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7日

名相_朝暮課誦(早晚課)的由來

朝暮課誦可以遠溯到佛世,
佛弟子們的「前夜、後夜誦經、習禪,中夜休息。」,後來演變成印度的「梵唄」,
東傳入中國後,所誦經文日增月益,漸漸變成今日朝暮課誦(早晚課)的型態。


一.中國早晚課歷史演進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朝暮課誦」所說:
唸誦經文並非照經書高聲誦讀,而有獨特的方式方法。
漢化寺院經文的唸誦方法來自古印度
印度佛教的唸誦有四種方式︰
音聲唸誦(出聲唸)、金剛唸誦(合口默唸)、三摩提唸(心唸)、
真實意念(如字修行)。漢化寺院的課誦主要採取了音聲唸誦的方式。
關於這種唸誦方式的最早記載,見於《三國志》〈吳書〉笮融傳。...
但這種...,在當時只是個別現象

到了東晉,道安法師訂立僧尼規範,寺院中的課誦活動才逐漸多了起來
而早晚二時課誦的修行方式是在唐代才開始形成
據《大宋僧史略》卷上說,唐‧百丈懷海別立禪居後,有朝暮參請之禮,
並「隨石磬魚鼓為節度。」這就是說,
在唐代寺院中,不僅有了早晚二時的課誦,而且還有了敲打法器作為「節度」的習慣。
懷海禪師的這一課誦修行方法,在北宋的《崇寧清規》與南宋末的《咸淳清規》中,
都沒有明確的記載,這說明早晚二時的課誦在唐宋時期,
還是屬於某一地區或某些寺院中的修行儀式,尚未在漢化寺院中形成普遍風尚。

而到元代,課誦儀式就為越來越多的寺院所接受,
德煇的《敕修百丈清規》〈法器章〉中已有「住持朝暮行香時(殿鐘)鳴七下」
以及「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時、大眾看誦經咒時,直殿者鳴之(磬)」的詳細記載。
但因元代佛教十分紊亂,
所以朝暮二時課誦儀式遲至明末才真正定型與普及,並真正形成一代風尚。
明代通容《叢林兩序須知》說首座「早晚課誦勿失」、
書記「早晚隨眾課誦」、監寺「早暮勤事香火課誦勿失」,
蓮池《雲棲共住規約》更明確規定「晨昏課誦,不得失時偷懶,違者依例罰錢十文」,
都可以看出從這時起早晚課誦已是寺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了。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課誦」說:
元朝廷令百丈山德煇編訂《敕修百丈清規》的〈殿鐘〉條下載明︰
「住持朝暮行香時」鳴鐘七下。同書〈磬〉條下又載︰「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時」
值殿者鳴磬,「大眾看誦經咒時」鳴磬。可見禪僧修行,此時即已具備朝暮課誦的雛形



稍微整理重點(可參考法鼓山:認識朝暮課誦),
1. 漢化寺院經文的唸誦方法來自古印度
2. 早晚課最早出現在《三國志》〈吳書〉
3. 東晉,道安法師僧尼規範,早晚課的人開始變多
4. 早晚二時課誦的修行方式是在唐代才開始形成,直到宋朝仍未普遍

5. 元朝具備雛形
6. 明末才真正定型與普及



二.中國早晚課的內容
從《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朝暮課誦」:
漢化寺院的課誦除了誦經之法來自印度,其他習俗卻都是漢僧所獨創的。
誦經之法是前述的「音聲唸誦(出聲唸)」。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梵唄」:
梵唄主要用於三方面。
(1)講經儀式,(2)六時行道(後世朝暮課誦),(3)道場懺法,所謂法集三科。
這三科法事,創始於晉時道安,至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的歷史。
道安制定的僧尼軌範︰
一曰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即講經儀式),
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即六時課誦二時齋粥儀式)
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即道場懺法儀式)。

以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課誦」:
後來《朝暮課誦》所定的內容,
包括晚課《蒙山施食》在內的大部份,全是宋人分別集、撰而成,
這可說明當時已有某些寺院,甚至某些地區實行早晚課,只是還不普遍,
所以直到宋末的《咸淳清規》裏還沒有明確的反應。
和(疑作:明清)之際,朝暮課誦漸趨定型,
奉行的範圍遍及各宗各派大小寺院和居家信徒,成為所有叢林必修的定課。
...清‧儀潤的《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八等更明確了早晚課誦的具體內容。

整理這三段的重點:
1. 除了誦經方法(大聲唸誦)來是印度,其餘習俗都是中國獨創。
2. 今日所見的「朝暮課誦」,
 便是道安法師所創的「六時行道」,又稱「六時課誦二時齋粥儀式」。
3. 現今早、晚課所訂的內容,全是宋朝人分別集、撰。
4. 明清,朝暮課誦漸趨定型

 (有人說,明確規定早晚課內容的,是《諸經日誦集要》)


我看台中蓮社的刊物(註1)寫:
二課體制的完備是唐宋以後的事,而這個軌範的形成則可溯源於東晉的慧遠大師
 『大法東來,自漢至唐,前後諸師別開八宗二行,而晉遠公,闢蓮宗於廬山,儒道咸歸,
  嗣後解脫之士,多於他宗,斯為禮誦不易之軌。再幸唐宋諸祖,遞集教中顯密諸文,
  則晨夕功課尤備。宗雖各立,總未越斯,令惰者勤,勤者益進,
  應機之廣,端在是夫。』


他說「軌範的形成則可溯源於東晉的慧遠大師」,
目前只查到他這麼講,我認為客觀史實仍是上述「一.中國早晚課歷史演進」那樣才對。
若依善意理解原則(註2,the principle of charity),考慮他為何這樣講,
或許他是站在淨土宗歷史來說,
淨土宗修行者作早晚課,最早是淨土宗初祖 慧遠法師開始,
而眾所皆知,慧遠法師師承道安法師,從這便能跟上述的"演進"搭上聯繫。




----------------------------------------------------------------------------------------------------------------
註1: 學佛人的一天(之一) ─── 朝暮二課


註2:
1. 別把對方看得那麼愚蠢! 思考的必要態度:同情理解原則
 嘗試寬容理解別人的言論,將別人的論點詮釋成最難以反駁的版本。
2. 英文維基:Principle of charity
interpreting a speaker's statements in the most rational way possible and, 
in the case of any argument, considering its best, strongest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註3:維基:道安
釋道安(312年-385年),俗姓衛,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人,
魏晉南北朝時代著名高僧,凈土宗初祖慧遠之師。


-------------------------------------------------------------------------
參考資料:
參考1. 法鼓山:認識朝暮課誦0504認識朝暮課誦.pdf


參考2. 釋大田<中國佛教早晚課的形成>
○現存早晚課內容,大部份都是道安以後翻譯的,
 所以我們無法以現有的早晚課去推測道安講的是什麼。
   從現存的文獻來看,出現明確規定早晚課內容的,是《諸經日誦集要》
 此書尚有嘉興藏康熙元年刻本,而其內容曾在明末時,
 即已被蓮池大師批判重編,蓮池大師的重編本,又經蕅益大師重刊,產生一定的影響。
 但是到清朝初年康熙元年時,入藏本仍然是舊本,
 表示當時整個教界對蓮池大師的改編本認知仍然相當有限。
 而蓮池大師的改編本以及蕅益大師的重刻,因為結構上已經改為早晚課在卷首,
 所以後來出現的《禪門日誦》等,可以說都直接受到蓮池大師的影響。
 民國的《佛門必備課誦本》,大體也是延續蓮池大師的改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