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4日

南傳長部_N07N0004《中部》大念處經(22經):心念處:8種貪心※

經文:
1. N07N0004《中部》大念處經(22經)

2. 莊春江工作站:北傳:中阿含98經, 增壹阿含12品1經 南傳:中部10經

3. [獅子吼站:中阿含98經

*****
南傳中部《大念處經》的「心念處」,列了16種心。
與「貪」相涉有二,有(1)貪心、(2)無貪心(貪欲暫時不生起的心理狀態)。
而(1)貪心,在註釋書《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註1)將其析分成8類(不同程度的貪)後並舉例如下:
1. 悅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例如:某人不思業報地享受飲食。

2. 悅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
 例如:有個人被同伴說服之後,不思業報、愉快地觀看電影。

3. 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例如:有位女士歡喜地穿上新衣,但知道執著新衣會令到貪根心生起。

4. 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例如:有位女孩知曉業力果報,但在同伴的邀請之下,愉快地傾聽現代歌曲。

5. 捨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例如:有位男孩稍有執著地吃只加鹽的白飯,但並沒有感到喜悅與對業報的認識。

6. 捨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
 例如:有位女孩有件新衣,在她母親說那是件漂亮的衣之後,
    她才懂得欣賞它,但並沒有感到喜悅與對業報的認識。

7. 捨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例如:在思及業報之後,某人以中捨的感受喝咖啡,但還是鑑賞它的味道。

8. 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例如:有位女士對業報有認識,但在女推銷員的慫恿之下,不情願地買了一件新衣。


這8句,每句要拆解成三組才容易理解。如下:
1. 悅俱,邪見相應,無行。

2. 悅俱,邪見相應,有行。

3. 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4. 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5. 捨俱,邪見相應,無行。

6. 捨俱,邪見相應,有行。

7. 捨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8. 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第一組,悅俱(somanassasahagata)、捨俱(upekkhāsahagata)。
感受有兩種分法,
第一種:身的感受、心的感受;
第二種:樂、苦、不苦不樂(捨、平等)。
理論上,有2X3組,但通常「不苦不樂」不再以身心區隔。
於是,有5組,身的樂受、心的樂受、身的苦受、心的苦受、不苦不樂受。

這裡談的是「心念處」,以「心」為主,
悅俱(somanassasahagata) = 心的樂受,不包含身的樂受;
捨俱(upekkhāsahagata) = 心的不苦不樂受。
而經文後面談到的憂俱(domanassasahagata),則是心的苦受,不包含身的苦受。
為何貪心不含憂俱?因為,覺得苦怎麼會貪呢?

這樣身、心、苦、樂的區分,即是我為什麼要特別寫出的原因。
因為經典皆是中譯,譯者選的「中文字」可能不同,會有誤解、不明的問題。
像我個人解釋「樂受」是依據初禪五支,
「苦受」則依據《佛在人間》(註2)的對苦的解說,稱「不苦不樂受」為「捨受」。

 

苦惱

憂悲


換言之,以我而言,悅俱 = 樂;憂俱 = 憂悲;捨俱 = 捨受。


第二組,邪見相應、邪見不相應。
邪見就包含錯誤的認知,比如"違背法律"、"違背戒律、根律儀"等等。


第三組,有行、無行。
有行 = 被人慫恿才做;無行 = 沒人慫恿而去做。


*****
拿第一個例子「某人不思業報地享受飲食」來說,
1. 享受飲食 = 悅俱(心的樂受);
2. 不思業報(可能是偷吃) = 邪見相應。
3. 某人不思業報地享受飲食,出自自願 = 無行(沒人慫恿)。
後面七例,以此類推。


上述讀起來會讓人感覺比較偏向於「修觀」,在觀察心念的變化(觀心無常)。
而四念處是修止觀的方法,心念處也肯定含「修止」、「修觀」,
至於如何修學,可參考這兩篇:




---------------------------------------------------------------------------------------------------------
1. 南傳的「貪心」有八種,
 用三組詞(樂&不苦不樂、邪見&不邪見、受慫恿&沒受慫恿)分析,好理解許多。
2. 修法,就是常說的「觀心無常」。
---------------------------------------------------------------------------------------------------------
註1: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 龍樹林]


註2:佛在人間-二 身心充滿憂苦的解脫


2022年6月7日

經藏合輯_九惱之旃遮婆羅門女謗佛※

查《佛學大辭典(丁福保)》(註1)「九惱」一詞,
始於《大智度論》卷9(註2),說的是佛陀成道後所遇的九項災難。
遮婆羅門女謗佛,乃當中一件。

不過,《大智度論》只以兩句概述:「旃遮婆羅門女,繫木盂作腹謗佛」,
要曉得它的前世因、今生果,
得看《興起行經》卷2的<佛說婆羅門女栴沙謗佛緣經第八>(註3)。
這和我之前寫的<經藏合輯_孫陀利謗佛>有關,亦同為九惱之一。


下文是中台禪寺(註4)對《興起行經》中婆羅門女栴沙謗佛緣之經文的白話翻譯。
佛住止在阿耨大泉時,有五百位六神通具足的大羅漢比丘隨行。
一日,佛告訴舍利弗,過去久遠劫前,當時有佛名盡勝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圓滿、
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
盡勝如來弘化於波羅㮈國時,隨行的有六萬八千大羅漢比丘。
舍利弗!那時,盡勝如來座下有兩位比丘:
一是已具足六神通的無勝比丘,一是尚未斷除煩惱的常歡比丘。

波羅㮈國有一位大富長者名大愛,家中象、馬、七寶具足。
大愛長者的妻子名善幻,容顏端正無比。無勝、常歡比丘常到大富長者家,接受供養。
善幻供養無勝比丘衣被、飲食、床臥、醫藥皆豐厚無缺,
但供養常歡比丘的物品極為微薄,因為無勝比丘已漏盡煩惱得解脫,具足六神通;
常歡比丘則煩惱未盡,未成道果。常歡比丘對於善幻的差別供養產生嫉妒,
於是誹謗:「無勝比丘與善幻夫人私通,不以法布施檀越居士,卻以恩愛接受供養。」

舍利弗!
當時盡勝如來的弟子常歡比丘即是我的過去身,善幻夫人即是誣陷我的婆羅門女栴沙。
我因為誹謗無勝比丘的口業罪過,無數千歲在地獄中受各種苦。
雖然我已成就佛果,無礙智慧能為六師、比丘眾、已漏盡煩惱者、未漏盡煩惱者及諸王、
臣民、清信士、清信女說,但因為過去誹謗羅漢比丘的口業餘殃,
才有多舌童女栴沙,將小木盆藏在腹部,假裝懷孕,對我誹謗指責道:
「沙門!你獨自快樂,卻不知道我所受的苦,你使我懷孕,
 現在即將臨產,你應該為我準備生產及扶養小孩所需要的一切事物!」

那時,與會大眾皆低頭默然,天帝釋以神力化作一隻鼠,鑽入栴沙的衣服裡,
咬斷縛綁木盆的帶子,木盆落地。大眾見木盆墜地,真相大白,異口同聲的責罵栴沙:
「妳這個罪人,怎麼能起這種極惡的念頭,當眾誹謗清淨無上的世尊?
 大地若是有知,豈能容妳這般極惡之人立足!」
眾人正在斥責時,地面忽然裂開,火焰從裂開處竄出,栴沙直接墮入其中至阿鼻地獄。


依《大唐西域記》卷6(註5),玄奘法師曾到過上述裡的"地面裂開處"。



----------------------------------------------------------------------------------------------------------------
「旃遮婆羅門女謗佛」的前世今生,詳見於《佛說興起行經》卷二。
----------------------------------------------------------------------------------------------------------------

智度論九曰:
「一者梵志女孫陀利謗,五百阿羅漢亦被謗。二者旃遮婆羅門女,繫木盂作腹謗佛。
 三者提婆達,推山壓佛,傷足大指。四者逆木刺腳。
 五者毘琉璃王興兵殺諸釋子,佛時頭痛。六者受阿耆達多婆羅門請而食馬麥。
 七者冷風動故脊痛。八者六年苦行。
 九者入婆羅門聚落,乞食不得,空缽而還。
 復有冬至前後八夜寒風破竹,索三衣禦寒。又復患熱,阿難在後扇佛。
 如是等世界小事,佛皆受之。」
興起行經舉十惱一一釋之,省乞食不得,而加奢彌跋謗與骨節飾之二事。




註5:
(人名)又作旃闍,戰遮。婆羅門名。又名遮摩那。梵音CiñcaMānavika。...
法顯傳曰:「外道女名旃遮摩那。起嫉妒心。乃懷衣著腹前。似若妊身」
西域記六曰:
「瞿伽梨陷坑南八百餘步有大深坑。是戰遮婆羅門女毀謗如來生身陷入地獄之處。」