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8日

隨筆-三乘-出離三界

有如此一說:佛教的聖人是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
那末這是否意味著在三界外,存在另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呢?
我本著所學,望不違背佛教義理,給兩點說明。


第一,凡聖之心境不同
在妙雲集:學佛三要: 十一、佛教之涅槃觀
第四段-涅槃之深究,有以下文字:

  凡夫心境,距離聖境太遠了,無法推測,也不易說明。
  但世人愚癡,總是要作多餘的詰問。所以,佛曾因弟子所問而說過譬喻。
  佛拿著一個火,手一揮動, 火就息滅了。佛問弟子:火到那裡去呢?
  這不能說火是什麼情形,也不能說火到 那裡去了。
  生死滅了,證入涅槃,要問是什麼樣子,到什麼地方去,也與火滅了 一樣的不可說明。


而印順導師這段話的出自是,《雜阿含經》卷34(T2,245c15~246a10):

  佛告婆蹉:「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蹉!猶如有人於汝前然火,汝見火然不?
        即於汝前火滅,汝見火滅不?」

  婆蹉白佛:「如是,瞿曇!」

  佛告婆蹉:「
若有人問汝:向者火然,今在何處?為東方去耶?
        西方、南方、北方去耶?如是問者,汝云何說?

  婆蹉白佛:「瞿曇!若有來作如是問者,我當作如是答:

        若有於我前然火,薪草因緣故然,若不增薪,火則永滅,不復更起。
        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則不然。

  佛告婆蹉:「
我亦如是說:色已斷、已知,受、想、行、識已斷、已知,斷其根本,
        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永不復起。
        若至東方、南、西、北方,是則不然,
        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

這裡可以把「火」當成煩惱,我們凡夫一直處於煩惱的境界,
沒有經歷過〝沒有煩惱的人生〞(貪、嗔、痴永滅),
當然仍是用〝從前經驗〞去想像,以為那是三界外的界外界。
因此,事實上,「三界外」並不存在,頂多是不得已下,不好的立說。



第二,不離世間覺
中國《六祖壇經》,有一段很有名的話,也可釋答這疑問。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妙雲集很多地方,亦持同樣論點-不離世間。
三界內與三界外,或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
或生滅與不生滅(世間或三界是生滅的,出世間、出三界是不生不滅),或常與無常,
對覺悟者而言(基於空),是一致的

例如妙雲集:《佛法概論》:第十二章、三大理性的統一
第二節、三法印與一法印,從無我中貫徹一切

  無常與常的貫徹,即在這緣起的空無我中建立。
  照上面說,一切法都是緣起的,沒有真實性,
  所以生而不起有見,滅而不起無見,生滅都是緣起本空的。

  緣起法的歸於滅,說它是空,這不是因緣離散才是滅、是空,
  當諸法的生起時,存在時,由於了無自性可得,所以是如幻如化,空的、寂滅的。
  從無我而深入的本空、本寂滅、本性不生不滅,即在這緣起的生滅無常中看出。
  生滅無常,即是空、無我的;空無我即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即是生滅無常的


  這樣,緣起法的本性空──無我,就貫徹三印了。
  一部分學者的誤會,即以為涅槃是要除滅什麼, 
  如海中的波浪息滅,才能說是平靜一樣。
  因此,常與無常,生滅與不生滅,對立而不能統一
  對於緣起法的流轉與還滅,也打成兩橛。

  要是從緣起無我的深義去了解,
  那麼法的生起是幻起,還滅是幻滅,生滅無常而本來空寂。
  所以佛弟子的證得涅槃,不過是顯出諸法實相,還他個本來如是。


簡單地說,我們是因著人身、世間而修行,通徹這世界的道理(真理,凡夫沒經驗過的),
不可能有一個脫離世間的世間真理,那本身就是自我矛盾之說。


再舉一例,妙雲集《中觀今論》:第三章、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第一節、無生之共證與大乘不共,作例子。

  一般聲聞學者以為緣起是無常生滅的,
  現在說:「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維摩經卷上),這似乎不同,
  成為一般聲聞學者與大乘學者論諍的焦點。
  然依釋迦創開的佛法說,生滅與不生滅,本來一致。 

以上,從「凡夫的誤會」及「聖賢的覺境」來解釋:
「三界外」是一個假說,實際不可說它是存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