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2日

戒律議題_《八十部律》和《十誦律》的關聯※

八十誦律,中國佛教傳統的講法(註1),如《行宗記》(註2)言:
 戒本疏‧解今題目:
 「...三﹑時接利機,各體權實。雖聞異制,不相是非。故但通為八十誦律大毗尼藏。」
 行宗記釋云:
 「...非唯佛世;滅後百年,尚無乖異。八十誦者,即根本部,波離結集;
  一夏九旬八十番誦,故以為號。」

其白話大致為:
對於律藏戒本的種種差別,
戒本的注疏云:
「...第三,因為接引眾生、利益不同根器,有權宜和實質根本之戒律制度。
 雖聽起來相異,卻莫需評論孰是孰非。
 它們本來只源自一個根源:"八十誦律"之律藏。」
行宗記釋云:
「不是只有佛在世時,佛滅度後一百年,所有僧團戒律仍然沒有差異。
 八十誦律,便是最根本(原始)那部,佛陀滅度當年,由優波離尊者主持結集,
 於一個夏天九十天,經八十次反覆誦出,故而得名為"八十"誦律。」

要點有二,
一. 《八十誦律》是最早的戒律;
二.
《八十誦律》的「八十」,是由於八十次誦出,才這麼命名。


然而,傳進中國戒本中,沒有名作《八十誦律》的戒本,而有相仿名稱的《十誦律》,
它是「說一切有部(薩婆多部)」的戒本,翻譯成中文之經過,可謂一波三折。
弘始六年(西元404年)十月十七日起,於長安,弗若多羅由記憶誦出《十誦律》梵文,
鳩摩羅什譯為漢文,才完成三分之二,弗若多羅入滅,於是中斷。

隔年(西元405年),西域的曇摩流支攜帶《十誦律》梵文文本來到中國,
廬山慧遠乃寫信請他和鳩摩羅什續譯,他遂和羅什共譯此律成五十八卷。
但未及刪定,鳩摩羅什入滅了。
鳩摩羅什臨終時曾講他所譯經論三百餘卷,只有《十誦律》一部沒有來得及刪除繁文,
但保存了原來的語義,不會有什麼錯誤,所以《十誦律》是羅什自己認為契合原本的譯作。

後來,同是來自西域的卑摩羅叉,在羅什逝世後,在壽春石澗寺講《十誦律》,
又補譯出《善誦毗尼序》(或稱《毗尼誦》)三卷,合羅什所譯共成六十一卷,
便是今日所見《十誦律》完本。


而《八十誦律》和《十誦律》,二者是存有關聯性的。
龍樹菩薩著作《大智度論》卷100對二者的描述:
「毘尼」名「比丘作罪,佛結戒:應行是、不應行是,作是事得是罪」。略說有八十部。
 亦有二分:
 一者、摩偷羅國毘尼,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
 二者、罽賓國毘尼,除却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

其白話大致為:
什麼是毘尼(戒律的目的)「....」,大略有八十誦(誦跟部,同一個意思)。
跟經一樣可以區分為二,
一個是流行於「摩偷羅國」的版本,含譬喻、本生部分的《八十誦律》;
另一個是流行於「罽賓國」的版本,不含譬喻、本生部分的《十誦律》。

 名稱

  含譬喻、本生?

 流行區

 八十誦律

 YES

 摩偷羅國

 十誦律

 NO

 罽賓國


除此外,還可讀《出三藏記集》卷三〈新集律來漢地四部序錄〉(註3)對二者的說法,
直譯白話:
「律文本有八十誦,大迦葉傳承以後至第五師憂波掘始刪為十誦,
 這是以十誦為八十誦的略本。」
簡單歸納,《十誦律》是《八十誦律》的略本
以上是古來的「傳說」。


***** 
佛陀入滅後,第一次七葉窟結集的經與律,
全憑記誦,口耳相傳,無本可寫,如此流傳好多年。
假如"《八十誦律》"是最早的版本,沒人敢保證它一定有文字本。

《十誦律》,前文有提,它是「說一切有部」的戒本。
而傳入中國,還有一系列「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戒本,統稱《根有律》吧。
「根本說一切有部」是從「說一切有部」分裂出去的部派。
《根有律》好像咸是唐朝義淨法師所譯,有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五十卷(702年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尼毗奈耶》二十卷(710年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事》四卷,《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事》四卷、
《隨意事》一卷、《安居事》一卷、《皮革事》二卷、《藥事》十八卷、
《羯恥那衣事》一卷、《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二十卷、
《雜事》四十卷、《尼陀那》五卷等等。
《根有律》,大體上,和《十誦律》組織內容對應得上。可知兩者同屬一系而非異部
但有缺篇,像《十誦律》犍度分中的布薩法、衣法、俱舍彌法乃至諍事法等七法,
在義淨譯《根有律》找不到。較大概率是沒翻譯完。

《十誦律》(61)

義淨翻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戒本,統稱《根有律》

比丘、比丘尼戒法

1.《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50卷(702年譯)
2.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尼毗奈耶》20卷(710年譯)

犍度法的受具足戒、自恣、安居、皮革、醫藥、迦絺那衣等法

1.《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事》4
2. 《隨意事》1
3. 《安居事》1
4.  《皮革事》2
5. 《藥事》18
6. 《羯恥那衣事》1

雜誦中調達事、雜法和增一法的前半

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20
2. 《雜事》40
3. 《尼陀那》5

犍度分中的布薩法、衣法、俱舍彌法乃至諍事法等七法


更重要的是,《根有律》比《十誦律》繁廣,而且多載《十誦律》所無的本生因緣等事
這是否讓你想起前文《大智度論》卷100那一段,
而作是念:《根有律》是《八十誦律》嗎?
可是又感覺奇怪,
「說一切有部」先於「根本說一切有部」,《十誦律》勢必早於《根有律》吧!


《大智度論》所舉最原始戒律《八十誦律》之次第,即卷2說:
憂波利結集毗尼法藏,以二五○戒義作三部(《十誦律》初、二、三誦)、
七法(四誦)、八法(五誦)、比丘尼毗尼(七誦)、增一(八誦)、
憂波利問(九誦)、雜部(六誦)、善部(十誦),
此次第與《根有律》的次第不合,卻和《十誦律》相同。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註3)還舉出其他佐證,如傳布教區等等,我無法一一條列。
總之,它說現存的《十誦律》才最早的戒律版本
也許有更早之前的「原(戒)本」(不一定要叫它《八十誦律》),只是不存在文字版或已佚失。
而這個「原本」,是作為《十誦律》和《根有律》的原型依據。


《大智度論》卷100的《八十誦律》,講的其實是《根有律》(註4)沒錯。
「說一切有部」分化二部律:
《十誦律》和《根有律》,現代研究推斷是因為適應流傳區域之說法方便,而有廣略之別。
換言之,《根有律》之所以廣增本生因緣而成《八十誦律》,是因地制宜、因人之故。
(1)所謂「優婆離重複了八十次誦出」,純屬想像誤解之辭。
並且,(2)說《八十誦律》省略了譬喻、本生而成為《十誦律》,
這是《大智度論》成書時代的一種傳說。
就如同傳言《小品般若》是從《大品般若》抄出來的,
而事實上卻是先有《小品》,而後有《大品》的增補。
最後,再重複一遍,《十誦律》和《根有律》是同一依據,是由於傳播流通而變化成不同。



----------------------------------------------------------------------------------------------------------------
古來傳說:
(1) 《八十誦律》是最早的戒律;
(2)《八十誦律》的「八十」,是由於八十次誦出,才這麼命名。
(3) 《十誦律》是《八十誦律》的略本。
考據是:
(1)現存最早的戒本是《十誦律》。
(2)《大智度論》等書說的《八十誦律》,是義淨翻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一系列戒律。
   和《十誦律》同一起源。比《十誦律》廣說,是為適應流行教區。
(3)八十次誦出,純屬想像誤解之辭。
(4)《十誦律》是《八十誦律》的略本,是《大智度論》成書時的傳說,非事實。
----------------------------------------------------------------------------------------------------------------

註1:一行佛教辭典:八十部律
根本之律藏也,如來滅後結集三藏之時,優婆離比丘於一夏九旬之間,
八十番誦出之,故名八十誦律。
至其後四分律五分律等諸律,由此分立,此根本律遂世無存者。
戒疏上曰:「時接利機,各體權實。雖聞異制,不相是非。故但通為八十誦律,大毘尼藏。」
同行宗記一上曰:「八十誦者即根本部,波離結集一夏九旬八十番誦,故以為號。」
又「根本部波離一夏誦出,逐座為目。」


註2:
1.[X39n0714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

2. 佛門:律藏教本無分


註3:
1. 一行佛教辭典:十誦律
義淨譯律文(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五十卷(702年譯)
和《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尼毗奈耶》二十卷(710年譯))比《十誦律》繁廣,
而且多載《十誦律》所無的本生因緣等事。

關於此點,《大智度論》卷二說憂波利結集毗尼法藏,
以二五○戒義作三部(《十誦律》初、二、三誦)、七法(四誦)、八法(五誦)、
比丘尼毗尼(七誦)、增一(八誦)、憂波利問(九誦)、雜部(六誦)、善部(十誦),
內容大綱和《十誦律》相同。

又據《出三藏記集》卷三〈新集律來漢地四部序錄〉說,
律文本有八十誦,大迦葉傳承以後至第五師憂波掘始刪為十誦,這是以十誦為八十誦的略本。
又,《大智度論》卷一百說,毗尼有八十部,也分二種,
第一是摩偷羅國所行的毗尼,包括阿波那(譬喻)、本生,有八十部;
第二是罽賓國毗尼,除卻本生、阿波那,但取要用者為十部。
由此看來,義淨譯本與摩偷羅國所行廣釋相合(有譬喻、本生),
而羅什譯的《十誦律》與罽賓的「取要用者」相當,
它之名為十誦當是依此分部標目的,
這由各誦間長短相差極大(極少四卷、極多八卷)可以推知。

《十誦律》較現行的根本說一切有部各律更為原始,這由原始佛教的流傳狀況也可加以推定。
罽賓本為阿難弟子末田地傳教之地。
末田地同門舍那婆私則傳教於摩偷羅,舍那婆私的弟子優波笈多也畢生傳教於該地。
優波笈多既曾刪訂舊律,以後摩偷羅國的大天又以五事引起僧伽中的諍論,
上座僧徒盡遷罽賓,這應當是《十誦律》流傳罽賓的原因。
由此也足證《十誦律》為現行較古的一部廣律。

此律在古代本為口口相傳,西元402年法顯在南亞次大陸北部求戒律時,
各地的戒律仍然是「師師口傳,無本可寫」。

同時弗若多羅來長安和鳩摩羅什共譯《十誦律》時,由翻譯的情況看來,可知也未有原本。

2. [T55n21451《出三藏記集》卷3]
○佛泥洹後。大迦葉集諸羅漢。於王舍城安居。命優波離出律。八萬法藏有八十誦。
初大迦葉任持。第二阿難。第三末田地。第四舍那波提。第五優波掘。
至百一十餘年傳授不異。
一百一十餘年後。阿育王出世。初大邪見。毀壞佛法焚燒經書。僧眾星散。故八十誦灰滅。

○昔大迦葉具持法藏。次傳阿難。至于第五師優波掘。本有八十誦。
優波掘以後世鈍根不能具受故。刪為十誦。以誦為名。



註4: 厚觀《大智度論講義(七)Ev2》.pdf 註解223
1. 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p.76-77:
龍樹所說的《八十部律》,次第與《十誦律》相合,
而與《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簡稱《根有律》)的次第不合。
《根有律》是否就是《八十部律》呢?
現存的《根有律》,漢譯的不完全,西藏譯本也是不完全的。
而西藏所傳《根有律》的組織,是晚期的新組織;
在漢譯《根有律》的論書中,可以明白的看出,
《根有律》的組織,是近於《十誦律》的(如本書第六章說)。
《根有律》就是《八十部律》,與《十誦律》為同一原本,只是流傳不同而有所變化。
起初,《十誦律》從摩偷羅而傳入罽賓──健陀羅、烏仗那一帶,為舊阿毘達磨論師所承用。
如《十誦律》說的結集論藏,為「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滅……」,
與《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學處品〉相合(《十誦律》卷 60(大正23,449a),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 1(大正 26,453c))。

其後,《根有律》又從摩偷羅傳到北方,為迦濕彌羅阿毘達磨「毘婆沙師」所承用。
例如《大毘婆沙論》解說「譬喻」為「如大涅槃持律者說」(《大毘婆沙論》卷 126(大正 27,660a))。
所說大涅槃譬喻,
出於《根有律雜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 35-39(大正 24,382c-402c))。
又如《順正理論》,
說結集論藏為「摩呾理迦」(《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 1(大正 29,330b));
也與《根有律雜事》相合(《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 40(大正 24,408b))。
流行於北方的說一切有部,源遠流長,化區極廣,隨時隨地而有多少不同。
這二部廣律,不全為廣略的差別,實為同一原典而流傳不同。

2. 印順法師,《永光集》,pp.75-76:
《大智度論》所說的二部律,並無古傳定本與有部縮本的差別。
所謂「優婆離重複了八十次誦出」,純屬想像誤解之辭。
其實二部律,只是說一切有部律之分化為二:一、「八十部律」;二、《十誦律》。
「部」與「誦」是相通的,如「八十部」就是「八十誦」,「十部」就是十誦。
說一切有部,是西方上座部系,
從摩偷羅而向北方罽賓──烏仗那、犍陀羅一帶發展而成的部派。
摩偷羅傳來的《十誦律》,是有部中舊阿毘達磨師、犍陀羅所承用的。
阿毘達磨的主流,迦濕彌羅系之鞞婆沙師所用的律典,也是從摩偷羅傳來的,
但含攝了多少本生、譬喻、因緣,也就是稱為「八十部律」或
「摩偷羅國毘尼」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3. 印順法師,《永光集》,p.78:
《大智度論》以為從「八十部律」省略了譬喻、本生而成為《十誦律》,
這是《大智度論》成立時代的一種傳說。
如我國古代,也一向傳說《小品般若》是從《大品般若》抄出來的,
而事實上卻是先有《小品》,而後有《大品》的增補。
所以《大智度論》的說法,也只是隨順當時的傳說而已,難免與事實會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