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2日

名相_和尚(音譯錯字)

既然舉了一個意譯錯字,再舉個音譯錯字-和尚。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Upādhyāya,又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餘多用尚字。
 本為印度之俗語,呼吾師云烏社,

 至于闐國等則稱和社,和闍(Khosha)等,和尚者其轉訛也。
 羅什三藏翻為力生,以依師而弟子之道力得生故也。


我再稍稍解釋一下。
和尚,也有人將「和尚」寫作「和上」。通常「和尚」多是律家(律宗?)在用。
「和尚」,指的是梵文Upādhyāya,意思是「親教師」。
 
印度俗語中,稱自己老師為「烏社」,
而于闐國將它發音成「和社」,和闍(Khosha)。「和尚」的發音出自於此。

由於翻譯的失誤,
要音譯梵文「親教師」的發音:Upādhyāya,
卻音譯了印度俗語或西域語「親教師」的發音Khosha,
自此,稱呼「親教師」,就變成「和尚」的音。
(近似Upādhyāya音譯:鄔波馱耶、優婆陀訶、郁波第耶夜)
 
鳩摩羅什大師,想用"意譯"導正回來,將Upādhyāya翻成「力生」,
取「依著這位老師,學生能生出道力」的意涵,可是,約定俗成,回不去了。



-----------------------------------------
參考一:T54n2125_003 南海寄歸內法傳 第3卷
鄔波馱耶存念(...西方汎喚博士皆名烏社,斯非典語。
若依梵本經律之文,咸云鄔波馱耶,譯為親教師;
北方諸國皆喚和社,致令傳譯習彼訛音)。

名相_檀越(意譯錯字)

出家人通常會稱在家人為「檀越」或「施主」。
「施主」,很容易理解,但「檀越」是什麼呢?
 
 
我受的佛學教育告訴我:
「檀越」這詞是「華梵並舉」,簡單說,就是「音譯+意譯」。
「檀(那)」,是音譯,來自梵字:dāna的發音。
「越」是某個梵字的意譯,因為此梵字意思是超越生死...,故中文翻成「越」。
剛剛一查(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我的認知是錯的,甚至,我還誤以為那某個梵字是波羅蜜(pāramitā,到彼岸)。
 
 
根據《南海寄歸傳》(註1)第一卷,
對「施主」一詞的註釋:
「梵云陀那鉢底,譯為施主。陀那是施,鉢底是主。
 而言檀越者,本非正譯。
 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轉名為檀,更加越字。
 意道由行檀捨自可越渡貧窮,妙釋雖然,終乖正本。」

 
意思在講:
 施主的梵字是陀那鉢底(Dānapati),
 陀那(Dāna),是布施;
 鉢底(pati),是主。兩字一合,就是施主。
 翻譯成「檀越」,不是正確的翻譯。
 陀那(Dānai),音譯成檀,又加個「越」字,要表達:
 靠著布施能夠越過脫離貧窮。
 雖然這個翻譯很妙,但終究不是原意。 


所以,Dānapati翻譯成「施主」才對。
最後舉個真正的「華梵並舉」-摩尼如意珠,
維基:「摩尼者,梵語Mani,珠寶之總名,即如意珠也。」
摩尼=如意珠,摩尼,音譯;如意珠,意譯。
 
 
 
--------------------------------
註1:T54n2125_001 南海寄歸內法傳 第1卷
 
 
註2:佛學大辭典/如意摩尼

隨筆-三乘-怎麼修十二因緣法

我們的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悟到「十二因緣法」的流轉、還滅,而成就聖道。
該怎麼修十二因緣呢?
那便是學佛陀一樣觀察「流轉門」跟「還滅門」。
「流轉門」就是順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
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無明→行→識→名色→六處(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從順序而下,就能反追原因,
人為何會「死」,是因為有「生老」。人為何會「生老」,是因為有「有」...
那要怎樣停下這連續的流轉呢?因而有「還滅門」。
 
還滅門就是:
想要沒有「死」,就先要沒有「生老」,
想要沒有「生老」,就先要沒有「有」...
其實,可以將這十二支簡略成三支,即惑(煩惱),業,苦(果報),
關係如環狀,無始無終,如下圖(註1)。



何以致此,套用唯識學的說法:「種子起現行(果報),現行薰種子」
舉"冤冤相報"作例子,
前世的業,讓你今世殺我,但是我不服,
因此我受苦時,我產生惡心(惑),等機會報復(業),
待我報復你(可能今世,可能來世),
你在被報復的苦中,也產生惡心(惑),伺機報仇(業)。如是,重複不停。
 
所以,解決這件事,不是往回追源頭,這樣會像「雞生蛋,蛋生雞」,沒完沒了。
這也好像哲學上的「無窮後退」(infinite regress)。應該斬斷惡性循環!一了百了。
那該如何下手呢?
 
 
我記得法師(不好意思說誰)教我們:
十二因緣就像十二顆珠子(十二節)的念珠,
只要剪斷一節,珠子就會全部掉落,就此了結。
事實上,這是錯的!
真正要斬草除根,重點是"斬草除根",得從「惑」動剪!
 
只要有「惑」,有煩惱愚痴,日後有機會就會造不如意的「業」...
而當到業、苦的階段,就為時已晚。
就好比造了殺死人的業,就已經來不及;
殺人而坐牢,時間不復返,於這次殺人罪報,唯一能做的就等苦結束了。
所以,《成佛之道》第四章寫: 滅應滅於惑,惑滅則苦滅。

 
進一步會問:十二支哪些跟「惑」關聯,是我們可努力之處呢?
"無明支"當然是,再根據雜阿含第294經(原文,請參考註2)。
「六入→觸→受」之間,會有「無明與愛」竄入。
我們就是在此防範「無明與愛」,乃至斷除「無明與愛」的生起。
 
 
 
--------------------------------------------------------------
註1:14講表:第四講 人生當前之所受(觀受是苦) (圖的來源)
 
 
註2:北傳:雜阿含294經 南傳:相應部12相應19經

隨筆-名相-方廣道人

有很多號稱佛教修行者的人,但亂解釋「空」,
說「空」就是「什麼都沒有」,還引人讀像『萬空歌』(註1)的文句。
『萬空歌』如下: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東昇西落為誰功?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權也空,名也空,轉眼荒郊土一封。

 

照他們如此解釋,落入虛無,人生好悲慘阿!
可以拿佛教的專有名詞「方廣道人」來專指他們。
 
下文是《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對「方廣道人」的解說:
 指未得大乘所談空理之真,而執邪空的學人。
 乃大乘中附佛法之外道。
 《大智度論》卷一云(大正25‧61a)︰
 「更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
  空無所有,譬如兔角龜毛常無。」
 
 智顗《摩訶止觀》卷十謂附佛法的外道,
 有小乘的犢子部和大乘的方廣道人,
 並說方廣道人自以聰明,讀佛十喻,自作義云︰
 不生不滅,如幻如化,空幻為宗。
 龍樹斥云︰非佛法,方廣所作,亦是邪人法。
 吉藏《三論玄義》亦云︰
 方廣道人不了解大乘所說空理,
 故謂諸法如龜毛兔角,應無罪福報應。

 
簡言之,講「空」是「什麼都沒有」的人,是外道!
否定什麼都沒有,當然就會否定沒有善惡果報,
這跟佛教教理教義,根本背離!
 

那空是什麼呢?
舉例來說,任何東西的存在,都是有其因緣條件,
一個人造業也一樣,你有念頭+行為,產生業、種下一個種子。
這個"種子",等待因緣成熟,就會生成"果報"。
 
種子一定不是永恆的,如果是永恆的,那就永遠不可能生成果報!
而空,便在講種子的"非永恆性"(假有、暫時有),而不是在說種子是「什麼都沒有」。



---------------------------

中華人物_玄奘大師往印度的目的之一:解決「現常」與「當常」

玄奘大師去印度的目的之一,
就是為了解決困擾內心的佛法問題:到底是「當常」?還是「現常」?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註1):
 遠人來譯,音訓不同,去聖時遙,義類差舛,
 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
 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
 紛紜諍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

我翻譯一下:
西方來的法師們翻譯佛經成中文,
因為他們對中文掌握程度各自有差異,彼此間解釋出的意義也就不同。
而且,離佛世已經太遙遠了(約一千年前),
流傳太久,義理早出現偏差、錯誤。
這使得佛滅度後(佛在雙樹林入涅槃),本來是一味的佛法,
卻分成了"現常"、"當常"(待會再解釋這兩個),大乘分成了南、北二派。
「現常」跟「當常」到底哪個對,兩派人爭論幾百年,難分勝負。

那什麼是「現常」跟「當常」呢?
也可到「一行佛學辭典搜尋」,下關鍵詞:地論宗。
讀[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附一。以下,是我的分段解釋:
1. 「常」是涅槃或佛性的異名。
=>「常」=「佛性」
 
2. 北道地論師主張「阿梨耶識依持說」,
 以眾生的根本意識(即阿梨耶識)為諸法的依持,
 說一切法從阿梨耶識生起(這和攝論師說法相近)。
 阿梨耶識雖和如來藏(佛性)無別,
 但並不具足一切功德(《楞伽經》說具足者,
 是對斷見人方便說的)。
 一切功德必待新薰而後生,
 亦即是說眾生的佛性必須成佛後始得,
 當果而現,後天所有。這就是「當常」之說。

=>「當常」是說「佛性」後天的修練而成,
這跟中國佛教常說的「眾生皆有佛性」衝突!
 
3. 南道地論師反對此說,而主張「真如依持說」,
 以為阿梨耶識法性,即是真如佛性,
 以之為諸法的依持,生一切法。
 此法性真如即如來藏(佛性依《楞伽》等經說)
 本來具足一切功德,就是說眾生的佛性與生俱生,
 先天而有,這就是「現常」之說
(見道倫《瑜伽論記》)

=>「現常」是說,「佛性」是先天的,
 恰如中國佛教常說的「眾生皆有佛性」。

 
4. 北派地論師,是以 菩提流支 為首;
 南派地論師,是以 勒那摩提 為首。
 就以此事而論,北派看法接近虛妄唯識系;南派看法相似真常唯心系。

 

有人會問:爭「現常」跟「當常」幹嗎?
我記得好像是慧律法師說的吧,
說佛性是先天本具,或是後天(學)習得,各自有嚴重問題!

若說佛性是先天本來具有,那幹嘛麻煩,辛苦修行?
瓜熟自然蒂落,就慢慢等就好,最後都會成佛。
那這樣,便會無懼因緣果報,做出不如律的行為。
 
若說佛性是後天學習得,那就跟因果一樣,會生滅了!
那從迷惑,修到覺悟。等因緣散去,又會從覺悟,變回迷惑。這樣幹嘛修行呢?
 

 
-------------------------------------
註1:T50n2053_00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第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