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日

原始-莊春江《印度佛教思想要略》:中長增一阿含之衍成(p191)

實在是,經常把這思想的來處忘記,故而錄下。

莊春江先生的 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第二章 提到:
四部《阿含經》中,以《雜阿含經》(或《相應尼柯耶》)的集成時 間最早,
《中阿含經》(或《中尼柯耶》)、《長阿含經》(或《長尼柯 耶》)、
《增一阿含經》(或《增支尼柯耶》)依序次之。

九分教與四《 阿含經》,是經典集成的兩個相關連而又同時各自發展的系統。

四部《阿 含經》,就內容來說,
是以〈修多羅〉、〈祇夜〉與〈記說〉三部分所組成的《雜阿含經》為根源的(〈記說〉的內容,
包括了抉擇〈修多羅〉及 〈祇夜〉的〈弟子記說〉,與普化社會的〈如來記說〉)。

後來,根據〈 修多羅〉,而以〈弟子記說〉的學風發展,
並且以僧團內部的僧伽為主要 對象,作法義的論辯與抉擇,

所結集出來的,是《中阿含經》。

根據《中 阿含經》,而以〈弟子記說〉的學風發展,
以感性的「祇夜」精神,適應 世俗的宗教(神教)意識,
對婆羅門以及諸外道宣揚佛法,所集出的是《 長阿含經》。

根據《長阿含經》,而以〈如來記說〉的學風發展,
以「增 一法」的形式進行類集,
包含並取代九分教中的《如是語》與《本事》的 ,是《增一阿含經》。


我查詢其精神出處,源自印順導師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章 第三節 第三項:

佛法的結集,
起初是「修多羅」,次為「祇夜」、「記說」──「弟子所說」、「如來所說」。
這三部分 ,為組成「雜阿含」(起初應泛稱「相應教」)的組成部分。
「弟子所說」與「如來所說」,

是附編於「蘊」、「處」、「因緣」、「菩提分法」──四類以下的。
這是第一結集階段。

在「雜 阿含」三部分的集成過程中,

集成以後,都可能因經文的傳出而編入,文句也逐漸長起來了。
佛教界稟承佛法的宗本──「修多羅」,經「弟子所說」的學風,
而展開法義的分別、抉擇、闡發 、論定,形成了好多經典。

結集者結集起來,就是「中阿含」;
這是以僧伽、比丘為重的,對內的。

將分別抉擇的成果,對外道、婆羅門,而表揚佛是正等覺者,
法是善說者,適應天、魔、梵 ──世俗的宗教意識,

與「祇夜」精神相呼應的,集為「長阿含」。

「雜」、「中」、「長」, 依文句的長短而得名。
以(弟子所說)「如來所說」為主,以增一法而進行類集,
『如是語』與 『本事經』的形成,成為「九分教」之一,

還在「中」、「長」──二部成立以前。
但為了便於 誦持,著重於一般信眾的教化,廢去「傳說」及「重頌」的形式,
而進行擴大的「增壹阿含」的編集,應該比「長阿含」更遲一些。



簡潔的結論是 
中阿含(對內),與弟子所說(記說)有關;
長阿含(對外),與祇夜有關;
增一阿含,與如來所說(記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