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

隨筆-五乘-世間有樂,樂之最:三禪

四諦法中有苦諦,似乎佛教就會說苦,不言樂呢?

事實不然,佛教有提「涅槃寂靜」的樂,但好像不怎強調。
或許是大乘佛教思想之影響:不為己身求安樂(涅槃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並且,要說(俗)世間沒有樂,僅成道之後才有樂,也不太正確的。
應該要像法師所說:
「佛教常常說苦,但是世間(凡夫)仍是有樂的,不能講完全沒有。
 不過是這個樂不永恆,失去後,會痛苦。」
 
佛教承認(俗)世間有樂,比如五欲樂(色、聲、香、味、觸),
不過是這種樂的問題出在無常,樂到最後,失卻會苦。
因此,法師教我們要記住龍樹菩薩的一首偈:
「諸欲求時苦,得之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註1)
  
而(俗)世間樂以什麼為最呢?三禪(第三靜慮)的境界。
以下,僅援引幾段經論證實此說:
一.《大智度論》卷17(註2)解釋三禪:
 「聖人能得能捨」者,此樂世間第一,能生心著,凡夫少能捨者。
 以是故,佛說行慈果報,遍淨地中第一。

意為:三禪的樂,世間第一,聖人可以放下,但凡夫少有放得下的。

二.《瑜伽師地論》卷12(註3):
 第三靜慮於諸樂中其樂最勝,憶念此樂,修習慈心,慈最為第一。
意為:三禪是諸樂之最勝者,以這樂來修慈心觀....

三.《禪法要解》卷上(註4)
 第三禪身受樂,世間最樂無有過者。
意為:三禪受到的樂,是世間樂之最,沒有超越它者。

四.隋朝智者大師《法界次第初門》(註4):
 三禪為最樂。若離三禪。餘地更無遍身之樂也
意為:三禪是最快樂的,離開三禪,其他地方沒有這種遍身的快樂。



----------------------------------------------
註1:T25n1509_017 大智度論 第17卷


註2:T25n1509_017 大智度論 第17卷


註3:T30n1579_012 瑜伽師地論 第12卷


註4:T15n0616_001 禪法要解 第1卷


註5:T46n1925_001 法界次第初門 第1卷


------------------------------------------------
參考:
一.釋開仁<四無量心初探>
再者,四禪中前三者皆有樂,其中以第三禪為三界中所受之樂為最勝。

○註解40:
參《大智度論》卷17(大25,186b7-16);
另見《瑜伽師地論》卷12云「第三靜慮於諸樂中其樂最勝,
憶念此樂,修習慈心,慈最為第一。」(大30,338b16-18);
另參《大毗婆沙論》卷80(大27,416c16-25)、
83「修慈究竟極至遍淨天,修悲究竟極至空無邊處,
修喜究竟極識無邊處,修捨究竟極至無所有處。」;
參《「聲聞地」における所緣の研究》p.185
參《雜阿含》卷27 (743經)(大2,197c11-13)、
《大毗婆沙論》卷83(大27,430c22-24)、《成實論》卷12(大32,337a29-b3)、
《順正理論》卷79(大29,770b24-25)


二.聖嚴法師《神通與人通》Page 206
在這境界裡,據《禪法要解》卷上說:「...第三禪身受樂,世間最樂無有過者。」


三.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十八支
(三)三禪天定五支:...
(4)樂支,謂行者發第三禪樂已,若能善用捨、念、慧三支,
將護此樂,樂則徧身,若離三禪,則餘地更無徧身之樂


四.釋性廣< 阿含定慧二學之「綜合說」與「分別論」>
再進修第三禪,將情緒上粗糙激揚的喜心減除,進入一種微細的輕安妙樂;
世間的五欲樂都無法比得上此一境界的妙樂覺受,這是欲界(禪定)樂的頂點。


五.《佛學大辭典(丁福保)》:三禪
三界九地之中以此地為樂受之限,在同此已上之天處,唯有捨受。
故此地之樂受,為三界中最第一。聖教中多引之以為比。
悲華經二曰:「身心快樂,無有疲極,譬如比丘入第三禪。」
涅槃經二十一曰:
「有佛世界名曰不動,若有眾生聞其華香身心安樂,譬如比丘入第三禪。」


六.星雲大師文集 > 佛教叢書1-教理:學佛的次第 第五篇 四禪八定
在達到二禪以後,喜心湧動,使得禪定不固,所以開始攝心諦觀,喜心因而斷除,
於是泯然入定,綿綿的妙樂從心中流出,遍滿全身,可說是「世間第一樂事」,稱為三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