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4日

其他_佛能度無緣眾生嗎?※

在中國佛教有個流傳甚廣的概念,佛有三不能(縱然有意願,但沒這三種能力):
一.無緣之人不能度;二.無法令一切眾生界盡成佛;三.定業不能轉。
就談「無緣之人不能度」吧,更優美的說法是: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或佛法無邊),難度無缘之人」,
我覺得它能作為第二句「眾生沒法度盡」的原因。
而且,亦可以和第三句稍稍地和它扯上關係,
既然(無緣)緣分都無法改變,定業肯定也無能無力。


佛真的不能度無緣眾生嗎?
從《佛學大辭典(丁福保)》、《佛光大辭典》(註1)可知,
這段話的原始出處是:《傳燈錄.四》所載唐代禪宗北宗僧元珪禪師之語。
禪宗北宗就是神秀禪師那一系,與禪宗南宗的六組慧能相對。
雖然元珪禪師這麼說,但是,他還說這是指小乘的佛陀觀,而非大乘的佛陀觀。
(此語自《佛光大辭典》,我沒有查證《傳燈錄.四》是否有這段)
換言之,禪師的意思是,依究竟義而言,佛是可以度無緣眾生的。

我曾經聽聞某法師講過一故事(註2,網路上有,直接引用其文字):
 有一天,有位喝醉酒的婆羅門,
 跌跌撞撞地闖進了佛陀的祇園精舍,還醉醺醺地央求佛陀一定要為他剃度。
 一旁的大弟子們見狀,紛紛勸阻說:「佛陀!這醉漢瘋言瘋語的,根本不可聽信!」
 可是佛陀仍然微笑地應許了醉漢的出家,並指示阿難尊者即刻為婆羅門剃度。
 
 過了半日,婆羅門終於醒了過來,酒意也退了大半,
 驚見自己竟然一身出家相,因而恐慌地逃出精舍。
 弟子們看著逃走的醉漢,不禁疑惑地問:
 「佛陀!您明知酒醉下所說的話不可當真,為什麼還要答應醉婆羅門的要求呢?」
 
 佛陀慈悲地說:
 「這位婆羅門從無量劫以來,一直都未萌生出家的念頭。
 今日因為喝醉酒的緣故,好不容易生起一絲出家的善念,
 我們要為他種下得度解脫的因緣。
 只要種子落地了,即使時間再久,終有開花結果的一天。
 醉漢以半日出家的因緣,將來必定會發出離心,出家得道。」


這名婆羅門,若照他無量無盡的前生因緣,
他是不可能「出家入佛門學道」,可以說:徹徹底底的「無緣」。
然而,佛陀因他一句的醉後不清醒的話,使無緣便有緣。
不正是「無緣之人可度」的例子嗎?


最後,補充幾句,此故事出於《大智度論》卷13(註3)。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作者)講這故事的目的,是在勸出家,出家之利,功德無量。
你看這位婆羅門,此生之前的生生世世都沒出家過,僅以半日之緣,佛曰來生當得道。
我想也能借這故事解釋,因緣是可以新造作的(新薰)。
因為佛教是因緣論,不是宿命論。



---------------------------------------
註1:
1.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唐嵩嶽之元珪,於佛立三能三不能。
三能者:
一、空一切之相,成萬法之智也。
二、知群生之性,窮億劫之事也。
三、度無量之眾生也。
三不能者:一、不能滅定業也。二、不能度無緣也。三、不能盡眾生界也。
傳燈錄四(元珪傳)曰:
「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
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謂三不能也。」
無盡居士之護法論曰:「嵩嶽珪禪師云:佛有三能三不能。」

2. 《佛光大辭典》:三不能
指改變定業、化導無緣眾生及救度所有眾生等三種不可能之事。
此乃唐代禪宗北宗僧元珪禪師之語。即:
(一)不能免定業,佛雖具足不執著於一切現象之智慧,然對招感善惡結果之定業亦無法改轉。
(二)不能度無緣,佛雖能了知諸眾生之性質,窮盡無限事,然亦無法化導無緣之眾生。
(三)不能盡生界,佛雖能救度世間一切眾生,但卻無法令眾生界盡。
此三者是為三不能。但依元珪禪師之意,此三不能係對小乘之應身佛而言,
若對大乘之法身佛而言,則無所謂三不能者。
〔大乘起信論、大智度論卷六十四、護法論、景德傳燈錄卷四〕 p529


註2:
1. 七葉佛教書舍:醉漢出家 [日期:2012-05-03]
「又有一次,佛祖在寺裡講法時,有一個婆羅門喝醉了,
帶著醉意來到佛的住處,對佛說他要出家當比丘。
佛祖答應了他的請求,就讓侍者阿難為他剃髮,穿上法衣,出家當了比丘。
「過了多時,醉漢漸漸醒了,他慢慢睜開雙眼,見自己在佛的住處,
先吃了一驚,隨即又看見自己身穿法衣,摸摸頭也光了,感到驚駭恐怖,轉身就走開了。

「眾比丘見此,就問佛祖:『佛祖,為什麼要答應這個醉漢出家的要求呢?
他本無此心,現在又逃到世俗中去了』。」
「佛祖回答道:『這個婆羅門,在以往的無數劫中,都沒有產生過出家的心思,
現在,他因為喝醉了酒的緣故,微有一點兒出家求道之心了。
因為有了這種因緣,他以後一定能夠出家得道。」』...
——摘《大智論》

2. 醉漢出家 妙境法師講述

3. 《星雲禪話》醉漢出家
佛陀為酒醉的婆羅門剃度,不只是慈悲,也是肯定每一位眾生的佛性,就算半日出家,
一念出離心的發起,佛都一律平等慈悲待之,為眾生種下得度的菩提因緣。


註3:
T1509 大智度論卷十三
復次,如佛在祇洹,有一醉婆羅門來到佛所,求作比丘。
佛勅阿難與剃頭,著法衣。醉酒既醒,驚怪己身忽為比丘,即便走去。
諸比丘問佛:「何以聽此醉婆羅門作比丘?」佛言:
「此婆羅門無量劫中初無出家心,今因醉故暫發微心,以是因緣故,後當出家得道。」
 如是種種因緣,出家之利,功德無量。以是故,白衣雖有五戒,不如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