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3日

阿含部經_T02n0125《增一阿含》:人間是諸天想往生的樂土


出自《增壹阿含經》卷26〈等見品第34〉(3)
經典編號:大正T02, No.125增壹阿含經(卷26,等見品第34,3)

某年月日,
佛陀說:「....
忉利天的某天子(天界眾生)臨命終時,胸椎痛苦不堪,
其他天子前來他的居所,並教授祂:
『你往生後可生到善處。 
 生到善處,便能快得善利;
 快得善利,便能安身立命於善業中。』」


弟子就問佛陀:
「對忉利天的天界眾生,死後想往生的樂土是哪?
 何謂快得善利?又什麼是安身立命於善業?」


佛陀說:
對天界眾生來說,樂土就是人間阿
 出生於有佛教正見的家庭、又與善知識交遊,
 對佛法起正信,便是『快得善利』;
 有了佛法的堅固正信,進而發心剃髮出家,
 具足戒行、五根不缺(不盲、聾、喑、啞、殘肢),
 飲食知足、依法修行,了脫生死得三種神通,
 此即『安身立命於善業』。」

(略)

佛陀又說:
「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
天界眾生貪著五欲(色、聲、香、味、觸),
他們以人間為善趣(樂土)。...
諸佛(覺悟者)都是在人間出生、覺悟,
不可能在天上成就聖道。
所以,弟子們,命終之後,不應當求生天上。」

弟子問:
「那不然要求生哪裡?」

佛陀答:
「涅槃。
 真正斷除煩惱,了脫生死(人間成道),就是比丘趨往之境。」


香嚴:
本經重要的概念有:
(1)
經云:「人間於天則是善處
天界眾生企盼死後往生人間。
其原因不是人間的物質條件比天上佳,而是人間有佛教,
心靈昇華,遠遠高尚於物質豐裕。

(2)經云:「[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諸佛菩薩,只會在人間成佛。
換言之,唯有人才能完成生命的覺悟,遠勝他道眾生。

2014年2月5日

阿含部經_《阿含經故事選》003佛陀第一次說法

故事連結:003.佛陀的初轉法輪

故事概要: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後,想到緣起法高深,說法不容易,
又眾生嗜慾,教化太困難,原想直接入涅槃。
然而,大梵天王勸請說法,因此答應祂的請求。

佛陀想:「誰能迅速通達緣起法,當首位聞道者?」
佛陀第一個想到阿羅羅迦摩羅,
(教導佛陀「無所有處定」的人,北傳:中阿含204經 南傳:中部26經)
但有位天眾說:他已經在七天前過世了。
佛陀又想:那就鬱陀羅摩羅子吧,
(教導佛陀「非想非非想處定」的人,北傳:中阿含204經 南傳:中部26經)
天上再次傳來聲音:鬱陀羅摩羅子在14天前過世了。
(中阿含寫14天前,增一阿含、中部寫昨晚)

接著,佛陀想到陪伴出家的五比丘。
佛陀用天眼通觀察到他們在鹿野苑,因此佛陀便前往那兒。
中途遇到一個外道優波迦,見佛陀容光煥發,向佛陀問道。
佛陀說自己是無師自證,優波迦不以為然而離去。

佛陀見到鹿野苑的五比丘,為說四諦法(三轉四諦法門)、八正道。
五人之中的憍陳如,聽聞後證得初果。

Bodhi:我認為此故事的目的,是讓人初步認識
   佛教的三乘法裡,兩大出世正見之一的四諦法,苦、集、滅、道
   (道諦含括八正道)

   附帶而提,出世法的兩大正見,一.四諦法;二.十二因緣法


按語部分:
A.第一點
(1)到憍陳如證初果前的內容(佔故事的80%),
 Bodhi:「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是禪定境界之名。
    世間禪定,又稱四禪八定,共分八種等級,由下而上是
    初禪(第一靜慮、離生喜樂地)、二禪(第二靜慮、定生喜樂定)、
    三禪(第三靜慮、離喜妙樂定)、四禪(第四靜慮、捨念清淨定)、
    識無邊處、空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佛陀對五比丘三轉四諦法門(相應部比雜阿含多提了八正道),
 憍陳如因而證初果。
 Bodhi:佛教把斷除煩惱過程分成四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拿個比喻來說,
    就如同大一到大四的必修學分,而且每門課都會擋修的,
    換言之,如果大一的學分沒取得,只能留級,不能修大二課程。
    
    具體部分,請讀佛使比丘《人類手冊》或印順導師《成佛之道》。

(3)《增壹阿含第二四品第五經》是《中部第二六聖求經》的故事增長版。


B.第二、第三點,最重要的是這一段話(理論與行動):
 「四聖諦」是緣起法理則的展現;
 「八正道」則是修行實踐的內容與次第。
 另就內容的含攝與開展來看,「八正道」為四聖諦中「道諦」的主要內容;
 而「四聖諦」又是八正道中「正見」的主要內容。
 兩者相依相攝,是佛法簡要而卻完整的內容。



C.第四點重點在於,這裡的阿賴耶,與「貪、愛、欣...」意思相近,
與後來印度佛教後期「唯識體系」的「第八阿賴耶識」,確實有所不同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第25頁,及《大乘起信論》第89頁有清楚說明。
 Bodhi:這一點,引發諸多爭議。


D.「六師外道」為佛教專有名詞。有興趣者,請網上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