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2日

中華人物_玄奘大師往印度的目的之一:解決「現常」與「當常」

玄奘大師去印度的目的之一,
就是為了解決困擾內心的佛法問題:到底是「當常」?還是「現常」?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註1):
 遠人來譯,音訓不同,去聖時遙,義類差舛,
 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
 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
 紛紜諍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

我翻譯一下:
西方來的法師們翻譯佛經成中文,
因為他們對中文掌握程度各自有差異,彼此間解釋出的意義也就不同。
而且,離佛世已經太遙遠了(約一千年前),
流傳太久,義理早出現偏差、錯誤。
這使得佛滅度後(佛在雙樹林入涅槃),本來是一味的佛法,
卻分成了"現常"、"當常"(待會再解釋這兩個),大乘分成了南、北二派。
「現常」跟「當常」到底哪個對,兩派人爭論幾百年,難分勝負。

那什麼是「現常」跟「當常」呢?
也可到「一行佛學辭典搜尋」,下關鍵詞:地論宗。
讀[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附一。以下,是我的分段解釋:
1. 「常」是涅槃或佛性的異名。
=>「常」=「佛性」
 
2. 北道地論師主張「阿梨耶識依持說」,
 以眾生的根本意識(即阿梨耶識)為諸法的依持,
 說一切法從阿梨耶識生起(這和攝論師說法相近)。
 阿梨耶識雖和如來藏(佛性)無別,
 但並不具足一切功德(《楞伽經》說具足者,
 是對斷見人方便說的)。
 一切功德必待新薰而後生,
 亦即是說眾生的佛性必須成佛後始得,
 當果而現,後天所有。這就是「當常」之說。

=>「當常」是說「佛性」後天的修練而成,
這跟中國佛教常說的「眾生皆有佛性」衝突!
 
3. 南道地論師反對此說,而主張「真如依持說」,
 以為阿梨耶識法性,即是真如佛性,
 以之為諸法的依持,生一切法。
 此法性真如即如來藏(佛性依《楞伽》等經說)
 本來具足一切功德,就是說眾生的佛性與生俱生,
 先天而有,這就是「現常」之說
(見道倫《瑜伽論記》)

=>「現常」是說,「佛性」是先天的,
 恰如中國佛教常說的「眾生皆有佛性」。

 
4. 北派地論師,是以 菩提流支 為首;
 南派地論師,是以 勒那摩提 為首。
 就以此事而論,北派看法接近虛妄唯識系;南派看法相似真常唯心系。

 

有人會問:爭「現常」跟「當常」幹嗎?
我記得好像是慧律法師說的吧,
說佛性是先天本具,或是後天(學)習得,各自有嚴重問題!

若說佛性是先天本來具有,那幹嘛麻煩,辛苦修行?
瓜熟自然蒂落,就慢慢等就好,最後都會成佛。
那這樣,便會無懼因緣果報,做出不如律的行為。
 
若說佛性是後天學習得,那就跟因果一樣,會生滅了!
那從迷惑,修到覺悟。等因緣散去,又會從覺悟,變回迷惑。這樣幹嘛修行呢?
 

 
-------------------------------------
註1:T50n2053_00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第1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