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8日

隨筆-名相-二說「末法時期」

學長轉一篇文章(註1)給我看,
問我:文中《善見論》所云的幾年後一切法滅,那就是「末法」嗎?有經典根據嗎?
由於我們的問題將圍繞關於「末法」的來由與經證(經典引證),
該文內容就不探討了。

每當有人問我佛教的正法、像法、末法的起訖時間,
我的直接回答:「末法說」體現出佛教徒的「危機意識」,並非專指哪個時間段。
比如杜牧的<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唐朝是在杜牧死後約五十年才傾覆,為何詩中給濃濃的亡國感?
這正是詩人看見現實時局,「危機意識」所發出的慨嘆呀!
「末法說」亦似此,佛教修行者越來越少,會被說成末法(佛教將滅),
可是一旦改善,又返回正法(如佛住世)。


正法、像法、末法之說法(主要討論在末法),
依《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經證如下:
1. 《雜阿含經》906經、別譯雜阿含121經(註2):
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
為什麼正法會滅、出現相似法?
後文說,對(1)佛、(2)法、(3)戒(學處)、(4)教授(隨順教)、(5)梵行者,
不恭敬、不尊重、不供養、不能至心。

2. 《中阿含經》116經(註3):
阿難!若女人不得於此正法律中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
 正法當住千年,今失五百歲,餘有五百年。
大意是說:如果不允許女人出家,正法將維持一千年,
但由於現在允許了,正法將減少五百年,剩五百年。」這裡已經出現數字了。

3. 《善見律毗婆沙》(註4),即上述的《善見論》,相當於巴利文《一切善見律註》
為敬法故,若度女人出家,正法只得五百歲住,由佛制比丘尼八敬,正法還得千年。
後文則是說正法一千年後,再經一萬年,法滅,這在學長轉載的文章有寫。
一萬年這個數字,後被當成末法時期的時長,從此後,末法時限僅此一說。

4. 《四分律》(註5):
佛告阿難:「若女人不於佛法出家者,佛法當得久住五百歲。」

上四項屬早期佛教經律論,
雖然都提有關正法、像法與法滅之說,但卻未提到末法說。
「末法」是後來的大乘經才開始有,像《大寶積經》卷1、卷32、卷113,
及《法華經》卷5有出現末法,但沒講多長。到此,說完正法、像法、末法說的出處。


二.正法、像法、末法時限
末法時限,前面第三項已述,後人拿《善見論》所言的一萬年作末法時限,後無別說。
正法時限,單從上四項,造成有主張五百年的,有主張一千年的。
而像法時限,據傳經文出處是《大方等大集經》卷56(註6):
今我涅槃後,正法五百年,住在於世間,眾生煩惱盡,
 精進諸菩薩,得滿於六度,行者速能入,無漏安隱城。像法住於世,限滿一千年」。
這裡明確地說: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
即便如此,正法、像法的時限仍在中國存在若干異說。
此外,相較於印度本土,正法、像法、末法之時限說,中國佛教尤為重視。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引用的文獻是講,
這和中國「三武一宗」的法難有關,佛教徒油然而生「亡教感」。


由於我將「末法說」當成「危機意識」,所以,我認為上述的「時限、起訖」僅供參考。
這個看法最強有力的理由是,佛教是因緣論,不是宿命論(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簡言之,透由後天的作為,是可以改變因緣,結果好壞隨之浮動。上述時間也就不確定!
通常這麼說之後,還會被問另一個問題:
佛授記時會說:「XX劫後定當成佛」,乃至常聽人說:「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
這不就有時限了嗎?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第五章(註7)有提出其見解。
他認為可把時間分成:(1)時間劫、(2)德行劫。
時間劫,就是我們感受到白天夜晚的天數,而德行劫可以用「工作天」作為比喻。
例如,某件事情需要五個工作天,
這不意謂著五天後能完成,可能中間隔著休假日,隔週才結束。
也可能天天加班(2小時),四天後就夠了。
有些經典云,釋迦摩尼佛比彌勒菩薩(後來的彌勒佛)晚修行,
但因勇猛精進的緣故,比彌勒菩薩早成佛。這能當作德行劫的佐證。
總之,授記講得多少劫,也不是固定在某個時間段,不是天生註定的。



------------------------------------------
註1:虛雲老和尚: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正法還得一千年
《虛雲和尚全集》 雲居山方便開示 六月初二日(1955年7月20日)

佛滅度後,法住世間有三階段: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
《善見論》云:
「由度女人出家,正法唯有五百歲。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正法還得一千年。
 問:千年已,正法為都滅那?
 答:不都滅,於千年中得三達智,復千年中得愛盡羅漢無三達智,
 復千年中得阿那含,復千年中得斯陀含,復千年中得須陀洹,總得一萬年,
 初五千歲得道,後五千歲學而不得道。
 於一萬歲後,一切經書文字滅盡,但現剃頭袈裟法服而已。」 

溈山老人說:「所恨同生像季,去聖時遙。」
溈山老人在唐朝,去佛已千餘年,是像法時期,一切事情變遷,水久蟲生,法久成弊。
 《付法藏經》云:
「阿難比丘,化諸眾生,皆令度脫,最後至一竹林中,聞有比丘誦《法句經》偈云:
 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阿難聞已,慘然而嘆,
 世間眼滅,何其速哉!煩惱諸惡,如何便起!
 違反聖數,自生妄想,此非佛語,不可修行。……
 汝今諦聽,我演佛偈: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
 爾時比丘,即向其師說阿難語,師告之曰:阿難老朽,智慧衰劣,言多錯謬,不可信矣,
 如今但當如前而誦。阿難後時,聞彼比丘猶誦前偈,……
 即入三昧,推求聖德,不見有人能回彼意,便作是言:
 異哉! 無常甚大,劫猛散壞,如是無量聖賢,今諸世間,皆悉空曠,
 常處黑暗,怖畏中行,邪見熾盛,不善增長,誹謗如來,斷絕正教,永當沉沒,
 生死大河,開惡趣門,閉人天路,於無量劫,受諸苦惱,我於今日,宜入涅槃。」 
《楞嚴經》指出:
「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世時,
 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讚歎淫慾,破佛律儀,
 先惡魔師,與魔弟子,淫淫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逾百世,
 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
經中說九生百世者,一生一百年,一世三十年,今去佛世二千餘年,
就是百世魔王出現之時。佛滅不久,《法句經》偈就有誦為水潦鶴的,
時至今日,其訛誤更多了。水潦鶴,就是鴛鴦鳥,見之有何意義;
解生滅法,能離苦海,故有百歲不解,不如一日能解,
所謂有智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也。
末法邪師,各各自謂是善知識,當參學的人,若無試金石,必從邪淪墜。
只見境風浩浩,摧殘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種。末世求道,真不容易。 
溈山老人說:
「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
 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
孔子亦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好跟他學,不會帶壞你,不相干的人,種種習氣,臭不可聞,
和他接近日久,自己也會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香染香,近臭染臭。
善友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故宜親近。 
末法行人,如我們者,比魔外的本領也比不上。
《楞嚴經》說:
「色陰盡者,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
 於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
 忽於半夜,在暗室中,見種種物。」
受陰盡者,能反觀其面,各有十種禪那現境,叫著五十種陰魔,
迷不自識的,則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老子說的,其中有精;和孔子說的,空空如也,是見到識陰的道理。
羅漢五陰俱盡,已出三界;我們色陰未盡,與道相隔得遠。
 我慚愧不過比你們痴長几歲,弄到一個虛名。你們以為我有什麼長外,以我為宗,就苦了。
我比《楞嚴》所說的妖魔外道都不如,比祖師更不如。
所以每每教你們參學的,要帶眼識人,又要有雙好耳,聽法能辨邪正,
然後將所見所聞的,放進一個好肚裡,比較他的是非得失,
修行就不會走錯路,不上偽善知識的當。 
現正是末法時代,你到哪裡訪善知識呢?
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
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經前後所說,著重在一個淫字。
如經中說: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
看《楞嚴經》若不歸宗,跑馬看花,就不中用,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消前文,
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瞭然在目,依經作觀,自得受用。
 古來行人,從此經悟道的很多,溫州仙岩安禪師,因看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當時破句讀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於此忽有悟入。後人語師云:「破句讀了也。」
師云:「此是我悟處。」畢生讀之不易,人稱之曰「安楞嚴」。
希望同參們,無論老少,常讀《楞嚴》,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
時聞世尊說法,就和阿難作同參。


註3:北傳:中阿含116經, 摩訶僧祇律, 毘尼母經 南傳:增支部8集51經


註4:T24n1462_018 善見律毘婆沙 第18卷


註5:T22n1428_048 四分律 第48卷
 於T22n1421_006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第6卷:則是:由汝輩故,令佛正法減五百歲!


註6:T13n0397_056 大方等大集經 第56卷


註7:05_6 大乘不共法(之六)


---------------------------------------------------------------------
參考資料: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 16:三期、時間劫、德行劫

2019年7月14日

隨筆-三乘-一理通、萬理徹※

我大一時,去佛光山台南講堂,上他們為大專佛學社團跟社會人士開的佛學概論,
課堂中,法師問大眾:
「是否開悟後,就可以覺知世間所有學問嗎?
 比如,假設此時有人證阿羅漢,是不是他因證悟就精通物理、化學、數學等等呢?」
在場的人沒人敢回應,法師便自答:
「這要看這一位阿羅漢,之前有沒有學過該學科,沒學過,自然不會。
 (佛教強調因果,沒有學習的因,不會有學會的果)。
 然而,阿羅漢與一般人不同的是,他會更專注(至少有未到地的定力),學習比較快。」
既然這樣,那悟到的智慧是什麼呢?又怎會有人說:「一理通、萬理徹」?


《增一阿含》(註1):「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這首偈語耳熟能詳,意思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這三件,相當於佛教。
請問:最重要的是那一句?應該一致會答:「自淨其意」吧!
而這正是佛教有別其他宗教之所在,
不單是為善去惡,還得斬斷煩惱,獲得清淨自在。

因此,佛門所學的「智慧」是與「清淨身心」有關的,
就像食存五觀,既調伏身(身體維持健康),也調伏心,
進而朝著目標:斷除「愛煩惱」、「見煩惱」而解脫生死。
中國佛教常說的「覺悟」之後,人能一理通、萬理徹,
這個「理」便和"智慧不起煩惱"有關,就像:
我學會對"最愛的自我"放下(註2),就能輕易地對其他事物不執著,這樣作共通性衍伸。
換句話說,
「一理通,萬理徹」並非在說「體悟佛教智慧,世間學問便都懂了」,而是
「因為觀察蘊處界,了知我的身心沒有實在、永恆、獨一的實體的『一理通』,
 所以,也體證世間一切皆沒有實在、永恆、獨一的實體的『萬理徹』」。
它們有「無常、無我、空」的共通性。
 

上週讀書會時,
我舉周利磐陀伽尊者的故事為例,出自《增一阿含經》卷8,第139經(註3)。
說明智慧不等同於世間學問,雖然這故事原始用意,與我舉例的用意不同。
 
有一婆羅門名"世典",想辯倒佛教比丘,利於爭奪施主供養,
為了得勝,於是,他想:我應該找辯才最弱的挑戰。便找上了周利磐陀伽尊者(簡稱:槃陀)。
世典:「沙門!能和我共論議嗎?」
槃陀:「我現在尚且能與梵天論議,何況和你盲而無目的人論議,那有甚麼不能的?」
世典:「盲者不就是無目之人嗎?無目之人不就是盲人嗎?
    不是同一意義,為什麼你要分成兩個詞說?」
槃陀被問住,便騰逝在於空中,作十八神變。
此時,婆羅門便作如是之念:
「這位沙門會神變,可是不解論議。
 假如他會給我解答此義的話,我便當會為他作為其弟子。」
遠方的舍利弗尊者以神通知道這事,趕緊幫周利磐陀伽尊者解圍。
 
盲跟無目,依現今常識,是容易加以區別的。
無目,就是沒有眼球(眼根);
而盲就是看不到,可能是有眼球,但因為壞了而看不到,也有可能是沒有眼球而看不到。
由此可知,周利磐陀伽尊者的覺悟,是指斷煩惱,
他不見得能答覆所有學科問題,那些仍是得經由學習才會。


這我想起從前在校考試時,會求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加持、賜與智慧,取得高分。
後來想想,此智(慧)非彼(才)智,很有趣。


---------------------------------------------------------------------------------
1. 開悟,不代表對世間學問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2. 佛教的智慧是斷除煩惱、了生脫死
3. 舉例:開悟者不會知道沒學過的知識,也無法不經學習而辯才無礙
---------------------------------------------------------------------------------


註2:《雜阿含經》卷 36(1006 經):
「世尊說偈答言:愛無過於己,財無過於穀,光明無過慧,薩羅無過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