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1日

隨筆-正聞-人何以能成佛?

我想佛陀不可能要求人去做"人不能辦到的事",
應當是「人」本身就具備某些特質,而有成就聖道(成佛)的可能性,
僅差在人有沒有"意願"去做。如是,得問:那是什麼特質呢?
 
 
《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的故事,應該無人不曉吧,
裡面每個腳色到奧茲國(the Oz)都有不同目的,
桃樂絲(Dorothy)是為了回家,
稻草人是要大腦,鐵皮人想得到心臟,懦弱的獅子則需要勇氣。
正如同《西遊記》的人物設定,
孫悟空表「嗔」、豬八戒表「貪」、沙悟淨表「痴」,來象徵佛教的三大煩惱,
我以為,《綠野仙蹤》作者亦是體察人性後,巧思設計出後三者的「追求」。
而稻草人、 鐵皮人、 獅子之所欲,乃是人具有比其他物種強的三大能力,
分別為理性(才智)、感性(仁善)、行動力(勇猛)。
舉例來說,
人有抽象概念的思維力;
人的慈愛能跨越物種、人能為救其他人而犧牲生命;
其餘物種沒有像人類有如此力量,可以撼動地球生滅。
 
若按儒家思想,則會將這三大能力,長養成三達德:
智、仁、勇(從誠意正心開展而出,接著修身、齊家...)。
恰恰也是這三大能力,係佛教認為人能成就聖道的三特質。
 
 
《長阿含經》30經(註1):
「佛告比丘:閻浮提人有三事,勝拘耶尼人,何等為三?
 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
《大毘婆沙論》(註2)將其歸納成:
人比起其他五道眾生(六道輪迴中,除人道以外)殊勝,
是因為有憶念勝、梵行勝、勇猛勝。
若對應上面所述,各別為:
憶念勝-理性(才智) -智 ;
梵行勝-感性(仁善) -仁 ;
勇猛勝-行動力(勇猛)-勇 ;

 
學佛便是本著人的這三特質,加以發揚,
將憶念勝,塑成「智慧」;
將梵行勝,塑成「慈悲」;
將勇猛勝,塑成「信願」。
智慧、慈悲、信願,又名「學佛三要」,落實生活,可換成另套說詞:
智慧:淨治身心(淨心第一)
慈悲:成熟有情(利他為上)
信願:莊嚴世界
 
全部統整起來:
憶念勝→智慧:淨治身心(淨心第一)
梵行勝→慈悲:成熟有情(利他為上)
勇猛勝→信願:莊嚴世界

 
 
最後,可能有人會問,學佛三要跟儒家三達德有沒有差別?
有,差別在於,佛教是基於緣起(性空)法,以智化情,以智導行。
體悟無我的空慧,最為根本,最為重視。
 
 
 
-----------------------------------
註1:長阿含30經/世記經(第四分)
 
故契經說。人有三事勝於諸天,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
勇猛者,謂不見當果而能修諸苦行。
憶念者,謂能憶念久時所作,所說等事分明了了。
梵行者,謂能初種順解脫分順決擇分等殊勝善根,及能受持別解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