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6日

綜合_A《成佛之道》序言:補充:明清以降的佛門問題:義學不興

原文:成佛之道-自序

<序言>中一段:
這種家風,使佛教走上空疏貧乏的末運!
佛法的統貫條理,對於一般信眾的持行來說,原是不能苛求的。
弘傳佛法的大德們,是不能不有的必要勝解


傳道法師講說這段時,說(註1):
「明清以降的佛門問題,在於『義學不興』。」,並說了一則故事:

民國初年的諦閑大師,是研究天台宗有名的講經高僧。
有一年,全中國以戒最律聞名的道場:寶華山(應該是隆昌寺)舉辦齋僧,
施主、大財主想種更大福田,供養更多出家大德,請諦閑大師前來應供,
齋飯過後,施主向寶華山的住持和尚請法,
問基礎戒律問題,何謂「開遮持犯」?當時,諦閑大師也在場。

作為全中國最權威的佛教戒律道場,這理應不是難題,而且又是住持來回答。
但住持卻說:
「你錯了,佛戒律沒有什麼『開遮持犯』,只有『行住坐臥』四威儀,
 行如風,住如松,坐如鐘,臥如弓...」
諦閑大師在旁,聽了之後內心難過,假裝整理儀容,偷偷拭去眼淚,而後默默離去。


所謂的開遮持犯,
開:就是戒律的開緣,什麼情境下,戒律可以例外,給予方便不持守。
遮:就是戒律的遮止,哪些行為禁制不能作。
持:持守住"戒律的遮止",就是持戒。
犯:沒有持守住"戒律的遮止",就是犯戒。

戒律之於佛教僧團,有如法律之於國家。
所以,佛教說:毗尼(戒律的音譯)若住世,佛法永不滅。
行住坐臥,相較於戒律的重要性,很是次要。
畢竟,戒律才是真正是順於解脫(波羅提木叉)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