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1日

隨筆-其他-借境練心者不應逃避讀經教

有人又跟我倡導"修行是借境練心",
"佛法從生活中求(修行是落實到生活)"。
我便問:「你認為具體怎麼做呢?」
於是跟我講,多多接觸大眾、幫助別人(做義工)之類的。
我就問他:
「做善事能夠斷煩惱?
 (解決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
 那為何佛教會說戒、定、慧。
 特以慧學為重,以區別外道。就是因智慧能斷惑吧。」
接著,又劈哩啪啦跟我解釋很多,
我依然不懂,為何想閃躲修定、修慧,專講做善事呢。
 
 
我之所以會那樣說,是要強調"智慧是佛教的核心",
我從不否認"借境練心",我還能就此比喻作延伸。
聽聞正法,如理思維,好比是讀書。
"借境練心",順境而不貪,逆境而不嗔,則好比考試。
只做題目而不讀書,
靠背的,可以應付那些重複出現的題目,能得分,
但新題目一考,恐怕就無能為力。
最好是能務實,把基本功、經教達到最一定程度的理解。
題型怎麼變都沒關係,
考試才有意義,有鑑別度,而不是背答案。
 
"佛法從生活中求(修行是落實到生活)",
那也要先對佛教有基礎認識才來說。
舉個例子,女生還沒懷孕之前,沒注意到路上有孕婦。
一當懷孕,就開始看見路上的孕婦了,為什麼?
因為自己對特定事物能"識別"了。
佛教修行也如此,調伏情緒,
那也要先懂得佛教所言"留意起心動念,是否貪嗔癡"。
才會在不好念頭,懂得克制、甚至放下。
大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生活上,覺察是很重要的,讓自己有意識著過日子。
總之,修行仍須於經教中,不斷薰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