋異名」,解釋味的不同名字。這幾個詞彙,是以能受用味的相狀而安立。
§我個人理解是,動作不一樣,但目的相同:了知味道§


云何身識自性?謂依身了別觸。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身等。等無間依:謂意。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身:謂四大種所造,身識所依的淨色,無見有對。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彼所緣者:謂觸,無見有對。
此復多種:謂地、水、火、風、輕性、重性、滑性、澀性、冷、飢、渴、飽、力、劣、
緩、急、病、老、死、癢、悶、黏、疲、息、軟、怯、勇,如是等類,有眾多觸。
此復三種:謂好觸、惡觸、捨處所觸、身所觸。
又觸者:謂所摩所觸、若硬、若軟、若動、若暖,如是等差別之名。
是身所行、身境界,身識所行、身識境界、身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
五識的總相(前面是個別性,這邊講共通性)
復次,雖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識,必不得生。
要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正復現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
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

○要生"作意",眼識才能作用。

第一句大意:
第六意識沒有作意去看去聽,雖然眼耳二根沒有壞,
色聲現前,卻等於不見不聞。
§常柏法師似乎認為,作意是由第六意識發動§



復次,由眼識生,三心可得。
如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
初是眼識。二、在意識。
決定心後,方有染淨。
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而彼不由自分別力,乃至此意不趣餘境。
經爾所時,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而轉。

○率爾心(眼識)、尋求心(意識)、決定心(意識)、
善染心(意識Take眼識)、等流心(意識Take眼識)

"等流心"大意:
第六意識決定心之後,生起染淨二心,若不散亂,或不轉緣餘境,
此染淨心相續等流,眼識也隨意識的染淨等流而轉,相續生善或不善的眼識。
這善或不善的眼識,不是眼識自己分別的力量,而是由於意識善染的力量帶引,
乃至意識不緣慮別的境界之前,經那麼一段時間,
眼、意二識就相續生起善心或不善心,名等流心。


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
復次應觀五識所依,如往餘方者所乘。所緣,如所為事。助伴,如同侶。業,如自功能。
比喻1大意:
其次,應觀五識所依,就好像要開車到台北辦事,
必須依止車子,才能到台北,所依止的車子,譬如五識所依。
五識所緣慮的色聲等法,就像所要辦的事情。
助伴心所,就像與同去台北的同伴。業就譬如自己能夠開車、做事等功能。

復有差別,應觀五識所依,如居家者家。所緣,如所受用。助伴,如僕使等。業,如作用。

比喻2大意:
應當觀察五識所依,就像一個人住在家裡,家,就是他依止的地方;
所緣,就是他所受用的色聲香味觸,
例如家裡所享用的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實物,就是他的所緣;
助伴,就像他請來幫忙家務的僕人差使等;業,好像他自己做的事。



已說五識身相應地。


------------------------------------------------
2019.02.14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