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6日

統合_A《佛法概論》chap19:略說菩薩道的根源與原理※

第一節 菩薩行通說:一、空與慈悲:略說菩薩道的根源與原理

《佛法概論講義》chap 19 279頁:
前來所說的在家與出家,約釋尊適應當時的一般聲聞弟子說。

前面講的在家德行是chap 16,出家德行是chap 17,這是一般聲聞乘的修行法,早期佛典。


 *****
《佛法概論講義》chap 19 279頁:
 本章的菩薩,雖不出于在家與出家,但約追蹤釋尊精神,發揮釋尊本懷的佛教徒說。
 菩薩道源于釋尊的本教,經三五百年的孕育長成,才發揚起來,自稱大乘。

前已述,這裡"出家、在家"在講:釋尊適應當時的一般聲聞弟子所說法
菩薩不出於在家與出家...,是說:菩薩教不出自於早期佛典,
這帶出一個重要問題:不是佛說的法,就不是佛法嗎?或者,佛法一定要佛說嗎?

依據文獻考古,大乘經典於西元前一世紀才大量出現,
那距離佛滅度的西元前390年(註1),已經過去約三四百年,
大乘經典難以證實為佛所說,或坦白講:不是佛說。然而,佛法非得佛金口所說嗎?

按照最初集結經典的原則:「誦經者集經,持律者抉擇律」( 《赤銅鍱律》「自恣揵度」),
順於教理教義,不違戒律等等,就可稱佛經,等同佛說。
阿含經中,也不少是佛弟子所說。而《大智度論》卷二則云:
佛法五種人說:一、佛說。二、佛弟子說。三、仙人說。四、諸天說。五、化人說。」

佛法不是非得佛說。因此,
上文:但約追蹤釋尊精神...菩薩道有發揮佛陀本懷,菩薩道是佛法之意。
又,三五百年的孕育,便是前面我說佛滅至西元前一世紀大乘現身於世之間隔時長。


*****
《佛法概論講義》chap 19 279頁:
 大乘教雖為了適應時機而多少梵化,
 然而它的根本原理,到底是光華燦爛,能徹見佛法真髓的!

前一大段在講大乘教為何是佛法,因為它通於佛陀本懷,如後面介紹的「空與慈悲」。
也說大乘教有雜入非佛法的元素:梵化(應當改「天化」,接著會解釋),
需要留意,別被誤導。那是為了接引眾生,不得已的方便。
(拿掉,可能當時無法吸引眾生入佛門;不拿掉,可能會買櫝還珠,誤解佛教)


對此,《佛法概論講義》chap 19 279頁的註解1-1,
印順導師在其他著作重複強調「留意梵化」:
 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p.a6-p.a7):
 「印度之佛教,自以釋尊之本教為淳樸、深簡、平實。
 然適應時代之聲聞行,無以應世求,應學釋尊本行之菩薩道。
 中期佛教之緣起性空(即緣起無我之深化),雖已啟梵化之機,而意象多允當。
 龍樹集其成,其說菩薩也:
 〔1〕三乘同入無餘涅槃而發菩提心,其精神為「忘己為人」。
 〔2〕抑他力為卑怯,「自力不由他」,其精神為「盡其在我」。
 〔3〕三阿僧祇劫有限有量,其精神為「任重致遠」。菩薩之真精神
 可學,略可於此見之。龍樹有革新僧團之志,事未成而可師。
 能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
 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

看劃底線部分,第四~五行。
聲聞乘佛教於後來,不太好適應時代,故應該改學釋尊本行(本生故事)的菩薩道。

中期佛教,就是西元前一世紀之後集出的佛典,
雖然有「梵化」,但是緣起性空的道理,不單是通於早期佛典空理,且更加深化。
倒數第二行劃底線部分云:梵化之機應慎。換言之,留意「梵化」。


《佛法概論講義》chap 19 279頁的註解1-2補充說明:
1. 「留意梵化」的「梵化」,要改成「天化」。
2. 什麼是「天化」?
目的導向,我只摘錄與此最相關的部分: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41-p.42):
 「什麼是「(梵化之機應慎)」?梵化,應改為天化,也就是低級天的鬼神化
 ...
 三、「念佛」(「念菩薩」)、「念法」法門,或是往生他方淨土,
 或是能得現生利益──消災,治病,延壽等。
 求得現生利益,與低級的神教、巫術相近。「大乘佛法」普及了,而信行卻更低級了!

見畫底線部分。
天化,就是低級天的鬼神化,也就是低級神教、巫術,燒香祭牲、求神問卜之類的。
(梵是高級天,少欲有禪定,故不宜)
而大乘的求現生利益,諸如消災,治病,延壽等,與之相近。

這裡是說「相近」,不是「相同」。因為佛教勸人相信因果。
想得福分,終究是自己要做五戒十善等善行(自力),這是與外道根本上的差異。
要別人給(他力),總是權宜、不怎實際,或許將來得歸還。



-------------------------------------------------------------------------------------------------
1. 大乘佛教(佛典),絕大多數非佛親口所說,但是是佛法。
2. 須留意大乘佛教的天化。
-------------------------------------------------------------------------------------------------
註1:《佛光大辭典》:佛滅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